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13

第13章 冷却法——控制好你的情绪,赢得孩子的合作(1)

在传统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是一种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有一句话说得好:“有阶级的地方就有斗争。”当然,这也包括家庭之中。一个家庭只要存在着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就难免会发生冲突。有技巧的父母会把这种矛盾一步步地冷却,最终化为无;而不懂得技巧的父母却会不自觉地把矛盾越闹越大,最终难以收拾。这就是简单教育与非简单教育之间的差别。

1.孩子留一点面子

通常,和谐的家庭生活要求家庭成员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充满爱和温情,这种家庭生活决定着孩子人格的成长。

如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哪怕是无意识的,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其滋生自卑感,并产生对父母的排斥与不信任。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曾说:“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但能力的大小与教育方法有关,不管谁都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但其能力大小则与自己努力正确与否有关。”而孩子的教育只有在孩子的可塑性和相互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如果不能照顾孩子的面子,所有的简单教育也只能是空谈。

时间能化解矛盾。当家长面对孩子任何不规矩的行为、拒绝合作或令人生气的行为的时候,你是不是怒气冲冲,很想发泄一下?有时候孩子顽皮的让你不知说什么好,不知做什么好,简直就是快要失去控制了。

这个时候,你不妨采用一下暂停法:暂停法最重要的一部份就是孩子没有接收到社会的注意。不管他是被要求去坐在邻近安静的地方,回去自己房间,或是其他适当的地点,重点是:他需要单独留下。

然而使用暂停法有两个方式,不管你选择哪种方式,都得要依据问题行为的本质而定,也必须对孩子解释你使用暂停法的目的,让他清楚你们两个都需要喘息的空间。

假如你的孩子只是捣蛋和烦人,可能笑得太大声,和弟妹追逐,或是不停的发牢骚。你要先提醒他,假如他不停止的话,将会受到暂停法的处置。假如他持续的不规矩,你将会要他回房间去直到他可以停止不规矩的行为。“好吧,我警告过你了,现在请你回房去,留在房间里,直到你认为你可以表现合理的行为时才能再出来。我生气了,我不希望自己发脾气。”基本上你让孩子可以自行掌控。

当你的孩子做了很不适当的行为,或是破坏规则,比如说打兄弟姊妹或是讲话很粗鲁,在这种情况之下,暂停法的使用必须用另一种方式。最特别的因素就是你的提醒,“你刚刚对我所说的话是行不通的,回你的房间待十五分钟,让你自己镇静一下。假如有事情困扰你,等时间到了也许你可以用比较好的方式告诉我怎么回事。不管怎样现在我很生气没办法听你说,你可以十五分钟后下楼再说,时间到了我会告诉你(对较年幼的孩子)。”或是“你可以三十分钟后再下楼(对较大的孩子)。”

以上所说的这两种方式都没有必要把门关起来,那样会让孩子感到害怕,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还有一个令人争议的地方,就是该不该让孩子写下他为什么犯错的原因,而这个作法很多专家和父母亲都一致认为会破坏暂停法的效果,因为它需要你太多的注意力了。

最后,还有个问题,假如你的孩子不去,该怎么办?假如你的孩子太小,你可能可以抱着他上楼,或是进去房间,你要试着坚持让他坐下来,然后你就在房间外等,就像个看门人一样。可是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又再次给他太多的注意了,这十五分钟里你们两个处在对抗的状态,这对你孩子来讲可能是种很有趣的“社会互动”!

简单的这样说会是比较聪明的作法,“好吧,我不能强迫你去,但是假如你不去的话,今天晚上就不能看电视。”假如你所选择的作法让孩子觉得很不舒服,那么他就可能比较愿意用十五分钟的时间来交换。你也给了孩子掌握他自己命运的机会,即使这两种选择都不是相当重要的,但他至少会觉得他也是掌握自己生命方向的半个舵手。

最后,对较小的孩子喊‘暂停’是可行的方法,他们会将它视为惩罚,但是听起来又不那么可怕。可是较大的孩子不喜欢这样,他会觉得太幼稚了。你必须告诉他罚则是什么,而不是下个标签。“我希望你离开我这边,因为我太生气了,你在这里让我很不愉快,我们晚点再谈。”

暂停法有效是因为它所传递的讯息很清楚。假如孩子很让人生气,或是行为不规矩,他的出现不受人欢迎,他的行为不为社会所接受,所以他也不被允许过社会生活。这对不好的行为而言,是一相当确实也相当好的惩罚!

另一个有效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一个机会,让你可以马上注意到所发生的事,不会让事情越变越糟。然后这也可以避免你和孩子陷于意志之争,舒解孩子天生想要‘赢’的欲望。你不在那里,所以就不会有争论发生。他有时间舒解这种引发他做出坏行为的内在紧张情绪,你也可以藉由中断和孩子互动的方式,来舒缓你的神经紧张。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暂停法’并不仅仅只是个惩罚,这对孩子而言是个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一个机会,同样的情况,对你来说也是一样。这是一个好的示范的例子,但是同时也传递一个重要讯息,那就是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不希望身边的人不尊重你和你的意愿,你当然喜欢和他在一起,即使是讨论很不愉快的事情也没关系,但是前提是必须用文明的方式来讨论。否则,你是不感兴趣的。

最后,你要表现出你的自信,相信你们两个可以相处的很好,你不希望用尖叫、紧张或是强逼的方式。你希望你们两个都能有负责任的态度。

下面是一个例子:

妈妈正和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在讲个很重要的电话时,四岁大的孩子如往常般跑进来,紧张地不得了。“妈咪,妈咪,我要告诉你一些事。”

妈妈举起手来,小声地说:“等一下下,亲爱的,我在几分钟就讲完了。”

“可是妈咪,妈咪,你要来!我得给你看这个东西……”

妈妈告诉朋友稍等一下,然后转向儿子说:“有什么事不对劲吗?”

“没有,可是……”他努力想说。

“那么我几分钟后再回来看,现在,我在讲电话。”

妈妈回过头去继续打电话,但是儿子开始提高分贝的说:“妈咪,妈咪我想……”

“假如你现在不停止这行为,你就要接受暂停法。”妈妈厉声的说“我等会儿再和你谈,但是你现在打断我,让我很生气。”

“但是,妈咪……”他强拉着妈妈袖子。

“就是这样了,”妈妈要求朋友挂断电话,然后牵着儿子的手带他到房间去。“你坐在这里,直到你认为你可以让我讲完电话为止,假如你认为你可以不和我讲话,直到我说完电话,你就可以出来。”

“不,”他尖叫“我不要关禁闭!”

“好,”你平静地说“当我在讲电话时,不要烦我。我挂掉电话后会尽快和你谈。”然后转身走出他的房间。

他会让妈妈这么做。假如他不肯,只需说:“留在房间里直到我讲完电话,或是你要三天早上不能看卡通,你自己选择。”

另一个例子:

九岁大的小文对他的弟弟小武是又爱又恨的。此刻没和他在一起好像不能活一样,但是过一会儿,他可能又变得很讨厌他弟弟古怪的行为,恨不得赶快跑回房间躲起来。

小文的脾气急躁,个性反覆无常,会打他弟弟。事实上,最近小文会打小武的头。从背后轻轻的打一下,你不会生气,但是头部就不一样了。你已经告诉过他两次不要这样做,也解释了危险性给他听。

但是现在,班刚走过游戏室,小文正在那里看电视,他手上拿了一个小文的玩具,结果就被小文打头。

“够了!”你说,猛得站起来面对小文说:“上楼去关禁闭,我已经跟你解释过不能打别人的头,我很生气,半小时之内你不准下来。“

“他拿了我的玩具!”小文气愤的抗议说。

“没错,他可能是在走廊或是厨房看到的,或者甚至是从你房间拿的,那你也不能打他的头,你可以告诉我,或是要求他立刻还给你。现在上楼去。”

“我不是故意的。”他哭着说。

“我知道,下一次你就会记得不要再这样打他,现在上楼去!”

“我不要!”他坚持,双手交叉放在胸前。

“假如你现在不去,就五天不能看电视,而且我要取消你今天下午和小华的游戏时间,这是我很不愿意做的。”你平静但是坚决地说,然后离开房间。(没有旁观者,孩子会比较容易让步)

小武站起来,边抱怨边走了出去。

过了半小时后,你发现小文在楼上看书。

“你现在可以下来了。”你说。

“好……”他平静地说,也没有用反抗的态度。很明显他的心思已经优游到别处了,这就够了,他得到应有的处罚。下次给他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也会了解的。

不要宣扬子女的过错。“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已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这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劝告。

有时候父母和孩子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激烈的争吵—对孩子吼叫—结果却是孩子正确—孩子受到伤害-再有新一轮的争吵。

上述的这些状况,,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孩子的需求。假如家长让他保留一些权力,他可能比较容易会放弃坚持、承认问题,或是改变主意。例如家长已经说了两次要他停止拍球,而现在他真的该停了,容许他在把球收起来之前,最后狠狠地一击。假如家长在某一点上和孩子进行争论,让他查完字典后发现你是对的,让他知道你了解为什么他会想成另外一个。

不要让自己表现得好像什么都知道,而是要装成凑巧在某个特别的时间知道某个特殊的事。当孩子快速安静时,而且可能很温和地表现他的不愉快时,不要坚持孩子立即回应你的要求,最好是忍耐一下。当你的孩子保住颜面时,他就会和你合作。

有时候,家长不要当着外人的面说自己孩子的坏话,孩子会受到伤害,尽管有时候孩子并不说自己不高兴,他也是惧怕家长的权威。

不论是年纪较小的孩子还是较小的,他都坚持用自己一定的方式组合拼图,那些坚持没有数学作业的年纪较长的孩子,当真相被揭穿时,保留面子的做法将能帮助他继续进行学习。不要让孩子困在愤怒和忿恨的情境里,以致于耗尽太多负面的精力来证明他自己,家长应该帮助他以建设性的方式,去运用他的能力。

年纪较小的孩子会尽可能尝试想要主宰一切,假如孩子的自我概念正在发展,他们会很肯定地认为自己可以做得到的比他们能做得要来得多。有些时候这样是很危险的,有时会很有趣.但还有些时候会让所有相关的人感到极度挫折。假如家长坚持自己的主张,孩子可能会用发脾气的行为来回应你;因为你强迫孩子放弃他心里最渴望的追寻,那就是“做他自己的主人”。给他一些“长大”的空间,你会让他知道你同样也希望他成长。他将不会感到挫败,相反地能使他不再那么顽固的反抗。

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允许他拥有一些空间去尝试错误,或是在没有家长的协助下解决问题。就是在告诉他,妈妈并不希望控制他的一言一行,他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感觉和独立的信念,即使他不赞同你或是证明出他是不对的,对妈妈而言都没有关系而且也不要将自己塑造成无所不知的偶像,而他只是个愚蠢的小孩,免得好像是在贬低地或是羞辱他。家长应该尊重他所犯的错误,因为家长了解他犯错的原因。

结果,孩子将能保有完整的自我意识,带着较少的怒气离开那个情境,等事件结束后,他的怒气就会全消了。如果你把他逼得太紧,下次他将会犯更大的错误来证明自己。

大多数的孩子很容易感到被羞辱了,不论任何年纪,他们都会努力想要离开父母独立,证明自己有能力、有智慧和有力量去探索这个世界。但是同时他们也会害怕他们办不到,或是家长不让他们尝试,怕他们会失败。有时他们并不真的想这样做。

当把孩子逼到角落时,当家长说“我现在就要”,“我知道你做错了”或“何以你的朋友都不再打电话来了?”他的无力感是相当沉重的。当你这么说时,他听到的是“你不是自由的,我说什么你就得做什么,我比你强壮、聪明,而且我注意到你做得不太好。”

这种无力的感觉会转变成羞愧感或是愤怒。家长不希望孩子养成这种习惯。然而,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像在告诉他“我知道你想和我不一样,你有权利保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你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当我移动时你不动,这些都是没有关系的,我认为你是有能力的。但是有时候我觉得你可能需要帮忙,而且大多数的时候我需要你遵守规则。”

这有助于建立自信,这将会帮他看清楚犯错或是软弱并不能代表一个人,不管是做错一次或两次,他都能够继续积极地向前迈进。

下面是两个例子:

小文正努力在穿一条牛仔裤,但腰部的钮扣很难扣得上,“我做得到”,他坚持用他肥肥短短的小手扯拉那个钮扣。妈妈这时开始失去耐心,因为小文上学的时间到了。

“我来帮你。”妈妈说,伸手要帮他。

“不!”他大叫“我可以穿上!”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沉默,妈妈看着他徒劳无功满身大汗地在那又推又拉的,看得出来他越来越局促不安,也更沮丧了些,他的呼吸声也越来越急促了。

“我告诉你,“妈妈平静的说:“我看过你扣过许多扣子,我知道你做得到的,可是这一个扣子即使我来扣也都还有点困难呢,让我来试试看,然后你拉拉链如何?”

他可能会用一种混杂着厌恶自己的心和被打败的神情看着妈妈。

当妈妈在扣扣子时要再说一遍,扣上这个扣子真是件很困难的事,“这好紧喔!”妈妈可以说:“这就是它为什么这么难扣的原因。”

然后当他拉上拉链后,微笑地看着他,说一些类似以下的话:“我想我们一起才能把那件事做得很好!”

妈妈让自己成为他的助手,也没有拿自己的能力来比较,而且给了他一些空间,让他替自己做了别的事。他可能不会觉得自己赢得胜利,但是他也不会觉得被看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