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总有一种方式让你培养出英才
10402900000008

第8章 家长“昨天”的经验,对孩子的“今天”是否真正适用?

一提到教育孩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要有一种教育的形式:总想端起“师道尊严”的架子,总想板起面孔,总想高高在上,总想对被教育者喋喋不休地进行训诫,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在这样做。家长们在追求教育“形式”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教育的“实质”。

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多次强调:“教育是一种帮助”。

所谓方式,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措施。如何采取措施,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家长的帮助。

对孩子不帮助是家长失职如同婴儿断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从吃“母乳”突然转变到吃五谷杂粮,应该是一个逐步添加辅助食品和逐步减少“母乳”,最终达到彻底脱离“母乳”的过程。同样,孩子进中学以后,心理上要经历“断奶”的阶段。

孩子强烈地想改变家庭中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因此特别需要朋友式的交流;孩子强烈地想独立处理问题、独立面对社会,但同时缺乏审视分辨世界的能力;孩子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注入式”改变为“主动自学式”,但孩子的自学能力却未能与外界需求达到同步,此时必须加强心理辅助营养——家庭教育。如果不注意“辅助营养”,必然导致“营养不良”。

重庆有一个孩子叫余金津,她的学习成绩不好,自己很想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但是,却没有人能帮助她。她幼年丧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抚养她的外公外婆没有文化,当她极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却因为她成绩差将她的座位从第三排调到了最后一排;她是500度近视,由于看不清黑板,使得学习成绩继续下降;在外界巨大的压力面前,她感到很无助,最终走上了“放弃生命”的错误道路!对孩子不会帮助也等于失职。

隐士和狗熊做朋友。隐士睡觉的时候,有一只苍蝇趴在了隐士的头上,狗熊怕苍蝇影响隐士睡觉,就用大石头去驱赶苍蝇。结果可想而知:狗熊将隐士砸得脑浆迸裂。

既然是帮助,就要有正确的观念和方法,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一定要看效果。

家长不会帮助孩子的表现形式:

1.形式化——“只要投入就有产出”

由于家长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教育和帮助孩子,于是就采取了形式化的做法:

给孩子严格规定了平时几点到几点为念书时间——念就比不念强;平时不许孩子看电视、不许听音乐、在考试前甚至把电视装进了箱子——没“干扰”就比有“干扰”强;平时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用“空话、废话”唠叨孩子——说就比不说强;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培训补习班——参加就比不参加强;看见别人有了电脑也赶紧给自己的孩子搬回一台——有就比没有强;买回来一大堆参考书、搜集一大堆参考题——做就比不做强;看着孩子趴在书桌边就高兴(否则就“气不打一处来”)——学就比不学强;考试前给孩子买保健品——吃就比不吃强。

上述做法共同的弊病在于:只抓表面而不求实际效果,正如一些家长对孩子说:“反正我说了,听不听在你”,根本不管“说了”以后是否起作用?

1996年,英国的某足球队来北京进行比赛。在北京四中的家长会上,有的家长要求教导处发一个通知:晚上不许学生看电视转播,让学生专心学习。面对家长的要求,四中的一位老师回答得非常好:学校可以发通知,但是家长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两个小时不看比赛转播,能否真正专心学习?如果不能,倒不如让孩子看完了转播再去做作业,心里惦记的事情没有了,便可以专心学习了。否则,孩子一晚上都在惦记着谁输谁赢,即便是趴在书桌旁边,心思也没在学习上,效率也不会高。这位老师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孩子,但却是从实际出发,以追求实际效果为目的。

制定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措施:应抓效果而不是抓形式。家长仅仅知道“不投入就不会有产出”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明确“无效的投入不仅不会有产出,更会造成浪费”,让孩子无效投入,既耽误孩子的时间、又损耗了孩子的精力,等于是在给孩子设置阻力。

家庭教育也要讲“优质、高效”。优质——家长采取的方式是否最正确?高效——家长的投入(言行、时间、金钱、精力)是否必须?是否发挥了最大效果?——只有优质,才有高效;只有质量,才有数量;打骂再多,也是无效。

2.“灌输”等于“灌水”

孩子不可能自发地掌握知识,必须经过学习,需要由学校及家长对其进行教育灌输。

有些家长对教育方式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育就是“灌水”,只要“灌”

就可以灌满,认为孩子只要学就可以学会,只要多学就可以多掌握,把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复杂过程,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堆积知识”的过程。家长不了解:知识的传授并非多多益善,孩子只有在消化吸收后才真正掌握。学习是为了有用,不是为了摆样子。

有些家长(特别是在某些方面有成就的家长),非常爱用自己的经验对孩子进行指导,爱把自己的成功之路照搬给孩子,可是效果并不好,为什么?是因为家长在指导的过程中,忽略了指导方式,忽略了与孩子的双向交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忽略了自己“成人式”的经验孩子是否能真正接受,忽略了自己“昨天”的经验对孩子的“今天”是否真正适用。由于只注重了单向灌输(因为过于相信自己经验的有效性),不顾及孩子的接受能力,所以效果必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