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林如海没有死,会把黛玉嫁给什么样的人?
会像贾敏一样,嫁一个知情识趣、伉俪情深、又有官场潜力的少年。
贾敏去世的时候,林如海才不过四十多岁,完全可以续娶。如果看不上邢夫人、尤氏、尤老娘(她们都是续弦),娶个“琼闺秀玉”的大龄剩女傅秋芳大概不成问题——当然是说这个类型、这个标准的女人,不是非要千里迢迢迎娶京中傅家女。
但是,林如海告诉黛玉自己“再无续室之念”。可能有很多原因,但一定是对夫人感情很深,到了“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地步。
贾敏身体不好,远嫁,没有生儿子,早逝……但是夫妻感情很好。这一点,是晚一辈的元春、迎春、探春都不具备的。
之所以这样,很大程度上跟当初贾母的择婿标准有关。从现在贾府的格局仍旧可以看出,当初贾母在女儿的婚事上有着绝对的决定权。再说“长兄如父”,那么不靠谱的贾赦、那么不管事的贾政,不会一意独行、违背母亲的意志、把妹妹嫁给母亲看不上的人。
可是,当初的林如海,条件并不是特别好。我们读者很容易记住他是“探花”,却忽略了他是“前科探花”,考中探花不过是几年前的事。古人早婚,林如海与贾敏结婚的时候,应该还没有考中,只过是一个没有爵位可袭的、人丁稀落的世家的普通子弟。相比于少年袭爵的贾赦、早早“入部习学”的贾政,他的外部条件算不上特别出色。
既然条件不是特别好,那贾母选中林如海,一定是从人品、性情等方面来考虑。而那时的贾府还不像现在这样败落——虽然荣国公早逝,但一个儿子袭爵做了一等将军,一个儿子早早做了主事,还是皇帝亲赐,贾府的荣耀仍旧显赫——不需要用女儿的婚事来换取利益、延续繁华。于是贾母择婿,尤其是为“所疼者偏有”的贾敏择婿,肯定是考虑了男女双方性格相投、婚后能相处和睦、琴瑟和鸣。
如果林如海没有死,以他对女儿的疼爱,他一定会用贾母的标准来择婿。也就是说,把女儿的婚后幸福考虑在内,不会像对元春探春一样,送她进宫或远嫁去博取渺茫的荣耀;更不会像对迎春一样,用她抵五千两的债务。
但,这也不意味着,林如海会由着女儿,把她嫁给她喜欢、却明显不求上进没有前途的少年。比如贾宝玉。
“父母爱儿女,为之计深远”。宝玉虽然现在是“百般宠爱在一身”,可是不谋生计、坐吃山空,将来多半会成为贾代儒这样的穷亲戚。他的儿子,则会成为贾芸、贾蔷之流。这个结果,绝对不是林如海愿意见到的。
林如海官场得意,对世事一定有相当的洞察能力。像宝玉这样长不大的孩子,怎么也不可能入他的眼!
他会在身边的青年才俊中,为女儿挑选更有前途的对象。
至于宝黛的那点儿情爱?在那个时代,是作不得数的。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