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仰望高山——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与成就
10337400000024

第24章 读《中国通史·明时期》卷(1)

习之

白寿彝教授总主编、王毓铨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九卷明史卷经过数十位学者的通力合作,经历了10余年时间终于得以问世。展读这部通史著作,我们不仅从整体结构上,而且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白寿彝教授和王毓铨教授在学术上的创新与他们的研究精华所在。

一、独具匠心的体例设计

从白寿彝教授为这部书所写的题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部书编写小组成立于1984年,距书的出版已经整整15年。记得白先生从80年代初开始着手安排《中国通史》各卷编写工作,并亲自撰写完成了《中国通史》的第一卷《导论》。白先生提出了“史书体裁的综合运用”和“多体裁配合、多层次地反映历史”,并由此创立了《中国通史》的全新体例。这部通史由《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部分组成,即以《序说》开宗明义,以《综述》展现历史发展的总向,以《典志》剖视历史现象,以《传记》勾画各种历史人物的活动。《中国通史》明史卷正是白寿彝教授提出的史学理论与体例指导下的成果。

从形式上看,书中不仅有传统纪传体史书中的《传》与《志》,而且有现代史学通常运用的依历史顺序的专题论述,并增加了本断代史基本史料及研究状况的介绍。从写法上看,全书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于有明一代的历史及其历史人物的活动作了具有相当深度的论述,并且力争吸收迄今为止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内容上看,包容了读史入门的基本史料知识,目前的研究状况,明朝史的发展脉胳,典章制度与重大历史问题,主要人物的活动等等其他同类历史著作所不能达到的容量。给人以明代史的全貌,更有实用价值,也具有更强的可读性。这是白寿彝、王毓铨教授两位老史学家独具匠心的成果。

二、明史入门与开宗明义

尽管明代的史学史是一个研究的薄弱环节,本卷第一章《文献资料》还是写出了明代史料的特色。在本章第一节《基本史料》中,着重介绍了《明实录》、《皇明宝训》、《大明会典》、《明史》几部主要的官修史籍,其中对于清修《明史》所占篇幅最多,内容也最为翔实。这不仅在以往的通史著作中不曾见到,在专门的史料目录学著作中也不多见。与官修史籍相比,私家著作的内容则略显薄弱一些。其中私人修史部分忽略了研究明史不可不读的明清之际谈迁所修《国榷》及清人所修《明史纪事本末》、《罪惟录》等较有影响的著作。

这一部分内容中较有特色的是对于明人文集与笔记的介绍。谢国桢教授当初曾著《明清笔记谈丛》,对于野史笔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关于明人文集,虽然有不少学者早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在以往的著作中尚缺乏系统研究论述。本卷中所依据主要是《明史艺文志》所载明人文集,由此对于明人文集与明代历史政治文化发展脉络进行了分析论述,虽略嫌不足,在通史著作中还是不多见的。

在《文献资料》一章中,最有特色的应属对徽州文书档案及其他文书档案的介绍。作为明清档案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不断整理出版的徽州档案,引起了学术界更加广泛的注意,本卷中对于徽州文书档案的介绍出自专门研究者之手,代表了当今对于这部分文书档案研究的较高水平。其中引据的《洪武二十四年祁门谢翊先置产税票》是迄今较难见到的明代早期文书档案之一。明洪武三年(1370年)实行户帖制度,而本书中所举洪武四年的祁门汪寄佛户帖、祁门江涛户帖等,都是当时的实物,对于研究明代典章制度有重要价值。其他如徽州文书档案中大量的黄册底籍、鱼鳞图册、户由、垦荒帖文、田土丈量单等等,也都为明代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这较之以往通史著作由于体例所限只能对明代社会经济制度作单纯叙述性的介绍要生动易解而且更有深度。

在这一章中,作者还列举了有关商业、宗族、诉讼、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的文书档案,这些文书档案则为目前史学研究的热点——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于徽州文书档案的颇具水平的介绍是《中国通史》明史卷学术求新的体现,也是该书突出的特点之一。

除去文献资料外,全书为引导读者对明史入门,还专设了对于明史研究概况的介绍,作者对近百年来明史研究的情况作了全面准确的介绍,同时还对于明史研究中的一些重点讨论的专题作了分析性的介绍。其对于明史研究状况的了解与把握都是具有相当水平的。对于明史研究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作了分析批评。这与以往关于明史研究情况的泛泛的介绍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深度。

众所周知,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朝代,它是由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最后一个统一朝代,许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必然经历的问题都十分突出地呈现了出来,如皇权专制问题、内阁制度、商业市镇的兴起、党社运动、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等等。这些问题交错在一起造成了明史的纷繁复杂,正如白寿彝教授所说,“明代的中国是社会的先进力量要求更快发展,而旧的社会势力不断加紧压迫和剥削的时期,因而明代的社会矛盾是尖锐的也是复杂的。我们说死的拖住活的,也正是这个时代的写照”(第三章《本卷编写旨趣》)。白寿彝教授的这一看法不仅是对明史的开宗明义的准确定位,而且成为了本卷编写的主导思想。

三、展现明代历史全貌的综述编

以综述展现历史发展的总向,这是白寿彝教授对《中国通史》各卷综述部分的统一要求。综述部分首先从元末农民战争与明太祖建国开始,将明朝的历史划分为“兴起”“、中衰”和“灭亡”三个阶段,并且专列“明代的农民战争”、“南明政权及各地的抗清斗争”,从而完整地展现了整个明朝历史的发展全过程。这其实也就是明朝政治史的综述。由于写作者们较广泛地吸收了自80年代以来明史研究的新成果,在这部分内容的整体把握上也就自然有了新意。例如其中关于成祖夺位及永乐政治的评价,对于“仁、宣致治”的评价都体现了近年来明史研究的成果。再如本编第三章第二节中关于明孝宗“弘治中兴”的评价,一改过去单纯的肯定,指明了孝宗朝因循守旧的政治实质。

在用较多的篇幅叙述明朝政治史的发展脉络后,本编又对军事、司法、监察制度、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学术思想及文学艺术等作了分章叙述。从习惯的通史断代卷的写法看,这一部分基本上就是过去通史中明史部分的全部内容了。

近年来随着明史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过去通史中存在的问题在本书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明代的经济史研究在近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一度几乎成为学者们共同关注的内容。在明朝的对外关系方面,过去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重视的明初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在本书中给以了一定的篇幅。另如西方传教士来华的评价,明代的学术思想史研究等等,也随着近年来相当数量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出现,在本书中也得到了集中反映。

四、重现典章制度的历史地位

《中国通史》明史卷的丙编是《典志》部分,《典志》的设置是本书的又一创新。这部分看似于纪传体史书中的《志》,但又不完全一样,或者说是与过去传统的单纯写典章制度的《志》不完全一样,这其实是对于传统史学体例的继承与发展。在一般通史著作中,由于叙述史实的需要,无法展开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较为详明的叙述,典章制度成为通史及断代史著作中的一个难于表现的内容。《典志》的设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同时《典志》又不局限于旧体例中的典章制度,使之内容更加丰富,更好适应了现代史学的要求。我们不妨称之为新典章制度。

从《典志》部分的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讲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相关的科技;另一类是讲土地、户口、赋役以及阶级关系的;还有一类是讲教育、科举、官制和宗教的。将农业放到《典志》的首要位置,说明了主编对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认识。一般来说,中国的传统科技包括有天(文)、算(术)、农(业)、医(学)四个主要方面。起初读到农业后,没有看到其他方面的内容,甚感不解,其后再读全书,知道这部分内容写到了《传记》部分,通过为科学家乃至各种学科立传的方式表现,这也使《典志》编既突出了新的典章制度的内容,又不致将这些重要的人物著作及历史作用疏略,这也正是全书的特点之一。这样一部大书,既要求全,又尽量避免内容重复,实不失为得体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