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央视说《繁花》是一代 “孤品”,只因主角是“它”...
1992年的上海,如同繁花一般,霓虹养眼,万花如海。《繁花》大结局落下帷幕,关于《繁花》的话题热度依旧只增不减,央视更是给出了“相当长时间中的孤品”的评价。有人说“繁花时代中,每个人都是主角。“ 而走出繁花,无论这些剧中人是真实存在还是大梦一场,都有一个不变的主角——时代变迁中的上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城市,可以说,哪怕是一个常年居住在这里的上海人也不可能精准的描绘出一个上海。近百年的上海,留下了处处印痕。上海是怎样被引领,继而又引领了中国?
“右手搞股票,左手抓外贸”在上海,西方的东西无一不能找到其落脚点。新政策、新环境鼓舞着一批“宝总”一般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外国品牌的强势进入,激发了本土企业的斗志,而上海与世界的“差距”,也正是这群年轻人追赶的“目标”。甲午战争后,在“振兴工商,实业救国”的旗号下,在外商证券公司的熏染下,上海证券业涌现了一批兼做股票买卖的中国丝商、茶商、皮货商等,他们经常聚会茶楼,洽谈“股经”。
在此基础上,经北洋政府农商部批准,成立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以彼此对做方式进行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外国货币等买卖。1919年 2月,经该公会会员大会决议将其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此图即为华商证券交易所的复原场景。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直至今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已跃居成为全球三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除了股票,上海外贸也迎来了飞速式的发展。剧中的外滩27号“外贸大楼”,在现实中被指原型为“怡和洋行大楼”。
提到怡和洋行,在上海近代史上,他无疑是“最“强大的存在之一。上海开埠百年,怡和洋行也几乎称雄上海百年:进出口贸易、码头航运、修筑铁路、投资工厂……从无所不包的进出口贸易到码头航运,从修筑铁路到投资工厂,在进入上海的一个多世纪里,怡和的势力几乎渗透于每一个领域。
▲摄影/米汤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前,外国人在上海设厂都是违反条约的,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上海都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发展贸易。甲午战争之后的《马关条约》使上海被迫完全开放,英国等欧洲国家将自己的优势产业——棉纺织业打入上海。最初的外资纱厂引进先进设备,效率很高,获利丰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忙于交战的欧洲国家放松了中国市场,中国的民族工业借此进入黄金发展期。棉纺织工业、面粉工业、建材等领域里崛起了如荣氏兄弟、刘鸿生、穆藕初等一批现代企业家。“进厂就业”,成为许多农村移民的梦想,产业工人阶层在上海诞生。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给上海注入新的生命力,她的发展获得了稳定的力量,迅速成为中国工业中心。
彻底改变上海的一百年
这是20世纪30年代南京路的景象,其中占据中心地位的大厦,是当时的大新百货公司。大厦依旧在,只不过今天它是上海第一食品公司。80年前南京路的恢宏与繁华给人带来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它丝毫不逊色于今天中国任何一座大都市的繁华商业区。
▲供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它给上海带来的消费文化,在半个世纪后的岁月里放大到整个中国。回溯这一切,还要从一百年前的上海开始说起。自1847年始,至19世纪90年代初共有12家英资银行开办,其中9家被市场淘汰,存活者以汇丰银行最为成功。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于1865年,它的发展战略是将中国作为全球贸易中的基地与枢纽。至1927年,包括德国、日本、俄国、美国等银行在内的外资银行在上海的营业机构达到35家。民国后的上海以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为主。北洋政府时期,这两个银行的北京总行都曾被当成政府的财政工具,而中行上海分行因地处商业地带,有着很强的现代市场意识,为此不惜抵制政府命令,以维持银行信用。数年金融业发展,使上海成为远东金融中心,一个国际大都市的轮廓渐渐显现出来。
后来,租界在1854年成立了工部局,成为华洋杂处之后的市政机构。最初的工程是大规模的道路建设,铺设排水设施、人车分道、竖立路灯与规范路名等工作都在这一工程之中,而道路的质量也逐年推进,至1893年时已经有铺筑柏油与水泥的人行道出现。再后来,便轮到商业中心区——外滩的建立。1920至1930年,一场重建运动席卷此地,外滩建筑全部重建一新,后来上海举世闻名的景观自此定格。
1927年,上海建立了特别市。
上海市政府成立之前,上海的行政权一直不统一。1927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89次会议,确立“上海特别市”的成立,将上海的行政级别提高,一跃成为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特别市,并将上海作为全国的模范城市来经营。
面对一个巨大而混乱的城市,市政府决定用1927到1937的10年间彻底改善上海的面貌,并以此提出了“建设大上海”的计划。虽然后来的战事与经济危机使“大上海计划”夭折,但上海市政府成立本身,已使上海突破传统的地域型行政区划体制,对上海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上海特别市的建立而正式有了与省平行的、直辖中央的市级政区。直到1943年,租界“收回”。1943年8月1日,上海的公共租界迎来了名义上被归还中国政府的一天。只是,这个公共租界交接仪式是由日本导演,由汪伪政府接收。
原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公共租界进入由日本直接殖民统治的黑暗时代,英美侨民遭到拘禁,租界已经名存实亡。当美军在南太平洋战场赢得主动权之后,英、美等国为减轻自己的战场压力,积极促使蒋介石对日作战,因此相继签署条约,于1943年1月交还租界。英、美是用一纸空文交还并不在其治下的租界,而日本此时觉得有必要维护南京汪伪政权的合法性,所以决定采取同样的措施以赢得主动,遂有了1943年轰轰烈烈的租界交接仪式。然而日本宪兵终归是凌驾于汪伪政府之上,直到日本战败。“另类”的上海,是好是坏?
回顾上海的百年,生活在两重世界里的上海,因不平等待遇而痛,为浸染西风而喜。东西方文明的交错与交融,最终使之成为一个有别于中国其他城市的另类——商业、西化、时尚、开放。一部租界史,一个百年,就把上海变成了世界的城市。
可谓真正的“被现代”。对于洋货的侵袭,有人说,“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当国货在上海完全被洋货替代时,本土破产者恐怕也不计其数。洋货用特有的魅力改变了上海人的生活,有人因此批评上海人为追求物欲而弃国货。但这真的是事物的两面,如果没有“洋货”的进入,“国货”水平也不会得以提高。这很像是上海的一个寓言——许多事物被掀开表象时,都会看到一个个完全不同的面貌。过去提到上海租界强调的都是“华人与狗”之类的屈辱,其他一概不言及,其实经历过的人都心里有数,没有租界就没有上海的现代化过程,没有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地位。只是这个过程在名义上实在是难以启齿。然而现代化对于上海来说,也绝不是走入一个理想世界,她抛弃田园式的理性与宁静,在新的混乱中摸索新的理性,她集天堂与地狱于一身,因此有人赞美有人指责,但谁也无法阻挡她。
而《繁花》将人们记忆中的上海凝聚成镜头下的一砖一瓦,折射出那段令每个中国人由衷感叹的岁月,铺陈开来一副繁华与疏离交织的画卷。这个城市终于在迥异于传统中国的道路上行走100年后,回到中国的管辖之内,然而这100年的历史在日后的岁月里,其影响绵绵不绝、从未消失。
图文来源:《中华遗产》2010年05期,撰文/ 范亚昆、刘诗平、黄秀芳供图:繁花微官方微博 等
▲ 点击上图下单
中国投毒简史
2023-10-24
洗脸洗对,美丽加倍,没有洁面奶的古人是如何洗脸的??
2023-02-17
2023再见,2024你好:逛吗?
2023-12-31
不生娃不养老,一睡120年,是谁创造了这个奇异王国?
2023-12-19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