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03

第3章 暗示法——通过不同的暗示法,引导孩子的行为(3)

过了一会,妈妈发觉她们两个人吃完饼干,而且还把杯子留在电视机上,饼干屑也掉了满地。“天哪!你们自己整理整理好不好?你看,搞得满地都是。玛丽”又是嫌烦的回答:“会的,好的,妈妈。”不久之后,妈妈发现玛丽躺在床上看书,艾玛已经跑到外面去玩了。房间仍乱得像刚打过仗的战场。于是她很生气:“赶紧整理干净,等一下有客人要来吃晚餐,为什么早上不整理呢?我不是告诉你们,不要乱丢东西的吗?东西用完之后要放回原位,知道吗?”妈妈生气地唠叨,两个孩子心不甘情不愿的整理房间。两个女儿当然知道她们应该收拾自己制造的脏乱。但是她们并不在意妈妈的叮嘱,而且也不为情势所逼。其实已经这么大了,妈妈还需要提醒她们整理自己制造的脏乱,这表示妈妈这许多年来的唠叨都没有用。她们现在对妈妈的话甚至采取应付式的随口承诺,而且还嫌不耐烦。现代父母老抱怨最多的就是小孩子不尊重法则。这些孩子好像都采取这种方法来敌对大人。大多数的孩子都没有将东西归位的习惯,父母的叮咛反而使他们觉得气恼。妈妈爱干净,叮嘱愈多,小孩子的敌对态度也会变得愈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尊重才是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前面的例子中,妈妈如果尊重两个女儿就是承认自己没有权力强迫她们接受妈妈的命令,如果妈妈尊重自己,那么妈妈就没有义务帮她们收拾,为她们服务,她们应该自己来。其实妈妈可以放弃这种矛盾的挣扎,她不妨暗示她们尊重法则。应该怎么做呢?她可以定下合理的规则。

譬如她只要发现她们乱丢的东西,便把它收起来或归位、这是为她自己做的,而不是为他们所做的,因为这些东西挡了她的路。因为这些是她整理的,只有她知道东西放置的位置。妈妈可以坚持立场,但是态度必须和缓。东西乱丢,结果当然会遗失,或不知道放置的位置,这并不是一种处罚,而是必然结果。妈妈采取这种方法时应该尽可能表现自然、轻松,不要动怒,也不需要唠叨,如此小孩子不会认为这是一种惩罚而产生敌对态度。这两个孩子在自己房间可能同样随心所欲的乱丢东西,妈妈不用太在意她们所制造的脏乱,但是必须让她们体验制造脏乱的必然后果。她不需要因为无法使孩子保持整洁而感到沮丧,尽可能不帮她们整理房间、换床单。久而久之,她们自然会感到脏乱所造成的不便!尤其找不到袜子、裙子时,一定会觉得更懊恼。为了避免过度的脏乱而导致她们放弃整理的心态,妈妈可以视情形,一个星期帮她们整理一次。而且妈妈收拾房间时,最好不要有任何评论,如:这么乱,你们怎么受得了呢?等等。彼此间的谈话尽可能保持愉快、轻松,并尽量避免有关“脏乱”的话题。这两个孩子渐渐便会发现她们所制造的脏乱并没有让妈妈感到不安,她们也就没有兴趣再注意“谁嬴”了这场战争,并能体会出整洁、守规则的好处。另外,为了避免东西丢掉,她们即使在别的房间也会小心的将东西归位。总之,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较委婉的方法,而避免强迫孩子守规矩,或提供机会使他们从不守规矩所必须面对的必然后果中获得学习。诱导孩子尊重他人权利不少家长注意到了要培养孩子谦和礼让的品质,看到孩子吃独食,或者不让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就教育孩子要谦和。可是当孩子从幼儿回来高高兴兴地告诉父母,幼儿园发水果,他挑最小的,父母又觉得孩子吃亏了。孩子满心以为能得到父母的赞扬,结果却挨了一顿骂,孩子犹如吃了一闷棍,糊涂了。有些家庭则仅仅在理论上要求孩子礼让、尊重他人,而在实践上却是大力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当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分享好吃的食品时,做父母的往往会忘记平时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会说,这是妈妈为你买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最大、最好的东西就该归我”的意念。

父母说的是这样,做的又是那样,孩子困惑,简直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很快孩子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坏毛病。六岁的克里似乎很有音乐细胞,他很喜欢自己放唱片,欣赏音乐。有一天妈妈发现她的儿子竟然玩起客厅的音响,而且由于唱针使用不当而弄坏了好几张唱片。妈妈向他解释唱片的价值昂贵,所以必须小心使用,而且这些唱片都是她非常珍贵的。克里一脸踌躇的表情。最后他终于答应妈妈不再碰她的唱片,如果他真的想听音乐一定要请妈妈来帮忙并一起欣赏。但是过了几天克里打破了自已的承诺,他又开始自己玩音响、放唱片了。克里没有权利玩妈妈的唱片,妈妈应该坚持这一点。前面实例中,妈妈对克里的解释不但没有用,纵使她得到了克里的承诺,但并没有把握重点。其实妈妈应该语气坚定的说:“这些是我的唱片,除了我,别人不准使用。”只要克里想要去玩音响,妈妈便问他,他要自己出去,或者被赶出去。这便表示尊重孩子选择与决定的权利。而且妈妈一定要坚持原则,克里一定要离开房间,不过态度必须保留余地,因为争取权利者的作法很容易流为独裁者的霸道行为。两者的不同在于一个人的心态。妈妈并没有禁止克里玩自己的唱片,她只是表达她的心意,并要求克里尊重她的权利。爱伦今年四岁,她每次生妈妈的气时,都会踢或打或咬妈妈。妈妈并不相信小孩子具有恶劣的攻击性行为,所以她不当做一回事。她只是告诉爱伦,妈妈被她打得好痛,所以她不可以再打妈妈了。

结果,这个方法对孩子没有产生任何作用。可怜的妈妈!她竟然相信孩子的权利至上!殊不知在平等的社会中,每个人的权利都相等。如果爱伦有权利对妈妈或打、或踢、或咬,妈妈也应该有相同的权利,而且妈妈有义务让爱伦明白这一点,但妈妈必须注意态度上的应变。例如,爱伦打妈妈时,妈妈可以很轻松的说:“你要和妈妈玩打架的游戏,是不是?”然后,妈妈便趁机打一打爱伦,不要太用力,但是要真的打。小孩子可能会受到激怒再打妈妈;妈妈还是同样的作法,这次可以稍稍用力。妈妈可以继续和她玩这场游戏直到她主动退出。据经验,我们知道很少有孩子愿意玩第二次这样的游戏,他们可能会忘记又开始打人,但是如果妈妈再按照上面的方法和她玩打人的游戏,她一定很快就没兴趣打了。作为家长,不应只是在物质层面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还应给孩子精神上的教育和支持。心理和精神上的教育和培养会让孩子受益终身。所以,家长也要学着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克服各种心理困难,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你的小孩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运用自主的精神去迎接生命的挑战。这会让他终身受益。不可过分迁就他们世上的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由于疼爱,于是喜欢迁就孩子,或者一概不管,就让着孩子一点。

结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一旦大了,也就根本无法管教了。这样的悲剧古往今来屡见不鲜。当今许多创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他们成绩的取得是与他们的辛勤苦练和汗水分不开的。他们在教练的指导下,有一年两年的长远计划,也有半年或三个月的短期安排,而且还每天有每天的运动指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再苦再累天天都要完成训练计划。世上五分钟热度容易,有始有终难。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惰性,遇到困难就喜欢打退堂鼓,而且还常自我宽恕:“明天再做也不迟!”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是。因而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从小就应注重这方面的教育,维持一贯的作风。一件事情决定了,开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允许半途而废。孩子如无故中途退却,做一半就撒手不管了,就应受到批评。父母绝不可迁就、宽容。因为有了第一次迁就,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迁就;有了第一次的原谅与宽容,就会有第二、第三次的原谅与宽容。因此,当父母在孩子的纠缠或要求下勉为其难地答应:“只允许这一次,下不为例。”或者:“好吧!好吧!下次可不准了”。这实际上就是对孩子五分钟热度或坏习惯的让步,就会造成孩子的任性。这只因为人多是怕困难,贪图安逸的。大人尚且如是,孩子更是如此。样样事情开个头,图一个新鲜;一旦失去了新鲜感,而遇到了困难,需要耐心和顽强时,就退却。在孩子们想撤退的时候,如果作父母的又在孩子的要求下迁就让步:那就不要再做了;或者:那就不要再学了。那事情就糟了。父母不敢严格要求子女,听任孩子。这个闸门一开,洪水就泄下来了。

今天可以让步,孩子明天在新的事件上又可以要求你做新的让步。这时,父母即使想坚持,想严格一点也更加困难了。因为先例一开,再想要孩子遵守规定或制度,或者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要坚持,克服困难,把一件事情做得有始有终,把功课做完,就困难了。或者要孩子关掉电视,回房去做功课,都会行不通。通常,父母为孩子制定的规定和制度,对孩子们很少能遵守和实行的。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孩子总是想贪图自由,无人管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作父母的由于对子女的疼爱,经不住孩子的纠缠,而放松尺度,不敢严格要求。就是以法律来讲,如果总是量刑从轻,社会上不法份子就会猖獗,社会秩序紊乱。例如在大街和马路上汽车必须严格遵守城市交通规则。如果开车的人都乱闯红灯,必然会车祸不断。所以尽管城市交通规则对司机是一种约束,但是大家都必须遵守。教育孩子亦是如此。计划和生活学习制度,对孩子确实是一种约束,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必不可少的。有的父母在带孩子到公园里玩耍时,看见孩子闯到花圃里摘花也不喊住;或去喊了一声孩子不听,就听任孩子摘花。让孩子养成一种不讲社会公德心或不遵守公共规则的恶习,以致有的孩子长大后成了犯人。所以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父母对孩子都应该从小就严格要求他们守规矩,遵守学校或家里规定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当然这在开始时会有些困难,看似不近人情。但只要父母坚持、循循善诱,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能自觉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性,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也就都会坚忍顽强。让孩子接受惩罚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责任感和内疚感,这会帮助他控制冲动,但是你也希望罪恶感只限于某种特别的情况,太严厉的批评会很容易让孩子认为:我是个很糟糕的人。至于处罚,即使全世界都谅解他,处罚也是不能免的。事实上,如果你的孩子接受惩罚,他可能会觉得好过一点,因为这样可以减轻他良心的负荷。这并不仅仅是要纠正错误,也是在强调错误的意义。

这样,父母就给孩子订下一定的限制。否则,孩子一方面可能觉得他可以做任何事,但是自由的程度同样也是会让他害怕和压力沉重,因为他不知道他何处该停止?为什么?有人在乎吗!所以,给孩子处罚,也是证明你注意他,关心他。你表明看法,就是希望孩子可以思考并且记住,孩子一定会做到的,因为一开始你就让他有被了解的感受。对于较年幼的孩子,将他不好的行为变成好的,就等于是在培养他控制冲动的能力,让他明白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满足突如其来的念头,还有许多其他方法的。但是最重要是的,这个技巧会奏效是因为事件会过去,你是在降低它再出现的机会。别去注意孩子有多么的不对,他怎么会做这件事呢;而是告诉孩子你对他多么有信心,你想了解他到底担心什么。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对孩子有影响的问题,或是一些你所不知道的隐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恐惧,接着下来的谈话会帮助你确保孩子不会犯同样的错误。顺势引导,可以让孩子用比较开放和有用的方式和家长沟通。和孩子沟通很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了解:人人都可能做错事情。尽管如此,他仍旧是一个自尊,有价值的善良的人。

同样也要让他知道你重视他的感觉胜过于他做的事。对你而言,问题或事件背后的原因比他所犯的过错更有意义。这个讯息将会对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以同情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过错,你就是在告诉你的孩子,“我知道你可以做得更好,假如你需要我会帮你,但是你是个负责又坚强的人,会爽快承认自己所做的事。那是需要勇气的。”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勇气和帮助他树立正确的内在价值观。在惩罚这方面,孩子很可能已经被老师惩罚过了,所以家长可能要避免再次处罚。但是在其他情况下,比如说游戏时动手打其他的小孩,就得给予孩子立即性的惩罚,之后你必须在孩子的朋友面前给予孩子一些尊重。对父母而言,看着自己的小孩犯错,造成小孩的尴尬和不快,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但是通过这一次次的失败,你不只在教他现实的生活就是如此,你同时也在表明亲子之间的关系:你爱你的小孩,你想帮助他,但你们终究是不同的个体。如果他犯了错,就是他自己造成的,你不该被牵扯进去或为这个错负责任。当你可以冷静地看待已发生的事实,然后不带愤怒或其他紧张的情绪对他说:“嗯,我想下次考试你应该用一点不同的方式准备。”你就已经在告诉他,“生命操之在己。”我们应当知道,如果我们让小孩也有自行负责自己行为后果的经验,等于提供给他们学习诚实、不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