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23

第23章 沉默法——聆听孩子的心声,弄清孩子的真实想法(4)

小孩子也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也要发展和其他人的关系。只有面对广大的人群体验生活,他们才能对人性有更深的了解和判断。我们应该找机会帮助他。

年轻一代和祖辈之间的相处关系是现代家庭中争论最多的问题。这也说明了文化的变迁和传统的改变。儿女自有其一套养育下一代的观念和方法,不希望他们的父母干涉。如果他们强迫自己的父母接受新的方式,结果只会造成更恶劣的亲子关系。如果父母能使用较缓和渐进的方式,如向祖父母说:“也许你是对的,我必须好好的考虑一下。”这样就可以避免冲突的发生,然后再用自己认为对的方法去做。祖父母享有含饴弄孙的权力,他们没有绝对的权力也没有责任来抚育他们的孙子。如果为人父亲或母亲者常常为被祖父母“宠坏”的孩子感到困扰时,他们会变得沮丧,而且不再相信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然而使用任何强硬的方法来“纠正”祖父母的态度,只会造成家庭气氛的僵硬和紧张,其结果只能于事无补。孩子和他的祖父母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属于他们双方的事。祖父母对孙子的溺爱会让孩子觉得他有权力提出任何要求,并形成他不知天高地厚、惟我独尊的心态,所以我们必须帮助孩子改变这种错误的心态。妈妈可以使用这种对孩子再教育的方式来避免祖父母的溺爱使孙子养成不正确的生活态度。

3.学会拒绝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这是很自然的心态。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牺牲维持规则的代价,或屈就他的不当要求,那么我们便要注意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我们当然不必随便拒绝孩子的需求,但是如果孩子的要求违背原则或不符情况的需要,那么我们就必须有勇气坚持说“不”以维持原则。

勇敢的对孩子说“不”。每个孩子都应学会独自面对挫折,家长没有必要满足孩子永无止境的要求。当孩子的要求违背原则或不符情况的需要,家长要有勇气坚持说“不”以维持原则。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伯特?罗素认为:那些在童年就孤独的人要比受到宠爱的人日后更会成功;一个不具备精神独处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

小凯缠着妈妈说:“妈咪,帮我买一套新的儿童游泳池。”“怎么了?”“我不喜欢这个旧的了,带我去买一个新的。”“小凯,妈好累了,我们明天再买。”她跺脚道:“现在!”“小凯,拜托,我们今天已经出去好几趟了,先是去游泳,接着又和你去骑马,然后又去游泳了,我们明天再去买游泳池,好不好?”“现在,我现在就要一个新。”妈妈实在太累,所以不停得向女儿解释。可是女儿又哭又叫,还不停地对妈妈又踢又骂。最后,妈妈只好投降,开车带小凯到店里去搬了一个新的,比原来更大的儿童游泳池。

由于爸爸和妈妈离婚,所以妈妈对小凯有一份深深的歉意,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她对小凯真是有求必应。而小凯也掌握了妈妈这种心态,所以对她予取予求。如果妈妈拒绝她的不合理要求,她就装者特别沮丧。妈妈不忍心看她痛苦,认为不该剥夺任何令她快乐的事物。

其实妈妈没有理由满足小凯的任性,除非她有把握永远这样纵容小凯,直到她死。如果妈妈能永远保护小凯,使她免受沮丧的痛苦,她就根本不须要学习独自面对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便只好继续扮演可怜的奴隶的角色。继续接受她的小暴君无理的脚踢和辱骂,继续让她任性,不尊重妈妈,对她予取予求。

家长不能这样顺从孩子无止境的央求。

小琳是个三岁的小女娃,他站在在廉价商店的玩具柜前乞求妈妈。“小琳,你要什么?”“那个。”小琳指着玩具手风琴,一面还迫不及待想用手去碰。“不行,这太吵了,你不要这个,妈妈买一辆小汽车给你。”小琳哭着不走:“我不要小汽车,就要那个。”。妈妈不理她,继续看对面的橱柜。小琳抱着妈妈的腿大哭:“我要,我要,我要。”“天啊-.好!好!好!买给你。”服务小姐将包装好的玩具递给妈妈时,小琳抢先接起来。“回家再玩,在这里玩会吵了别人。”小琳气得又哭起来:“现在!现在!现在!”“好!你拿着,但是不能打开。”小琳接过手时便立刻拆开包装纸拿出玩具来玩。妈妈也无可奈何了。她把玩具手风琴一伸一拉,制造出一声声噪音。“好了,小琳,你现在已经知道怎么玩了,收起来,回家再玩,否则我要拿走。”她还是又推又拉。妈妈把玩具抢过来,她又大叫出声,妈妈只好再还给她。她继续一推一拉,妈妈开始觉得不耐烦了。“等我们离开这个店,再玩,好不好?”小琳根本充耳不闻,最后妈妈把孩子拉到外面。“你真叫我生气,你就不能等到外面才玩吗?”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缺乏说“不”的勇气,也不敢面对小琳的坏脾气,所以妈妈似乎总是受小琳的压制。

我们本来就不应该满足孩子对玩具无止尽的要求,也没有必要每次带他上街都买一种玩具给他。这种纵容的作法只会让他觉得要求大人买玩具是他的权力。他心里会想:“如果妈妈不买玩具给我,就是不爱我了。”其实他对这些玩具并不见得真的有兴趣;而只是想证明妈妈会为他付出。玩具本身的价值并不多,而且他可能很快就甩掉它了,让妈妈为他付出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玩具当然有其存在价值和必要性。我们可以在特殊节日将玩具当成礼物或是作为季节性的娱乐工具,例如,春天跳绳、夏天玩棒球和水球、冬天则有其他的户内玩具等。带小孩子上街,这对他也是一种生活经验,他可以建立对金钱和逛街的观念。如果我们无限的满足他的要求,他会以为我们可以无止尽的供应金钱,而且曲解物质的价值。

如果小琳的妈妈更注意合理的讨他欢心并维持不随便买东西的态度,她一定更能表现出对小琳的感情和关心。像例子中所描述的,她完全不能建立起规则,因为她缺乏勇气,害怕孩子的报复行为,因此不敢说“不”,也不能坚持原则。

避免给予不当的关注。孩子是需要关注,但过度的关注会导致孩子行为的偏差。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学习自处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得到成长,我们不应该太短视的随时满足他眼前的需求。

孩子需要不断的关注吗?这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米克和全家人到乡下别墅避暑。一天,爸爸出去钓鱼,妈妈在厨房忙。两岁的米克,站在厨房门口对着妈妈,“妈咪?”“嗯?”“妈咪?”“什么事?米克”“妈咪--”“乖,米克,什么事呢?“妈咪!”妈妈放下手边的工作走到米克身边。“什么事?米克”“散步?”“好,等一会。”说完后妈妈又回厨房工作。米克还是站在厨房门口,鼻子贴在纱门上。“妈咪?”“嗯?”母子俩就这样重覆了三次。米克第四次又开始叫妈妈时,妈妈走到他身边:“好,米克,我们只去散步一会就回来,妈咪还要准备晚餐呢!”妈妈牵着米克的手,以防他跌倒,两个人就出去散步了。

米克自己不走到妈妈身边,而是想办法让妈妈到他身边来。当妈妈对他的叫喊反应时,就等于迎合了米克不当的要求。

如果一个小孩子经常需要不停的关注,他一定是个不快乐的孩子。他觉得只有得到别人不断的关法,他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才觉得自己很重要。但是,他经常怀疑自己的感觉,所以即使别人再多的肯定也无法平静地心中的不安。就像前面的例子,米克的叫声已经使妈妈注意到他了,过了一会儿,他又怀疑:“妈妈是否还注意我呢?他还爱我吗?”这是个无止境的不安的循环。米克的内心一定感到很痛苦!妈妈应怎么帮助他呢?

妈妈对米克“每叫必应”的作法,等于替米克在其他价值的探索途径中树立了一道墙,使他无法突破无法成长。如果妈妈保持沉默,不理会他的不当关注的要求。一旦他得不到惯有的满足,他一定会探索其他的方法来满足他的归属感,尽管刚开始可能会产生反叛的心理。这时他便需要父母来协助他寻找出积极的方法,否则父母的漠视很可能造成他采取更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像前面这个例子的情形,妈妈虽甘为孩子奴役,但这不仅显得不自重,而且也等于不尊重自己的孩子,认为他的孩子没有能力自处。

再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了解合理要求的好处。妈妈不必过度在乎孩子的叫嚷。她可以回答孩子的第一次叫声,而不必放下手边的工作,只管告诉他妈妈现在很忙。然后当米克第二次叫她时,她可以不用回答。这何尝不是一种游戏,孩子的叫喊得不到妈妈的回答,他可能会大叫,但是妈妈可以假设自己忙得分不开身,因此米克便必须走到她身边。这时妈妈应该继续自己的工作,而且也应该训练孩子尊重这种情况。米克本来就不应该随时找人陪他去散步。他必须学习了解合理要求的好处。如果米克走到妈妈身边要求妈妈带他去散步,妈妈可以说:“米克,现在不行。”吃过饭后,才是散步的时间。所以不管米克如何恳求或胡闹,妈妈都必须坚定原则。

小孩子当然需要我们的关注。但是我们必须把握什么样的关注才是适当的。如果我们平时滥用情感,过度关注孩子,一旦我们有一天情绪烦躁而无法再付出相同的关注,他就可能会以为失宠而导致行为偏差。所以我们应该仔细想想:他到底想要什么?如果我们不介入,他能够自己处理吗?我们的反应是不是阻碍了孩子的自我意识?我们的过度关注能够帮他学习独立,或者只会使他感到更无助脆弱?总之,为了帮助我们的孩子从学习自处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得到成长,我们不应该太短视的随时满足他眼前的需求。

塑造孩子的个性。我们经常会听到或读到有人谈论“塑造孩子的个性”--小孩子好像是一块黏土,可以任凭我们拿捏成理想的形象,这是相当要不得的观念。其实我们着手塑造他们之前,小孩子对自己、父母、环境早已存着既有的形象。他们同样也会伸出触角建立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每一种关系的形成都是藉着两个人之间的行为互动。这种互动的本质可能会因任何一方的变动而改变整个关系。小孩子就是籍着自己特有的创造力和纯真来发展他的人际关系,当他伸出触须时,他会一再试探直到找出可认同的对象,有时候他还会发现相同的技巧不见得适用于所有人。这时他有两种选择,或者放弃和这种人建立关系,或者使用另一种技巧而发展出完全不同的关系。

九岁的小文是独生子。他在家像是个值得称赞的乖孩子,会帮妈妈做家事、想尽方法取悦爸妈、听话又有礼貌,而且还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但是他在学校的表现令人头痛,老师说他有严重的逃避心理,他虽不闹事,但整天做白日梦而且不做功课,小文在班上没有谈得来的朋友,也不喜欢参加各项团体活动。

其实,这其中的道理并不难,小文是家里唯一的小孩,他认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便是取悦父母,所以他在家里表现得乖巧,而在学校里,他和一群小孩子相处在一起,由于他的不合群而使他和别人格格不入。他也许经常寻找取悦别人的途径来建立他和其他小朋友间的关系,但都遭到失败。另外,老师也没有将他视为特例来加以辅导;因此他根本不知道和班上同学的相处方法和竞争之道,他只好逃避到他的白日梦里,而放弃尝试和其他人建立新的关系。

一个家庭的成员之间不论出现何种尴尬的情况或发展成多么糟糕的关系都可以得到改进,但基本上必须全家人都有心想一起建立和谐的家庭生活。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完美的关系。我们只期望它能一直改进而趋向完美。如果父母了解排行中间的孩子会感受到被排挤的痛苦,他们便懂得以更体贴的心来帮助他;如果父母知道家里的老厶经常会处处依赖别人,他们便能帮助他去体验自己的创造力及自己动手做的意义。

一个小孩子对自己在家庭星座中的角色诠释及他的反应就如同人类的创造一样不可捉摸。但是对敏感且有心的父母而言,这并不难,他们经常会提醒自己并自问:“我的孩子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和想法是什么呢?”大人经常会过于武断某些类似的情况,而疏于去了解“独立的事件”。

鼓励是管教子女课程中较重要的一课,因此它也被视为行为偏差的关键。每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才能茁壮成长并获得安全感,这就像植物必须每天浇水才能生存一样。在小孩子的眼里,大人非常伟大、能干,而且无所不能。面对这些压力反而使小孩子原有的勇气退缩了。其实小孩子遇到各种困境时,他们都很渴望能从中学习,并突破自己的缺点。小孩子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挫折,所以我们更须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面对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