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的起源:甲骨文印证星象,难怪周易中说“亢龙有悔”
史记记载,黄帝击败炎帝蚩尤之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从各部落的崇拜之物中,挑选一个部分,然后组成一个全新形象,这就是“龙”。黄帝合符造龙,是中国龙起源的传统认知之一。
20世纪后,对于中国龙的起源,很多学者都在探究,提出的学说五花八门,比如起源于青蛙、雷电、彩虹、星象、恐龙、真实而灭绝的生物龙等等。总之,中国龙的起源猜测多不胜数。
不过,中国龙起源猜测虽多,但其中最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的是“星象起源说”。更为重要的是,甲骨文出土之后,其中的“龙”字与天上的星象高度一致。如此,也就难怪周易会说“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潜龙勿用”了。
甲骨文龙字印证星象
1987年,考古发现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6500年,其中最震撼人心的是龙虎大墓。经过考证,西水坡先民已有“二十八星宿”认知,并将它们七个编成一组,如此就变成了“四宫”,每宫用一神兽表达,就是如今我们熟知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当然,西水坡先民使用的是龙、虎、鸟、鹿四神兽,其中鸟鹿后被朱雀玄武替换。
6500年前已有如此认知,说明古人对二十八星宿的掌握,显然还要更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文化一脉相承,其中的“青龙”星象,在甲骨文中体现了出来。
甲骨文中的龙字(见上图),是一种大口长身的怪兽,在自然界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生物。但如果观测青龙星象,却会发现两者高度一致(下图)。
显然,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先民以青龙星象之形造出了“龙”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龙”是辛字头,而商朝所有辛字头的文字,都具有难言的“神性”。
学者冯时将龙字与青龙星象对比,发现龙字所象之形,即二十八星宿中青龙星象,因为该星象昏旦之时的运行位置,可以帮助人们测定时间,其中“龙”就是时间的“指针”,在地平方位中指示着时间。
星象之说与中国历史
除了文字字形上的证据之外,中国龙起源于青龙星象之说,比其他任何一种起源猜测,都更能解释中国历史文化,比如以下三个:
首先,青龙星象非常神奇,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季时从田间地平线升起,就是龙抬头,夏季位于中天,秋季下坠,冬季隐而不见。如此,岂不正好对应周易中的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潜龙勿用?
其中,青龙七宿中的心宿二是“大火星”(不是火星),在东方黎明时出现正好是“春分”,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而“七月流火”),在西方不见时正好是“秋分”,是一颗非常重要的节气指示星。
总之,《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即是对青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情况的阐发。如果龙是其他东西,那么就很难解释这些内容。
其次,中国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想要发展农业,就必须要掌握“农时”,而青龙七宿恰恰能“授时”。中国是农耕文明,由此推崇带来“农时”的青龙星象,就再自然不过了。
而且,沟通天地、敬授民时,正是农耕时代统治者权力的来源,或者说谁掌握更准的授时能力,谁就更能掌握权力。至于后世,皇家往往也垄断观象授时,自诩龙——青龙星象授时的代言人。
第三,在东方的7个星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称为“苍龙七宿”,显然是古老思想的遗留,同时这也佐证了中国龙起源于青龙星象。
总之,“龙”源于青龙七宿之说,更能解释中国历史文化,也更符合中华文明的特性。下图,红山文化的玉猪龙。
余论
以今天考古看,“中华第一龙”是在辽宁查海遗址,距今大约8000年左右,但在随后几千年中,“龙”迅速走向全国各地,黄河内外、大江南北皆有龙遗存。
问题在于,如果“龙”本源是青蛙、雷电、彩虹、恐龙、真实生物龙等,那么各地风土人情等大不相同,原本各有崇拜,为何在没有征服的情况下都接受了“龙”?
显然,最合理的解释是“龙”源于青龙七宿,可以带来准确“农时”,故而才会被各地迅速接受。否则,已有崇拜的各地先民,怎么会无缘无故的接受外来崇拜?因此,从龙遗存扩散与分布来看,也可以佐证龙源于青龙七宿。
参考资料:《王军: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周易等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