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02

第2章 暗示法——通过不同的暗示法,引导孩子的行为(2)

谈到这里,读者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有些时候父母还是需要强迫孩子的意愿,例如生活上碰到具有危险性的事物时。你在坚持立场,你当然也使用了一些压力,或有时也需要运用一些压力来维持秩序。很多父母常会以“为孩子着想”为藉口而强迫他做事。现在让你来想一想下面的问题:你是否问心无愧?你是否运用特权?你得到收获吗?如果小孩子对你百依百顺,你会有满足感?你是不是很喜欢炫耀自己有个听话的孩子?你是否很喜欢别人赞美你是“好”父母?成功的父母?你是否很想听到别人的喝彩?判断你是否卷入权力之争的另一个方法是观察双方的行为反应。小孩子是否不理你的训斥仍继续做同样的事?他是否表现出仇恨的态度?你是否会生气?第三种判断的方式是你说话的语调。这几乎是关键性的因素。你的语调是否过于威严?是否采用命令的口吻?还是坚定的语气?权力之争往往是由说话语气或用字的不当所引起的。行为暗示的表达方式对于小孩子来说,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是身体和身体的细小接触也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心气相通的感觉,而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他们可以从父母的体态举止上得到莫大的启发,这样也就更有利于他们认识世界。一般来说,行为暗示的表达方式分为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体态语言的暗示所谓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除有意识地用语言行为来教育孩子外,更应该注意用表情、目光、服饰、姿态等非语言行为来影响孩子。恰当地运用非语言行为,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语言行为,收到极好的教育效果。表情:人的面部表情是内在态度的指示器,面部肌肉松弛,露出愉快的神情,会让人感到亲切,使人乐于亲近;反之,铁板着面孔,则会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家长应以一种慈祥的表情来面对孩子,切不可随意对孩子施以“脸色”。高兴时满面笑容,对孩子百依百顺,一旦不如意就迁怒于孩子的做法,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还有损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产生一些不良性情。目光:柔和、热诚的目光,能够给孩子以激励;埋怨、责怪的目光,往往会使孩子感到不安。家长在孩子面前,应尽量保持亲切、和蔼、信任与期待的目光。这种目光能够使正在努力进步的孩子受到鼓舞,促使他继续努力;使遇到困难的孩子看到希望,增加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有缺点与错误的孩子得到温暖,增强他上进的信心。在与孩子交谈时,家长应注视着孩子,以表示你在专心听孩子讲,让孩子觉得你尊重他。姿态:这里所说的“姿态”,是指家长的体态、手势、步态等等。在孩子面前,家长应力求以自然、适度、得体的姿态,给孩子以稳重但不呆板、潇洒但不做作、文静但不孤高、幽默但不庸俗的感觉。这不仅有利于树立为人父母的形象,还能对孩子起感化作用。服饰:穿着打扮能够体现出人的气质和修养。家长在穿戴上的态度对孩子具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家长穿着适宜、打扮得体,经常以整洁、美观、大方的服饰出现在孩子面前,那么孩子将会受到形象同时又是美的影响与教育。父母体态语言的暗示,是一种极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它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指导了孩子正确的生活方式。动作语言的暗示在体态语言暗示的同时,若能再以动作辅助,更容易使孩子感动,使他们的行动更加积极化。 “握握手”就是一种辅以动作的奖励手段。从形态加以分类,它属于态度亲切的暗示方式。

另外,一边摸孩子的头,一边夸奖他,往往为他们带来一种受到依赖者关爱的喜悦。其他像摸摸头,拍拍肩膀,抬高身体之类都是。 “摸摸头”的奖励方式,固然可以收到即刻的效果,若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予奖励,最好先让孩子明白:“好孩子爸爸妈妈才这样鼓励他哦!”才能容易使孩子接受。 “拍肩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和父母相契的真实感:“爸爸或妈妈的手仿佛一条管道,爱和关怀借此流到我身上。”同时,由于孩子肩头承受的重量,也使他们心田深处留下印象,仿佛爸爸或妈妈的手一直停在他们的肩头上。不过,这种方式最好在私下的场合使用,尤其是对于问题儿童。父母要知道暗示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能够自觉地进步。同时,这种暗示方法的时效非常重要,不要不经意地错过时机。另外,若要加强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心灵的感觉非常重要,而这种心与心的连接点,就是这些亲切的鼓励。做父母的不要忽视这些细小的动作,它可能会你的孩子带来莫大的鼓励,乃至于对生活的信心。语言行为的暗示身为一个“乖孩子”,意味着他要成为你的善意接受者。只要你善于利用语言行为的暗示,他就会开始照你所期望的去做,因为他完成后会感觉很好,甚至感到很骄傲。语言行为的暗示,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暗示方式。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处,作为父母,必须不断地利用各种机会来表达你“望子成龙”的心愿。以下这些时机,不知道你都把握住了吗?发言的时候。给孩子发言的机会非常重要。当然,他们的思考过程难免会有错误的时候,“怎么啦,怎么会连这个都不懂?”、“简直就是笨蛋嘛!”、“多用一下大脑好不好!”这类的话,父母不应该随口而出,否则只会使孩子更加别扭和执拗。父母若是一口就否决孩子的想法,那么,由于否定而产生的挫折感,往往会使孩子再也不肯继续想下去,或是再也不肯发言和回答问题。所以,碰到这种情形,父母可以用比较婉转的方法,像说:“你的想法,我不太明白,你要不要再想一想,想清楚一点再告诉我好吗?”引导孩子从别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提高他的自信心。当孩子对“什么是对的”还模糊不清时,还是避免马上使用嘉许和鼓励,父母要先对孩子有所了解。仔细留心孩子的发言内容,才有助于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活动的时候。

其实,除了在知识或行为上的良好表现,孩子可以得到奖励之外,父母更可利用孩子在休息、游戏或出神发呆的时候,走到他们旁边,用手拍拍他们,以表达一种关爱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胜任愉快的时候,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即使是运动也一样,大部分的人只熟悉一种或数种运动,而无法全能。当孩子们对于自己拿手的运动,不但表现好,并且专心投入、全力以赴时,父母应当把握机会,以一种明确清晰的方式给以鼓励性的暗示。同时,若能对孩子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予以正面的肯定,通常这种鼓励性的暗示会使孩子在练习过程中努力不懈。帮忙家务的时候。在家里孩子经常会帮忙做一些轻松的家事,只要他们卖力、认真,就值得父母赞美。当父母走过正在扫地的孩子身旁,尽管慷慨地说:“这么干净,走起来真舒服。”、“辛苦你啦!”等。奖励的词句无论多么简短,孩子们都将感受到无比的快乐。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场合的暗示,父母一定要保持某种程度的理性。千万不要话说得抑扬顿挫,过于感情化,只要有诚意,孩子就能感受到,所以,父母不能毫无理由凭空地夸奖孩子。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奖励所带来的喜悦程度,往往因为层次不同而产生差异。在个人面前到在多数人面前,或奖励的人是亲爱的爸妈或心中敬仰的老师,所获得的喜悦感将随着层面的扩展而加大。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父母可以利用在暗示孩子上,多多给予孩子公开、当众的奖励。值得注意的是,当众表扬孩子时,父母的情绪不可过于激动,语气也不要唠叨个没完没了的样子,或者反反复复一再重叙;换句话说,就是避免内容贫乏而又有夸张的赞美,别让受夸奖的孩子,非但喜悦感消失,更可能产生厌烦,进而产生反抗和逃避的心理。适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许你已经建立了为人父母者的尊严,也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本原则就是要让你驾轻就熟的引导孩子,进而学习遵守规则。要注意唠叨并不能使孩子遵守规则。遵守法则都是孩子应该学习的。没有纪律的地方,自由便不可能存在。所以孩子必须从面对必然结果中学习遵守规则。而作为父母,这时应该做的就是适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暗示孩子去做正确的事情。适时刺激收奇效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刺激能引起人强烈的吸引力。

所以,当孩子的行为很令你头疼时,不如采取一些出乎意料的行为,适当的刺激一下孩子,往往效果非常显著。家长要当场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同时引起孩子对特定的良好行为的注意力,有时候可以采取一些出乎意料且富戏剧性的行动,来改善孩子的行为。但尽量不要责骂孩子,也别强调后果。注意不要和孩子谈判,最好做一些令他吃惊的事。这样,不仅可当场制止核子,同时也让他明白你的话所代表的含义。假如孩子们在用餐时,还不停的争吵,那你就把餐具端到楼上,到房间用餐!如果你的儿子在家庭聚会时,表现良好,那就写一张感谢卡邮寄给他。如果你的女儿时而撒些小谎,那你也对她撒个谎,让她也体会一下感受。但是,不要滥用这个技巧。要慎选时机,否则,出乎意料就会变成意料之中,完全失去其冲击性。刺激易于使人集中注意力。家长意想不到的行动会立刻产生深刻印象。孩子会被迫思考你的行为,从而明了你这么做的道理。你不只告诉他现在是该端坐听话的时候了,而且还要示范给他看。要注意这个技巧用在较大孩子身上会比较有效,因为比起年纪较小的孩子,他们对不寻常的行为模式会更敏感。所以,利用冲击来阻止手足间的争吵,效果会很好。例如,突然离开房间,并说:“再见!玩得愉快!”这时年纪较小的孩子不只会目睹你的行为,而且也会从兄姐吃惊的表情中,得到观摩的机会。为产生刺激而为的行为,会引起孩子强烈的注意力。你的孩子有时可能会感到受伤害、有趣、感激、不可思议、遭背叛或生气。但是有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会集中注意力。

运用任何一种暗示,都不要给孩子争辩的余地。家长不要陷入争论中。如果你想让孩子们明确地知道对与错,你应尽量用不平常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意思。正确引导孩子遵守规则如果小孩子不守规则而又受到保护,他便不会尊重这项规则。例如他已经割伤自己,他就会注意刀子;同样的道理,他也会记取教训,不注意火便容易烧伤;如果骑自行车时不注意身体的平衡便容易跌倒。这些都是无可抗辩的自然法则,他必须学习这些自然法则来调整自然状态的限制。我们根本不需要多叮咛他骑自行车时要保持身体平衡,他可以从经验中学习。我们只要多训练他上车,他自己便会学习平衡。同理,每件事物都有自然法则,孩子都必须亲身去体验学习。我们该做的是增加他训练的机会。九岁的玛丽在书桌上写字。七岁的艾玛坐在地上剪纸娃娃,弄得一地都是纸屑。当妈妈经过房间时便对你们说:“小姐们,等一下要收拾干净哦!”艾玛不耐烦的回答:“我们会啦!”她的表情好像是说:“我们不是还在玩吗?!”等一下妈妈又经过房间时看到她们两个都在看电视,而桌上和地上仍然一团糟,没有整理好。妈妈又郑重的提醒她们:“你们两个一定要整理干净哦!”两个不约而同的回答:“是,妈妈。”语气中仍带看不耐烦的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