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0565800000092

第92章 明文(6)

话虽然这么说,论起魏王,他也不是没错的。兵符好好地藏在卧房内,信陵君又怎么能偷得到呢?信陵君不惧怕魏王,而直接向如姬恳求,说明他平时就窥察到魏王的疏忽之处;如姬不惧怕魏王,而敢于偷盗兵符,说明她一贯倚仗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朽烂了蛀虫才会产生。古时候国君在上操持权柄,宫廷内外不敢不肃然听命。那么信陵君怎么能与赵国有私交呢?赵国又怎么能私下向信陵君请求救援呢?如姬怎么能一直牢记着信陵君的恩惠图报呢?信陵君又怎么会施恩于如姬呢?冰冻三尺,岂是一朝一夕的寒冷而突然使之发生的?由此说来,不仅众人心目中没有魏王,就是魏王也甘心多余者的地位。

所以,信陵君可以作为臣子们结党营私的借鉴,魏王可以作为君王大权旁落的借鉴。《春秋》上记载着季友私葬原仲、翚领兵伐郑的事。唉,圣人考虑问题是多么深远啊!

报刘一丈书宗臣

【导读】

宗臣(1525—1560),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曾官至吏部员外郎,因作文得罪了宰相严嵩,被贬官,后因防御倭寇有功,升任提学副使。他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后七子“之一,著有《宗子相集》。刘一文是作者父亲的友人,名蚧,字国珍,号墀石。一是排行,丈是对前辈男子的尊称。本文是篇复信,文中生动地刻画了当时趋炎附势的官僚们的嘴脸,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鄙视,既讽刺了当时上层社会的污浊和丑恶,也体现了作者刚直耿介的品质。

文章讽刺效果强烈,值得回味。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1],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2],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3],走马推门[4],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5]。“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6],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7],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8]。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9]?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10],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B11]。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B12],仆则愈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注释】

[1]孚:信任。[2]刺:名片。古时削木片,上书姓名,拜访时用以投递。至明代时,已改用红纸书写,称”名帖“。[3]盥栉(guànzhì):洗脸梳头。[4]走马:骑马奔跑。走,小跑,下文”惊走“之走同义。[5]姑:暂且。[6]南面召见:古时候以坐北面南为尊,此处有轻视干谒者的意思。[7]官人:此指门者。[8]心计:私心领会。[9]仆:我。谦词。[10]伏:夏伏。腊:冬腊,为古时重大祭祀节日。[B11]褊衷:心地狭隘。[B12]长吏:上司。

【译文】

数千里之外不时地接到季先生赐寄的书信,以慰藉我的长久思念之情,也算是很幸福的了。何况又蒙您赠我礼品,使我更加不知如何来报答您了。信中情意异常殷切,因此可见先生的不能忘情于我的老父,也可知我父亲对先生的思念之深。

至于信中用”上下互相要信任,才能、品德要与职位相称“的话来戒勉我,那么对此我是深有感触的。我的才德与职位的不相称,我本来早就知道了,至于上下不能相互信任的毛病,在我身上表现得尤其严重。再说时下的所谓相互信任是怎样的呢?一天到晚骑着马恭候在权贵家的大门口,门卫故意不进去通报,他就用甜蜜温柔的语言哀求,作出妇人的姿态,并从袖中取出金钱暗地里赠送给门卫。好容易门卫拿了他的名片走进去了,而主人又不立即出来见客。他站在马棚中,夹杂在马夫与马的中间,恶浊的空气熏人衣服,即使饥寒与毒热令人无法忍受,他也不敢离去。到傍晚时,刚才那私受金钱的门卫出来,对他说:”相公累了,谢绝见客,请你明天再来。“到明天,他又不敢不来,夜里披着衣衫坐等天亮,一听到鸡啼就起身梳洗,骑马直到府门前。门卫恶声恶气问道:”是谁啊?“他就回答说:”昨天的客人又来了。“门卫又怒声说:”客人怎么这样勤快啊!难道有相公这么早就出来见客的吗?“他内心也深感羞耻,却强忍着对门卫说:”我也是无可奈何,你且让我进门吧!“门卫又接受了他送的金钱,这才起身进去通报。他又立在昨天站的那个马棚中。侥幸的是今天主人总算出来了,朝南坐着召见他。他便慌张地跑去趴在石阶下。主人说:”进来!“他便拜了两拜,又故意跪叩迟迟不肯起来,站起身后就献上礼金。主人故意不肯接受,他就一再恳求主人。主人又故意装出坚决不肯接受的样子,他就更坚决地再三恳求。然后主人才命家里的总管接受了礼金。他便又拜了两拜,又是故意地跪叩不肯起身。立起身后又接连作了五六个揖才走出客厅。出来后,又对着门卫作了个揖,说道:”幸而关照我,今后我再来的时候,希望别阻拦我。“门卫还了一揖。他大喜若狂地奔出相公家门。骑在马上遇到他相识的人,就举着鞭子得意地对人说:”我刚从相公家中出来,相公太厚待我了,太厚待我了!“而且夸张地描述了一番相公接见他的情形。即便是他相识的人,心里也因相公器重他而对他有所畏惧了。相公又偶尔对人略微谈及他说:”某人不错,某人不错。“听到的人也心领神会,交口称赞他。这就是世上所谓的上下相互信任。先生,您说我这样做吗?

前文所述的权贵之家,我除了逢年过节的日子投一次名片之外,就整年不上他家的门了。偶然路过他家的门口,便也要捂住耳朵,闭上眼睛,催马飞快地奔走过去,就好像被人追赶似的。由此可见我胸襟的狭隘。所以长期不能得到长官的欢心,而我则更加不管不顾了。我常常口出狂言说:”人生是由命运安排的,我只要安分守已就可以了。“先生听了这话,能不讨厌我为人的迂腐吗?

吴山图记归有光

【导读】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省)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他的文学创作主张继承唐宋古文传统,反对模拟。著有《震川先生集》。归有光的朋友魏用晦任江苏吴县知县,离任时,当地人送他《吴山图》以资纪念。后来拿给归有光看,归有光写了这篇文字。文章以《吴山图》为线索展开描述,既写出了吴地的山光水色、风物名胜,同时也盛赞了友人担任县令期间的政绩以及与当地老百姓所结下的真挚情谊。风格清新淡雅,语言简洁明畅。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1],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2]。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3],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4],七十二峰沉浸其间[5],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6],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7]。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8],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9],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倦倦于此山哉[10]?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B11]。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注释】

[1]灵岩: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春秋时,吴王夫差曾在此建离宫。[2]西子:西施,吴王夫差的宠妃。[3]”若虎丘“句:皆为苏州地区风景名胜。剑池为池名,其余均为山名。[4]太湖:湖名,跨南江苏、浙江两省。[5]七十二峰:泛指太湖中众多岛屿和小山。[6]同年:科举制度时同榜考取的人互称同年。魏君用晦:魏用晦,名屏山,四川梓潼人。[7]给事中: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的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封还章奏之权。[8]扳(pān):同”攀“。[9]尸祝:尸,祭祀时的神主,先秦时用活人代替,后改用画像。祝,主持祭祀者。此外尸祝指祭祀。浮屠:原指佛或佛塔,此指佛教。老子:春秋时的思想家,这里代指道教。[10]倦(quán)倦:恳切的样子,犹”拳拳“。[B11]苏子瞻: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字。韩魏公:韩琦,字稚圭,宋相州安阳人,北宋重臣,英宗时封魏国公,故称”韩魏公“。黄州:明代为府名,府治在今湖北黄冈。

【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二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岗,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而魏君也舍不得离开当地的百姓,于是有位热心人画了一帧《吴山图》作为赠品送给魏君。

县令对于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今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蒙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是不贤明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也是应该的。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怀念黄州的诗歌。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

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庭,取出这帧《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唉!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样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沧浪亭记归有光

【导读】

本文是作者应佛徒文瑛而写的一篇专记。沧浪亭是苏州著名园林胜地之一,为北宋诗人苏舜钦建造。文章通过对沧浪亭历史变迁的记述,说明沧浪亭被后人喜爱,不只是因为亭园的美丽,而是创建者苏舜钦的人格与才华被人们尊敬。文章通过古今对比,突出了主旨,有较强的感染力。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1],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2]。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3],广陵王镇吴中[4],治园于子城之西南[5],其外戚孙承佑[6],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7],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8]。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9],望五湖之渺茫[10],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B11],阖闾、夫差之所争[B12],子胥、种、蠡之所经营[B13],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缪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B14],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B15]。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B16],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释】

[1]浮图:亦作”浮屠“,梵语音译,指佛或佛塔,这里是佛教徒的意思。文瑛:僧人名号,生平不详。[2]苏子美:北宋文学家苏舜钦(1008—1048)的字,梓州铜山(今四川三台)人。因参加范仲淹政治集团,为权贵所忌恨,被除名,后退居苏州。工诗文,与梅尧臣齐名。[3]吴越:五代十国之一。[4]广陵王:钱元琼,钱谬之子,曾任苏州刺史,后封广陵郡王。吴中:古时称苏州地区为吴中。[5]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此指内城。[6]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及妻族。孙承佑:钱谬之孙钱仿纳孙承佑姐为妃,孙得以成显贵。其所筑园林为沧浪亭所在地。[7]淮南纳土: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献两浙十三州土地归宋,吴越国亡。[8]禅者:僧人。[9]姑苏之台:即胥台,在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后越国灭吴,焚毁此台。[10]五湖:此指太湖,在今苏州西南,横跨江、浙两省。[B11]太伯:又作”泰伯“,周太王古公宜父之长子,次子为虞仲。后太伯、虞仲因欲让位与三弟季历(周文王之父),两人逃至江南,建立了吴国。[B13]阖闾:名光,春秋时吴国君主。夫差:阖闾之子,继阖闾为吴国君主。阖闾与夫差都曾与楚、越等国争战。[B14]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原为楚国人,后人吴为大夫,曾助吴王夫差伐越。种:文种,字少禽,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蠡:范蠡,字少伯,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B15]僭(jiān):超越名分(的享受)。[B16]释子:指僧人。[B17]澌(sì)然:冰块溶解的样子。

【译文】

僧人文瑛,居住在大云庵,被水环绕的,原是北宋文人苏舜钦起造的沧浪亭所在地。他多次请我写一篇《沧浪亭记》,并说:“从前苏舜钦的记文,是记述沧浪亭的胜迹,请你记下我所以要重新修建沧浪亭的缘由。”

我说:从前五代吴越国建国时,广陵王钱元琼镇守吴中,城西南地方修筑南园子,他的亲戚利、承佑也在旁边建造园林。一直到吴越国把淮南地方献给宋朝时,这些园林还没有荒废。苏舜钦开始在此建造沧浪亭,后来是些僧人居住在这里。这就是沧浪亭变成大云庵的原因。大云庵建成后二百年,文瑛寻访古代的遗闻旧事,在该亭荒废残破的基础上恢复修建了苏舜钦所建沧浪亭的旧貌,这样,大云庵又变成了沧浪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