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诗词歌赋欣赏-唐-李翰---【蒙求--114】
847594

欣赏-唐-李翰---【蒙求--114】

溱湖之恋溱湖之恋2024-02-23 14:07:260

作者:潘长宏

2024年1月11日

李翰《蒙求》全书都用四言韵文,每四个字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上下两句成为对偶,各讲一个掌故,总计2484字。全书所讲的,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故事,也 包括一些传说人物故事,其中有表现某种可取言行的,有带有激励劝勉意味的,有文学上脍炙人口的轶闻,从思想内容上看,自然难免有一些宣扬封建思想意识的东西,但跟其他许多蒙书比较,李氏《蒙求》还是属于取材较好、境界较广的一种。

【作者简介】

李翰[约公元七六零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赵州赞皇人,李华之子。擢进士第。天宝中,寓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为文精密,用思苦涩。天宝末,房琯、韦涉俱荐为史官。禄山之乱,从友人张巡客宋州。巡率州人守城,攻围经年,食尽矢穷方陷。睢阳人瑁其功,以为降贱。翰乃序巡守城事迹,撰张巡姚訚等传两卷上之。肃宗方明巡之忠义。士友称之。累迁翰林学士。病免,客阳翟卒。翰文有前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李翰的著名作品《蒙求》被收录在"唐诗"卷881-1。

【蒙求114原文】

魏储南馆,汉相东阁243。楚元置醴,陈蕃下榻244。

【蒙求114-译文-1】魏储南馆,汉相东阁。

魏文帝曹丕《与吴质书》:“季重无恙,涂路虽局,官守有限,原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琴间设,终以博弈,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共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宾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意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遨,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讬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麟按:文帝为王储,故称)

《汉书·公孙弘传》:“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杀主父偃,徙董仲舒胶西,皆弘力也。”

(陈蕃15岁时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蒙求113-译文-2】楚元置醴,陈蕃下榻。

《汉书·楚元王交传》:“楚元王(刘)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及王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焚人将钳我于市。’称疾卧。申公、白生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与?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与久处!岂为区区之礼哉?’遂谢病去。申公、白生独留。”

《后汉书·徐稺传》:“徐稺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稺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稺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麟按:《后汉书·陈蕃传》:“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岁,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王子安所谓“徐孺下陈蕃之榻”是也)

【蒙求114-释义】

魏储即曹丕,因其是储君即太子,故称魏储。曹丕(187—226),字子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建安三曹之一,谥号文帝。吴质(177—230),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菏泽)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著名文学家。与司马懿、陈群、朱铄被称为曹丕四友。南馆即“驰骋北场,旅食南馆”的游乐生活。

汉相即西汉丞相公孙弘(前200—前121),姓公孙,名弘,字季,齐地菑川(今山东寿光)人。西汉丞相。谥号献侯。公孙弘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东阁即“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的为人行事风格。

楚元即楚元王刘交(?—前179),字游,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人。西汉诸侯王。刘太公第四子,汉高祖刘邦异母弟,母为太上皇后李氏。刘邦即位后,封为楚王。谥号元。置醴即酒宴上单独为穆生设置醴酒之事。因为穆生不好酒,所以为穆生准备甜酒或甘泉之类饮品代酒,以示尊重。

陈蕃(?—168),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东汉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下榻指陈蕃任南昌太守时为名士徐稚制备卧榻之事。因这张卧榻是专为徐稚准备的,徐稚不住离开后就会挂起来,再来时放下来,故称下榻。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即出自此。现在下榻泛指住宿。

【蒙求113-欣赏】

魏文帝曹丕在东宫的时候有四个好友,吴质、司马懿、陈群、陈铄。后吴质外放做官,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回忆与吴质等一起时的快乐生活。魏储南馆的意思就是魏太子曹丕在东宫时“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惬意时光。西汉公孙弘任宰相时,在东阁开客馆延请贤德之人,请求他们参与朝政,为社稷安邦出谋划策。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作者要表达是一个人的事业成功,生活愉悦是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参与的。

刘邦弟弟刘交被封为楚王,因谥号为元,后世称楚元王。楚元王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三位同窗相处甚佳,因穆生不善饮酒,每次设宴都为穆生准备甜酒一类的饮品。后来刘交子刘戊继楚王位,设宴时也照常准备,后来忘记准备,鲁穆生就离开了楚王。穆生认为这就是《易经》中所谓“知几其神乎”。意思是微小的变化就是吉凶的先兆。至于陈蕃为徐孺下榻,自然也是格外尊重和照顾之意。楚元置醴,陈蕃下榻是对人的尊重要体现在细微之处之典。

【要求君主顺从“天德”以治天下----西汉公孙弘】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公孙弘

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前121年),字季,西汉菑川国(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公孙弘布衣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他倡导儒学,精通《春秋公羊传》,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其“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理念,已成为历史长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公孙弘家境贫寒,年轻时曾做过薛县监狱官吏,但不久因犯错罢官。为了侍养老母,他不得不在海边放猪谋生。直到40多岁时,他才开始专心学习《春秋公羊传》,很快成为著名学者,深受乡人推崇,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拜相之后,公孙弘不仅以儒家思想为本,要求君主顺从“天德”以治天下,主张“遇民以信”,强调“民信”贵于赏罚等治国理政思想,而且还提出了“治民之本”的八条原则,为西汉全盛时期的到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他在儒学中兴、儒术独尊方面做出的贡献,不仅本人成为“以儒术取贵”的典型,而且还引领了天下学子欣然学儒的热情,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治民之本。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下诏招选贤良文学之士。这时,公孙弘已经60岁,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归来后因陈述不合帝意,汉武帝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上书称病,被罢官归家。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亲自出题,征求治国良策。在策问中,公孙弘以儒家思想为本,讲“君权神授”,要求君主顺从“天德”以治天下,主张“遇民以信”,强调“民信”贵于赏罚,提出“治民之本”的八条原则。汉武帝非常欣赏公孙弘的思想,就选拔为第一,再次立为博士。公孙弘又上疏直指当时吏治存在的问题,并以周公治周一事为例来说明,口气相当大,汉武帝批阅奏疏后诘问之。公孙弘回答说:“用一年的时间使国家发生巨变,我还私下里认为这已经很晚了。”汉武帝听后非常惊异,决定慢慢考验他的才能。

复出后,因为直谏而接二连三地碰钉子,公孙弘开始认真地琢磨为人和为官之道,并对自己的言行做了一些调整。在朝廷议事,他常提出要点、陈明情况,供皇帝自己取舍,从不固执己见和违逆圣意,汉武帝非常喜欢他这种驯良守礼之德,他也逐渐给汉武帝留下了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的良好形象,受到皇帝的器重,地位也日益显贵起来。

贤能谦让。公孙弘贵为三公后,生活仍比较俭朴,盖布被,每餐只吃一种肉菜和只去皮壳的米饭。这种异常的节俭,使不少人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一次,主爵都尉汲黯就曾向汉武帝告发公孙弘的虚伪欺诈。当汉武帝以此事诘问公孙弘时,他坦诚地说道:“的确有这事。在九卿中,汲黯与我最为要好,今日他所揭发的正中我的弊病。以三公的显赫地位和高贵身份而使用布被,确实是在虚伪欺诈以沽名钓誉。况且,我听说管仲为相辅佐齐国,有三处豪宅,奢侈可与国君相比,而齐桓公靠他称霸,这是对上越于国君;晏婴为相辅佐齐景公,一餐不吃两种肉,侍妾不穿丝织的衣服,齐国也治理得很好,这是向下比于平民。现在我官居御史大夫,用布被,使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都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确如汲黯所说。再说,如果没有汲黯,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公孙弘的回答机智而得体,汉武帝十分满意,并认为公孙弘十分谦让,确是贤能,许多大事愿采纳他的建议。升任丞相后,公孙弘生活更加节俭清廉,顿顿粗米糙饭,而且俸禄多用于接待朋友、宾客,家中无多余财物。在奢侈浮靡之风日益盛行的汉武帝时代,公孙弘虽贵为丞相,却始终不为世风所移,自奉节俭,轻财重义,成为当时人们的表率。汉武帝曾特意下诏表彰了公孙弘节俭的美德。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也曾在自序中称赞道:“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节衣食为百吏先。”作为一介布衣,公孙弘在耄耋之年从博士到左内史、御史大夫,直至拜相封侯,他都躬行节俭,清廉戒奢。西汉末年汉平帝特意下诏表彰了公孙弘节俭的美德:“汉兴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俸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