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总有一种方式让你培养出英才
10402900000057

第57章 孩子说“累”,你要判断是生理疲劳?还是心理疲劳?

有些孩子学习后,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说:“好累!”“累得不想动弹了。”孩子们所说的“累”,是在紧张学习之后产生的一种疲劳感,而这种疲劳,一种属于生理疲劳,另一种则属于心理疲劳。

生理疲劳,通过短暂的休息就能消除。但心理疲劳却不是这样,光靠保证睡眠是不行的。心理疲劳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变态,进而影响整个身心健康。

所以,一旦发现孩子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时,家长应分析一下,他到底是生理疲劳,还是心理疲劳。

镜头一小芳是某重点中学的学生。自从进入高三,各种测验、模拟考试接连不断。

小芳似乎“忍无可忍”,开始时,她只是想方设法逃避这些考试,后来干脆连课也不去上了。早晨赖在床上不起,书本摸都不愿摸一下。面对父母的责备,她一会儿声言肯定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一会儿又说不想考了。

显然,小芳存在一种强烈的对考试紧张、恐惧、抵触的情绪障碍。这种情况是她心理疲劳的过激反应。其实,这种过激言行,不一定是她内心世界的真实反应,及时地调整就可以帮助她恢复正常的思维模式。

镜头二小伟在日记里说:“我的成绩虽然优异,但上了高中,压力好大。父母的期望不能辜负,老师的耳提面命令我招架不住,同学们也在明里暗里和我较劲,考完试后,总要和我对答案,问分数,再说一些似吹捧似讽刺的话。我不想去学校上课,我想自己回家复习,想一个人在一间房间里单独待一段时间,哭也好,思考也好,我就是不愿意和人交谈。我这算心理疾病吗?将来到社会上是否也难以和他人相处……”

成绩优异者仍然存在压力,他们的压力更多地来自于父母和老师的高期望。

与此同时,他们并不容易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情感支持,因为他们是学生中的精英分子。精英分子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和残酷,再加上非精英分子或明或暗的忌妒,使他们几乎得不到同伴群体的支持和理解。小伟就是这样一个精英分子,他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逃离外界压力。但正如小伟自己所担心的,这样下去,非常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与他人难以相处,难以适应新的生活,最后发展成心理问题。幸好,小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及时改变还来得及。

镜头三小凡从进入高三开始,父母就请来数学、英语和物理三科家教为她补习功课。

本来学校的作业就多,再加上家教补习,小凡晚上要做到很晚才能睡。尽管如此,父母似乎还是不够满意,因为小凡的成绩并没有多大起色。而小凡也开始有点儿沉不住气了,付出的努力没有任何回报,她感到活得太累,越来越不想过这种枯燥的生活,不想再进行家教补习,不想再早起背英语……她讨厌这样的人生,她甚至想到了死。

从小凡的情况来看,其实她最需要做的是注意劳逸结合、科学用脑。科学用脑最重要的措施是,顺应大脑活动的生理节律,尤其是不可以长时间以各种强制手段增加脑力劳动的负荷。脑健康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和保证,注重脑保健是至关重要的。改善营养,保证睡眠,适当开展文体活动,这对及时消除心理疲劳是很有益的。

对策之所以产生心理疲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受到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运动的制约。当三种节律出现运动低谷时,人就产生生理或心理疲劳。因此,对这三种节律有不利影响的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导致心理疲劳的原因。发现孩子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时,家长应采取以下对策,及时帮孩子消除。

减轻精神压力,全面评价孩子做父母的首先要减轻精神压力,对孩子要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好坏,要做纵向比较——自己和自己比、过去和现在比。

帮助孩子明确奋斗目标,激发自信心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明确个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用不断取得的小成绩激励孩子,从而让他提高学习兴趣,恢复自信心,在愉快的情境中消除身心疲劳,学好各门课程。

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社会舆论,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引导孩子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跳出自我设计的小圈子,培养他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正确对待升学、社会舆论、个人荣辱成败等,从而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家庭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鼓励孩子培养良好的个性,敢于迎接各种挑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孩子形成了开朗、自信、热情并乐于助人的良好个性,就会增强他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并帮助他以旺盛的精力、健康的心态和高昂的斗志去迎接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