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04

第4章 夸奖法——学会夸奖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教导孩子的方法有两种:肯定成绩,发扬优点,鼓励再进;认识和矫正缺点。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效用,相互补充。前者肯定成绩比较容易做到;而后者要矫正孩子的缺点就不容易了。它既要求耐心,也要求爱心。这两种方法实际上是对子女教导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如果父母过于注意孩子的缺点。这里要说明一下,孩子是不可能没有缺点的,没有缺点的孩子是没有的。区别只是孩子缺点的大小。父母如果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就会对孩子责备过多,以致夸大缺点,对孩子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因之,父母必须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并且诱导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克服自己的短处。如果父母亲忽略孩子的长处,而一味强调他们的短处,会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的孩子在一味强调他们的短处时,他们自己就感到有压力,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在他们的心里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不行,不行。我反正什么也不行!”当然,对孩子也不能片面的赞许和过分的表扬。或者只因为孩子喜欢听表扬就一味迁就而表扬,包括孩子的缺点,容忍孩子的坏毛病。

那样也会把孩子惯坏,使孩子听不得批评。经不起失败。1.表示认同的技巧奖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面而积极的奖励可以很明确地表示你对他们的认同,常可带给孩子意想不到的冲力,引导孩子发挥最大的功效。当然,奖励也是有技巧的,它必须顺应孩子的成长变化而有所改变,下面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这种奖励的技巧。持续不断的奖励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开始上学就表示孩子已经懂事了,事实上,许多低年级的孩子,心智成长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因此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奖励的次数要多,而且要将鼓励的原因和具体的行为告诉他们。例如当你发现孩子今天表现得不错时,不能只是说“嗯,你今天表现得不错”“很好”,而是要清楚地告诉他“你今天没有和哥哥抢东西,又能自动把玩具收好,妈妈很高兴!”或是告诉他“你今天没有把衣服弄脏,而且又很快把习题写完,很好哦!”这种清楚而具体的奖励方式,才能使孩子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什么行为是父母所期望的。此外,要特别提醒父母的是,低年级的孩子通常没有很清楚的是非概念,他们会一再重复曾经被挨骂或被夸奖的事情,而且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好孩子、是对的。

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必须当场给予鼓励,而且不断地重复,使孩子产生“这样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识,进而才能渐渐地朝着这些行为去发展。制造奖励的机会中年级的孩子以年龄和心智发展来说,已经可以按照父母的期望或既定的目标去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父母的理想,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渐渐被区分为“受夸奖”及“常挨骂”两类型。对于“常挨骂”型的孩子,有不少父母会有“真叫我不知如何奖励他”的烦恼。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只是父母太注意他的缺点而把优点忽视。对于这种缺点较多的孩子,父母除了经常提醒他的优点外,还可以为他制造“奖励的机会”,也就是除了根据事实给予鼓励外,附带地给予孩子其他方面的建议,使他产生某种自觉,而朝好的方面去发展。例如孩子不爱整洁,常把周遭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可是却对美劳很感兴趣时,父母除了夸赞他的美劳外,还可鼓励孩子:“何不设计一个漂亮的百宝箱,既可以放许多东西,还可以美化书桌呢?”这种利用孩子的兴趣(或优点),鼓励孩子去改变其他缺点的方式,会比正面的责骂更为有效,同时孩子不断地获得父母的鼓励,也较容易对自己产生信心。然而“制造奖励的机会”的方式不可操之过急,刚开始只能为孩子制造一、两个机会,等到孩子完成了,并得到父母的赞许后,再渐渐增加其他机会。

真实诚恳最重要到了高年级,孩子的个别差异愈来愈显著,所以要给予孩子奖励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个性与想法。一般来说,高年级的孩子思想较敏锐,是非观念也较清楚,因此,父母根据事实给予鼓励的态度就愈来愈重要。这时,不适合以对待低年级孩子的口吻如“你很乖喔!”“你很听话喔!”来鼓励高年级的孩子,更不适合用夸张或过度的方式奖励他们。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比较希望父母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也就是以诚恳而富建设性的话来勉励他们。例如当孩子考试考好时,他可能不再需要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之类的话,而是希望听到“这表示你很认真,你的辛苦得到了代价,我很为你高兴”之类较恳切而实在的话。奖励高年级的孩子时,父母说话的语气或脸部的表情也须格外注意。因为这阶段的孩子较敏感,父母的态度不诚恳或带有命令式的口吻,会使孩子不易接受,甚至产生“反感”的现象;相反地,若是父母的表情温柔关爱,语气极为富有感情时,孩子不但易受感动,而且较乐意接受父母的勉励。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奖励的功效。选择适当的奖励、赞美词句奖励有两个基本目的,除了针对孩子具体的好行为给予奖励,使他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外,也要使其他孩子兴起效法的意愿,一起向善。例如:“大哥哥今天在公车上,让座给老婆婆坐,真乖哦,你们也要学习他,做个有礼貌的孩子。”这对其他孩子具有启发作用,只是不要老是用同一个人来奖励,以免有偏颇之嫌。相对的,奖励时也要顾虑到不伤害到其他的孩子。

当同样问题却有两个以上的答案时,赞许正确的一边,应该也立即附带慰抚错误的一边。例如:“姐姐很细心,真是了不起,妹妹的意思,妈妈也懂得,讲得相当清楚,只可惜忽略了一点……。”诚意、真挚的赞美最能打动人心,父母千万不要摆出一副冷漠、道貌岸然的口气。既然对孩子由衷地赞赏,尽可能将感动、喜爱的情意流露于话语中。孩子走在马路上,突然弯腰捡起一个空牛奶盒,千里迢迢丢到垃圾筒去,妈妈或爸爸看在眼里,对此不经心的举动,可以加大了音量说:“你的举动很令我惊喜耶!”甚至可以与他拍手,亲他一下。一些感叹如,“嗽!”、“啊!”“耶!”尤其如何适切表达父母赞叹,只要避免戏剧化的夸张,孩子将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种奖励的真正用意。2.夸奖要把握好尺度前面我们说过,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片面的赞许和过分的表扬。或者只因为孩子喜欢听表扬就一味迁就而表扬,包括孩子的缺点,容忍孩子的坏毛病。那样会把孩子惯坏。可见,我们在对孩子实施夸奖教育时,不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还要注意夸奖的尺度。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夸奖孩子的尺度。把奖赏当作贿赂如果你想让孩子改掉坏习惯,使他变的听话,有责任感,那么,奖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想让他自觉整理自己房间,离开舞会。戴好帽子,独自看医生等,就需要用奖赏来达到目的。首先,要明了奖赏这个字的涵义很广,并非都是正面的。当你因他本不该做的事而给予“奖赏”时,那就是不可取的。如果你是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提出奖赏的话,那么严格地说,你的奖赏是不正确的。当你的孩子不肯离开舞会,而你却说:“回家!我们到家后,我陪你玩游戏。”这就是在贿赂他。虽然听起来好像你说得很对,但如果你的孩子说:“我不照你说的去做。你又能怎么办?”但是若你在舞会前这样告知孩子:“要你离开舞会,总是很难。但是在我说要走的时候,你表现得很好,回家后要玩什么游戏,我都陪你。”情况就不会这样了,这就正确地引起孩子的动机。

所以你可以对他说:“我要你这么做,如果你照做,你就能获得玩游戏的奖励,你自己决定。”这就大大不同了吧!有很多时候,父母为了让孩子去做一点事情,而用物质做为交换条件。其实孩子并不须要贿赂,他们本身就愿意听话。如果我们以贿赂来换取它们的合作,等于告诉她们我们不信任她们,这也会让她们产生挫折感。奖赏并不能满足孩子的归属感。这一刻使用奖赏行得通,下一刻呢?是不是需要另一个奖赏?如果小孩子根本不要求奖赏,或者他认为除非是非常值得的奖赏,他才愿意合作,那么父母会面临的问题更严重。然而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尽的。如果小孩子建立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他会认为别人总是亏欠他。“我没有得到奖赏,就不听他们的。如果他们罚我,我会找机会报复的。”所以我们应该以满足孩子的参与感和鼓励他们的努力来取代物质的奖赏,这才不致于剥夺孩子的基本生存欲望。别想买动孩子的心所有父母面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无论选择了奖赏或惩罚,都是为了培养孩子长成健全的人格。

所以,奖赏及惩罚是用来表示一种期盼,更可说是一种手段。很多父母主张以奖赏的方式规正孩子,专家认为:“鼓励孩子改变缺点的方法,会比责骂来得有效。”但是事实上,奖赏并不是万灵丹,如果父母没有斟酌好奖赏的质与量而滥加施用,结果不仅难达预期的效果,同时也会在孩子的人格发展方面留下不良的影响。有些父母常常会跟孩子说:“如果你考一百分,我就买机器人给你。”用酬赏的方式鼓励孩子某种行为。这种做什么事就给东西或金钱的奖赏方式,刘教授分析说,它容易养成孩子偏向功利主义的习性:“到后来孩子每个行为。每个表现都只是纯粹为了物质,没有物质,他就会立即停止再做努力。”父母应该要提升奖赏的层次,借以避免有形物质奖赏的弊端。当孩子有好的行为表现时,父母所给予的奖赏等于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对的,继续!继续!”头几次父母利用东西或金钱来奖赏孩子,是为了增强孩子对这种好行为的印象,接着父母就应该停止如此的奖赏,视这些行为是孩子应该遵行的,而渐渐地他也毋需依赖奖赏,却能持续下去!父母如果不提升奖赏的层次,孩子会长成怎样的人格呢?专家说:“那就是被动、欠缺动机——凡事都要有目的才会去做。这种性格自然会影响他将来与人相处的态度,他会以为利用金钱等物质都可以换取一切,甚至包括别人的心,因为别人也是一生如此待他的。

这种沟通就难以坦诚了。”因此,父母在激发孩子某种行为之后,一旦达成目的,就要转向另一要求的标准上,才能让他在做完一件事之后,不会只想到奖赏;也才不以“获得奖赏”作为所有行为表现的动机。不要言过其实在孩子不听话,而父母又想要他听话时,常会说:“你是个好孩子,应该听妈妈的话。”或“你是个乖孩子,不会这么做的。”父母当时说这些好听的话,完全是出于无奈,想哄孩子听话,变好,不再耍强。当然,如果孩子很小,还不大懂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听了这些奉承话,也许会真的听话,不再吵了。不过即使是这样,孩子养成一种只听奉承话的习惯,将来也会变得任性,听不得半句责难。但是有些孩子已经懂事,自己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会知道这是父母骗他的假话,实际上是说他不是个好孩子,没有听妈妈的话,于是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反正我是一个坏孩子!”孩子们喜欢听好话,也就是说喜欢被别人表扬、称赞。但是表扬、称赞必须切合实际,有事实。这样才能鼓励孩子进步。而不切实际,言过其实的称赞不能真正鼓励孩子进步。因为这是大人哄孩子听话的一种手法,实际上是一种哄骗。要使孩子真正听话,必需让孩子充分了解事理,也就是说应该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才对”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样孩子才能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