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瓜达尔港:葡萄牙帝国的俾路支惩戒战
公元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西风已吹遍大半个亚洲。无数曾相对孤立的区域海岸,被相互竞争的商团给逐个串联起来。
但位于阿拉伯海北部的俾路斯地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例外。由于正巧夹在波斯湾和印度河口之间,使得那些跑长途的大船往往不屑于停靠当地。结果自然是海盗行为蜂拥而起,成为各方都不愿去面对的地头蛇势力。但直到1581年的葡萄牙人兴兵讨伐,这片以瓜达尔港为中心的海岸才重新为外界所重视。
广义的大俾路支斯坦地区
事实上,俾路支沿海自古就有比较要紧的战略地位。从最初尝试杨帆远航的苏美尔人开始,那里就是从波斯湾通向印度河流域的必经之路。尽管整片区域都是典型的沙漠性气候,有着大片起阻隔作用的高山和荒漠,却还是能利用非常有限的沿岸水气,供养起少数几个绿洲城镇。同时,内陆商人也可以走自己熟悉的山间小道,将各类货物由中亚腹地贩运过来。从而形成了规模不大却始终生机勃勃的洲际十字路口,以及周遭强权都难以统御的三不管地带。然而,过于刁钻的地理位置,还是让俾路支沿海的贸易没法真正壮大起来。因为放眼望去,西方的伊朗南部与东方的次大陆北部,都有更适合的地点建立大型港口。因此,志在开拓印度洋航路的古希腊人,就没有选择到瓜达尔建立一座亚历山大城。后来的阿拉伯商人也遵循着类似旧俗,常在绝非必要的情况下就选择直接路过。乃至中世纪末的葡萄牙人探索至此,也不愿意把有限的资源浪费到这里。
大部分俾路支人 是世代生活在内陆的凶悍牧人
相比之下,俾路支的内陆地区虽更加荒凉,却成功滋养起大股行走四方的蛮族部落。特别是在经历斯基泰、波斯、阿拉伯和突厥人的多方洗礼后,原先的游牧集团日益扩大,定期朝富庶的印度河流域发起突袭。更多时候则满足于小本经营,充当从阿富汗山地去往阿拉伯海的渠道中间商。不少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流亡者,会逃亡到当地躲避起来。他们的后代则索性换上马帮或海盗的新身份,替自己的祖辈实现故地重游。公元12世纪,拥有君主头衔的俾路支大贵族们正式登场,建立起西方人笔下的卡尔马公国。虽然曾在名义上臣属于突厥近卫军建立的加兹尼、古尔和德里等北印度强权,却总是会在帝国力量衰退时又重获自由之身,所以也容易为内外双方的记录者所忽略。但当地部族却很好的利用起这些动荡反复,将自带贸易属性的移民社区向东拓展。最晚到14世纪,已经有部分人迁徙到旁遮普地区的主要城市--木尔坦,北方的支系也发展到阿富汗南部重镇--坎大哈。
早期的俾路支部落国家 基本都是以内陆堡垒为权力中心
另一方面,日积月累的区域鏖战与造船技术的稳步升级,又让传统的陆上贸易显露出颓势。特别是在14世纪的意大利桨帆战舰东传后,俾路支人就以本地建造的复制品充当重要载具。于是,本为沿海绿洲的瓜达尔城发达起来,开始取代山地要塞荣升王都所在。原本热衷于骑马打劫的部族勇士便纷纷改行驾船出行,升级为区域内最具实力的海盗集团。在1475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中,就有40000名俾路支士兵从海上进攻信德。甚至在夺取重镇卡拉奇后,还逆着印度河向内陆又挺进了很长距离。可惜,这样一个冉冉上升的地方海商国度,最终居然因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而趋于“没落”。从1498年起,葡萄牙人以极快速度掌控了印度洋海权。从打通航道的达伽马,再到构建帝国基础的阿尔布克尔克,全都有派兵探查过俾路支地区。只是将精力都用于两翼的波斯湾和坎贝湾,才始终未能对瓜达尔等中间地带实施直接占领。传统的穆斯林阵营则迅速做出反应,将所有的次要海区发展为贸易疏散网络。因此,俾路支海盗虽在明面上跌入颓势,实则是依靠暗箱操作而收获良多。
16世纪 使用火器和弓箭的俾路支海盗
公元1550年,俾路支海盗还迎来了执掌奥斯曼东方战略的大将阿里-雷斯。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一致,并让前者成为土耳其人的重要同盟。加之奥斯曼军队还不断在西线牵制波斯的萨法维王朝,所以也是在可观上维护了俾路支陆上部族的安全利益。于是,有更多海盗船被逐次送往霍尔木兹海峡或马斯喀特,对当地的葡萄牙占领军展开不定期袭扰。更多时候则索性埋伏在航路半道上,直接对缺少护航的商船实施掠夺。由此积累起来的更多财富,也让卡尔马公国继续有能力对信德邻居保持压制。当然,海盗行为的不断增多,也终于让习惯忽视俾路支的葡萄牙人不能再淡定下去。特别是在当地酋长向土耳其人开放港口的情况下,位于波斯湾沿线的几处堡垒经常会遭到穿梭攻击。也就是在对方从巴士拉向东航行时,以及休整完毕从瓜达尔往西返回途中,都能将炮弹打到霍尔木兹岛上。为此,刚刚上任不久的总督梅内塞斯,期望能以主动出击缓解此类尴尬。
1581年 葡萄牙远征俾路支海岸的航行线路
1581年10月的第二周,由资深船长阿尔梅达率领的小规模舰队,通过阿曼海岸开往俾路支水域。由于是要在漫长海岸间的浅水区内搞突袭,他们的座驾全部是能不依赖风力驱动的桨帆船。包括1艘加莱级别的25排桨大船、6艘仅有10排桨的福斯塔小船、1艘6排桨的快艇和2艘缴获来的本地仿制战舰。上面一共搭载着400名混搭冷热兵器的普通士兵,以及少数负责指挥的贵族子弟。本次突袭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位于俾路支海岸最西面的商业城市--查巴哈尔。早在亚历山大大帝的时代,这里就有活力充沛的贸易港口提斯,此后又始终是波斯湾与锡斯坦之间的海上门户。乃至21世纪的今天,还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东南重镇。因此,阿尔梅达等人并不敢在白天进行强攻,而是静候到日落才派1艘船去摸黑侦查港湾情况。然而,他们的行动却被2艘偶然离港的俾路支海盗船所发现。尽管葡萄牙人很快就以跳帮肉搏占领了其中1艘,却没能阻止第2艘船上的海盗将消息带回城内。此外,他们还发现港外存在有大片沙洲,只能先行调头去向本方舰队报告成果。
葡萄牙海军在亚洲惯用的几种桨帆船战舰
次日,阿尔梅达和所有部下就选择在沙洲上登陆,准备从海陆两头夹击城市。结果,以盗贼和商人为主的本地居民,居然早在昨晚就逃之夭夭。因而进攻方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搁浅在内港的47艘海盗船给悉数摧毁。许多来不及带走的财务也遭洗劫一空,却并不能满足全体作战人员的分红需求。于是,葡萄牙人立刻丢下已是空城的查巴哈尔,径直杀向东面的更富庶城市--瓜达尔。结果,当地的海盗人口也很快获悉大祸临头,毫无顾忌的将这座本方最大港口相让。阿尔梅达的属下也不客气,依照惯例将所有发现的船只都付之一炬,随后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战利品分配。由于瓜达尔本身已贴近产粮的印度河平原,所以在城市内有比较丰厚的农产品储备,便宜了这些一枪不发的入侵者。
16世纪的瓜达尔 已经是俾路支最富裕的港口城市
最后,阿尔梅达还有率部沿俾路支海岸前行,攻击了一座名为泰姆的小型港口城市。由于继续向东就是信德地区,所以无论有无战斗、战利品数目多寡,都预示着本场惩戒突袭的完美落幕。在顺利折返霍尔木兹岛的回程中,葡萄牙人坚信那些土著海盗将会消停很长时间。可惜,事后的情况却与他们的推测完全相反。俾路支人在没有获得奥斯曼帝国援助的情况下,以最短时间就完成了桨帆船队重建工作,继续在阿拉伯海上神出鬼没。毕竟,土耳其盟友和葡萄牙对手所看到的俾路支人,不过是以瓜达尔为核心的少量沿海分支。真正让他们维持人口规模、好战本性与战略地位的基础,是更多填满山地牧场的凶悍部落。无论哪个帝国出现在伊朗高原、阿富汗山麓或印度次大陆,都很难做到实际层面的管辖统御。偌大的中亚内陆,才是支撑其挑战海洋的根本底气。相似的机制甚至被保留至今,在不断酝酿区域冲突的同时,左右着许多大国战略本身。
常驻霍尔木兹岛的葡萄牙贵族军官
(全文完)
班达拉河战役:中世纪西北印度海军的穷途末路
赞赏通道
加群抒发观点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