首页资讯诗词歌赋杜甫七律《题张氏隐居二首》读记
847549

杜甫七律《题张氏隐居二首》读记

小河西小河西2024-02-22 15:09:210

杜甫组诗《题张氏隐居二首》读记

(小河西)

题张氏隐居二首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时杜甫游于齐赵。张氏:或为张玠。张玠儿子张建封(735-800)乃中唐名臣,唐史有传。《旧唐书-张建封传》:“父玠,少豪侠,轻财重士。”张玠隐居地不详。大历四年杜甫客潭州时,曾见过在湖南观察使幕任职的张建封。杜甫与张玠交游时,张建封还是个孩子。【杜甫《别张十三建封》:“乃吾故人子,童丱(guàn)聊居诸。”童丱即儿童。张建封开元二十三年出生,推测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至二十九年间。】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相求:互相寻求;拜访。《善哉行》(魏-曹丕):“延颈鼓翼,悲鸣相求。”《重赠卢谌》(晋-刘琨):“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送王光庭》(唐-张说):“同居洛阳陌,经日懒相求”。

伐木丁丁(zhēng):《伐木》(诗经):“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传:“丁丁,伐木声也。”(《伐木》由伐木兴起,写友情可贵。)

山更幽:《入若邪溪》(梁-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涧道:山涧道路。《奉和往虎窟山寺》(梁-王台卿):“飞梁通涧道,架宇接山基。”

石门:兖州瑕丘城东泗河上有个石坝,当时叫石门。李白送杜甫诗中曾提及石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唐-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李白这首诗看,杜甫和李白都在石门喝过酒。杜甫还有一首《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也提及石门。】

林丘:树木与土丘;指隐居地。《兰亭》(晋-谢安):“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西陵遇风献康乐》(南朝宋-谢惠连):“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

大意:春日独自进山拜访张氏,路上“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山涧清幽。历经残余寒气和冻雪的山涧小道,傍晚时穿过石门到达张氏隐居的山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金银气:古人认为,如地下藏有金银珍宝,地上则有气象显现,高人可夜识之。《史记-天官书》:“大水处,败军场,破国之虚,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说郛》卷六十《地镜图》:“凡观金玉宝剑铜铁,皆以辛之日,待雨止,明日平旦,亦黄昏夜半观之,所见光白者玉也,赤者金,黄者铜,黑者铁。”《南史-隐逸传》:“孔祐,南朝宋、齐时人,孔道徽父。隐居四明山,尝见山谷中有数百斛钱,视之如瓦砾。”

远害:远离祸害;远离害心(没害心)。

麋鹿游:常指隐居山林,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金楼子-兴王》(梁-萧绎):“夷雍之子名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于首阳,依麋鹿以为群。”《广绝交论》(梁-刘峻):“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弃之长骛。独立高山之顶,欢与麋鹿同群。”

乘兴:典“雪夜访戴”。《世说新语-任诞》(南朝宋-刘义庆):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杳然:幽深、幽寂。《己酉岁九月九日》(东晋-陶潜):“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水经注-庐江水》(北魏-郦道元):“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送张五员外东归楚州》(唐-钱起):“杳然黄鹄去,未负白云期。”

迷出处:暗示隐居环境如同桃花源。《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虚舟:无人驾御之舟;喻毫无心机之人。《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biǎn)心之人不怒。”(方舟,两船相并。)《述身赋》(北魏-李谐):“独浩然而任己,同虚舟之不系。”

大意:没有贪心,到这儿可以夜看金银器。没有害心,到这儿可以朝看麋鹿游。俺乘兴踏雪而来,似进桃花源,在幽深之处迷路;面对您的自由飘逸处世无心,仿佛面对的是随意漂游的无人之舟。

本组诗前章是一首七律,写初春首游张氏隐居。前二联写初春拜访张氏隐居。独自在春山行走。听到伐木声音想到诗经中的《伐木》。《伐木》以鸟与鸟相求比人和人相友。而此时俺也是访友,听到的也是“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伐木声交织着鸟鸣声,确实“山更幽”。初春季节,踩踏着山涧小道的残雪,太阳西斜才到达。三联写张氏也写隐居。因不贪,晚上可以看到金银气。因没害心,早上可以看麋鹿游。末联多典合用。一写这里如桃花源;二写自己乘兴如王徽之雪夜访戴;三写张氏的飘逸自然。俺面对您好像面对无人驾驭随意漂流的小舟。全诗四联皆写张氏隐居。后二联中隐隐地写了张氏的隐居生活。张氏是一个“不贪”、“远害”之人。“隐居”是一个有“金银气”能与“麋鹿游”的桃花源。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之子:此人。《汉广》(诗经):“之子于归,言秣(mò)其马。”《送熊九赴任安阳》(唐-王维):“漳河如旧日,之子继清风。”

晚兴:至晚未衰之兴致。《宿羽亭侍宴应制》(唐-杜审言):“圣情留晚兴,歌管送余杯。”《暮春陪李尚书…》(杜甫):“玉尊移晚兴,桂楫带酣歌。”

霁潭:雨后之水潭。《舟中夜坐》(唐-白居易):“潭边霁后多清景,桥下凉来足好风。”

发发(bō):鱼尾击水之声。《硕人》(诗经)“鳣(zhān)鲔(wěi)发发。”(鳣、鲔:各是一种鲤鱼。)《自南斋晚归》(宋-王炎):“溪凉鱼发发,山静鸟飞飞。”

呦(yōu)呦:鹿鸣声。《鹿鸣》(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李陵录别诗》(魏晋):“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山中玩白鹿》(唐-施肩吾):“呦呦白鹿毛如雪,踏我桃花过石桥。”

大意:张氏时不时和俺相见,天色虽晚仍邀俺相留。雨后池中鱼儿很多,鱼尾击水啪啪作响;鹿在繁茂的青草中鸣声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杜酒:家酿薄酒。史传杜康造酒,故称。《短歌行》(汉-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酬梦得比萱草见赠》(唐-白居易):“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

张梨:《广志》(晋-郭义恭):“洛阳北邙山有张公梨甚甘。”张公指张道陵。东汉沛国丰邑人。张公梨即由张道陵在北邙山培育成功而被洛阳人引种各处的。张公梨是初秋成熟的黄梨。此处借指张氏所栽之梨。《送红梅行之…》(宋-梅尧臣):“吴郎齿软食不得,翻忆张公大谷梨。”(杜酒、张梨,藏宾主二姓。)

归醉:《庄子-达生》“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彼得全于酒。”《奉和梁王宴龙泓…》(唐-宋之问):“淮王正留客,不醉莫言归。”

大意:酒本是俺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梨本是你张府的,自然不必别处寻求。前村的山路虽艰险,醉归却已不是首次,不必担忧。

本组诗后章是一首五律。写从春到秋多次游张氏隐居。首联说自从相识后,二人“时相见”,每次还要很晚才回。接着说我们一起看池塘的鱼游来跳去,一起欣赏草丛的鹿相互追逐。(前章也说到“麋鹿游”。)晚上您很热情,又是劝酒还要吃自己栽培的水果。至于晚上回去山路险,也早已不必担心,每次醉后归去都很顺利。俺喜欢这儿,不仅这儿好似桃花源“杳然迷出处”,这儿池塘清澈鱼“发发”,青草茂盛“鹿呦呦”,还因为主人的热情好客毫无心机。首次来时还是“涧道余寒历冰雪”,当时首次接触就感到“对君疑是泛虚舟”。现在可以吃到“张公梨”了。期间不止一次拜访,也不止一次喝醉。俺真的遇到了知心朋友。通读全诗,能感到张氏隐居幽美天然,也能感到张氏热情坦诚。感到迷惑的是,杜甫二十几岁年纪,难道已向往这种隐居生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