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06

第6章 对照法——科学使用比较法,给孩子十足的勇气(2)

兄妹俩带着成绩单回家,妹妹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你看,我全部科目都得优等。”妈妈看了看成检单后说:“很好,你喜欢念书、学习,妈妈很高兴。”(注意这次妈妈不再强调成绩等级,而关心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大的修饰对女儿过度的赞美。)妈妈知道儿子害怕讨论成绩单,所以她耐心等到和儿子单独在一起时才对他说:“乖孩子,你的成绩单不要妈妈签名吗?”儿子才慢吞吞的将成绩单拿出来。妈妈看一看,签完名,然后说:“妈妈很高兴你喜欢念书(针对得到中等的科目),这些科目很有趣吧?”接着,妈妈鼓励地抱抱儿子又说:“愿不愿意帮妈妈准备开饭?”儿子在帮忙时会觉得很难过,最后说:“妹妹优等,而我却得了几科劣等。”“你是否也和妹妹一样得优等,这并不重要。有一天你也会领悟学习的乐趣而且发现自己比现在更进步。”

我们不难想像如果妈妈突然改变态度,儿子会有什么反应。起初儿子可能会感到怀疑,妈妈竟然不再认为只有妹妹才会得到优等。过去别人总是认为他不是读书的料子,因此自己也觉得再努力也是徒劳无用。但现在他改变了想法了,开始努力念书并以得到中等成绩为目标,至少这是他能力所及。如果妈妈观察到儿子的这种改变而给予他重新评估的机会,并不再施予竞争的打击,这样便可以激励儿子更用功,直到儿子很有把握得到中等成绩后,他会进一步认为:“我再努力一点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成绩。”因此妈妈的这一点鼓励使成为指引儿子进步的一盏明灯。

从一上例子中我们明白了鼓励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看到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可能犯的错误。当然我们不可能期望一次的鼓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如果想要改变受挫折孩子的自我意识,我们就必须不断的鼓励他。

正确地对待孩子的要求

攀比的特性在孩子当中比较常见的,这也很正常,正是这样才能体现出他们的心里存在着某种强烈的愿望。作为父母,尤其要注意对孩子攀比性格的引导,如“奢华”、“浪费”……等不良习惯的攀比只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只会导致他们不断地向父母索求。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这时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国,孩子们被称为“小皇帝”、“小太阳”,他们在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绝大多数家长都尽力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长此以往,在孩子的脑海中就会形成这样的观念:我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我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这就使他们很难经历到挫折感。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并且长大以后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经不住任何挫折和坎坷,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就会表现出畏缩性的停滞不前,无所适从。而不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家长应该正确地对待孩子提出的种种要求,对于正当合理的,应该给予满足——即使需要克服一些困难;而对于那些不现实或者不完全合理的要求,家长应该坚决地拒绝(注意,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并且应该向孩子讲明白拒绝的理由,让他们明白自己要求的不合理性。这样就使孩子知道:有的要求是不能够被满足的,生活中是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的。只有从小就培养孩子应付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毅力和调整心态的能力,才能在他们长大后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中国有句古诗“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打消他心中的疑虑

随着孩子慢慢成长,他会慢慢认识自己,同时,开始注意别人,特别是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常常得到赞许、表扬和肯定,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其行为则表现为积极果敢,而且情绪稳定,充满自信心。相反,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是否定的,孩子的行为经常受到家长的批评和训斥,他便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变得不知所措,缺乏自信。

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老师和家长要高度重视自己对孩子的评价,要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家长对孩子发展所确立的标准要适当,应考虑自己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地总以过高标准要求孩子。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比别的孩子强,惯于横向攀比。但这种横向攀比,尤其是拿自己孩子的弱点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求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是非常不实际的,家长应对孩子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让孩子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看到孩子有某些不足时,要不断地鼓励他去弥补,还要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达不到要求的原因和自身存在的有利条件,并在具体实践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毅力。

其实,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培养信心的“工具”,自行车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它是学习如何骑在上面不掉下来的一个体验;而对于大一点儿的孩子来说,它是上学或从食品杂货店带回牛奶箱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除此之外,有了它还可能参加自行车比赛。

孩子要用“心”才能获得成功。许多时候,成功与他失之交臂,并不是因为成功不肯垂青他,而是由于他易被环境左右,惯于附和,缺乏主见,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自信使人进步,自信是获取成功所不可缺少的,而掌握相当的知识与经验,则是树立自信心的必要前提。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孩子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首先,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培养他们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要有一个恰当的期望值。你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的。另外,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家长一定要耐心地让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办代替,因为那只会让孩子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对孩子的言行提出适度的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去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家长不要吝啬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因为,家长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评价。在这一基础上,你要教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加以调整和改进。

自立意识和自主性就是指人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力求自己寻求解决的行为方式。目前,自立、自主的品质对于在过份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个难题。家长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有意识地改变观念,减少对孩子们的溺爱与迁就,从小培养孩了的独立生活能力,给孩子更多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依附,提高孩子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这将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其次,树立正确的家庭教养观念。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主权,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并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的责任。用电话可以让孩子进行获取所需信息的实践,比如了解电影什么时候开演或图书馆什么时候闭馆等等,这样的问题都可以打电话查询到。为了进行这类活动,你需要一部电话、一个电话簿和报纸。假设你们家准备购买一个大件商品,如洗衣机。让你的孩子至少在两张报纸上查找有关的广告,然后打几个电话,以便从卖主那儿得到其他的信息。例如:怎样保修?洗衣机何时能送到?让孩子至少用电话询问两家商店,并且比较卖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或许你们家正在计划出游:起程之前需要确定路线。让孩子在镇子的周围挑选一个可以去游览的地方,然后给公共汽车公司打电话,了解如何到达那里,需要多长时间和费用是多少等问题。拿起电话询问这些问题可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它的确需要拿出一点勇气,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受到褒奖,结交朋友,面对成绩时,作为成人的家长对这一切都应该做到泰然处之,孩子也就不必在此方面做更多的精神准备。但是,当奖赏真真切切地来到面前时,要帮助孩子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

帮助孩子学会竞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是非常投入和充满自信的。

家长应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从而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以促进其他方面的学习。另外,孩子是可以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从自己的身上而不仅仅是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在活动与竞争中,要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其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

接着,鼓励教育孩子向困难挑战。

成人积极的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总是希望受到大人的赞赏,做家长的应利用这种心理,无论孩子做什么事,要善于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赞赏和鼓励。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孩子多获得成功,使他们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

特别要对自信心较弱的孩子给予更多的爱和帮助,可先让他们作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树立自信心。注意鼓励也包括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孩子有时会有些奇怪的想法,想尝试不太容易完成的事,家长千万不要嘲笑或禁止孩子,否则以后他可能不肯动脑筋思考,也会缺乏向新奇事物挑战的勇气。

当孩子想做某种新尝试时,家长即使知道他暂时还不可能成功,也要让他去闯闯,然后再同孩子一起分析不成功的原因,鼓励孩子自己跨越这些障碍,而当孩子一旦取得成功,就会感到特别自豪。这样,孩子会逐渐形成向困难挑战的自信和勇气,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帮助孩子克服羞怯,羞怯令人痛苦,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好的影响。不要让孩子被羞怯感压垮,家长应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慢慢帮助孩子克服羞怯。

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一个成年人的世界,既精彩又无奈。不过,孩子再童年就养成的好品质,可以帮助他们接受挑战。不过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孩子也需要周围的人、家人及老师的不断扶持,才能健康成长。

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从羞怯到申请工作,孩子们审视自己,向他人、向社区寻求援助和信息,顶住同辈人的压力,在大家的帮助下健康成长。每一步都是他们走向成熟的一个台阶。

几乎所有青少年特别喜爱听—为您准备好的具体的表扬套话:我很高兴看到。

你,可真是帮了我的大忙。

羞怯令人痛苦,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羞怯可能使他们错过交友的良机。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针对上述问题,帮助孩子学会多种方法来接受他们自己的羞怯,培养战胜羞怯的能力。

与孩子共同列出三四种常常使孩子感到羞怯的情形,如在班里发言、与异性同学讲话,坐下来共同研究研究。

编造一个场景,如:几个同学在商定课后去吃烤肉。你的孩子很想去,可与几个孩子又不十分亲密,结果他没去,心里又很不舒服。

商量几种处理这类情况的方法。例如:同几个伙伴一起走,和其中的一位搭讪说,“我想和你们一起去,行吗?”事先就要想到自己可能被人拒绝,这样一旦真的被拒绝,也就无所调了。

列出一张“克服羞怯”的训练表,注意不要让孩子冒太大的风险。例如:向警察问路;课后向老师请教问题;赞美别人穿的新衣服。

不要让孩子被羞怯感压垮,应该一步一步慢慢来。即使是一点点成功,也会使孩子满怀信心地继续努力。

将中西方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作一下对比,会发现显著的不同之处。西方的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对于“你太杰出了”“你很伟大”这样的赞美之词,他们是从来不吝啬的;而中国的家长可能认为这些话太肉麻。西方的家长认为,我的孩子不会是样样第一,但总有优秀的地方;而在中国,家长们教育孩子时,似乎总在刻意追求十全十美的境界,有了好成绩,不能翘尾巴,要谦虚谨慎,多找缺点和不足。

据说前不久,浙江温州一位初中老师让孩子写一篇周记,说说自己身上的闪光之处。可是孩子们交上来的周记,竟是不足多于优点,并且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找不到优点。孩子们找不出自己的优点,也许正是因为其个性长期遭到禁锢的缘故,假如学校培养出的都是那些找不到自己优点,缺乏信心的“小老头”“失败者”,那么,还能认为这种教育是健康和全面的吗?

在中国,就有不少年轻人每次一承担某项工作,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有时甚至连当众讲话的勇气和胆量都没有。如果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学学西方的教育方法,注意引导孩子为自己的成绩而适度自炫,从而不断促进增强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信心,兴许很多的孩子会成为杰出的成功者。这样,那种总是谨小慎微,迷信权威,盲从世俗,生怕别人说自己傲慢狂,唯上唯书心态的人就会少得多,“敢冒、敢试、敢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弄潮儿就会成批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