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歌和郝桂芝加上女儿林灵,一家三口租了一间蓄洪屋。林歌不愿意跟郝桂芝的杀猪父亲住在一起,林歌希望自在。
蓄洪屋是一些年久失修的、预备大灾分洪后灾民们栖息的房子,由于数年没能分洪,所以房子风吹日晒,破烂不堪;现在这些一栋栋的房屋都让那些重新返城的居民们租上了。狭小的窗,透风的瓦,驳落的墙,屋前的臭水屋后的垃圾,在沿河边上,这些房子成为时间的象征。
郝桂芝没有工作,郝桂芝回城后反倒显得突然老了。有一天林歌起来,看见正蹲在便盆里小解的郝桂芝,蓦然发现郝桂芝的眼囊松弛,腮边有赘肉,再看她勒裤带时那腹部的肌肉像有了七、八个月身孕。太可怕了,在那窗户透出的早晨的光线里,郝桂芝似乎一夜就步入了老年,然而什么事也没在她身上发生。可是这个女人的更年期却非常迟,在1987年她行将五十岁的时候,才绝了经期。
那一年的林歌才二十五岁,那一年的林歌蓄着几根又长又稀的软胡子,一脸白净地行走在大街上,身后拉着装卸公司编号的板车,搭巾系在腰上;蓝色的搭巾是装卸公司惟一的劳保。
码头上的货并不多,拉一天歇一天。
郝桂芝还是那么能吃,林灵也很能吃。郝桂芝每一顿饭都进行了精心的操作。郝吃辣酱,吃各种泡菜,吃风干的萝卜缨子,每一顿饭都要细细地吃,极有耐心。郝桂芝吃完饭之后总要将脚从鞋壳里脱出来,放在当饭桌的竹床上,顺手在竹床的竹片上拉点竹签来剔牙齿。林歌一人的工资完全不够吃。林歌是青工,一个月的工资二十多块钱,加上补助每月也不过四十来块。郝桂芝的父亲虽然经常提点下水来,还是满足不了郝桂芝的血盆大口。
燕子没有钱拿回来,燕子不找她母亲要就是好的了。燕子虽然一个月有四十多元工资,可她要攒钱结婚,还要平时买衣裳穿。
燕子很少回来,她只是轮到车间调班时,抽一天时间搭车从沙市回来,落落家,又跑了。
那一天当郝桂芝花了两元多钱在国营理发店烫了个头发回来,林歌就认为应该回趟武汉瞧瞧去了。郝桂芝在这个县城是最早烫头发的女人,郝桂芝把自己的头发烫成了卷心菜,有人叫着“丝毛狗”,郝桂芝常听林歌说武汉的女人怎么怎么洋气,老太婆都烫头发。郝桂芝受了林歌这个武汉佬的影响,有一次自己烧红火钳烫头发,结果把头发弄焦了。当这一天郝桂芝偷偷去烫了头发回来,林歌觉得她还看得过去,除了脸上颈上的赘肉外,皱纹还不是太多。一直以来,林歌都没直接向家里人讲郝桂芝的事。林歌招工到县城后给家里去过一封信,说不仅有了工作也有了个女儿,但没提与谁结婚。但是他知道他与郝桂芝的事家里肯定听说了,那些回到武汉去的知青战友肯定会把这些当作一件轶闻传扬,只怕是山高水远,家里人无法管得了他或者不太了解其中详情。
家庭兄弟姊妹太多,管不到他头上,他也与家庭疏远了。有一回他想起有三个年头没回武汉,也觉得好像很正常,武汉没什么可留恋的。
现在,有了工作,他倒是想应该带郝桂芝和林灵回武汉去看看了。
林歌把这个想法对郝桂芝说了,郝桂芝高兴得跳了起来,郝桂芝说:“早该如此了。不管怎么样,为你家爹妈添了个孙女嘛。”又说:“小林呐,咱们还是扯个结婚证去。”林歌笑了笑拒绝了。林歌说:“那没有用,那是个形式,咱们在一起,咱们有女儿。”“行吧行吧,”郝桂芝说,“听你的。”
林歌找单位借了一点钱,郝桂芝找她爹拿了一点钱。总还是要带点土特产回去,于是郝桂芝去找熟人,弄了十斤香油,二十斤花生,本地最有名的松花皮蛋也买了一篮子,加上黄花木耳什么的,大包小裹。
那时候林灵已经能说会道,能跑会跳了。林灵听说要到武汉去看长江大桥,见爷爷奶奶,也高兴得手舞足蹈。
顺风顺水的轮船载着林歌一家三口向省会武汉驶去。两岸的滩渚和芦苇,村落和田野,来来去去,林歌已经走过数次了,可这一次,林歌不再是孤单一人,有了孩子,有了女人。虽然这种结局并不是他曾想到的。
林歌背着东西,牵着女儿,带着郝桂芝踏上了汉口的码头,他看到了熟悉的武汉关,走过了文革时闻名的红旗大楼。
当他走进父母那个苍老破旧的小屋时,却被父母拒之门外。他万万没想到,几年未见的父母已经不认他这个儿子了;母亲气得浑身发颤,不等林歌介绍完郝桂芝,就将她们母女二人往外推,大包小裹地扔出了大门。
看到身边不知所措的郝桂芝和惊恐的林灵,林歌进屋去向父母求情。可他的母亲举着捅炉子的铁条说:
“那是个么东西?婊子呐!婊子进咱家的门那就得挨揍咧。林歌你是么样被这个乡下的婊子给迷了唦!她看得比你妈还要老咧,你好意思跟她睡觉!老子白养你一场,只当冒得你这个儿子!好意思带回武汉来丢你林家祖宗八代的脸!”
母亲气愤之极,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越骂声音越大,竟骂出门来,惊动了左邻右舍。林歌只好仓皇地拉着郝桂芝母女跑了。
找到一家小旅社登了记,林歌对郝桂芝说:“先住下来吧,我给他们慢慢做工作,他们不了解情况,脾气不好。”
郝桂芝不在乎,郝桂芝说:“早知如此带我们来干什么!不认就不认,咱玩两天回去!在武汉就不得了了,瞧不起咱们乡下人。你不认我,我还不认你哩!”
林歌以为郝桂芝会气哭的,可郝桂芝一点事也没有。晚上,林歌去找在皮鞋厂做事的哥哥。哥哥已知道他回家的消息,并且早就劝说过父母,后来兄弟俩又回到家,向父母解释、求情,但无济于事。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郝桂芝只比林歌母亲小六岁,但看上去跟林歌母亲年纪相仿。虽然烫了头发,还是满身土气,人一土,就显老。这个媳妇是无论如何也没法认的。家里的人包括弟妹们都说郝桂芝老气,说比妈看得还大呐,可林歌与郝桂芝呆久了,并不觉得。他认为是家人的夸大。
说了半晚,父母没任何表示,看来是无望了,林歌只好回到旅社。
第二天林歌带着郝桂芝母女去了长江大桥、归元寺,接着又花了两天时间逛了东湖、中山公园。玩得很尽兴,女儿林灵特别高兴,看到了大轮船、火车、飞机、老虎狮子。郝桂芝见女儿乐,自己也乐,玩得差不多忘了公爹公婆不认她们母女的事。
钱花得差不多了,林歌一行三人买好返程的船票。回去的时候林歌觉得有点对不住郝桂芝,可是当他最后一次向家人告别,看到日见其老的父母和慢慢长大的弟妹,他还是原谅了父母。“我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也没有尽一份孝心。”他这么自责。
武汉三镇的灯火在轮船后面渐渐远去,林歌抱着林灵差一点痛哭起来。那横亘在长江上的桥影,就像一座武汉的大门,船载着他出了远门。当年下乡时林歌没有这种感觉。现在却滋生出这样一种凄绝的感觉。是的,回武汉看来是无望了,他慢慢会成为一个乡巴佬,现在他的女儿也早就说一口乡巴佬话了,一切都是那么令人难以置信啊。
县城的生活一如既往。这一年林歌听说船业社害肺结核病休的老王摆馄饨摊子赚了几千块钱。老王是轮船上的厨师,馄饨的确做得好,碰上熟人,他就拿出医院的拍片结果来,上面写着病灶已经钙化,让人放心大胆地吃,一吃就吃出了名堂,干脆退了休弄个体户。
老王是这个县城的第一个个体户,让许多人羡慕地说起,于是林歌也动了心,回去跟郝桂芝商量,让她在街头摆个板车摊,卖热干面。那时郝桂芝也正在为生计发愁,听了林歌的话后有所心动。卖热干面在县城绝对是第一家,武汉的热干面对这里的人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这儿的人只吃汤面,不知道面吃干的也挺有味。郝桂芝在武汉吃过热干面,一吃就吃上瘾了。不过郝桂芝认为,武汉的热干面放作料也太简单了,就那么点芝麻酱加上点榨菜丁,有的摊子放小葱有的摊连小葱都不放。若是按县城的口味作料差得远。郝桂芝是美食家,郝桂芝认为热干面还应该放豆瓣酱、放面酱、放蒜汁、放油辣子,加上芝麻酱、榨菜丁、葱、味精、酱油、白醋,一共十样作料。
“那好吧,那就叫‘十味热干面’吧!”林歌说。
说搞就搞,请人打了个特制的板车,上放火炉、碗柜,炉子嵌了瓷砖,看上去就是个活动厨房。
“十味热干面”开始只是早点,悄悄半年之后才被县城人接受且有了点小名气。这期间,郝桂芝发现这儿的人不爱吃芝麻酱,于是想办法把芝麻炒焦了磨成粉,撒在热干面上,异香扑鼻,后来成为了“十味热干面”的主要特色。
每天早晨天没亮,林歌就和郝桂芝拉着板车摊,在路灯的光亮下走向街头,点煤炉、煮面、晾面、整理桌椅,弄完这一切之后林歌就去码头。十点钟时林歌又到街头来收摊,然后林歌拉着摊子,郝桂芝拎着装钱、票的箱子,一前一后回到他们住的蓄洪屋。
“十味热干面”创出街头影响,除了独特的配方外,还有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下放来的武汉知青和一个比他大十多岁的老婆弄出来的;一个面皮白净的武汉伢和一个可以做他老娘的中年女人站在街头的板车摊前,兜售热干面,成为了人们的谈资,成为这个县城的一景。
生意慢慢好了,而“十味热干面”也就开始在县城流传起来了,以后类似的个体摊子遍布大街小巷,还流传到县下集镇及邻县去。“十味热干面”在1982年县商业局修“商业志”时被收录了进去,成为当地新创的一种风味小吃。“商业志”详细介绍了此面的配料、制作方法,并写道:“十味热干面是武汉下乡知青林歌和他的家人在武汉热干面的基础上、根据本县饮食习惯继承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式面点。”其实真正的发明者应是郝桂芝,然而人们非要把这份荣誉送给一个武汉人林歌。
有了些名,也有了几个钱,整天在露天经风淋雨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在大街上租了个小门面。取个甚么店名呢?林歌想了想,就取个同别人不一样的吧,干脆叫“林家铺子”。虽说不太像饮食店的名,但的确有点别具一格。
“林家铺子”在开张没几个月,又发明了一种猪肝汤,发明者同样是郝桂芝。
郝桂芝深感热干面干滞得难以咽下的缺陷,吃了她的面,有的找她讨茶喝。武汉人当然有办法,那就是一碗面带碗清酒或蛋酒,但这个县城历来没有甜咸混食的习惯,郝卖过蛋酒,喝的人不多。郝桂芝充分利用了她父亲杀猪的优越条件,郝桂芝做得一手好猪肝汤。当时猪肝好弄,食品公司卖不出去,相当便宜,用猪肝汤咽热干面试试,说不定大家能接受的。
只是这事很麻烦,林歌得凌晨四点钟去郝桂芝父亲那儿提新鲜猪肝,回到铺子就得马上切出来,让郝桂芝两个炉子转圈儿忙。
事实证明,郝桂芝的点子是绝的,她的猪肝汤不到半个月就传扬开去,以至后来“林家铺子”的猪肝汤取代了“十味热干面”的名气。每天早晨店内店外的七、八张桌子总是满座,都是来喝猪肝汤的,为此林歌辞去了工作。还雇请了两个乡下女孩专门切猪肝。
郝桂芝的猪肝汤无人能模仿,不像她的“十味热干面”。曾有一、两家做过猪肝汤,都因无人光顾而断了这份心。郝桂芝对外说她有独特的配料,其实林歌知道,郝桂芝只是善于抓火候罢了。
燕子要结婚,郝桂芝和林歌给了她五千元的嫁妆。钱对于林歌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了。林歌作为万元户,曾被记者通讯员广泛宣传过,县长、县委书记给他发过奖状。
燕子找了个沙市人,燕子直接在厂里结了婚,但是结婚不到六个月,燕子就抱着个男孩回来了。
满月回娘家住,这是当地的风俗。
燕子的丈夫也是一表人才,管林歌叫叔叔,事实上,林歌大不了他多少。只是燕子有时候将孩子递给林歌,说着“让外公抱”时,林歌感到不自然。林歌这一年三十岁,三十出头的林歌做了别人的外公,说什么也不会让人相信。
林歌看着孩子吃奶,看着燕子把奶头塞进孩子的嘴里,就想,那儿我摸过,我也吮过,只是当年没有这么丰满。当然,林歌只是看一眼,就把头扭过去看别的。林歌觉得他不应该再这么想,林歌现在的身份不允许他这么想了。但是他有时逗着那个胖乎乎的小孩,他总是会闪现出一些幻想:这应该是我跟燕子的儿子,而不是什么外公。
林歌在黄昏的时候吸着烟,一个人徜徉在河堤的青草坡上,林歌看着天,看着云彩。我不能再跟郝桂芝这么过下去,我还年轻。我得找个年轻的女孩子,过一种真正的夫妻生活。钱,有钱算什么呐,活到这个份上,我多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