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之王,2千年没被超越!终于见到了真容…
2023.10.18-2024.1.14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
展出了山东16市50余家文博单位440件文物
可说是今年最重磅的展览了
>>礼运东方,今年最重磅的展有哪些看点?
之前写了陶器,今天来记录本展最重磅的
——号称“中华第一铜镜”的
西汉 矩形五钮龙纹铜镜
其实我应该按照顺序写,但今天就想写它。那就先写它吧,以后可能还会写青铜的礼器时代。
这个展主要是讲“礼”的,青铜器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礼器”不可分割,然而到了春秋末期直到汉代,青铜时代逐渐走向尾声,历史的车轮来到了铁器时代,青铜器也就跌下了神坛。
但这并不是说青铜器就完全被铁器所替代,而是青铜器从高高在上的礼器,变成了普通的日常用品,比如铜镜就是最日常的应用之一。
这一面来自西汉的铜镜,为什么能“霸榜”2千年,成为“中华第一铜镜”?
而且,它还是64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它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上图为复制品,摄于淄博市博物馆)
十一的时候,我特意去淄博市博物馆,就是想看这面铜镜,谁知到了以后发现,展出的是复制品,真品极少展出!结果,没过几天,这面铜镜的真品就到了北京……
我经常遇到这种事,千里迢迢去外地看国宝,结果没看到,回到北京发现人家出差到了北京
这面铜镜出土于西汉初期齐王墓陪葬坑,墓主人暂时没考证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是齐国的首都,到了西汉时期,刘邦采取了分封制,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儿子,也有封功臣。
公元前201年,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受封齐王,建立齐国,定都临淄。汉朝的齐国一直传了13代刘氏齐王,400多年。
在临淄区发现的这座齐王墓,封土高近30米,占地24亩,5个陪葬坑中出土了上万件文物(多是兵器,箭头什么的)。
其中最珍贵的就是5号陪葬坑中出土的这面铜镜。这个坑中铜、铁制品居多,以兵器为主,也有部分生活用品,比如铜镜、鎏金铜熏炉,还有骰子这种博戏用品。
下面就来看清华艺博展出的真品吧。照片拍出来很一般……
看起来很一般啊,它到底牛在哪呢?
【大】高115.1厘米,宽57.5厘米,铜镜史上,它最大,2千年封建王朝,从未被超越(也许有更大的,在不知道什么地方埋着呢)!史上别的镜子最多能照脸,它却更像一个穿衣镜,能照全身。
【重】56.5公斤,体重超过多数女明星,是考古发掘中最重的青铜器之一。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面积最大、最重的铜镜,堪称铜镜之王。
【方】有个词叫“破镜重圆”,铜镜以圆形居多;还记得《红楼梦》中那首红豆词吗,“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爱美的女性还喜欢用菱花镜,也就是菱形的镜子。但方镜就比较、或者说非常少见了,尤其是长方形的镜子。
【薄】虽然它又大又重,但它并不厚,厚度只有1.2厘米。虽然它很大,但是它的厚度很平均,没有出现忽薄忽厚的情况。
看到的是镜子背面哈,背面有一层浅“浮雕”纹饰,从它的名字我们知道,这是龙纹。但这个陈列方式,很难看出龙的形状。
我从网上找一张线描图(下图),这样看就清晰了。这条龙做了艺术化处理,身子纤细,爪子细长。
这层浅浮雕,非常非常浅,只有薄薄的一层,而且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一点也不生硬,由此可见当时工艺之高超。
衡量一个镜子是否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是否平。我记得在80年代,市面上还有那种不是特别平的镜子,照起来像凸或凹透镜一样,这是工艺水平的限制,这样的次品也拿出来卖,说明生产力水平实在不高。现在当然没有这种情况了。
2千年前的铜镜,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抛光。它必须做得特别平,抛光以后照起来人才不会变形。
做起来真的很难,以现代的技术,在做复制品的时候,做了好几次才成功了。
其实它出土的时候,正面还是挺光亮的,就算背面,也有部分很亮。
看下图,就是背面,在边缘处,还有一些地方没有锈蚀,真品才这么亮,复制品不行。
在淄博博物馆,我就有一个大大的疑问,青铜器又不像丝绸、书画类一样寿命短、容易坏,为嘛不展真品,展复制品啊?
在清华我才知道,并不是所有青铜器都不怕坏。这件铜镜,就很怕坏!
青铜不是铜,而是铜锡铅合金(铅含量非常少)。
铜配比越高,青铜器就越硬;锡配比越高,青铜器就越脆。不同的器件,选用不同的配比。
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记载六种青铜器物中不同含锡量,称之为“六齐”:
钟鼎之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斧斤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戈戟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大刃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削杀矢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
鉴燧之齐金锡半。
铜是黄色,锡是银白色。那些作为礼器的钟鼎,含锡量少,所以呈黄色。但镜面一般是光亮的白色,是因为含锡量高。
再一次提到“破镜重圆”这个成语,这显然不是一个现代的词,这个历史典故发生在南北朝到隋朝。现在的玻璃镜子能摔碎,难道那时的青铜镜真能摔成两半?
南北朝末年,隋文帝杨坚为统一全国,准备灭掉陈朝。
有一位驸马徐德言,妻子是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当时他对公主说:国破家亡就在眼前,你我不能相守了,以你的美貌与才能,国灭亡后,你必定会落入帝王宫中或富贵人家。倘若我俩不死,望能有重新团聚的日子。
徐德言言罢便取出一面圆形的铜镜,一摔两半,一半交给乐昌公主,另一半自己留下,互相约定:在离散后的第五个元宵节,趁人们在长安街头热闹地活动时,假装出售破镜子,以寻访对方。
后来,公主被俘到了长安,成为隋朝大臣越国公杨素的侍妾,徐德言到长安寻访公主,拿着铜镜在街上卖,果然发现有个老仆在卖另半面铜镜,且两相吻合。问明情况,徐德言心知与公主此生再无法在一起,伤心地在镜子上写了一首诗。公主见到诗也是悲痛欲绝,不吃不睡,以泪洗面。
杨素得知此事后,感动于二人的爱情,便把公主送还给了徐德言,还设宴祝贺他们夫妻“破镜重圆”。
这就是这个成语的来历。
看起来铜镜应该真的能一摔两半,要不然也不会有这样的故事了。
其实,是大量的锡让铜镜变得如此“脆弱”,战国时代铜镜的材料配比就基本稳定了,铜为76.4%,锡为20.8%,铅为2.4%。这种比例一直持续到了唐代,这个比例做出来抛光的镜子会比较光亮。
对比一下,“后母戊”青铜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差距还是挺大的。
这面铜镜有修复的痕迹。出土的时候,它就破了三块了,上面有明显的修复痕迹(见上图,)。
所以,其实它是很怕碎的。
所以,才不经常展出啊!展出也只敢平放或侧放,不敢像复制品那样立着放,怕摔啊!
最后,它的背面有五个钮。
这些钮是为了将铜镜固定在支撑它的镜框上。
原本考古学家都不知道镜框是个啥东西,后来江西海昏侯墓出土了另一件穿衣镜,有了图,才搞明白了。
下图是江西那件的示意图。
以前,我发过它的详细介绍,见:
>>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孔子像漆衣镜
礼运东方
>>礼运东方,今年最重磅的展有哪些看点?
>>那么多蛋壳陶,为何唯有它是镇馆之宝?
>>黑/白/灰/红,哪种颜色陶器最难烧?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