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18

第18章 诱导法——正确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做出对的行为(1)

在孩子的思想尚未定型的初期,父母有效的诱导能让他们更加快速便捷地认知世界。相信他们,只要你给他们提供正面的诱因,他们一定能做好。

当然,诱导与贿赂是不同的,贿赂只能是无止境地放纵他们;诱导需要你给他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更有效地发现错误,认知错误,克服错误。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父母正确的诱导都能给孩子带来动力,这是他们涉足社会、适应社会的第一步。

1.、让他找到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获得报偿的心态,认为付出了就应该有所回报,这是很正常的。对于孩子来说,你有时候也应该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欲望,但是你还有必要告诉他们,回报不是必然的,如果任何事情都需要回报的话,那就会有很多事无法达成。

正确的报偿心态。人们常说好人有好报,但每次做好事都希望得到报偿的心态并不正确。在现实生活当中,做好事并非都能获得报偿。有时人们只是享受自己的成功或无私的乐趣,甚至有时人能够从奖励别人当中获得快乐。

跟你的孩子说:“谢谢你帮我忙。”而不是给他一块钱,这就是在提醒他,别人也需要他帮忙。合作和帮助!本身就是目的,你的孩子得学看事情的背面,自我审视。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你去拜访朋友,现在是该告辞的时候了。现在问题是,如平常一样,孩子黏着电动火车不放。他完全着迷于闪亮的灯光和弯曲轨道,那上面有一辆鲜红色的火车正往前开进。

你以前已经有过这种经验了,早上,你就对他说得很清楚。“孩子,如果你今晚乖乖回家,到家后,我会在你上床前,念三本书给你听。”

“好的。”他高兴地说。

但很明显地,现在他已经忘了。你已经多给了他五分钟,他还是无动于衷。

“不要!”当你要帮他穿上外衣时,他尖叫着:“不要!再玩一次嘛。”你受够了,你也看出主人很着急要收拾东西,好准备上床睡觉了。这时,你很想在他耳边轻声说:“孩子,如果你现在就走,我就给你家里最后的那块糕饼。”你对这个想法感到很窘,偷偷地看看四周,想知道是否有人洞悉你已屈服于诱惑。没有人晓得,但有件事阻止了你,那就是你不能让孩子掌控大局。

因此你低下身来,坚决地说:“孩子,我们今晚说好了。你最好乖乖回家,否则的话,我们会带你出去,回家后,你就直接上床睡觉,不念故事书给你听了。”

他大有可能会离开。(很清楚地,你对于所做的约定不必大过严格,年幼的孩子可能需要有人提醒他。若只因为他一开始表现不好,就毁掉先前的约定,是不恰当的。一旦你提醒他了,而他却不理你,那么你就可以让他知道你是来真的。)

但如果你并没有事先提出警告,又该如何呢?你回答应给他糕饼吗?你会的。但同时你立下一个危险的先例。先说出后果会如何,要比施贿来得好多了。“如果你现在不乖乖走,明天就别想吃点心了。”,或是“如果你现在就走,回家后我就给你糖果。”这两句话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以前没用饼干和糖果来贿赂他,你就可安然脱身。但如果你有,你就得要经历一番交战,抱起他,带他回家。多经历几次,他就会明白了。

别让孩子拥有特权。为人父母者应该知道小孩子经常认为自己拥有特殊权利。利用小孩子这种心理,妈妈可以有效的改善很多情况。例如,妈妈如果看到六岁的儿子在吸吮大拇指时,什么话也不要说,她也可以自然的吸吮大姆指。他一定讨厌你的动作,因为他觉得只有他有这种权利,妈妈不应该有。妈妈如果持续这种吸吮姆指的习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孩子放弃吸吮姆指的习惯。

每次爸爸和妈妈找朋友来打桥牌,七岁的蓓尼和五岁的蓓特都会不高兴。他们会穿着睡衣在屋子里乱跑以示威,而且不肯上床睡觉。爸爸和妈妈先会忍耐一段时间,但最后爸爸还是不得不打他们一顿,然后生气得强迫他们上床。

爸爸和妈妈当然有权力偶尔和朋友相聚而不被孩子打扰。因此客人到达之前,他们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和妈妈要和朋友相聚,你们不可以吵。等一下爸妈的朋友到家里来时,你们要有礼貌,和他们打招呼,然后回到房间自己玩。你们自己决定,今天晚上你们要到阿姨家?或者要留在家里,但自己安排打发时间?”而且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决定。如果他们决定留在家里却没有做到自己所承诺的条件,那么下一次,爸妈便可以经自送他们到亲友家。但再下一次,他们便可以再有选择的机会。

什么时候也不能失信。而当许诺不能兑现时,孩子就会认为你说话不算数,对你失去信任和尊敬,渐渐地不听你的许诺,或者模仿着来对待你,甚至养成说谎的习惯。为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请家长对孩子也要遵守诺言。

我们在许多场合,经常看到一些跟家长斗气的孩子,那是因为家长的许诺没有兑现。有的孩子会气愤地说:“妈妈骗人,爸爸骗人。”等等。大量的事实证明,为人父母者须切记:做不到的事绝不要乱许诺,平时不要轻易许诺。有的家长为迎合孩子的心理,不论孩子要求什么都一一答应,今天一块巧克力,明天一块棒棒糖。而当许诺不能兑现时,孩子就会认为你说话不算数,对你失去信任和尊敬,渐渐地不听你的许诺,或者模仿着来对待你,甚至养成说谎的习惯。为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请家长对孩子也要遵守诺言。

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会一个本领,或者安心把一件事做完,比如学弹一首曲子,画完一副图画,把积木搭完等等,常常是软硬兼施,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许诺:“给你买个玩具!”或者“给你吃巧克力!”等等。这一招常常见效。但孩子学习的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得到奖赏。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并没有自发自愿地去做,然后家长只好再次扛起“许诺的大旗”。久而久之,甚至会挫伤小孩子学习的兴趣,因为他只是为了礼物,为了食品而在“工作”。

因许诺而发展起来的这种行为常常不会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这种被动行为不易巩固,更谈不上发展。如果需要让它维持和发展下去,只有新的,更高级的许愿才行,否则孩子的积极性或兴趣就会立即大打折扣。

其实,这种情况,心理学上早就有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了两组。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一个许诺,即“画得好,就给奖品”,而B组的孩子们则只是被告之“想看看你们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组的孩子们得到了奖品,B组的孩子们只是得到了几句平常的赞语。

三个星期以后,这位心理学家发现,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主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们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这个实验,曾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兴趣组里进行过,实验结果得到了反复的验证。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有使人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

从这件事上我们不难联想到孩子在幼儿园为什么对老师的话那么重视。如果那天孩子在幼儿园里得到老师的表扬,哪怕只是“今天吃饭很快!”或者“圈圈画得很圆!”他也会兴奋很久,回到家忙不迭告诉爸妈,然后第二天就可能早早盼着去幼儿园。这就是精神奖励的作用。老师当着小朋友的面这样表扬他,说明他很能干,做得好,其他小朋友都要向他学习呢!

2.孩子犯错后的引导

和孩子沟通很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了解:人人都可能做错事情。尽管如此,他仍旧是一个自尊,有价值的善良的人。同样也要让他知道你重视他的感觉胜过于他做的事。对你而言,问题或事件背后的原因比他所犯的过错更有意义。这个讯息将会对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正确与孩子沟通。孩子有时会说谎欺骗别人、伤害别人、态度粗鲁、或者偷窃等不负责任的事。

此时,家长要懂得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要顺势引导,不要只是大骂一顿不管了。对这样的孩子和这样的情况,可以和孩子谈话,在开始谈话之前要让孩子知道你相信他的是个善良的孩子,“我知道你是个诚实的人,我看过你所说的和所做的许多事情,你今天一定很不好受,所以才会说谎。”然后要试着让孩子说出原因,表现出你很想知道他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他会有这么不寻常的举止出现呢?他说谎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让孩子明明白,你很想知道也很关心一定是有很不好的感受,所以他才会说谎。

在你和他谈过之后,要让孩子了解,不管什么理由,说谎都是不对的,而且他得接受处罚。你可以自己决定也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处罚的方式。要尽量让处罚和孩子所犯错误有关连,至少要合理。

对较年幼的孩子而言,处罚并不比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来得有效,孩子正是发展对错观念阶段,所以处罚只会被视为没有原因的严厉惩罚。要将不好的行为转变成好的行为才是比较有效的。假如孩子在房间到处乱扔小珠子,大叫说下雨了。告诉他那样看起来很好玩,可是要捡回所有的珠子是很困难的,并且捡起一些珠子来证明你说的事实,再带他到外面去,鼓励他去玩其他的游戏。

用正面的方式来引导可以减少孩子的反感。他知道他做错事了,所以爸爸或者妈妈会生气,他被处罚是应该的。否则,尽管他可能会感到后悔,但是他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情况,所以他可能会比较有防备心,等着和你奋战。

家长如果想解除他戒备的心态,同情将会是很好的工具,同时让孩子了解你也是个有思想,有感觉的人。既然事情已发生,家长应尽量用有益的和支持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这样才可以帮助孩子打开心房。

诱导孩子切勿吹毛求疵。其实我们只要仔细的思考便不难理解人类的行为多基于本能反应,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多关心孩子表现优异的一面,不断的给予信心和鼓励,他们犯错的次数一定愈来愈少。

八岁的家明已经写完给奶奶的回信。妈妈叫他拿来给她看。他很不愿意地把信交给她。“天啊!家明,怎么写得这么难看,你就不能写整齐一点吗?而且还错了三个字。来,重写一次,写得这样怎么能寄给奶奶?”妈妈直接将错字改在信上,于是家明又重写一次。结果他的错字愈来愈多,因此不得不一张胜过一张,直到最后他终于生气的大哭。他将笔狠狠得摔在地上大吼说:“我不会写,也不要写了。”妈妈向他建议说:“你可以先去做别的,过半个钟头再回来写啊!”吹毛求疵造成孩子的挫折感。

过度的吹毛求疵是管教子女的大忌。家明兴致勃勃的写信,奶奶也一定很高兴接到他的信,谁在乎错字,而妈妈的挑剔却使他厌恶写信。当妈妈挑出信中的错字时,她同时也在抹杀儿子积极、主动的意志。由于内在意识受到压迫,所以他的错字愈写愈多,最后他完全失望了。这种结果实在令人惋惜。因此不断的挑毛病只会使孩子对自己更没有信心。

如果妈妈能用鼓励的方式叫家明写信给奶奶,家明一定能表现得很好,因为他的信心增加,心情轻松,他可能将信的内容表达得更丰富。这时妈妈可以进一步找一些模范书信来给他看:“这些信都写得很好,你可以多看看。”家明一定很有兴趣,因为他已经很自信自己也能写得很好。至于错别字,妈妈可以暂时不去理会,重要的事是他所要表达的感情。

这是为人父母者常犯的错误,我们经常监督似的观察孩子的行为,遇到他们有错时,便急切的纠正,直到他们做得完全无误才肯罢休。在我们的观念里似乎认为对孩子的训练便是让他们达到完美无缺。其实我们只要仔细的思考便不难理解人类的行为多基于本能反应,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多关心孩子表现优异的一面,不断的给予信心和鼓励,他们犯错的次数一定愈来愈少。

纵然如此,我们还是不免无时无刻的在担心孩子长大后会变坏,养成坏习惯,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总是随时盯着他们,惟恐出了差错。不过这种方法对孩子不但没有激励作用,而且使他们觉得得不到父母的信心而产生挫折感。我们既然不断的否定孩子的能力,又如何期望他们表现优异呢?

如果我们老是挑孩子的毛病,不仅使他们存着自己经常犯错的印象,更糟的是使他对犯错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的心里可能会导致他拒绝做任何事以免做错。恐惧的压力使他变得无能。他会认为凡事做得不完美就是由于他的愚笨、无能。但是完美是一个不可及的目标,盲目的追求完美只会使人迈入绝望的境地。

古人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我们甚至经常必须在行动之后才知道结果是错的。有时必须从错误中找出原因,所以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不完美,也只有从一再的错误中,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如果我们正确的引导孩子尽量减少犯错的次数,他们将永远保有学习的勇气。一次的犯错并不能否定下次的成功。

爸爸走到工作间取螺丝起,当他看到工作间搞得乱七八糟时,真是怒火中烧。他的飞机模型被丢在台上,螺丝起子、铁钳也到处乱扔。飞机模型、工作台和所有工具的表面都蒙上一层薄薄的喷漆,喷漆枪则歪倒在地上。爸爸很生气的大喊十岁的儿子来。亮亮来到爸爸面前时,爸爸禁不住大吼:“你看,你干的好事,你就不能保持整洁吗?谁叫你到我的工作室来,又搞得一团糟?为什么所有的工具都喷上了漆!你到底想干甚么?你说啊!”亮亮被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亮亮终于大哭出声:“爸爸,我本来只要喷我的模型,我不知道喷枪的力量这么大,竟然喷得到处都是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为什么不告诉我呢?非要等到我发现。”亮亮怯怯的说:”我怕你会生气。”“我当然生气!你知道自己做错还想逃避,我一定要处罚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