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仰望高山——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与成就
10337400000050

第50章 世纪的丰碑珍贵的遗产——白寿彝先生与中国通史编纂(3)

3.民族与民族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只有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民族关系,才能真实地反映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白寿彝先生在民族史研究方面造诣精深,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认识。白先生指出,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先后经历过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多民族内部的统一,区域性多民族的统一和社会主义的多民族的统一。在全国性统一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分裂,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呢?白先生认为,从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上的成就,各族人民都有贡献。然而要恰当地体现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却很不容易,也是不少的历史著作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白先生指出:“撰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还是要把汉族历史写好,因为汉族是主体民族。同时,也要把各民族的历史适当地作出安排,这是我们必须尽量克服的难点。”○25他将民族的发展与中国历史进程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认为民族杂居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封建化是封建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不同的民族杂居地区先后进入封建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发展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民族杂居区的封建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意义甚为重大。”○26五代辽金宋元时期,广大的边疆地区基本上都进入了封建社会,而汉族与各民族间又经历了一次新的融合。这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27。白先生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认识,视野开阔,对正确认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具有方法论意义。他将少数民族的历史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考察,揭示出民族地区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阐明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他主编的中国通史为如何恰当地反映多民族共创中华史,提供了范例。

4.中国史与世界史。白先生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在世界的总环境中发展的。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被拖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际都从属于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因此,不能离开世界历史来专谈中国的历史。一是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研究中国历史在世界不同时期中的地位,以了解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和我们的优点、缺点;第二,了解中外相互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第三,要作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以了解中国历史的特点○28。在《中国通史》导论卷中,白先生设“中国与世界”专章,阐述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即具有连续性及国家政权统一的发展和巩固,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关系,中国史有结合世界背景考察的必要及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白先生提倡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背景下考察中国历史,有助于探索中国历史独特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中国通史编纂中所涉及的有关基本资料与学术发展史、表现形式、文字的表达方式、多学科的合作等问题,也是中国通史编纂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关系到中国通史的编纂能否顺利进行,对这些问题,白先生也进行过认真的思考。

1.基本资料与学术发展史。白先生曾说,治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在史学研究中,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必须作:一是关于基本文献的分析,一是关于各个专题的不同成果的分析。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后来者居上,也有利于继起者后来居上○29。白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从第三卷开始以“序说”置于各卷之首,分析基本资料,说明学术发展史及撰述旨趣。基本资料,包括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及民俗学方面的资料。白先生要求在大量的资料中挑选重要的部分进行分析,对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辨析鉴别,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对学术史的介绍,包括对前人和时人的研究成果的适当总结,说明有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正在解决,哪些问题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使读者对各个历史阶段的研究状况特别是学术研究的前沿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对基本资料和研究状况的重视,使读者在获得系统历史知识的同时,找到了进一步研究的门径和指南,同时,也将中国通史的编纂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2.编纂形式。20世纪初以来,章节体成为中国通史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白先生指出,单一的体裁难以表达中国历史丰富的内容,“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单一的体裁如果用于表达复杂的历史进程,显然是不够的。断代史和通史的撰写,都必须按照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体裁,同时又能把各种体裁互相配合,把全书内容熔为一体”○30,探索以新综合体撰写中国通史。这种新综合体吸收了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志体等传统史体及20世纪流行的章节体的优点,并加以发展,由序说、综述、典志、传记组成。序说,阐述历史资料、研究状况、存在的问题、撰述宗旨;综述,论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政治军事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典志,是关于地理、民族、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的撰述,可以反映历史的丰富内容。传记,为各方面代表人物立传,以反映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历史发展的丰富性。白先生倡导的新综合史体,着眼于从多方面、立体地展示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既反映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又反映历史的丰富内容,是一种富有活力的中国通史体裁,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已为不少学者所采用。

3.文字的表述要求。历史著作的文字表述要求,实际上是指历史撰述中的文风问题。白先生倡导平实的文风,将确切、凝练和生动作为历史表述的三个基本要求。确切,要求真实、准确而又恰当地表述历史内容;凝练,要求以简洁的文字表述丰富的历史内容;生动,要求讲求文采。白先生重视历史的文字表达,一则因为中国史学有重视文字表述的优良传统,二则白先生强调史学工作者应该为全体人民著书立说,向社会提供群众爱读的历史著作。在《多研究点中国历史的特点,多写点让更多人看的文章》○31一文中,他深刻阐述了文字表述对发挥史学社会效益的重要意义,批评了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认识。白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在文字的表述上,力求明白、准确、凝练,《中国通史》将文字的表达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来讨论,足见白先生对中国通史编纂中文字表达形式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当今史学界忽视历史著作的文字表达的针砭。

4.多学科的合作。大规模的史学研究课题,需要集体协作,才能顺利地完成。中国通史的编纂特别是大型中国通史的撰写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需要多学科的学者通力合作。白先生提倡集体协作,有计划地攻克学术难关。他就史学研究中的相互配合问题指出:“史学工作的组织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起来,在党的领导下,把全国的和各地区史学工作者组织起来,进行协作……另外一个,就是规划问题。要搞规划。有的同志学有心得,可以写东西,也可以和旁人一起写。但是,大规模的东西,总还是要集体搞。不仅要集体搞,而且要有计划,有长远计划。”○32他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则为多学科学者合作从事史学研究树立了榜样。多卷本《中国通史》采取各卷主编负责制,由各卷主编在统一要求和体裁的基础上,组织和协调各卷的编撰工作。同时,邀请著名学者组成全书的编辑委员会。担任各卷主编和编委会的学者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名家,也有学术根底深厚的中壮年专家。500多名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自然科学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在他们的领导下,分工合作,从事撰述工作。《中国通史》的编纂可以说是多学科的专家、学者的盛大学术协作。担任总主编的白先生在这次学术协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白先生不但组织了全书的编写工作,提出了整体思路和编纂体例,而且撰写了《导论》卷的第一章“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每卷的题记,并亲自统稿、审稿、定稿、选图编目,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主编。这些都是《中国通史》编撰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为集体撰史提供了经验。

在20世纪众多的中国通史中,白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以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把握,及通俗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特色为读者所喜爱;他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以鲜明的理论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裁、内容丰富而资料翔实、反映最新学术成果,成为20世纪史学的丰碑;而白先生有关中国通史的编纂理论,必将为建立中国通史编纂学提供珍贵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①《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②许殿才:《七十年心血铸就的丰碑》,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3期。

③白寿彝:《学步集》,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

④白寿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⑤白寿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86页。

⑥白寿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16页。

⑦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⑧这四篇论文分别为:《关于〈谈史学遗产〉——〈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一》、《谈历史文献学——〈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二》、《谈史书的编纂——〈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三》、《谈历史文学——〈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四》。

⑨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10页。

⑩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1白寿彝:《对大学历史课程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实感》,载《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白寿彝:《关于史学工作的几个问题》,载《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4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79页。

○15《白寿彝教授在大会上的讲话》,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6《白寿彝教授在大会上的讲话》,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7白寿彝:《编著〈中国通史纲要〉的一点体会》,载《书林》,1982年,第3期。

○18孟抒:《一本简明通俗的历史读物〈中国通史纲要〉》载《书林》,1982年,第1期。

○19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许殿才:《七十年心血铸就的丰碑》,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3期。

○21白寿彝:《历史上祖国国土问题的处理》,载《学步集》,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

○22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9页。

○2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1页。

○2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2页。

○25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8页。

○26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3页。

○27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4页。

○28白寿彝:《关于史学工作的几个问题》,载《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9白寿彝:《治学如积薪,后来居上》,载《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0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25页。

○31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2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40-341页。

(原文刊载于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