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12

第12章 介入法——对待孩子要像朋友,和孩子一起成长(2)

了解孩子的世界,即使它跟你所想象的世界相去十万八千里。你对孩子说:“无论如何我都爱你,而且我想了解你的世界。”你是在制造气氛,让他不用害怕你的批评和激烈的反应,对你畅谈他所经历的诱惑。你要传达给孩子的讯息就是你愿意听完他的话,从各个角度看待事情,并且愿意跟他谈谈。这要比你直接干涉,施展你的权威,来得重要多了。此外,你这么做也可以减轻他的罪恶感(罪恶感是愤怒的导火线)。如果孩子认为你不可理喻,他就会在你背后偷偷行动,尽管,他也不好受。一方面,他会担惊受怕,另一方面,他也会觉得自己“很坏”。结果只会让孩子累积更多的愤怒,而后做出更多偏差的行为。

最后,如果你对孩子的要求都符合实际,你还需要变通的技巧。你让孩子知道,生命中有很多事情,是不可预先计划的。人不能一味墨守成规,必须看事情的全面性,详细观察得与失,然后再作出明智的抉择。当孩子在家庭中学会变通,他就应用这个技巧来待人处事,而且发现这对他的工作和社交等都大有助益。最重要的是,这会帮助他做出正确的决定,却丝毫不感到罪恶。

家明的爷爷奶奶做事从来就是一板一眼,爸爸就是受此影响长大。在爸爸很小时,他们就教爸爸以握手的方式来问候别人。于是爸爸也这样教导他的儿子。七岁大时,他也精力充沛地跟别人握手,但现在他四年级了,很有自我意识,他拒绝用这种方法问候别人。“没有人这么做。”他不快地脱口说出:“别逼我”。爸爸上一次带他出去,跟人碰面时,感到问题很严重,因为他不但没伸出手来,连眼睛都没直视对方。

当然,爸爸试着告诉他不要在意别人怎么做,握手是件很礼貌的事,但你的儿子想法不同。所以在邻居举办的宴会中,爸爸到处观察。的确,没有一个十六岁以下的孩子跟大人握手。爸爸心想,这样是不对的,但家明的观察却是正确的。那么就可理解为何握手会让他觉得很窘。这样,爸爸的问题变成:如何让他不用握手,而又有礼貌地向人问候?

那么爸爸如何让双方都满足呢?从宴会回家的路上,爸爸转身对儿子说:“听着,家明,我注意到你说得对。跟你一般大的孩子很少握手。但有礼貌是很重要的。所以我的建议是这样的。我不期待你跟人握手,除非,对方先伸出手来。但我希望你能看着对方的眼睛,并且微笑问好。一言为定,好吗?”家明应该会高兴地点头。不只是因为他不必跟人握手了,也因为他的父母“弄懂了”。

与孩子同乐。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与父母同乐。只要双方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亲子关系就会变的更加融洽。同乐还可以缩短家人之间的距离,不仅达到娱乐的目的,也会使家庭气氛和谐。

在过去大家庭的时代,欢乐是有全家共同创造的,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许多年。直到今天大众传播媒体、收音机和电视的出现才渐渐取代了古老的娱乐方式。过去,一家人吃过晚饭便在院子里乘凉,长辈开始给大家讲着古老的故事;除夕之夜,全家欢聚一堂,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全家和乐融融。而今天的情况就不同了,孩子有自己的乐趣,亲子关系慢慢变的淡薄。这一方面当然是有文化及社会的变迁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缺乏民主态度来和孩子相处。为人父母者总是只注意在各方面要给孩子最好的,但是却忘记要与孩子同乐。

亲子之间造成隔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共同的兴趣爱好,从而造成小孩子不愿进入成人的世界,大人也无法走进小孩的世界的局面。现在,大多数家庭里的孩子都不喜欢和父母一起玩。如果家庭里常常充满争吵的氛围,家人便不可能一起同乐。然而父母和子女如果能玩在一起,便能减少彼此间的敌意而产生和谐的气氛。

我们总是能够轻易的逗小婴儿开心,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似乎就失去了这种和孩子一起娱乐的能力。然而孩子却还是很渴望和父母一起娱乐。通过娱乐,父母与子女之间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同时可使亲子关系更融洽。家人一起玩游戏不仅可以同乐,也可以避免尖锐的竞争。小孩子可以从游戏中体会出输赢并不是绝对必要的,游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娱乐。这种观念并不容易传达,因为大多数的父母都不知道很多小孩子不论做什么事,都习惯当赢家。每一个家庭几乎都曾有过小孩,父母可以将游戏时间列为家庭固定作息的一部份。当然这个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应该考虑其他家人的时间安排,邀请他们一起来同乐,共同参与孩子的游戏。

小修,八岁,是个非常狂热的棒球迷。只要家里附近有棒球养,他就一定会去。爸爸和妈妈再三吩咐到:一定要得到他们同意,才能出去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他在哪。有一天,很晚了,可是爸妈仍找不到小修。他们十分焦急,正准备打电诂报警时,小修回到了家,一付满不在乎的样子。爸爸气急了,准备揍他时,小修才央求说:“爸,等等,先让我跟你解释一下。”他说他跟一群球队到离家大约十里的球场去看球赛了。“爸,你从来没有带我去看过球赛,我拜托你已不下一百次了,但是你每次都说你很忙,或还有别的事要做。”小修委屈地说。

这时爸爸才恍然大悟,儿子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和他共享这种爱好!爸爸终于了解到儿子的心态,现在全家经常一起去看球赛,时常还在一起讨论,偶尔也一起打一场家庭棒球。

所有的小孩子都喜欢有人陪他玩。父母不应该永远只当观众,你们也可以参与游戏啊!小孩子尤其喜欢父母扮演故事中小孩子的角色,而自己则扮演大人的角色。除了游戏之外,父母还可以计划安排一起野外采集的活动,而且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分工尽量让每个人都参与,如收集纸上资料、准备采集工具等等。另外全家还可以一起动手做风筝,一起享受风筝飞起来那一刹那的喜悦。一起学唱歌、画画。如果父母能用心体会,他们不难发现小孩子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兴致勃勃,而且非常富有想像力。

尊重你的孩子。家庭中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家长应尊重孩子,认同他们的自主权,相信他们的人格和能力。此外恰当的批评的不可少,它是孩子不断完善的动力。

家庭的和谐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单方面的尊重是不平等。所以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权利。另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是,我们的这种尊重的态度应该表达得恰到好处,过与不及都会导致不良的影响。

尽管小华才两个月大,但爸爸和妈妈都非常引以为傲,因为这是他们第一个孩子。只要有机会,他们甚至会故意弄醒睡眠中的小华来向他们的朋友炫耀一番。

小华当然有睡觉的权力,爸妈的作法显然表现得不够尊重他的这种权力。

小华经常哭闹而且常常睡得不好。只要一哭,妈妈就会立即给他为奶,即使一小时前才喝过。

小婴儿的健康和成长有赖于规则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在正规的时间内,胃肠可以自然形成消化、休息的一定模式,这是维系生命的基本规则。小婴儿当然也有权力遵循这种自然法则。

尽管小儿科医生对婴儿的喂食习惯各有说词。但细心的妈妈应该能观察出小婴儿肚子饿的时间通常是有一定的规律,她可以相信自己的观察,进而帮宝宝培养出规律的饮食习惯。如果她太紧张而放纵小婴儿的饮食,不但无法帮他建立正常的习惯,还可能鼓励他养成无理要求的坏习惯。所以没有正规的喂食习惯就是不重视婴儿追求自然法则的权力。

九岁的彼得是家里的独生子,也是父母唯一的精神寄托。他们对他的期望很高,而且希望样样表现出色,所以系统地为他安排了好多课程,而且要求每门成绩也都必须保持甲等。参加活动时时,他必须是领导者,钢琴必须弹得毫无缺点,飞机模型必须做得最完美而且要一字无误约背诵圣经经文。总之,他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达到完美无缺。尽管所有认识彼得约人都认为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他却有着他的父母永远无法更正的缺点:他经常咬指甲,此外,还会经常做恶梦,一紧张就会不停的晃肩膀。

爸爸和妈妈并并没觉得他们这种“过高期望”对彼得是很残酷的。由于彼得不断受到鞭策,所以他只知道不断的努力,凭着他过人的智慧和加倍的努力,他一定会尽力达到父母的期望。但是他内心里却明显的表现出焦虑与反叛。他觉得只有满足父母心愿,样样领先,他的生命才有意义,所以他当然不敢摆脱自己既定的角色而违背父母的期望。因此他只能将内心的反叛情绪转移至睡眠中。彼得无疑承受着相当大的痛苦。爸爸和妈妈的作法显然侵犯到彼得的人权,他们只是利用他作为提高自己权威与声望的工具。可是当彼得全身心投入功课,努力达成父母的期望时,他同时也失掉了自我。

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尊重子女就必须信任他的人格和他的能力。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利用他们来满足我们的野心。

十八个月大的比尔爬上了起居室的椅子上,结果从椅子上滑下来,撞到下巴,然后又咬破嘴唇。妈妈虽然看到比尔嘴唇已开始流血,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并欣喜的说,“再试一次,比尔,你能办得到的。”于是比尔又重新再试。

这种作法残忍吗?一点也不。如果妈妈将这一点小伤视为严重事态,比尔就会失去再试的勇气。妈妈既然认为没有大碍,比尔便觉得自己也一定能忍--所以这是相当值得的一课。

有一次,九岁的杰夫将自己收集很有价值的水晶石化石和朋友交换,交换来的石头价值并不大,但是他对这种石头更有兴趣。爸爸知道后非常生气,因为和他换石头的孩子比杰夫大7五岁,而且明知道这两种石头的价值差异很大,另外杰夫做这种决定时也没有和他商量。于是爸爸小题大做,从此杰夫就失去了这个朋友,而且觉得自己很不中用。

其实不管这件事做得对或不对,这都是杰夫自己的决定,应该受到尊重。其实,爸爸可以借着这件事表现出尊重孩子的态度,也同时维持杰夫的自尊。当杰夫给爸爸看换来的石头时,爸爸应该表现和往常同样浓厚的兴趣,并暂时不提这件事。然后,爸爸可以另外找一天,帮助杰夫认识他所收集石头的相关价值,但切记避免提到换石头的事。这样杰夫既维持了自尊,又得到学习机会。如果爸爸小题大作,这表示他认为杰夫笨得犯了大错。但是,要知道他不懂得石头的价值啊!爸爸显然对杰夫的期望过高。小孩子也有做决定的权力,如果我们能尊重他们的自主权,采取这种管教方式,我们一定能避免一场冲突,维持和改善与子女间的亲善关系。

尊重孩子的意思就是认同他们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指小孩子可以做大人所做的事。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必须受到尊重。

对孩子的批评不可没有,也不可滥用。适当的批评是与孩子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也是孩子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种动力。

事情出错的时候不是批评孩子的最恰当时候,既然事情发生了,最好是先解决这件事,而不是先教训孩子,更不是粗暴地责骂孩子。批评要找适当的时机,其出发点应该是对孩子的关切。恶语恶语,就像支支毒箭,只能用来反对敌人,不能用来对付孩子,否则只会使他她产生不满、反怒、仇恨的情绪以及报复的念头,逐渐学会使用消极的态度和方法保护自己。美国的海姆?金诺特博士将母亲常用的对付孩子的尖刻语言归纳如下:

漫骂:混蛋、瘪三、骗子

侮骂:笨蛋、真是个废物、不中用的东西

指责:又淘气了、真是个坏孩子

压制:给我住嘴、你敢不听大人的话

强迫:不许说不行

威胁:你敢不听我的话,我再也不管你了

挖苦:亏你想得出这种蠢方法,你真聪明……

用这类伤害性的语言去批评孩子,有时确实也会立刻见效,孩子会乖乖地服从父母的意志,然而,这种屈服只是暂时的。从长远看,这些语言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懂得尊重孩子,批评时就事论事,不翻旧帐,使孩子懂得自己错在哪里,以后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那么,这样的批评就能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