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火烧白宫:1812年美英战争
847791

火烧白宫:1812年美英战争

licht3jh8evr0jlicht3jh8evr0j2024-02-28 10:05:460

1812年美英战争,又被称为第二次美英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这场战争不仅巩固了美国的独立地位,也深刻改变了国家未来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道路。然而,对于这场战争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无论是西方还是国内学界都始终为战争的基础问题争执不下——这场战争究竟是为何发起?最终到底谁赢了?下面本文将从美国的早期外交政策出发,探究1812年美英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

一、美国早期外交政策与杰斐逊的禁运法令

合众国成立后,一直在其外交政策上通过追求与强调其意识形态的方式追求国家利益,这种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以“自由民主”作为政治价值观,以“共和主义”为政治制度,以“天定命运”作为历史使命观,简而言之就是美国举着自由和民主的大旗合理化其扩张行为。1783年《巴黎合约》的签订并没有动摇杰斐逊等人向外扩张的信念,1809年杰斐逊说:“我们应该拥有从她建立那天并未眺望过的这样的自由帝国。”在他的心目中,古巴和加拿大都应该被纳入美国领土。然而,新生的共和国却需要在主动扩张前处理边境问题——英国以美国无力偿还战争债为由依然占据着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密西西比河之间的众多据点,并联络印第安人对底特律和尼加拉瓜等地蠢蠢欲动;西班牙依然保留着西佛罗里达州和亚祖地带,并禁止美国公民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和捕鱼。美国与邻国之间的边境纠纷始终无法解决。

《巴黎合约》后的美国地图

18世纪末,欧洲战事的进一步扩大为美国带来了更为深远的政治危机。1793年,美国得知了法国宣布对英国和西班牙开战的消息,于4月22日宣布了《中立宣言》,提出美国“对交战各方采取友好的和不偏不倚”的态度,并警告那些对任何交战国采取或鼓动敌对行动的人,将依国际法惩罚或没收违禁品,这一措施避免了美国陷入欧陆战争,但却无法有效抗衡如日中天的英国海军。英国海军在封锁法国殖民地之余,公然劫掠载有法国货物的美国船只,并强征船上船员服役。(出生于英国但已经成为美国公民的海员仍在英国的征召名单内)对此情景,美国选择了忍让,1794年春,美英两国展开谈判,但英国始终不肯作出让步,直到安东尼·韦恩击败西北地区由英国支持的印第安人后,美国才获得了对于西北地区据点的实际控制。11月,美英两国签订了争议极大的《杰伊条约》,英国除从西北地区撤兵外并未作出实质性的让步,但美国得以在和平环境中发展经济,将双方之间的领土争端交给仲裁机构解决,双方之间的战争被推迟了18年。

《杰伊条约》首页

1795年10月,美国又通过与西班牙签订《平克尼条约》获得了密西西比河的航运权。1799年,在大规模的叛乱爆发后,西班牙基本丧失了对殖民地的控制权。至此,美国得以初步解决边境纠纷,在建国后的外交事务中获得了相当程度的主动权,在1796年的告别辞中,华盛顿确定了美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通过人为的纽带把自己卷入欧洲政治的风雨,或与欧洲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都是不明智地。”简而言之,美国希望在欧陆战争中严守中立。

1803年4月30日,美国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向法国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地区,1806年和1807年,拿破仑先后颁布了柏林敕令和米兰敕令,规定凡英国或中立国的船只抵达或离开英国港口者,均予没收,美国商人借此机会增加海上贸易规模,从1803-1807年,美国商船吨数增长了近一倍。但英国海军对于美国船只的持续搜查和强征船员则使得美国逐渐无法忍受。1807年6月22日,美国战舰“切萨皮克号”驶离了停泊所,随即遭受了英舰“豹号”的跟踪,后者要求美国人交出逃离法国海军的水手(实有),但切萨皮克号司令官巴伦并不知道自己招募了法军逃亡的水手,以保护海员为由拒绝了英国的搜查请求。英国舰船随即连续齐发炮火,击毙了三名船员。未作任何准备的巴伦只能下令降旗投降,任由英舰进行搜查,并被带走了法国人和三个拒绝英国征兵的美国海员。

切萨皮克号护卫舰

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内群情激愤,但总统杰斐逊却保持了冷静,他指示门罗向英国要求道歉和赔偿,而不是进行战争准备,在他看来自己已经扼住了英国的喉管——海运,只要美国切断对于欧洲的粮食和原料供应,英国就不得不作出让步。180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禁运法案》,禁止一切外国船只离开美国前往外国港口。这一法案逼迫美国种植园主和农场主放弃向欧洲市场出口农产品,致使美国的出口锐减了88%,进口下降了59%,政府财政出现了巨额亏空。然而,杰斐逊设想中法案对于英国的损害却并不显著,英国人很快找到了经由加拿大进入美国的贸易路径。从结果来看,禁运法案不但没能打击英国,反而极大恶化了美国与英法的关系,将美国推到了战争的边缘。法案甚至造成了杰斐逊所属共和党的内部分裂,不支持法案的新英格兰地区公民大会作出了脱离联邦的威胁,种种恶劣影响迫使国会匆匆通过了撤销禁运的法令。1809年3月1日,杰斐逊签署了停止禁运法案的条例,三天以后,这位总统就在一片反对声中结束了任期。

托马斯·杰斐逊

在美国历史上,杰斐逊是一位伟大的总统,人们称他能够将高尚的理想与执政的才干结合起来,是一位富有宽容精神的革命家。然而,杰斐逊在离任前进行的一系列失败的外交努力(特别是禁运法令)是他任期内抹不去的污点。如果他在切萨皮克号事件后发动战争,将会获得美国从上而下的广泛支持,但他却在冷静与克制中采取了令人迷惑的禁运政策——这既未能影响英法,也没能有效的保护美国的商船队,甚至在美国商人的眼中,杰斐逊及其身后的共和党是比英国海军更为致命的敌人,许多人相信此时统治美国的“弗吉尼亚王朝”是同欧陆强权勾结在一起的。(美国前五位总统中四位来自弗吉尼亚州)

注1:据统计在1803-1812年间,英法两国劫掠的美国商船超过1500艘。但也有数据表明:美国航运贸易并未因为劫掠损失惨重,美国商人反而利用战争和封锁的空当开辟了亚洲和南美的新市场。

注2:尽管进出口损失惨重,但杰斐逊的禁运政策使得美国制造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其生产总值甚至在1810年达到了1.2亿美元,约为国内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大量本应投入航海贸易的资金被投入了制造业,使得美国逐步摆脱了对欧洲的经济依附性,算得上是意外之喜。

二、麦迪逊的应对与战争起因

詹姆斯·麦迪逊,美国第四任总统,因其在制定联邦宪法时地卓越贡献被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1809年4月麦迪逊就职后,很快开始试图恢复与欧陆强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仅仅几个星期后,美国就制定并实施了《禁止通商法》,许诺如果一个国家废除其损害美国商业的法令,美国就会与之恢复贸易关系。麦迪逊先是主动与英国驻华盛顿公使商定条约来使双方恢复正常贸易,而对法国则继续停止通商,但英国外交大臣乔治·坎宁傲慢的拒绝了美国伸出的橄榄枝。1810年5月,美国国会见贸易迟迟不能恢复,居然将《禁止通商法》颠倒了一下,通过了《第二号梅肯法案》,在法案中主动恢复了与英法的贸易,但提出首先承认其中立权利的国家,美国许诺与其敌国停止贸易。英国对此毫无反应,拿破仑却对法案很感兴趣,宣布向美国废止柏林敕令和米兰敕令,换取美国保证与英国停止通商。当时美国国内很多人质疑法国的信用,认为这是“将美国拖入对英战争的一个圈套”,但麦迪逊总统却决定严格遵守法案,他于1810年11月2日宣称,如果英国不在三个月内撤销它对于美国的过往法令,美国就会禁止与英国通商。麦迪逊在这三个月中持续收到法国劫掠美国商船的报告,但他仍固执的在次年3月宣布禁止与英国通商,这一举措极大的恶化了英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将两国拖到了战争边缘。1811年5月6日,美国战舰“总统号”与英国战舰发生了冲突,同时,发生在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人严重动乱也触动了美国人的敏感神经(它被认为是英国人挑起的),在鹰派人物亨利·克莱的强烈呼吁下,1812年6月18日,美国国会正式向英国宣战。

詹姆斯·麦迪逊

在麦迪逊总统的战争咨文中,美国宣战是因为英国强征海员、干涉中立国贸易和英国与印第安人结盟。以此为基础的后世学者提出了美英战争起因的“海上解释说”,著名学者马汉在《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一书中提出,美国是为了维护国家正当的海上权利而与英国被迫宣战。事实真的如此吗?或者说,美国宣战的理由仅为这些吗?

美国领土变迁示意图

历史学者亨利·亚当斯认为美国对于加拿大土地的觊觎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前文提到过,美国在扩张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随时准备夺取加拿大,1778年华盛顿就说过,如果加拿大不和我们合在一起,那它将成为我们党危险的敌人,至少是麻烦的敌人。1786年杰斐逊宣称:“应当把我们的联盟看作是基地,从这里出发遍布全美洲,北美和南美。”但是美国扩张的野心在英国面前屡屡受挫,英国以加拿大为基础,联合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包围圈来限制美国的行动,后来的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在总结美英战争时说:“我们要通过征服北美大陆的一切英属地来求得某种防止未来侵犯的保证。”

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美国国内矛盾的激化是1812年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前文提到过,代表资产阶级大商业主的联邦党人极力反对美国实施的贸易禁运,部分共和党人也对贸易禁止政策表示不满,例如代表西部和南部种植园主以及与他们有经济关系的东部商业资本家们。但绝大多数美国民众还是对战争持支持态度,美国民众依然对独立革命记忆犹新,他们普遍认为向英国屈服意味着放弃共和制度。同时,美国国内的边疆农民和小自由民都支持这场战争,因为英国一直在将武器供给印第安人,从而阻拦他们向西移民。而美国北部的工业家们则希望通过对英战争在经济上摆脱依附,进而将工厂开到新的土地上去。与此同时,南部奴隶主们也希望将奴隶制度推广到更多土地上去,但他们更希望攫取南部佛罗里达和墨西哥的土地。正因如此,尽管对英宣战得到了美国国内的一致认同,但内部目标的差异使得战争初期的美国军队实力分散、行动混乱。

注1:事实上,1812年美英战争的爆发并非不可阻止。面对美国和法国的压力,英国首相斯宾塞·珀西瓦尔已经做好了撤除相关法令与美国和解的准备,但在1812年5月11日,他被枪手意外刺杀,而当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想要与美国议和时,美国外交使团已经全部撤出了伦敦。最终,当卡斯尔雷宣布停止法令时,已经是6月16日了,以当时的消息传播速度并不足以阻止美国国会在两天后的宣战。

注2:大多数研究者认为,1811年印第安人发动的战争背后并无英国人的支持,虽然英国人一直希望拉拢这些印第安人。战争的起因是印第安酋长之子特库姆塞(或译为杜堪士)希望联合美国境内的所有印第安部落,后来的美国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剥夺了印第安人的狩猎地,并主动派军队进行挑衅,蒂普卡努之战就此爆发,哈里森因为成功拯救被包围的美国军队获得了崇高的声誉(虽然美军损失更大)。不过战争并未停歇,特库姆塞和他的印第安人联军成为了1812年战争中英方的坚定盟友。

美军与印第安人交战

三、美国战前准备与1812年的战局

自1807年“切萨皮克号”事件爆发后,美国总统杰斐逊就在美国国内进行了防御战备工作。总的来说,杰斐逊总统延续了美国的防御战略,他们深知刚刚成立的美国海军无法与英国抗衡,因此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加强沿海港口和城市的防御设施上。杰斐逊认为,炮舰可以灵活而有效的进行海港防御,因此自1805年开始建造了176艘长50-70英尺,以划桨或风帆作为动力,装载1-2门火炮的炮舰。炮舰的优点在于灵活而造价低廉,但缺点在于只能用于港口防卫,一旦冒险出港就会沉入大海。而随着美英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杰斐逊开始将美国正规军队从不足3000人扩编到6000人左右,但是美国的军队训练依然以防御为主,重视民兵而缺少对于正规军的训练和军事人才的培养,因为对于自由人民而言,保持一支有组织的民兵部队才能更好的击退敌人对于美国的侵略。麦迪逊就任后,依然致力于通过和平条约的方式与英法保持关系,因此裁撤了部分军队。直到1810年1月,麦迪逊才开始采取措施,要求扩充正规军至2.5万人,但直到战争开始前,美国仅拥有9921名正规军士兵,所有单位中至多到达一半预定编制人数,而且士兵分散在漫长的国境线上,管理制度极为混乱。松散的军队管理导致了1809年特雷奥保夫悲剧的发生。在此担任防御任务的约2000名士兵由于后勤管理混乱而误食了大量变质食物,由于医疗力量的短缺,至次年2月共有600余名士兵死亡,100余人逃跑或退伍。应该来说,美国对于战争的准备是极为不足的,虽然扩张主义思想在国内不断蔓延,但美国军队的状态却无法与议员们激进好战的言论相配。从战争的结果来看,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的美国政府根本未能做好战争准备就匆匆宣战了,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军这样一支以本土防御作为基本纲领的军队将要投入的却是一场主动进攻的战争。

美国炮舰

尽管战备情况远不及预期,美国国内的“鹰派”还是对战争充满信心。在美国第12届国会中,来自西部和南部各州的年轻议员们积极拥护战争,被称为“战争鹰派”。这些年轻的民族主义分子们推举了亨利·克莱作为议长,向总统麦迪逊施压。克莱力排众议竭力鼓吹扩充2.5万陆军的计划,他说:“(英国)讨厌你的繁荣,注视着你的成长,你扬帆航行遍布每个大洋。”“战争是留给我们唯一可供选择的方法。”随后,鹰派们又质疑起杰斐逊的炮舰计划,并通过了花费48万修葺现有船只的计划,克莱说:“我们必须立即投入建造,下水且最迅速的武装。”在战争前,鹰派普遍对英国军队十分轻视。有议员宣称:“单单肯塔基的民团就有能力将蒙特利尔和上加拿大置于你的脚下。”事实上,英国在加拿大的军事力量的确十分薄弱,仅有5600名正规军和约8.6万民兵,与之相比,美国与加拿大的人口比例是25:1,民兵人数比是9:1,正规军7:5。更何况英国的主力军队正忙着参加欧战,根本无暇顾及美洲大陆。

鹰派代表亨利·克莱

加拿大有人居住的地方可以比作一棵树,圣劳伦斯河是树干,五大湖及其支流是树枝,通往英国的各条海路是树根。1759年英国征服加拿大时,就是采用抓紧树根,扭打树干的方式。然而,美国不仅没有能力从海路上封锁加拿大,并且也没有集中兵力进攻蒙特利尔或魁北克,而是采用了多点进攻的战略,分三路猛击树枝。其中第一路由参加过独立战争的威廉·赫尔准将于1812年7月中旬从底特律进入上加拿大,然而在英国海军的封锁下,美军的水上后勤难以为继,印第安人部队则采取伏击的方式切断了美军的陆上补给。7月17日,圣马里河急流地带的英军迫使驻守密执利麦基诺(意为大乌龟)的美军投降,赫尔只能率领部队撤回底特律,同时命令驻守迪本尔堡的部队前来支援。援军在路上遭遇了印第安人的伏击,几乎被屠杀殆尽。上加拿大地区的英军司令率领英军、民兵和特库姆塞的印第安部队约1000余人包围了底特律。英军将领艾萨克·布罗克一方面命令部队在底特律城外进行检阅来恫吓守军,另一方面则在信件中暗示自己无法控制部队中的印第安人。得知消息的美军人心惶惶,部分民兵直接逃离战场,无奈之下,被切断退路的赫尔于1812年8月16日向英军投降,手下的2500余部队一枪未发。美军此时对于印第安人部队充满了恐惧,后续前往为迪本尔堡部队复仇的约4000肯塔基民兵部队在行进过程中抗命哗变,没有人愿意应召与印第安人作战。

图绘:底特律的投降

加拿大领土示意图

在赫尔投降一个星期后,布罗克将军回到了尼亚加拉。1812年10月13日,美军先遣部队渡过尼亚加拉河占领了昆士顿高地,并在战场上击毙了布罗克。然而在英军后续部队到来之时,对岸的美国民兵部队却拒绝渡河到外国领土作战,坐视高地上的美军被包围、射杀河投降。在西北战线,另一位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的62岁少将亨利·迪尔伯恩率领军队于11月19日进攻蒙特利尔,但仅仅走到普拉茨堡以北二十英里,部队中的民兵部队就拒绝前进,美军只得撤回普拉茨堡。

在昆士顿高地上被击毙的布罗克

与美国陆军的混乱和惨败相比,原本不被看好的海军居然取得了胜利。三艘美军舰船“总统号”、“合众国号”和“宪法号”凭借着自身加强的火力和甲板厚度主动向英军舰艇挑战,分别击沉三艘英舰并俘获一艘英舰。海上战争的胜利鼓舞了美国民众的士气,国会也因此慷慨解囊决定拨款建造四艘战列舰和六艘重型战舰,但自1812年秋天开始,英军就开始逐渐封锁美军港口,美国再次陷入了独立战争时期海上孤立无援的状况。

宪法号与英国海军交战

在1812年的战局中,美军三路进攻加拿大的失败除去统帅部作战计划的的混乱外,还与美国统兵将领的无能有着直接关系。一方面这些将领普遍岁数很大而且缺乏战争经验,例如迪尔伯恩虽年逾60但从未指挥过一个团;另一方面美军的高层指挥也负有很大责任,总统麦迪逊完全不懂军事,陆军部长威廉·尤斯蒂斯指挥不力,连基本的战事情况都未告知赫尔就让他统兵出发。当然,美军最大的问题还是军队缺乏训练,纪律松弛,民兵部队只想守家卫土而不想支援正规军作战。以上因素共同促成了美军在1812年的失败。

四、美国的战术调整与1813年的战局

1812年陆地战场的失利使得美国国会重新任命小约翰·阿姆斯特朗为陆军部长。阿姆斯特朗针对美军在三路进攻中的失败设立了总参谋部协同作战,并裁撤了部分不称职的老军官,改之以青年军官,并招募新兵,将正规军数量增至5.7万人。

另一方面,为了打破海上封锁,美军发现对内河,也就是五大湖的控制才是扭转战局的关键,赫尔的投降与其缺乏海军支援有着直接关系。麦迪逊认为,建立一支优势海上力量以掌握五大湖的控制权应当成为下一步的目标。从1812年冬天开始,美国在安大略湖和伊利湖建立了工业基地开始拼命的建造船只。在觉察美军动向后,英国也效仿美国开始临时建造小船,双方开展了奇怪的造船比赛。1813年9月,这支由奥利弗·佩里临时组建的舰队与英国舰队在伊利湖的普特因湾相遇,双方使用临时建造的船只和临时募集的士兵进行了海上决斗。起初战况对佩里十分不利,但他坚持指挥,将旗帜转移到了另一艘战舰上,最终逼迫英国舰队向他投降。佩里在报告中说:“我们同敌人相遇,他们已成为我们的人。” 这是英国海军史上唯一一次整个舰队全部投降。

伊利湖之战

在进行海上作战的同时,美军在陆上也连连获胜。此时英国主力军队仍在忙于欧战,美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美军在蒂普卡努之战的指挥者威廉·哈里森将军的率领下兵分三路,由俄亥俄河向底特律前进。英军将领普罗特克看穿了美军的战略意图,赶在三路军队会师前将其中的两路击溃,大量美军伤病被印第安人屠戮殆尽,美军损失900人。但在伊利湖大捷后,美军重新集结军队准备进攻,普罗特克决定放弃底特律退守尼亚加拉一线,但印第安人首领特库姆塞不愿放弃印第安人村庄,说服了英军在泰晤士河畔建立了阵地。1813年10月5日,英美两军在此展开激烈战斗,面对肯塔基骑兵和来福枪手,特库姆塞如同猛虎般怒吼,大喊着激励士兵奋勇作战直至战死,普罗特克逃离战场。此役美军歼敌500余人,俘获英军600人。在另一片战场上,迪尔伯恩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决定派兵进攻上加拿大首府约克城,1813年4月底,在佩里舰队的配合下美军攻占了约克城,并焚毁了议会建筑和总督的官邸。温菲尔德·斯科特(关于此人的事迹详见美墨战争)也与海军配合,攻占了乔治堡,但在12月10日被英军的反攻夺回。与此同时,美军正在策划发动1.2万人的部队向蒙特利尔发动钳形攻势,但两支部队均在一场遭遇战后畏缩不前,最终退回了阵地。于是,1813年的战争以英军赶走美军,重新占领加拿大境内的据点为结局。

在战斗中的特库姆塞

总结来说,在1813年的战争中美军取得了局部的胜利,在加强海上力量后,美军在内河上接连获胜,并凭借海陆协同击溃了英国人和印第安人。然而从战略上讲美军是相对失败的,他们没能稳固住战线上的优势,反而给了英军以喘息之机——英军终于拖延到了欧陆战场的终结,得以在击败拿破仑后调集主力部队向美洲增兵,美军只能被迫进入战略防守阶段。

五、火烧白宫与新奥尔良之战

在1813年的战争后,美军司令部再次对军事机构和将领进行大幅度调整,大量立有战功的年轻将领如斯科特和杰克逊替代了原来老朽无能的老将,美军高级将领的年龄从60岁降至36岁。另一方面,温菲尔德·斯科特提出了自己的练兵计划,从1814年3月到6月,斯科特通过训练营的方式先后训练了3000多名士兵。斯科特亲自为军官讲授了武器的使用,部队的训练和军队的执勤和卫生要求,再经由这些军官对普通士兵进行训练。这极大增强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并在之后的尼亚加拉战斗中发挥了奇效。

从整体局面来看,1814年的英国海军已经完全取得了制海权,美国国内出口额大幅下降,从1807年的1亿元降至1814年的不足1000万元,美国海军也只能龟缩于港口之中不敢出海作战。英国陆军部则计划从尼亚加拉、尚普兰湖和新奥尔良三路进攻美国,并从切萨皮克湾登陆进行牵制作战。1814年7月3日,雅各布·布朗率领5000余美军赶在英军增援部队赶来前提前渡过尼亚加拉河,占领了伊利堡。7月5日,正在举办宴会的美国军队突然在开阔地上遭遇了三个团的英国正规军,在没有堑壕的掩护下,双方军队展开了正统的欧洲直立战斗,轮流停步装弹和射击。在这场战斗中,面对拥有炮兵、骑兵和加拿大民兵支援的英国军队,斯科特训练的精锐部队打败了占据数量优势的英国军队。7月24日,双方再次在尼亚加拉瀑布旁的小道上展开战斗,两位美军将领都受了重伤,双方不分胜负但英军的伤亡更大。据统计美军伤亡853人,英军伤亡878人。这两场战斗阻止了英军的前进,也使得正面击溃英军的美国陆军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斯科特的理论——只有在优秀军事将领的指导下,受过系统性正规训练的士兵才能英勇的抗击敌人,而不是美军在过去倚重的自由民兵部队。

在奇帕瓦之战中指挥的斯科特将军

在尚普兰湖一线,英军集合了大量曾跟随威灵顿作战的老兵,准备经由经典路线进攻美国。这是英国历代派遣前往北美的力量最强,训练最佳和装备最好的一支部队,而美国的全部精锐部队都集中在尼亚加拉,双方实力悬殊,美军危在旦夕。英军将领乔治·普雷沃斯特爵士决定在陆上交战前确保对湖上的控制,于是赶在进攻前临时建造了4艘舰艇。开战前,英美两国在湖上的海军力量在吨位和火力上几乎相等,9月11日凌晨,双方在湖上展开交战,美军旗舰萨拉托加号遭受重创,五分之一船员阵亡,但船长立刻调转船身继续轰击对手,在美军的顽强战斗下,英国舰队指挥官阵亡,剩余船只向美军投降。这场被称为“麦克多诺大捷”的战斗拯救了美利坚合众国,因为失去内湖水上力量的英军无力进攻,只能撤回加拿大。

图绘麦克多诺之战

在美军两线获得胜利的情况下,英军在切萨皮克湾的牵制部队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1814年6月,英国远征部队约4000人从法国的波尔多出发前往切萨皮克湾。早在1813年4月开始,英国海军就开始不断地对美国的海岸进行袭扰,屡次洗劫并焚烧村庄,被杰斐逊寄予重望的炮艇没有起到效果。英国登陆部队的指挥官罗伯特·罗斯接到指令“可以将所有发现的岸上城镇和地区加以摧毁和夷平”。沿海的炮舰在英国海军面前不断退却,将英国军队引入了首都华盛顿。英国人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在沿途不曾见到一个敌人,也不曾开过一枪。”与此同时,得知敌人逼近的美国高层紧急下令要求征召9万士兵,最终在马里兰的布拉登斯堡村,约7000美军(大多数为民团)建构了防御阵地,麦迪逊总统和内阁成员专程前来观战。随后,他们就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仅在伤亡六十人后,美军就全线崩溃四散而逃了,罗伯特·罗斯在打散了沿途的炮舰后,于1814年8月24日傍晚逼近了华盛顿,英军军官们在白宫内享用了麦迪逊总统准备的晚宴。为了报复美军焚毁约克城,英军下令焚毁了首都内的大部分公共建筑物,罗斯将军亲自监督了部队烧毁白宫内的全部家具和大楼。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一幕。

战后修复的美国国会大厦

逃亡的总统麦迪逊和他的政府成员正在面临一系列困境,尽管美军在两条战线上取得胜利,由乔治·普雷沃斯特率领的英军主力并未受创,一支新的英国远征军也已经赶赴新奥尔良,随时准备发起进攻。后方也传来坏消息,新英格兰地区拒绝购买新发的国家战时公债,费城的银行家们联手用贬值的银行纸币购买公债。唯一的好消息是,攻占华盛顿的英军没有能力继续深入,马里兰民团在巴尔的摩挡住了英军,并迫使他们撤回了运输艇。于是,美国政府选择和英国和谈,结束这场战争。但是美国人不知道的是,英国人也在迫切的期待恢复和平。1814年9月,西欧国家又一次组织起了反法联盟,英国无暇继续在美洲作战,早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就做好了议和的准备,反而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调停耽搁了时间。在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国人一直期待着新奥尔良远征军的胜利来获取更多筹码,并做好了撕毁条约的准备,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们的是“对文明世界来说可悲的事件。”(泰晤士报语)

在美国的田纳西州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军事领袖安德鲁·杰克逊(绰号老核桃木),他十三岁时从军,1801年开始担任田纳西州民兵少将,在对抗美洲原住民克里克族的战斗中屡获荣誉。在特库姆塞的煽动下,克里克族的战士们决定对白人展开全方面的袭扰,杰克逊率领2500名民兵和部分印第安人同盟者与克里克族士兵战斗。在接连五次战斗中,田纳西民团都在战斗中四处逃窜,杰克逊处决了几个民兵整肃军纪,终于在1814年的春季战斗中取得了马蹄湾大捷,美军以26名民兵和23印第安人同盟者的代价杀死了557名印第安人战士,逼迫克里克族签订了丧失土地的条约。

印第安人在战败后失去的土地

1814年末,英军将领爱德华·帕克南爵士率领3000余士兵与罗斯的部队汇合,集结了6艘战列舰,14艘快速战舰和几十只小船搭载的6700名士兵打算攻占新奥尔良作为谈判筹码。而此时杰克逊手下约有5000名士兵,其中四分之三是民团,海军仅有两艘单桅战舰和7艘炮舰。因为部队集结的原因,直到12月23日,英军部队才得以北上,1月8日黎明,新奥尔良之战拉开了帷幕。在杰克逊的回忆中,肯塔基民团面对英军的一个旅“可耻的逃跑了”,这使英军得以从背后袭击美军。但此时英军指挥官帕里南出现了指挥失误,他放弃了这一机会,命令士兵在清晨六点用密集阵列向杰克逊高筑的城墙正面进攻。面对防护坚固、居高临下的美军,缺乏云梯的英军部队发起了自杀式进攻。从战场结果来看,新奥尔良之战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一场屠杀,帕克南将军和2000余名英军士兵当场阵亡,大量军官遭受重伤,而美军仅阵亡13人,伤58人。尽管美军在新奥尔良之战中取得了完胜,但这场战争却在政治局势上毫无意义——早在圣诞前夕,英美两国就已经在条约上签字了。

新奥尔良之战中指挥的杰克逊将军

注1:虽然焚毁了白宫和华盛顿的其他公共建筑,英军此次行动的部队纪律严明,指挥官罗斯更是严令部下禁止掠夺私人财产,乃至于他的上司都嘲讽他说:“很遗憾你还给华盛顿留下房屋,这确实是错用了宽仁心肠。”

注2:有研究表明奥尔良之战本不应该发生,因为伦敦早已下令英军撤回,但由于信息延误,英军直到战后十天才收到指令。

六、《根特条约》与战争影响

其实早在1814年1月,麦迪逊就已经赞同与英国进行谈判,因为早在1813年时,美英双方就开始盘算如何结束这场本不应该发生的战争。1814年秋,双方展开正式谈判,令亨利·克莱等人惊讶的是,英国居然根本不承认将是否强征海员和保持中立的问题作为谈判项目,尽管这是美国发动战争的起因。在谈判过程中,英方代表起初提出了包括建立印第安人卫星国、割让所有己方所占土地等苛刻的条件,但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主动放弃了这些条件。11月,威灵顿公爵出任驻美英军司令,英国首相请求他在签订条约或继续战争中作出选择,威灵顿公爵答复道:“在我看来,北美缺少的不是一位将军,也不是很多将领和部队,而是五大湖上的海军优势……如果不能,我在北美将对于你难有裨益。”(从这一角度来看,打破战争局势的是美国海军取得的“麦克多诺大捷”。)最终,在英美双方的妥协下,美国同意让特库姆塞的印第安人返回他们的居住地。(然而这并无意义,因为大多数印第安人已经在战争中被屠戮殆尽。)最终,双方在1814年12月24日签订了《根特条约》,因为争议过大,这份条约中仅表示美英结束敌对状态和恢复战前边界,对于其他的问题(包括海员)则根本没有提到。至少从结果上来看,英国承认了美国独立,美国也暂时放弃了对于加拿大的领土觊觎,至于强征海员的问题,由于大战尚未爆发,英国也再未征召海员。而面对领土争议,合众国与加拿大共同成立了四个划界委员会用来处理遗留下的各种问题。

《根特条约》的签订

从军事上看,1812年美英战争中几乎没有什么历史性的成名战役,即使是在局部战场获胜的美军,也没有哪场战役的指挥和战略值得喝彩,但这场战争至少让英国认识到:“恢复英国在美洲的权力,是用军事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无论军事力量运用的多么得当。”英国由此改变了其在美洲大陆的策略,转而将加拿大视作美英之间的缓冲带,而将对北美大陆的控制权交给了美国。然而对于美国来说,这场在战场上获胜的战争却远没有让他们感到光荣,国家首都被焚毁,美国财政濒临崩溃,在各地的募兵也连遭挫折,在签字合约的前两天,参议院丹尼尔·韦伯斯特沮丧的说:“政府处在这次战争之下和这些人的手中,不能再支撑十二个月了。”但令美国人欣慰的是,他们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共和体制,他们对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第二次发动战争,而且寸土未失。有共和党人说:“胜利落在我们的旗帜上,无敌的护符不再属于海洋上的暴君了。对贵族和君主主义者的胜利,也与对敌人的胜利同等光荣。”正如亨利·克莱所说的那样:“难道温泉关战役仅只保全希腊一次吗?”

从美国角度来看,1812年美英战争给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经济上,1812年战争中兴起的民族工业在战后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并真正摆脱了英国的经济压制,在经济上取得了独立。在政治上,联邦党因为1812年战事前后对于英国的友好和对战争的反对而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共和党开始独揽大权。而在军事上,1812年战争使得美国的军事思想和体制逐渐追上了世界一流水平。在独立战争期间,美国民兵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美国在建国初期一直忽视正规军的发展,1812年战争初期,人数上占优势的美军往往一枪不发直接投降或四散逃窜,而且缺乏统一的指挥,这些惨痛的教训使得美国重新认识了正规军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国家军事发展的主力。后来的美墨战争中,美国正是凭借其高度组织化的正规军队打败了人数众多的墨西哥军队。另外,美军在战争中认识到了后勤供应等系统的重要性,在战争中,美军成立了总参谋部,下设9个职能部门,使得军队的管理从繁到简,所有的事务都有专人专项管理。在美英战争中,美军也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在战争中,杰斐逊以炮舰为主的近海防御系统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反而是相对弱小的美国海军为美国带来了决定性的胜利,这让美国国会不再克扣海军军费,而是选择依托海洋作为天然屏障,使海军既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又可以进攻地方的领土。总结而言,美国军事策略在1812年战争中的失败并非是一件坏事,经过了战火与挫折磨砺的美国军队最终在战后延续了战时改革,并开始了军队正规化建设的新阶段。

注:有学者认为,1812年美英战争结束的关键并不在于美洲战场上的成败,因为英国根本不想在此牵扯精力,早早的向部队发出了撤回的指令,正如托马斯·本德所说的那样:“这场发生于美洲的大战是被发生于欧洲的种种大事件所终结的,而不是发生于合众国的种种散乱无章、不具决定性的小打小闹。”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