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往往是日复一日微小的积累
能力不是从大事中得来的,而是从小事中慢慢锻炼出来的。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欲成大事,必先从小事做起。
一个人想要成就大事业,要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大事做细才是成就事业的根基。
《职场跃迁》里写道:“从小事做起,每步走得扎实,事情才能做得牢靠;从小事做起,体会每一步艰辛,为人才会低调。”
小事是切口,也是载体,小事里面往往孕育了大价值、大作为。
1
积极的心态
一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
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再小的事,做好了,都会发挥大作为。
傅盛从山东工商学院毕业后加入周鸿祎创办的3721软件公司,第一次开会时,周鸿祎说:“小傅,你做个会议纪要。”傅盛不仅把2个小时的会议内容全记了下来,还在会后仔细整理提炼,一直做到半夜,最后总结出一些纲领,立刻就能让人清楚知道会议的重点。
从此以后,周鸿祎所有的会议记录都是傅盛来做。
后来,傅盛被委以重任,做出了360安全卫士,并成为该事业部总经理。
如今,傅盛是猎豹移动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周鸿祎赞叹说:“那个做会议纪要的青年,现在已经是CEO。”
傅盛对年轻人说:“人不要怕做小事情,从小事情做起,如果小事情做得还行,就可以做大一点的事情,最后可能做出大事情。”
傅盛初入职场,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工作中的小事,把小事不断整理和完善,对自身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历练。他能从一个一线员工发展到创业公司CEO,都是在做不起眼的小事儿上积累起来的。
能力不是从大事中得来的,而是从小事中慢慢锻炼出来的。
2
不懈的努力
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有“塑料大王”之称的王永庆可谓无人不知,他的经营之道皆为经典,其中最受启发的则是他那流传了几十年的“卖米故事”。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生意冷冷清清。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他还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大大的事业。
小事不小,不懈努力,重在做好。
3
坚定的信念
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信念有多坚定,路就能走多远。
从1982年到1983年间,路遥平静而紧张地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准备工作。他将自己从名目繁多的社会活动中抽身出来,远离喧嚣的采访,文学活动不再见到他的身影。
路遥首先静下心来阅读,他列了一个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书目。这些书,有的是重读,有的是新读。有的要细读,有的仅粗读。
为了更清晰、准确地把握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的时代背景,路遥找来十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一些省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
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继续翻阅。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把这件恼人的工作做完。
他回到陕北,回到他热爱的黄土地上,开始他计划中的体验生活。
比如详细记录作品涉及到的特定地域环境中的所有农作物和野生植物,从播种出土到结籽收获的全过程。
当什么植物开花的时候,另外的植物又处于什么状态,这种作物播种的时候,另一种植物已经长成什么样子,民风民情民俗,婚嫁丧事等等。
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
路遥花了六年的时间,写出了《平凡的世界》。
有了坚定的信念,有了小事的积累,才有了这样一本旷世佳作。
职场大佬董明珠说:“很多人以为我在公司都在处理大事,其实我在公司每天都是在解决小事。天下本没有什么大事,没有人能直接干成一件大事,只要把小事都做好,积累到最后,那就是大事。”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做好每一件小事,久而久之都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哪有什么一步登天,都是聚沙成塔。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南英子
编辑:众智图书馆编辑部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