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我修身的清单
10403000000014

第14章 卷四-人生就是搏斗(2)

这个旨意令所有人困惑,有人甚至开始大声埋怨了,但这是神的旨意,他们不得不听从。于是,人们动手拾取鹅卵石,有的象征性地拾了一两个放进袋子,有的只捡小的装,有的草草地拾几个算了事;只有哲人老老实实地装满一袋子。

不久,他们终于逃离了险境,可以倒出那沉重的鹅卵石了。

当他们打开袋子的时候,每个人都吃惊地叫了起来:装在里面的,都是闪闪发光的宝石。许多人失声大喊:“天哪,为什么事先不告诉我们?”

哲人却很平静地说到:“因为这就是生活。”

点评:许多人被“眼前利益”迷住眼睛,即使将宝石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会肉眼无珠、熟视无睹。

12、“野人”飞黄腾达

杨致远1968年出生于台湾,2岁丧父,10岁时随母迁到美国加洲,当时他唯一知道的是英文单词是SHOE(鞋子)。他一边上学,一边做报童,度过了这段艰难岁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斯坦福大学。

当网上浏览问世界后,他整天泡在网上,连博士论文都放在了一边.他和一个伙伴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觉得什么网站好玩,就将其收入.过了段时间,他们开始为自己的网站起名字,由于扬致远的第一拼音字母是“Y”,就从“Y”查字典,看中了好几个词,最后选中了yahoo这个词儿,即“雅虎”。这是《格列佛游记》中的一群野人的名字,他们在yahoo后面加上了一个惊叹号,以强调发现“野人”的吃惊。扬致远说,“格列佛遇到那群叫yahoo的人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文化的野人,我在斯坦福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于是我们也自嘲为yahoo.”

扬和他的伙伴将yahoo!网址告诉了朋友,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到斯坦福大学工作访问yahoo!的人越来越多,让校方大为困惑、抱怨这个东西影响了学校的电脑的正常运作。

“雅虎”成为一个类似电话号码簿的搜索引挚,她将全球网址分成新闻、娱乐、科学、教育等14个门类,然后下面再细分。上网者可以使原来茫茫然不得、其门难入的上网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1995年初,杨开始与风险投资公司接触。

当时微软、美国在线等都想收购yahoo!但杨致远和他的伙伴不想签下卖身契,他们想做一番事业。

看中他们的风险投资商,还记得首次访问Yahoo!工作间的情景:“杨与他的伙伴坐在狭窄的房间内,服务器不停地散发热量,电话应答机每隔一分钟响一下,地板上堆着比萨饼盒,到处是脏衣服”但这位投资商并不在乎,很快认识了Yahoo!的巨大商机,杨致远经过几个月的思考,认为Yahoo!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分类目录的网站,而是一种新媒体。成千上万的人通过Yahoo!进入信息高速公路,这是一个必经门户。1990年4月12日,Yahoo!上市场,当天股价由13美元提高到43美远,收盘价是33美元,Yahoo!的市值达8.5亿美元,是一年前准备收购价的200倍,扬致远的身价超过了一亿美金。

杨致远的商业潜能开始爆发。他决定在传统媒体上大做宣传,他要建立一个品牌,这一想法比他的竞争对手提前了6个月,在网络的时代,6个月足够干任何事情了。Yahoo!的广告语在电台、电视台、杂志、报纸上轮番轰炸,无论你上网与否,都能见到Yahoo!的醒目的标志,“Yahoo!”非常酷,它是一种品牌、一种文化,Yahoo!酷主要是扬致远和他的伙伴酷,他们白手起家的传奇是无数传媒的焦点,Yahoo!是按个人意图建立的,独立、年轻、富有创造力、还有谦逊。

点评:一切事业需要才干,没有才干作根基的事业意识只能是无善而终。Yahoo!的真正的实力是它拥有了一支超过100人的联合体,他们年轻,全部受过大学教育,他们给站点进行分类、精确细致,对号入座手很难模仿。从某个角度看,Yahoo!的服务创造了新的一代的媒体。

13、男子汉的标准

一个父亲总为他的儿子担心。因为他的儿子已经16岁了,但是还不是一个男子汉。

于是,他去拜访一位禅宗大师,并要求大师点化自己的儿子。大师说:“你必须把你的儿子留在这里3个月,而且不能来探访他,我保证你的儿子会在3个月内成为一个男子汉。”

3个月以后,父亲来接他的儿子。大师安排了一场空手道比赛,让父亲看儿子在3个月里取得的训练结果。

按照事先规定,儿子要和空手道的教练对打。当教练第一次进攻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就倒下了。但是,他立刻站起来接着搏斗。就这样,他倒下去又站起来,一共反复了16次。

这时,大师问父亲:“你觉得你的儿子怎么样?他是不是像一个男子汉?”

“噢,我为他感到害羞,我无法想像经过个3月的训练,他还是被人一打就倒!”父亲回答说。

大师长叹一声后说:“你只看到成功的表面,实在让我太失望了。你忽视了你的孩子倒下后,又站了起来,其实这后面,隐藏的就是勇气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啊!”

点评:人生的征程,毅力是生命的硬度指标。它是石,擦亮了理想之火,点燃了生命中的圣灯;它是男子汉的标准,代表了人生的希望。

14、浪子回头金不换

有这么一个青年,他文弱而腼腆,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去找工作,理想的找不到,不理想的又不愿做。

仗着家里经济宽裕,他就一直闲在家里。因无事可做,他就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了一起,渐渐地染上了酗酒和赌博的恶习。父母觉察后,给以严厉的批评,他当场表示要改,可没正当的事情可做,无聊得很,老是在家里看电视,他又觉得闷得慌,没多久,他又重新参与了赌博,而赌注更大,输后就偷父母的钱。父亲发现后,先严厉训斥,再施以重拳,打得他嗷嗷直叫,大声求饶。

于是,父亲以为他总不会再去参赌了。谁知不出一月,他又去赌了,赌资是从舅舅那里骗借来的。

父母忍无可忍,只得把他反锁在家。一位居委会干部得知后,来了解具体情况。当居委会干部知道他能写会画后,就先要他帮助居委会搞宣传活动。后来,他设计和制作的一块黑板报,在市里的评比中,竟获得了一等奖。之后,他在居委会干部的鼓励下,去省里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美术书法培训班,水平提高很快,许多广告公司都争着要他。

后来,他到了市电视台的广告部工作,并决心在这方面创造辉煌、成就事业,至于赌博这株杂草,在他的头脑里早已没有生长的地方了。

点评:必须尊重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人人都希望成功,都想创造自己的世界,重要的是让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二者缺一不可。

15、只是心太软

15岁,她因父亲的一场车祸放弃了保送上重点高中的机会,中专生活白白耗费了四年时光。为了再圆大学梦,他付出了超出一般人十倍的汗水,才如愿以偿。

19岁,因为赌气,她轻率地结束了自己的初恋,铸成了永远的遗憾。

20岁,再次赌气,她接受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生,整个大学都生活在被爱的无奈之中。

23岁,放弃了准备二年的考研,毕业那会儿受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启发,她放弃了到上海发展的机会,躲到僻远的小城去教书,后来,为了走出来,不得不进行三年的考研之路。

终于考研成功入住武汉大学枫园,可在选择导师时因为不自信而放弃了自己一向崇拜的美学教授。

27岁,为了方便了事,她轻易答应了一个商人的婚约。订婚的前夜,儿时的挚友赶来,随便问了一句:“你爱他吗?”

她傻了眼,如当头一棒,顿时泪从心流,委屈千万般。就这样不断的放弃,培养了情感的惰性,洗尽了青春的铅华,她不能再等了。

第二天,她解除了婚约,逃逸了自作的茧,否则的话,将真的永远与爱情无缘。

后来,她不屈不挠地奋斗,成为一位著名小说家,并拥有美好的家庭。

点评:放弃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儿了,让一切努力中途夭折,让情感散漫,更让事业毁于一旦。千万抓住今天,让美丽的人生重新开始,决不放弃追求。

16、商务福音传教士

作为教育家的科维,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育家之一,是最有影响的美国人。作为经理人,他经营的富兰克林科维公司拥有数千名员工,业务遍及世界30多个国家,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1996年,斯蒂芬·科维被《时代》杂志推举为25个最有影响的美国人之一。

科维具有哈佛大学MBA学位,还有布里恩扬大学博士学位,这奠定了他商务背景的摹础。同时,他还具有浓重的宗教背景,是摩门教教徒,是该教福音派前辈的忠实追随者。他在摩门教那里受到启迪,将其教规世俗化,提出了“高效率者的七种习惯”。

实际上,他的商务活动是由他的“传教活动滚雪球而成的”──他的《高效率者七习惯》问世以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由此,他继续撰著了系列著作《高效率家庭七习惯》等,出版了杂志,进而成立了公司,宣讲、推广他的“教义”,他的书籍被译成二十多种语音,行销三十多个国家,每年卖出150万册书,培训75万人。

无论个人成功还是商务成功,都需要一些基本的素质。科维把这种素质称为“习惯”,认为它是建立“基本效率”的根本所在,是保证金蛋长期生产的养料,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受益终身的。在著作中,他指出,“习惯”就是知道做什么,知道如何去做而且付诸行动。

高效率者七习惯包括:主动超前、以心中的目标为起点、主要的事情先做、以双赢的方式考虑问题、先努力理解别人而后被别人理解、协同配合、磨锐锯齿。在他看来,前三个习惯把个人由依赖引向独立,获得私人胜利(成功),后四个习惯则引得人们相互依赖和获得自我发展,取得公共胜利(成功)。科维认为一旦七个习惯“成为个人性格的基础”,巨大的利益将随之而至。

无疑斯蒂芬·科维是他“七习惯”的第一受益者,而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们也从中受益无穷。

点评:一个人的经济保障并不在于工作,而在于生产能力——思考、学习、创造、适应。这是真正的经济上的独立,不是拥有财富,而是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

17、一枚大头针

著名银行家恰科向年轻人回忆过去时,他的经历常会令闻者沉思起敬。人们在羡慕他的机遇的同时,也品味到了一个银行家身上散发出来的特有精神。

还在读书期间,恰科就有志于在银行界谋职。一开始,他就去一家最好的银行求职。一个毛头小伙子的到来,对一家银行的官员来说太不起眼了。恰科的求职接二连三碰壁。

后来,他又去了其他银行,结果也是令人沮丧。但是,恰科要在银行里谋职的决心一点也没受到影响。他一如既往地向银行求职。

有一天,恰科再一次来到那家最好的银行,“胆大妄为”地直接找到了董事长,希望董事长能雇佣他。

然而,他与董事长一见面,就被拒绝了。

对恰科来说,这己是52次遭到拒绝了。当恰科失魂落魄地走出银行时,看见银行大门前的地面上有-根大头针。他弯腰把大头针拾了起来,以免伤人。

回到家里,恰科仰卧在床上,望着天花板直发愣,心想命运对他为何如此不公平,连给他试一试的机会也没有,在伤心中,他睡着了。

第二天,恰科又准备出门求职,在关门的一瞬间,他看见信箱里有封信。拆开一看,恰科欣喜若狂,甚全有些怀疑这是否在做梦——一他手里的那张纸是录取通知。

原来,昨天,就在恰科蹲下身子拾起大头针时,被董事长看见了。董事长认为如此精细小心的人,很适合当银行职员,所以,改变了一下主意,决定雇佣他。恰科是一个对一根针也不会粗心大意的人,因此他才得以在法国银行界平步青云,终于有了功成名就的一天。

点评:“举手之劳”,不一定人人都愿“举手”,或者有人偶尔为之,却不能持之以恒。可见,“举手之劳”折射出人的崇高与卑微。难怪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千万莫忽视琐碎的小事!

18、复印大王保罗·奥法里

上学对保罗·奥法里来说是一种折磨。由于患有严重的阅读困难症,二年级和九年级的考试他都没有及格。高中毕业时他在全校1500名学生中列倒数第八。有一次他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说句实话,我真不知道那七个人的分数怎么会比我还低。”

但是,初期的失败并没有把这个有着卷曲红发,身材高挑,行动迟缓的孩子打入了另册。这位黎巴嫩移民的儿子知道自己的职业是商业,他盘算着要雇用某个人帮他阅读和写作。

他的事业很早就开始了,那时是1970年,他还是圣巴巴拉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名学生。他以100美元的价格在一个出售玉米面豆卷的摊位后面租借了一间小车库,用于销售文具。车库的门上贴着他的绰号:金考。

奥法里在校园里四处寻找商业点子,他发现大学生们需要笔记本,就在校园的路边出售笔记本。在他的店铺开张的时候,他不知道这家店铺是否会变成图片社、文具店还是复印中心。最终,顾客为他指明了道路。

从一家大学校园边缘的自助复印店开始,奥法里逐渐发展成为一家有850个分店的巨大连锁公司,而且这家连锁公司在小企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居于榜首。这家连锁公司提供的复印和打印服务,当然还有大量其他的基本商业服务,如电话会议和互联网上网等。

干净明亮的金考连锁店每天24个小时营业,上进心强的员工可以一直工作到深夜。很多小企业主和刚刚涉入商海的企业家都把金考连琐店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无数个商业计划都是在金考起草、修改、讨论和印刷制的。金考完全有权力宣称自己是很多企业的出生地。

1997年,奥法里把公司的管理权移交给了一个经理小组,以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规划公司的未来,并且为公司寻找更多的商业机会。他还封自己为首席空想家,在这家总收入达到数亿美元的国际性大公司中,这个称号似乎更适合他现在的工作。

52岁时,这位著名的行为古怪的公司创始人给商界朋友提了这样的建议:“学习商业本领的最佳场所是牌桌,你在这里能够学到如何处理不确定性、机会和变化。牌技好的人计算概率后再打赌。这正是经商时每天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