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10411600000016

第16章 虎韬篇(1)

本韬综述

本韬所阐述的是有关军备及战术的谋略思想,一共分为12篇,是姜太公与武王的对话,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

姜太公认为:在敌人围困我军、断我前后、绝我粮道、进退维谷的情况下,应该鼓足勇气,集中兵力猛烈冲击,以突出重围;如果行动迟缓,则士气低沉,必然导致失败。若已突出重围,并想取胜,则要以左军击左,右军击右,勿与敌人争道。这样,中军首尾调动灵活,可前可后,可进可退。然后布置部分兵力埋伏在道路两侧,以一部分兵士诱敌深入,进入埋伏阵地,即便敌人兵多将广,他的主将也是可以擒获的。

若是我军在退却的路上,遇到浩荡的洪水、宽阔的壕沟、深深的土坑,而难以逾越,在此危急的情况下,太公则认为,敌人一般对此不会加以防守,如若防守,其兵卒必少。这时,可先烧掉我军的辎重粮食,明确地告诉全体将士,勇斗则生,怯懦则死。在面临生死危机而又无可逃避时,士卒常常会发挥十二分的能量,敌人也就阻挡不了我军的行进,如此我军就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谋略的具体应用。

在敌我两军临境相持,且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太公认为,这时应兵分3处,前军占领阵地及深沟高垒,列旌旗、击鼙鼓、完善守备,命后军多积粮食,使敌军不知我军作战意图,然后派遣精锐之士,潜袭敌营,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这时不知我军情况,自然不敢向我进攻。

一军用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三军器用,攻守之具,科品众寡,岂有法乎?”

太公曰:“大哉,王之问也!夫攻,守之具,各有科品,此兵之大威也。”

武王曰:“愿闻之。”

太公曰:“凡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法用:武冲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一车二十四人推之。以八尺车轮,车上立旗鼓。兵法谓之震骇,陷坚阵,败强敌。”

“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七十二具,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以五尺车轮,绞车连弩自副,陷坚阵,败强敌。”

“提翼小橹扶胥一百四十四具,绞车连弩自副,以鹿车轮,陷坚阵,败强敌。”

“大黄参连弩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飞凫、电影自副,飞凫赤茎白羽,以铜为首;电影青茎赤羽,以铁为首。昼则以绛缟,长六尺,广六寸,为光耀;夜则以白缟,长六尺,广六寸,为流星。陷坚阵,败步骑。”

“大扶胥冲车三十六乘,螳螂武士共载,可以纵击横,可以败敌。”

“辎车骑寇,一名电车,兵法谓之电击。陷坚阵,败步骑寇夜来前。”

“矛戟扶胥轻车一百六十乘,螳螂武士三人共载,兵法谓之霆击,陷坚阵,败步骑。”

“方首铁掊维朌,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掊。大柯斧,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钺。方首铁鎚,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锤。败步骑群寇。”

“飞钩长八寸,钩芒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千二百枚,以投其众。”

“三军拒守,木螳螂剑刃扶胥,广二丈,百二十具,一名行马。平易地,以步兵败车骑。”

“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百二十具,黄帝所以败蚩尤氏。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步骑。”

“突暝来前促战,白刃接,张地罗,铺两镞蒺藜,参连织女,芒间相去二寸,万二千具。旷野草中,方胸铤矛,千二百具,张铤矛法,高一尺五寸。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狭路、微径、地陷,铁械锁参连,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垒门拒守,矛、戟、小橹十二具,绞车连弩自副。”

“三军拒守,天罗、虎落、锁连,一部广一丈五尺,高八尺,百二十具。虎落剑刃扶胥,广一丈五尺,高八尺,五百二十具。”

“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著转关橇鲈,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

“渡大水,飞江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天浮铁螳螂矩内圆外,径四尺以上,环络自副,三十二具。以天浮张飞江,济大海,谓之天潢,一名天舡。”

“山林野居,结虎落柴营,环利铁锁,长二丈以上,千二百枚;环利大通索,大四寸,长四丈以上:六百枚;环利中通索,大二寸,长四丈以上,二百枚;环利小徽缧,长二丈以上,万二千枚。”

“天雨盖重车上板,结枲鉏铻,广四尺,长四丈以上,车一具,以铁杙张之。”

“伐木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棨钁刃,广六寸,柄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铜筑固为垂,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鹰爪方胸铁杷,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两枝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

“芟草木大镰,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大橹刃重八斤,柄长六尺,三百枚;委环铁杙,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椓杙大锤,重五斤,柄长二尺以上,百二十具。”

“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循二千,矛循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人数也。”

武王曰:“允哉!”

【注释】

科品:种类。

武冲大扶胥:扶胥,车的别名。武冲大扶胥,一种大型战车,上面装有大盾作为掩蔽。

材士:勇敢而具武艺的人。

尺:战国的铜尺,每尺约合0.32公尺。

武翼大橹矛戟扶胥:指装有大盾牌和矛戟的战车。武翼,车名。橹,大盾牌。

绞车连弩:一种用绞车拉弓,可连发数箭,且射程较远的弩。

提翼小橹扶胥:指一种装备有小盾牌的小战车。

鹿车轮:即今之小车独轮。

大黄参连弩大扶胥:指具有多箭齐发功能的大战车。大黄,弩名。参连弩,每次能发射三矢的弩。

飞凫、电影:两种旗子。

赤茎白羽:赤茎,红色的杆或柄。白羽,旗杆上白色的羽毛。

大扶胥冲车:一种用于进攻的大战车。

螳螂武士:螳螂,虫名。螳螂有奋击之战,所以用来形容武士。

辎车骑寇:轻快的车骑部队。

电车:形容速度如风驰电疾般的轻车。

矛戟扶胥轻车:指车上装备有矛戟的轻便战车。轻车,古代一种轻便的战车。

霆击:指突击迅速敏捷的战车。霆,疾雷。

方首铁掊维朌:即大方头铁棒。掊,同棒。朌,同颁,头大的样子。

鎚:通锤。

飞钩:古代兵器,似剑而曲,一名铁鹃脚,有四个钩,连接铁索,再系上麻绳,用以投入人群,钩取敌人。

木螳螂剑刃扶胥:像螳螂前臂的战车,其上装有刀剑。

木蒺藜:三角形的障碍物,其上安满用坚硬木料做成的像蒺藜一样的剌。

要:腰截、阻挡。

轴旋短冲矛戟扶胥:可能是装有矛戟的,便于旋转的战车。

蚩尤氏:传说中九黎族的首领,骁勇善战,因扰乱各部落,被黄帝擒杀于涿鹿。

瞑:闭上眼睛,视觉昏暗。此处指能见度很低。

地罗:地网。

镞:箭头。

参连织女:指由许多蔟藜相互连缀而成的障碍物。织女,亦蔟藜之类。

方胸铤矛:齐胸高的小矛,可插于山林草丛中作为障碍物。方,并列。铤,小矛。

铁械锁参连:铁制的锁链,用来羁绊敌人。

垒门:营门。

天罗:张挂在空中的网。

虎落:竹篱,用来遮拦城堡或营寨。

飞桥:可以放下和收起的桥,用于通渡壕沟之类。

飞江:一种渡江用的浮桥。

天浮铁螳螂:天浮:天然浮物,如木筏之类。铁螳螂:像螳螂状的铁锚,用以锚定天浮。

天潢、天舡:皆星名,这里指大船。舡,通船。

环利大通索:带有铁环的大号绳索。

徽缧:绳索。

结枲鉏铻:指用麻编织车篷,以防止雨水浸入。结,编织。枲,麻。鉏铻,不可入之意。

铁杙:指铁制小木桩或钉子之类。

棨:大锄头。

铜筑固为垂:可能是铜杵或大铜锤。

芟:除草、割草。

大橹刃:一种像船桨一样的刀,用以割草。

委环铁杙:带有铁环的铁橛子。

梂杙大锤:钉铁橛子的大锤。杙,击。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帝王起兵征伐,三军的武装配备,攻守的武器、种类和数量,有什么规定吗?”

太公回答说:“你的问题很重要啊!攻和守的武器,各有不同的品种、数量,是关系军队战斗力强弱的大事!”

武王说:“我希望听取这方面的知识。”

太公说:“一般武器的大概数量和型号,以将领和士卒1万人的部队为例,应当配备如下:武冲大战车36辆,以材士配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每辆车用24人推行。车轮直径8尺,车上竖旗置鼓。兵法管这种车叫‘震骇’,用它来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武翼大橹矛戟战车72辆,以材士配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车轮直径五尺,并装配有绞车连弩,用它来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提翼小橹战车144辆,配备绞车连弩,车身装有独轮,可用它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大黄参连弩大战车26辆,以材士执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并竖立‘飞凫’、‘电影’两种旗帜。‘飞凫’用红色的旗杆,白色的羽,以铜矛为旗杆头;‘电影’用青色的旗杆,红色的羽,以铁矛为旗杆头。白天的旗子用大红色绢绸做成,长六尺、宽六寸,光彩耀目;夜间的旗子用白色的绢绸做成,长六尺、宽六寸,闪灼如流星。这种战车可用以攻破坚阵、击溃强敌。”

“大扶胥冲车36辆,以螳螂武士载于车上,可用它纵横冲击、击溃强敌。”

“轻快的车骑,也叫‘电车’,兵法上称之为‘电击’。用它可以攻破坚阵、击败敌寇乘夜前来偷袭的步骑。”

“矛戟扶胥轻车160辆,载螳螂武士3人于车上,兵法谓之‘霆’,可用以攻破坚阵、击败敌方步骑。”

“大方头铁棒也叫天棒,重12斤,柄长5尺以上,共1200把。大柄斧头也叫天钺,刃长8寸,重8斤,柄长5尺以上,共1200把。方头铁锤也叫天锤,重8斤,柄长5尺以上,共1200把。可用以击败敌人的步兵骑兵。”

“飞钩,长8寸,尖长4寸,柄长6尺以上,共1200支。可用它投向敌方钩取敌人。”

“军队防守时,应备有木螳螂剑刃战车,每辆宽两丈,共112辆,也叫行马。在平坦的地面上,步兵可以用它来阻挡敌军的车、骑进攻。”

“设置木蒺藜,要高于地面2.5尺寸,共120具。可用它阻止敌军的步兵、骑兵,拦腰截断敌军部队,并阻止败逃之敌。”

“轴旋短冲矛戟战车120辆。黄帝曾用它击败蚩尤氏。可用它击败步兵、骑兵,截阻败逃之敌。”

“在狭隘的路径和小道上,布设铁蒺藜。铁蒺藜制长4寸,宽8寸,长6尺以上,共1200具,可用它拦阻敌人的步兵、骑兵。”

“预防敌人趁夜前来挑战,白刃相接,可以张设地网,铺上两镞蒺藜,参连织女,各具的芒尖相距2寸,共1.2万枚。在旷野深草地区作战,配备齐胸高的铤矛,1200枚。插置矛的方法,是使它高出地面1.5尺寸。这些方法,可以击败敌人的步兵、骑兵,阻截逃跑的敌人。”

“在狭路、小道和低洼的地形上,可张设铁锁链,共120具,用它可以击败敌人的步兵、骑兵,阻截逃跑的敌人。”

“守卫营门,可用矛、戟、小橹各12具,并配备绞车链弩。”

“军队防守御敌,应设天罗、虎落锁链,每部宽1.5丈,高8尺,共120具。虎落剑刀战车,宽1.5丈,高8尺,共120辆。”

“为渡越沟堑装备的飞桥,宽1.5丈,长2丈以上,飞桥上装有转关轳辘,共8具,用铁环和长绳架设。”

“渡大水用飞江,宽1.5丈,长2丈以上,共8具,用铁环铁索牵引。天浮和铁螳螂内方外圆,直径4尺以上,有环络连结,共32具。用天浮托起飞江,渡大海,这叫天潢,又名天船。”

“军队在山林安营扎寨,用木材筑成栅栏,用铁链连结,铁链长2丈以上,共1200条;带铁环的大粗索,铁环大4寸,绳长4丈以上,共600枚;带铁环的中等绳索,铁环大2寸,绳长4丈以上,共200条;小号绳索长2丈以上,共1.2万条。”

“预防天下大雨,辎重车要盖上顶板,还要铺上用麻绳编结而成的篷布,宽4尺,长4丈以上,每辆车一张,用小铁钉固定在车上。”

“砍伐树木用的大斧,重8斤,柄长3尺以上,共300把;大铁锄,刃宽6寸,抦长5尺以上,共300把;大铜锤,长5尺以上,共300枚。鹰爪齐胸铁杷,柄长7尺以上,共300把;齐胸铁叉,柄长7尺以上,共300把;齐胸两枝铁叉,柄长7尺以上,共300把。”

“割草用的大铁镰,柄长7尺以上,100把;割草用的大橹刀,重8斤,柄长6尺,300把;带环的铁锹,长3尺以上,共300把;铁鎯头,重5斤,柄长2尺以上,共120把。”

“军队士卒万人,需备强弩6000,长戟和大盾2000套,矛和盾2000套,修理攻城器械、打磨兵器的能工巧匠300人。以上是作战需用的武器装备的大概数目。”

武王说:“这估计很恰当啊!”

【心得】

本篇论述军队作战必须装备的各种兵器和器材的大概数量及其性能,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兵器文献和兵器学说。太公在文中指出,一个优秀的指挥家,不仅要精通兵法理论,善于运筹帷幄,还必须具备广博的兵器知识,否则他至多只是一个军事理论的空谈家,而不够格成为一个实战的指挥者。

打仗是斗智、斗勇、斗力的综合艺术,斗智、斗勇,最终都要落实到战斗力。而谈到战斗力就离不开武器。如果没有武器,赤手空拳,赤膊上阵,或者虽有武器,却不善使用,就都只有束手就擒的下场。所以武器的使用及其性能的发挥,常常就是练兵的主要课题,直接关系到军队战斗力的“大威”。

在古代战争中,军事家们往往注重使用现有的武器装备进行作战,常常忽视武器装备的改革和新技术的发明。只有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天才,才能真正看到科学技术的威力。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即可算是这方面的典范。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部队要上前线打仗,就必须抽调部分人力来运送军用物资。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且国小兵少的古代蜀国,如果能减少运输中人力的占用,无疑便可相对增加前线作战部队的力量,从而增加取胜的机率。为此,诸葛亮研制出了一种名为“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使得“上山下岭,多尽其便”,“人不大劳,牛马不食”,并可以昼夜运转不绝,从而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

诸葛亮不仅发明了“木牛流马”,还改进制造过“损益连弩”等兵器。当诸葛亮北伐中原,使用这种武器时,魏军曾十分惊奇,呼之为“弩神”。据说,魏将张郃即是被这种武器给射死的。由此说来,把诸葛亮不断地“利其器”,看作是弱蜀能抗强魏数十年的一大原因。

二三阵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阵、地阵、人阵,奈何?”

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杓,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为天阵。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为地阵。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为人阵。”

武王曰:“善哉!”

【注释】

天阵:根据。

天象布设的战斗队形。

地阵:根据地形布设的战斗队形。

人阵:根据车辆、马匹等装备以及器械情况,决定用政治还是武力等人为手段的战斗队形。

斗杓:指北斗七星。斗,指斗魁;杓,指斗柄。【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用兵打仗有所谓的天阵、地阵、人阵,是怎么回事呢?”

太公回答说:“根据日月、星辰和北斗星等天象位置的变动来部署阵形的左右向背,就叫做天阵。在山陵和江河之间布置阵形,要顾及前后左右地形的利弊,就叫做地阵。根据不同的兵种,把计谋和兵力结合起来布置阵形,就叫做人阵。”

武王说:“好啊!”

【心得】

军队战斗力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即人们常说的“人和”,客观因素即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由此布置阵式,就有天、地、人三阵。它们并不是互相分裂的,而是通过人的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发挥战斗力,往往能收到克敌制胜的最佳效果。

天阵、地阵,主要是一个利弊选择的问题,人阵的根本则是一个“用”字,“用车用马,用文用武”,即用物、用力、用智,发挥人的全部主观功能动性,在天时、地利的大舞台上,演出战争的戏剧。在此以“文治武功”来说明“文与武”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