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刘法慈心解“心经”
10598500000022

第22章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世人的梦想都是颠倒的,我们要追到名利,追到车子、房子、妻子、孩子,这些很真实呀!但是,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哪个是你的呀?然而,人这一辈子就是为了这些梦想去追求的,拼命地追求,把它们都设计成我们的梦想、我们的目标,还把它们贴上梦想板。当你经历人生的风雨,感悟生活过后,这些东西和你的生命是什么关系呢?在世间里你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是你的,你只能暂时拥有它,可以去使用它,但是你有再多的车子,不能同时开两辆;你有再多的房子,晚上只能睡一张床;你有再多的财富,也只能吃那么一点儿;你有再多的票子,在银行里面也只是数字。当你离开人世,那所有的房子、车子、票子,包括妻子、儿女,没有一个是你可以带走的,你说那些是你的吗?

但是,我们会去拼命地追求,拼命地想拥有,占为己有呀!这就是不明真相的人的做法,此为颠倒梦想。在修行的路上,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养成这种自欺欺人的习性。人生只有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这也恰是因果的相互作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影响。当我们在不断地欺骗自我的过程中,就会去欺骗一切人,所带来的结果也是没有人对我们真诚,他们同样会欺骗我们。这是这个时代的人所具备的特征,这就是虚伪的人生。当我们被这个虚伪的习气不断熏染,我们离那个真实就越来越远了,就像镜子越来越脏的时候,我们通过镜子看自己,就越来越不清晰了。这种习气一旦养成,我们再想把它去掉,可就不容易了。我们的苦难就是从这个虚伪的习气所生发出来的。我们将付出更多,将耗费更多的能量,去除掉这些习性。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但是我们却不在意,因为我们没有力量把这些道理植入自己的心田,更没有力量把这些习气从心田中去除。所以首先我们要通过聆听,从明师处聆听这些道理,步入理入的课程,这就是听道的重要性。佛教说“闻、思、修”,这就是“闻”的过程,就是基督教所说的“听道”,都是指这样一个特定的过程。只有通过这种聆听的通道,去接受这些道理,然后才能逐渐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我们才能去克服自己的心意,对心意的掌控才有力量。最后,我们才能够征服心意,再也不是心意的奴隶。这时我们就成为命运的主人,就会拥有一个自在解脱的人生。当我们能够征服心意,我们的命运一定会改变的,我们的情感也改变了,我们的质量也改变了。这时,内在的喜乐就再也难以用语言形容了,我们与周围一切人的关系都会发生变化,周围的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再也不是从前的眼光和心态,我们会变化,会把颠倒的梦想再颠倒回来,懂得了将心比心,懂得了考虑他人。我们不再把“我”放在第一位去看待一切问题,去处理一切关系,我们会真正做到“克己复礼”,时刻把别人的情感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生活中我们不断地拥有人和,自会体会到“得道多助”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一种什么心境。当我们在这种颠倒的状态之中时,就会远离自己真实的生命,背离真实的道体,走向背道而驰的状态。如果我们短暂的拥有,换来的却是自己灵性永远的愚昧,这多么可悲呀!

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所梦想的这一切,所行的这一切,都是在给自己的灵性增加一层尘土,越来越亲见不了自己的面目,就是在失去生命,蹉跎光阴。虽然我们今天在谈《心经》的时候,说自性本来是干净的,无论加了多少,它还是不垢不净的。但是,我们还没有亲证,还控制不了色、受、想、行、识的作用。我们内在灵觉不起作用,很容易随波逐流,被另外一种力量所推动,所带动,而成为命运的玩偶,而成为业力的奴隶,被业力所摆弄,被它所蹂躏,到了最苦的时候,承受不了了,开始想办法了,就要修行了。你现在想要去修行了,你以前到哪儿去了?你以前怎么不知道呀?但是,这时还晚不晚啊?还来得及吗?不一定晚,但是也不一定是早的,有时时间就来不及了。你想要把镜子擦干净,也需要时间啊!关键是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你能否擦得干净?就像我们在梦境里面,干不干净呢?梦境里还能见佛吗?见不到了吧!白天还能修修行,晚上就做不到了,梦境里面就没法修了。如果在睡梦中,第二天没有醒来,我们能到哪里去呢?完了吧!我们的修行连不成一片,路还很遥远,梦境里面还能再修,清清明明,自自在在,试试看,自己去感受吧!如果我们把这个梦想再颠倒过来后会成什么呢?菩萨也是有梦想的,菩萨的梦想就是把众生都接回家,他们要普度众生,就像耶稣基督要为世人赎罪那样,让我们离苦得乐,让我们回归佛土,让我们回归天国,这就是他们的梦想。但是菩萨的梦想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颠倒的,还是不颠倒的?这和我们的梦想是不同的,我们的梦想叫做颠倒梦想,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好好挣钱,好好地吃喝玩乐,都是如此。这个梦想和菩萨的梦想正好是颠倒的,正好是相反的。就是因为这种颠倒的梦想,所以我们才受这种苦难,受这种轮回,被烦恼所左右啊!如果我们把这一念转过来,就会像普贤菩萨那样,去奉爱世人;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去慈悲众生;像文殊菩萨那样,拥有大智慧;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得到大愿力。

这样走进修行之门,我们一定能成就。但是,我们都不去用,我们内在里有普贤,有观音,有文殊,有地藏,也有释迦牟尼佛,也有阿弥陀佛,也是真主,也是天父,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们得去用呀!关键是这所有的力量、所有的品质我们要如何启用。我们圆满了哪一个品质,就能到达哪个结果。有的人就是慈悲众生,有的人从般若法门修行。当我们远离了这种颠倒梦想,就再也不颠倒了,再也不妄想了,这时才会走向真实的修行之路,就会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去行了。生活中的一切都蕴含着道,看似很琐碎的小事,都是道的彰显,都是觉悟生发的地方,关键是我们有没有那个眼睛看到它的存在。在佛教里有一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就是指他看问题的角度和世人不同,他能看到事物的内涵,能看到里面的道,而事物的内在规律却都是以利益他人的视角才能看到的,就是爱的洞见,这种洞见是成就无量慈悲过后真实的悟境。当我们去方便利益别人时,别人就会得到方便,得到自在,生活中就会少烦恼,人就会多沟通,多理解。这不就是一种和谐吗?修行不就是为了去除烦恼吗?为什么非要去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乎呢?我们看太阳、空气、水,那么单纯简单啊!人生想要快乐,就要有快乐的方法。人生想要幸福,要知道幸福的地方。人不能在迷中做梦,而要在醒中无梦。累了要的是休息,渴了要的是喝水;休息可以让你不累,喝水可以解你口渴。生命本来很简单,要的是你不要太复杂。复杂,你就看不太清;简单,就有它的味道。道理本来不难,只因你心太乱,看不清水里的清就是本源。

这是快乐的源泉,这也是你幸福的高山。看到时,它就在眼前。眼不见,它离开你视线。不是它不在,而是你不见。如要找到它,睁眼是关键。接下来就是“究竟涅槃”了。这个涅槃是究竟涅槃,是最圆满的涅槃。究竟就是指彻底啊!而在这种最彻底的涅槃里面,也不执著涅槃,也不执著空,也不执著有,空、有不住,随时保持中道,恰到好处,此为中庸之道。中庸就是道,不执著两边的时候,佛性自见。在佛教里面,就讲中观正见嘛!这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可不是世人所说的不偏左也不偏右,那个可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这时,有个学员要给大家唱一首歌,奉献给大家,自编自唱的一首歌,感恩老师的付出,献给大家。)当你唱完过后,下面的家人给你掌声,你开不开心啊?(她答:开心。)很开心吧!因为你给予大家了,大家也会给予你的。付出就有收获,舍就有得。这种得的状态就是喜乐啊!当我们真正地舍掉自我,去给予别人的时候,这就是菩萨的快乐。因为菩萨是很喜乐的,都是慈眉善目的,天天快乐,时时愉悦,所以我们才去学他们呀!如果菩萨全是从殡仪馆里走出来的,都是苦命儿,谁去当啊!肯定没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