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读书心得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知道并且做到吗?
848045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知道并且做到吗?

小播读书小播读书2024-03-05 14:07:290

在直播间有同学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知行合一就是知道并且做到吗?

显然不是,因为你知道的只是你愿意知道的,每个人的认知带有主观偏见和价值取向。

其实,简单理解,知行合一就是根据良知行事,这里的知是良知,而不是知识或者认知,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完全根据良知行事。

良知和个人的知识和认知是有本质区别的,良知是根据事物本来如此的客观判断,是具有普遍性的。

而认知是个人主观的价值判断,不具有普遍性。

良知判断先于个人价值判断,而且经常被遮蔽。

什么叫对事物本来如此的判断?

王阳明举过一个《大学》中的例子: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喜欢美好的东西和厌恶腐臭的东西这是人的本能反应,这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比如我们放一个漂亮的玩具和一叠钱在面前,成年人大概率是选择钱,因为我们理性告诉我们钱更有用;而小孩子会选择什么?

小孩子不会进行理性分析,而是基于事物本身来判断,他认为玩具更好看,就会选择玩具,他认为钱更有意思,就会选择钱。

这就是根据事物的本来去选择,而不是根据主观的价值偏好。

你可能说,小孩子也有个人喜欢,但这里想要表达的是,这种选择是具有普遍性的,意思是任何人在此时此刻都会这么选。

王阳明认为,良知即天理,天理是具有普遍性,而不是个人的私欲和偏好。

所以,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你可以想想,如果是其他人会怎么选,或者任何人在此时此刻会怎么选。

你要考虑的只是事情本身,而不是,是否对我有利,小孩选择的原则只是事情本身,而不是把事物当成实现私欲的工具或者手段。

王阳明认为,如果能抛弃私欲,我们的良知对每件事都有一个最原初的、最真实的判断。

它不同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更接近于事实判断,但要做到真正的“致良知”并不容易。

因为,良知常常被理性和私欲遮蔽,而且我们的理性常常为自己辩解,提供合理性证明。

关于什么是良知,哲学家齐泽克在《事件》中也举过一个经典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他说,2002年2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经在“未知和已知”的问题上,做过一个准哲学的思考。

他说:“世界上有已知的已知,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已经知晓的东西;世界上还有已知的未知,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未知的未知,也就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对其一无所知的东西。”

当时拉姆斯菲尔德说这番话话的目的,是为了美国即将对伊拉克展开的军事行动辩护。

意思是说,伊拉克可能还有美国并不知道的东西,比如萨达姆是不是还隐藏了其他秘密。

但齐泽克讽刺说,拉姆斯菲尔德可能还忘记加了第四种情况,那就是:“未知的已知”。

也就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知道的东西。

就比如,美国当时明明已经知道伊拉克并没有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以齐泽克意思是说,拉姆斯菲尔德其实是在自我欺骗,违背了自己的良知。

齐泽克“未知的已知”其实就类似于王阳明的“良知”,良知是潜藏在我们内心真实的答案,但经常被理性和欲望遮蔽。

哲学家帕斯卡说:心灵自有答案,而理性对此一无所知。

良知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未知的已知。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你理解了吗?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