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旅游文化
10401400000043

第43章 宗教旅游文化(10)

炎帝陵。地处湖南株洲市炎陵县县城西南15公里的炎陵山。炎帝与黄帝并称为中华民族之共祖,在神话传说中,他不但是姜姓族的族祖神,同时也具有太阳神、火神、农神、谷神、药神、土神等神性。炎帝陵被称为中国“三皇”第一陵。炎陵山方圆1公里,山上古树荫蔽,山下清水环流。炎帝陵寝就在鹿原坡西侧,坟向坐北朝南,整个陵区庄严肃穆,幽静秀丽。陵殿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午门、行礼亭、大殿、墓碑亭、陵墓。大殿内供奉着炎帝神农氏坐像。墓碑亭内安置着胡耀邦题写的“炎帝神农氏之墓”。每年省政府都在炎帝陵举行公祭,文化和旅游部门也配合举行相应的旅游文化节活动,招徕海内外游人。

伏羲庙。作为“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在全国各地有不少的庙宇,但最享盛名的是他的出生地甘肃天水市的伏羲庙。该庙建于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经明清两代多次扩建,形成了今天整肃宏伟的古建筑群。沿天水城内大街西行到伏羲路时,远远就可望见一座掩映在绿荫之中的大牌坊,这便是伏羲庙的大门。伏羲庙占地3700多亩,全庙坊、亭、庑、廊等建筑严格排列在纵贯南北的主线两侧,布局对称而紧凑。主体建筑为两门三进,依次排列在主轴线上,雄浑端庄。主要建筑有文祖殿、先天殿、太极殿,在先天殿供奉着伏羲塑像,神龛上悬挂着“文明肇启”的匾额。

相传农历正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九日是伏羲的诞辰和逝世日,天水伏羲庙会在这两个日子举办大型庙会,并进行祭祀活动,场景十分热烈壮观,内容极为丰富多彩。近几年,文化和旅游部门抓住契机,广为宣传地方文化,编制了人类始祖“天水伏羲庙寻根访祖旅游”专线,效果颇佳。

娲皇宫。俗称“奶奶顶”,是祭祀抟土造人的女娲神的。娲皇宫位于河北省涉县境内,始建于北齐年间(550~577年)。整个建筑群有房间135间,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此外还有历代碑刻75通。娲皇宫以18盘为界,分为山上山下两大部分。山上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有娲皇阁、梳妆楼、钟楼、鼓楼、迎来楼、木牌坊、六角凉亭等。山下有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等。其中广生宫又名子孙殿,传说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是女娲的诞生日,现在当地会在这一天举行庙会,前后历时20多天,常常引来数十万人旅游、观光、朝拜。

尧庙与尧陵。尧是“五帝”之一,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体察百姓,咨询四岳,深受百姓怀念。对他祭祀的名庙有山西临汾城南的尧庙,始建于晋代,自唐以后历代扩建,形成现在规模宏大壮丽的建筑格局。主要建筑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山门坐北朝南,门额上镌刻“古帝尧庙”四个大字。尧庙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崇尚的圣地之一。

在临汾东郊郭村西隅涝河北侧有尧陵。据说,尧去世入葬时,人们纷纷前来送葬,并在下葬处,每人背放一袋土,垒成了陵冢。现在所见陵丘高约50米,绕周80米,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地。陵前有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远望整个尧陵,松柏葱茏,红墙绿瓦,相映成画,幽静肃穆。

舜庙。在湖南宁远县九嶷山有一座为祭祀五帝之一舜的庙,昔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望祭舜帝九嶷山,以后历代帝王也多有祭祀。舜庙最早建于夏代,位于舜源峰北麓。秦汉时建中庙于玉琯岩前。至唐代,旧庙湮灭,唐代道州刺使元节奏立于营城城西。唐僖宗时又复建于玉琯岩前。宋代建隆年间刺使王维奉诏重修,皆湮没。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编修雷燧奉旨祭舜,迁庙于舜源峰下,即现址。清代屡经修葺,但在1935年和1962年两次大火中,庙宇全部建筑皆被焚毁,仅存殿后护碑亭,内有隶书石碑1通,上刻“舜帝有虞氏之陵”。近年,地方政府又投资修复了大殿等建筑,使舜庙占地达5万多平方米,同时这里也作为旅游景点开放,每年都有海内外的舜裔宗亲代表团来公祭,省市县各级政府官员也来例行公祭。九嶷山为舜帝藏精之所,享有“华夏第一陵”的美誉,但现仅存舜庙而不见陵冢,实为一奇。所以现在的舜庙在概念上是陵庙合一的。

禹王庙与大禹陵。在浙江绍兴市东南4公里的会稽山下,有大禹陵。陵内有青石牌坊、甬道、陵殿、碑亭、禹祠、放生地、禹井亭、围廊等建筑。但旧有陵殿已毁。禹王庙在大禹陵北,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屡建屡毁,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重建的,其中大殿则是1934年重建的。大殿东侧有窆石亭,中置略呈锥形的窆石一块,高约2米,相传窆石下面就埋葬着治水英雄大禹。窆石上有许多刻文,其中“四年王石”被鉴定为汉代所刻。在大禹庙还存有一奇异石刻,即《岣嵝碑》,其字似篆非篆,古奥难辨,是明代从长沙岳麓山翻刻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大禹陵和禹王庙气象庄严,周围群山逶迤,苍翠绕合,掩映着红墙飞檐,古色古香,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学士神游之地。如李白、元稹、陆游、徐渭等,都曾到这里吊古思幽,登山探穴,留下众多足迹。

除了对人文初祖的共同崇祭外,儒教还特别强调对家族祖先的祭祀,于是就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家庙祠堂祭祀文化。

帝王是社会中最高的特权阶层,其祭祀祖先的宗庙称为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礼制,太庙建于与社稷坛对面的东边,如今天能见到的明清太庙,就建在天安门东侧。它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长475米,宽294米,共有围墙三重,正门在南。主体建筑为前、中、后三大殿,其中正殿内列皇帝祖先牌位(神主),帝王天子设七庙,其排列次序采用“昭穆”制,以西为上,父曰昭,子为穆,交替向两边排列。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

有官爵者祭祀先祖的宗庙称为家庙。家庙的位置在住宅之东,即所谓“左庙右寝”。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的规定,王、侯、大夫、士立庙必须依次递减。

庶士、庶人不得立庙,但祖先不能不祭,于是出现了设祠堂以祭祀列祖列宗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宗族祠堂制度的出现。祠堂制度是对旧有宗法制度的补充,也是儒教文化对旧有文化的调整。一方面,它反映了平民社会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它也以一种宗教的形式将人们更紧固地束缚在封建的大车上了。特别是许多祠堂还附设义学、义仓、戏台等社会谐调功能,更体现了儒教与政权结合的特征及其入世精神。所以,从宋代以后,祠堂在中国遍地开花。一些祠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往往成为夸耀家族势力、地位和财富的表现物。著名的祠堂有安徽龙川胡氏祠堂、广州陈家祠堂。前者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历代多次维修,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特征,三进七开间,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后者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广东省当时72县陈姓人氏合资修建的合族祠堂,是广东现存最完整、最宏大的清代建筑。它坐落在广州市中山七路,整个祠堂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以布局严谨、气势宏伟、装饰精巧、富丽堂皇而著称。最令人瞩目的当属那充分展示岭南文化的“三雕二塑和一铸一画”艺术,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铁铸和彩绘壁画等装饰艺术被巧妙地运用到所有的构件上。陈家祠除了祭祖外,还兼有书院的功能,即接收本族各地的读书人来广州应试科举时居住备考。现在的陈家祠不仅是广东省民间艺术博物馆,而且是广州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

(5)孔庙及先圣先师祭祀

尊师、崇师、重教是儒家文化的又一特点,儒教进一步将其神圣化、宗教化。“天地君亲师”,只有儒教才能这样将天地崇拜、政权崇拜、祖先崇拜、先师崇拜捏合在一起,供上神龛,并深入到每家每户,这是其他宗教都做不到的。

祭祀先圣先师,最典型的就是遍布全国的孔庙。

曲阜孔庙。这是最早、祭祀级别最高、规模和影响都最大的一座孔庙。其地处山东曲阜城中央,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命祭祀孔子,将其生前的居所三间屋子立为庙,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这在当时也算不上什么特殊行为。但到了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于公元前195年特意到鲁地,用祭天的仪式———太牢之礼祭祀孔子,这对于曾经十分蔑视儒学的刘邦来说,是非同一般的举措。孔子第一次享受到了他一生梦寐以求的周礼中的最高待遇,此举开了帝王亲自祭祀之先河。从此,曲阜庙也成了国家级的祭祀场所,历代帝王均不断对其进行重建、扩建,使之成为全国孔庙之冠,也是各地孔庙建筑极想模仿的蓝本。现在曲阜孔庙面积为327.5亩,南北长1120米,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共计466间,其建筑自金、元到明、清各代都有。庙周箍围墙,配以角楼,苍松古柏,森严罗列,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庙中正殿为大成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后因宋徽宗尊崇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更名为大成殿。现大成殿高31.89米,长54米,深34米,为清朝雍正时特许权皇宫设计重建的,故与紫禁城内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祭孔大典所享受的隆遇,是中国封建社会其他任何宗教都不能企及的。仅从孔庙建筑就能窥见一斑。它是中国仅次于故宫的古代建筑群,其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都被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1994年,曲阜孔庙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大力推崇。”这个评价应该说是中肯的。统治者对儒教的推崇是非常尽力的,唐初皇帝就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子庙”,一时间,孔庙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涌现,这也是利用政权力量强化其宗教化的表现。

北京孔庙。这是元、明、清三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地方,庙址位于今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占地2万平方米。北京孔庙的特点,除了供皇帝祭祀外,主要体现出科举特色。院内有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里得到最直观的教育。在儒教眼里,孔子已经完全成为神了。但这神是教人们入世的。博取功名是读书人最大的奋斗目标。在北京孔庙现存石碑中有189块刻的是儒教十三经,共63万字,一块《大学碑》是康熙皇帝的御书,这些都是当权者希望学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读书。

除以上所列外,历史上各州县也遗留了不少的著名孔庙,如吉林文庙,就与曲阜孔庙、南京孔庙、北京孔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其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是东北的最大孔庙。它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天津孔庙,坐落在天津市南开区旧城厢东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是天津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筑群。到清雍正年间,天津卫改州,再升州为府,因之府治、县治都在天津,于是将旧庙归天津府管,称“府庙”,并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一新孔庙归天津县管,称“县庙”。府县两庙并列,建筑规模一样,这种格局在国内任何有孔庙的地方都见不到。天津孔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祭祀典礼中,主祭官和陪祭官历来都是穿明朝服饰,从未改过清朝礼服,这是十分难得的。四川德阳孔庙,位于德阳市中心南街,是我国西部地区保存完整的孔庙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一座,占地3万平方米。该庙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历代都有修建。现有清代古建筑30余处。赣州孔庙,位于赣州厚德路,是江西省现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立校址。该庙唐代时为紫权观,宋朝又改为大中祥符宫,皇祐年间归儒教创立县学,是为文庙。化州孔庙,位于化州市宝山南侧,重楼叠阁,十分壮丽,它与海南文昌孔庙并雄于古南粤大地。该庙建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上海孔庙,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700多平方米,几经变迁,现在文庙地址是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移建的,占地15亩,其建筑格局严谨,气势恢弘,极具民族特色。桐城孔庙,地处县城中心,始建于元代延祐初年(1314年),原来在郊外,元末毁于火,明初迁建现址。该庙是明清以来当地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群,其特点是格局堂皇,古朴典雅。建水文庙,在云南建水县城文庙北街,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占地114亩,其特点是模仿曲阜孔庙布局而建。整个建筑规模宏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全国县级文庙中屈指可数的。苏州文庙,位于苏州市人民路,是范仲淹任苏州刺史时(1034年)所建,其特点是将学府与文庙合二而一,也是范仲淹革新思想的体现。这种庙学一体的形式为以后全国各府县所仿效。宁远文庙,在湖南宁远县城内,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占地1万余平方米,其精华之处在于石雕,集中了圆雕、浅浮雕、高浮雕、线刻等工艺手法,技术精湛。特别是20根通高5米,直径0.6米的由整石精雕而成的龙凤殿柱,实属国内罕见,无有出其右者。该文庙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中国大大小小的孔庙,小有名气的或还没有名气的,都已经与旅游结合,挖掘其文化内涵,打造能吸引游客的热点。有的地方在开发孔庙旅游产品时,去掉其宗教色彩,发扬其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弘扬其有益的传统文化,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上海,不但打造“上海文庙十景”吸引海内外游客,而且在每年年末,作为传统文化项目,在文庙以庙会形式举行“迎新年撞钟祝福、魁星阁登阁活动”;德阳孔庙则进行孔子生平陈列,并举行仿古祭孔乐舞表演;曲阜则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孔子故里、东方圣城”这一文化主题的旅游品牌,而且把祭孔文化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展现了“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历史盛况;北京则将孔庙与国子监捆绑起来共同发展,形成京都孔庙特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