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演讲好口才
10423500000047

第47章 面子功夫与人情法则(1)

“花花轿子人抬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原则。你给我方便,我才给你方便。口常开,嘴要甜,目光要长远。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人格上讲是平等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这是没有疑问的。不过,在具体的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各自的交际目的不同,会使交际者之间出现暂时性的尊卑差别。求方为卑,助方为尊。俗话说“求人矮三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因如此,人们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求人的,“求人不如求己”、“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这些谚语表达了人们这种不愿将自己放在一个卑下的地位上的心态。

在交际中,首先应该搞清谁是求方、谁是助方,这种求助关系搞清之后,尊卑差别也就搞清了;其次应该根据这种尊卑差别确定自己所应采取的具体的交际方法、手段,特别是作为求方的交际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卑的地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与自己的这种地位相吻合,否则,如果把尊卑关系误认为是平等关系,甚至于颠倒了尊卑关系,以卑为尊,就会做出失礼之举,有碍正常交际。

在交际中,求方如何才能使自己处于卑位,而把尊位让给助方呢?

1.求方应采取主动南态度

求方一般应主动到助方那里去见助方,而不应被动地等待助方或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让助方到求方这里来。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是我们所熟悉的。诸葛亮是一介布衣,而刘备是汉朝将军,其二者社会地位的尊卑是不论自明的。不过诸葛亮这时并不是刘备的属下,所以尽管尊卑差别很大,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刘备见诸葛亮的目的是想让他“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帮助自己成就大业,所以刘备是求方,诸葛亮是助方。刘备不以原来的尊卑差别为念,只讲求助关系上的尊卑差别,屈千乘之尊三顾茅庐,把尊的地位让给了诸葛亮,这是为人们所称道的。如果只讲原来的尊卑差别,不顾交际上的尊卑差别,像张飞所说那样:“使人唤来,他如不来,我只用,二条麻绳缚将来”,那么刘备就得不到诸葛亮这一大贤,这一点是必定无疑的。

2.约见时,求方要等助方,不要让助方等求方

《史记·留侯世家》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下邳圯上有一老父想要有所教于张良,老父与张良约见时,两次张良都去晚了,张良因此遭到了老父的嗔怪;第三次约见时,张良再也不敢去晚了,早早地就在约定地点等老父;老父到后,于是就送给了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当然,这里要求张良等老父,除了因为有一层求助关系外,还有一层长幼关系。

3.在助方实施帮助完毕时,求方要向助方致谢

某校张老师请王老师为自己班讲书法课。在王老师讲完课后,张老师就应该说些感谢话:“王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为我班讲授书法课,丰富了我班的课余文化生活,为此,我代表全班同学向王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或者按有关规定给予讲课报酬。

4.求方应做到投桃报李

在助方实施帮助完毕之后,如果有机会,求方要主动给予助方帮助,以示报答。

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是交际的一个原则。求方应牢牢记住助方给予自己的帮助,做到“受恩莫忘”。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交际中品德高尚的人所应遵循的准则。“毛宝放龟而得渡,隋侯救蛇而获珠”,这些神话传说就是对这种报恩精神的浪漫化写照。《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为布衣时,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一位洗衣物的老大娘见韩信非常饥饿,就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韩信做了大官后,赐给这位老大娘千金来报答她的恩情。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懂或疏忽了受恩莫忘、投桃报李的交际原则,就会做出失礼的事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求助于人的时候。此时此事你求人,彼时彼事别人也会求你,求方和助方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不论是作为求方还是助方,都应该既自尊又尊人,在求助与助人的双向交流中把握好各自的尺度。

送礼的四个规矩

送礼既然是一门艺术,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根据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起码我们应该注意下述原则。

1.礼物轻重得当

一般讲,礼物太轻,又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的人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受礼人家中不甚宽裕,无异于给人出难题。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徒生许多烦恼,就像老百姓说的“花钱找病”,何苦呢?因此,礼物的轻重选择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2.送礼间隔适宜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经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如果受礼者是爱占小便宜的人,他当面会说你好话,背后说不定会说你大手大脚,说你坏话。正派的人虽不会说什么,但却可能会怀疑你这样大方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不再与你深交。另外,礼尚往来,人家必然还情于你,岂不也增加了人家的经济负担。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床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3.了解风俗禁忌

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病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鉴于此,送礼前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例如,别人结婚时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对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伊斯兰教徒送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图案的礼品,可能会让人轰出来;给意大利人送菊花,给日本人送荷花,给法国人送核桃,都会引起外宾的反感。

4.礼品要有意义

礼物是感情的载体。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谢、或祝贺,或孝敬、或怜爱、或爱情等等。所以,你选择的礼品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倍感珍贵。实际上,最好的礼品是那些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或耐人寻味的小礼品。比如,我们为住院的朋友送去一束鲜花,定能使其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远方的同窗寄一册母校的照片,定能唤起他对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给爱好文学的朋友送上一套名著,必然使其欣喜若狂,爱不释手;为心上人送去一条漂亮的纱巾,她会含情脉脉地依偎在你的怀由……

就礼物的质量而言,它的价值不是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礼物本身的意义来体现其价值的。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到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然,一送中的呢?关键在于借口找的好不好,送礼的说道圆不圆,你的聪明才智应该多用在这个方面。送礼通常有以下办法:

1.借花献佛

如果你送土特产品,你可以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东西不多,又没花钱,不是特意买的,请他收下,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盛情无法回报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会收下你的礼物。

2.暗度陈仓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请他准备下酒菜。这样喝一瓶送一瓶,礼送了,关系也近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

3.借马引路

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你不妨选受礼者的生诞婚日,邀上几位熟人一同去送礼祝贺,那样一般受礼者便不好拒绝了,当事后知道这个主意是你出的时,必然改变对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谊的目的,实为上策。

4.移花接木

老张有事要托小刘去办,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又怕小刘拒绝,驳了自己的面子。老张的爱人与小刘的对象很熟,老张便用起了夫人外交,让爱人带着礼物去拜访,一举成功,礼也收了,事也办了,两全其美。看来,有时直接出击不如迂回运动能收奇效。

5.先说是借

假如你是给家庭困难者送些钱物,有时,他们自尊心很强,轻易不肯接受帮助。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我家撂着也是闲着,让他拿去先用,日后买了再还;如果送的是钱,可以说拿些先花,以后有了再还。受礼者会觉得你不是在施舍,日后又还,会乐于接受的。这样你送礼的目的就会达到了。

6.借鸡生蛋

一位学生受老师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老师红木镜框中镶的字画竟是一幅拓片,跟屋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手头正有他赠的字画。他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老师不但没反对,而且非常喜爱。学生送礼回报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如不能“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也是良策。

7.借路搭桥

有时送礼不一定自己掏钱去买,然后大包小包地送去,在某种情况下人情也是一种礼物。比如,你能通过一些关系买到出厂价、批发价、优惠价的东西,当你为朋友同事买了这些东西后,他们在拿到东西的同时,已将你的那份“人情”当做礼物收下了。你未花分文,只不过搭上点人情和工夫,而收到的效果与送礼一般无二。受礼者因交了钱,收东西时心安理得,毫无顾虑;送情者无本万利,自得其乐。

求朋友办事的三个误区

许多人交友处世常常进入这样一个误区:好朋友之间无须讲究客套。他们认为,好朋友彼此熟悉了解,亲密信赖,如兄如弟,财物不分,有福共享,讲究客套太拘束也太外道了。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昧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讲客套,这样,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隔阂冲突。譬如,不问对方是否空闲、愿意与否,任意支配或占用对方已有安排的宝贵时间,一坐下来就“屁股沉”,全然没有意识到对方的难处与不便;一意追问对方深藏心底的不愿启齿的秘密,一味探听对方秘而不宣的私事;忘记了“人亲财不亲”的古训,忽视朋友是感情一体而不是经济一体的事实,花钱不记你我,用物不分彼此。凡此等等,都是不尊重朋友,侵犯、干涉他人的坏现象。偶然疏忽,可以理解,可以宽容可以忍受。长此以往,必生间隙,导致朋友的疏远或厌恶,友谊的淡化和恶化。因此,好朋友之间也应讲究客套,恪守交友之道。

一般说来,求朋友办事要避免三个误区:

1.彼此不分,违背契约

朋友之间最不注意的是对朋友的物品处理不慎,常以为“朋友间何分彼此”,对朋友之物,不经许可便擅自拿用,不加爱惜,有时迟还或不还,一次两次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指责。久而久之会使朋友认为你过于放肆,产生防范心理。实际上,朋友之间除了友情,还有一种微妙的契约关系。以实物而论,朋友之物都可随时借用,这是超出一般人关系之处,然而你与朋友对彼此之物首先有一个观念:“这是朋友之物,更当加倍珍陪,”“亲兄弟,明算账。”注重礼尚往来的规矩,要把珍重朋友之物看做如珍重友情一样重要。

2.随便反悔,不守约定

你也许不那么看重朋友间的某些约定,对于朋友们的活动总是姗姗来迟,对于朋友之求当时爽快应承,过后又中途变卦。也许你真有事情耽误了一次约好的聚会或没完成朋友相托之事,也许你事后轻描淡写解释一二,认为朋友间应当相互谅解宽容,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孰不知朋友们会因你失约而心急火燎,扫兴而去。虽然他们当面不会指责,但必定会认为你在玩弄朋友的友情,是在逢场作戏,是反复无常、不可信赖之辈。所以,对朋友之约或之托,一定要慎重对待,遵时守约,要一诺千金,切不可言而失信。

3.乘人不备。强行索求

当你有事需求人时,朋友当然是第一人选,可你事先不通知,临时登门提出所求,或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左右为难。他如果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难堪,对你所求,若答应则打乱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在情面上过意不去。或许他表面乐意而为,但心中就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不讲道理。所以,你对朋友有所求时,必须事先告知,采取商量口吻讲话,尽量在朋友无事或情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时要记住: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强求。

拜神进对门,办事找对人

求人如同拜神,求什么神,你要进什么庙,想拜吕祖别走进佛堂,想拜上帝,别进道观。诸神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庙。你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问清红皂白,随便见个门就撞,随便见个神就求:见了佛祖,来声“无量天尊”,见了上帝念声“南无阿弥陀佛”,恐怕你事不能办成,还让神灵责怪。

同样的,如果我们去佛堂进香,你就要称赞“我佛慈悲”,“佛法无边”之类的颂佛话。佛当然要听了,须知神佛也有人情味,也有小缺点。听上三句奉承话,猴子也敢在山中称霸王,又何况神佛。

如果,你当着佛祖的面骂和尚,咒秃子,说他们一个个假慈悲,表面上普渡众生。暗地里不守清规。真是这样,这神你别拜了,人也别求了。回家躲灾去吧!

人生这一辈子常有的关系、不外乎上下级间的关系,同事间的关系,邻里间的关系,亲戚老乡间的关系这几类。而这几类人正是你常求的人。求这些人应该求什么事,说什么话。是你要牢牢把握的。

1.领导

在单位里,关于工作上的事,你免不了去求你的顶头上司、领导。求这些人才能提拔你,令你平步青云,这些人也是我们经常要求到的。

人性的弱点决定了人是最禁不住恭敬的动物。尤其是对上级领导,当你求到他时,恭敬他,他会反过来恭敬你和重视你。你要清楚得到恭敬的人是不会放着对方的难题不管的。

在这个社会上,口里抹蜜的人,肯定会比较吃香。求领导办事顺利也顺理成章。当领导听到恭维话时,口头上常谦虚地、面带笑容地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过奖了。”而他心里却是喜悦的。有时他尽管也知道对方讲的是恭维话,但心中的喜悦还是抹不掉的。

因此,求上司时,你要掌握说恭维话的技巧。话要说得好听,说得到位,尤其是在公开场合,一句恭维的话给领导上司做够了面子,他事后会主动找你,为你解决工作上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