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女侠谁知寇白门:寇白门
10655900000003

第3章 胭脂醉染秦淮月(3)

白门遗传了母亲的美貌,也继承了母亲要强的性格。自从听说这个故事,便时常缠着师傅追问,蓬莱仙境在哪里。师傅总是慈祥地望着她,呵呵长笑,却不说话。如此一来,白门越发觉得那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小小的心里,从此种下一份希冀。

花街柳巷,不乏靡靡之音。寇婆婆手底的姑娘们,吹拉弹唱,样样熟稔。寇婆婆从不让她们教自己的两个女儿,甚至不允许白门与这些美丽姐姐过从甚密。风尘中的女子,纤腰袅袅,一抬手,一回眸,自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娇媚。寇婆婆担心白门耳濡目染,有样学样,过早地沾染一些不良习气。

因白门生得漂亮,又乖巧伶俐,楼里的姑娘们都很喜欢她,偶尔看她练琴辛苦,想指点一二,寇婆婆总是不允。

古琴作为一门艺术,如春风化雨,对人的性情、品德可以起到一种熏陶和教化的作用。如嵇康在《琴赋》中所述: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不同心性、气度的人,奏出的琴音自是不同。嵇康曾于刑场上奏《广陵散》,琴音激越悠扬,闻者无不为之动容,不能自己;一般文人墨客所奏琴曲,中正平和,亦是别有一番意境;而倡优所奏,大抵是靡靡之音,追求音质的华美,有讨巧、献媚的意味。寇婆婆虽琴技不精,亦深知此理。

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宁可十日无肉,不可一日无琴。白门是如此兰心蕙性的女子,风尘漂泊中,知音二三,亦是聚少离多,唯一把古琴,常伴左右,多年来,不曾有须臾离开。

花朝月夕,可颜如玉

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

草木萌青,百花含苞待吐,又是一年花朝节!白门满心欢喜。一转眼,她已十五岁,记忆中,已度过了数个花朝节。然这每年一度的百花盛会,仍使她充满期待。

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又被称为花神生日。这一天,白门和姊姊早早起床,收拾停当,寇婆婆端来一盘百花糕。为做这百花糕,寇婆婆颇费了一番苦心,于头天晚上,将米浸泡,一夜之后,米粒鼓胀,温润易碎。清晨采来沾着露水的百花花苞,将花瓣散入米中,细细捣碎,做成的糕点,软糯可口,芳香诱人。

望着眼前的精致糕点,白门拈起一块,轻轻放入口中,细细品尝,舌尖陷在一片温柔软糯里,仿佛置身雨后的百花丛,清新旖旎,芬芳袭人。一块下肚,白门意犹未尽,又拈起一块,咬一小口,巧笑着将剩余的部分放入母亲口中。

寇婆婆双眼含笑,望着两个女儿,嘱她们不要闹,吃过早点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去郊外踏青,赏花,挑菜,还要去花神庙上香。

年年岁岁,总是相同的窠臼,但白门却乐此不疲。对金陵城中的少女,以及年岁尚轻的女人,这是难得的盛会。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她们常常在心底期盼这一天的到来,如同久旱的天气里,农夫虔诚地盼望一场甘霖。

白门亦是如此,一想到接下来还有那么多好玩的事情,姐妹俩尝过百花糕,匆匆喝了几口菊花茶,便结束了早点。寇婆婆见状,无奈地摇摇头,让她们去换衣服。

片刻之后,花枝招展的姐妹俩便随母亲一起出了门。街上热闹非凡,偶尔遇到一棵老树,一株花,上面都结有彩笺,用红绳绑缚,飘飘曳曳,煞是喜人。这是花朝节的风俗,时人谓之“赏红”。

姑娘们粉面含春,小伙子热情洋溢。虽春意未浓,然风含情,水含笑,一切已呈现出一派盎然的春意,一派花红柳绿的热闹繁盛。白门雀跃不已。记忆深处,这是始终无法取代的盛景。

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间,母女三人来到花神庙。这里更是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日光之下,偌大的花神庙显出一派庄严祥和,富丽雅致。烟香袅袅,白门循着这熟悉的味道,随母亲和姐姐拾级而上。

三人虔诚地跪在蒲团上。此情此景,竟如此似曾相识,白门不由心神恍惚。仿佛千年前,也是如此这般的场景,一双素手,一炷香,自己虔诚地跪在佛前,求佛祖赐予一段美好姻缘。

红尘之中,这大抵是每一个女儿家的心事。一年复一年,白门心中也有了这样一种微妙情愫。良人,良人,不知那未来的良人长什么样?

正怔怔出神之际,姐姐用手肘在自己腰间轻轻一抵,白门才回过神儿来,恭敬地垂首敛目,默默念叨: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念罢,白门起身,将手中的一炷香插在香炉里。

你刚才想什么呢,该不会是求花神把你许配个好人家吧?走出花神庙时,姐姐道。白门一窘,现出几分心事被看穿的羞赧,与姐姐推搡笑闹起来。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中国是花的国度,至于花神之说,相传北魏夫人有一女弟子,名为女夷,善于养花,由此被后世人尊称为“花神”。为何是农历二月份呢?对此,古书也有记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在当时,花朝节的重要性,不下于元宵节和中秋节,很受人们的重视。历代诗人中,不乏吟咏花朝节者。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张正见诗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南宋梁元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

凡此种种,体现了人们对花的喜爱。白门也是爱花的,百花之中,最爱兰花,清馨淡雅,且有君子之风。

白门跟随师傅学了近十年琴,颇得师傅真传。如今,琴技已臻纯熟,常令听者痴绝。任谁都看得出,寇家这个小女儿兰心蕙性,才情不逊薛涛。师傅见状,十分欣慰,放心云游去了,临行之前,对寇婆婆说,令爱才貌双全,又思虑单纯,恐日后会有不祥之事,一定要小心看护。

寇婆婆闻言一惊,她早想到这一层。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世间之事,不可能十分圆满。如今女儿白门,论及容貌、身段、技艺、秉性,似乎各方面都无可挑剔。难道这竟是不祥之兆吗?

若果真如此,她宁愿女儿生得丑一些。寇婆婆想。岁月流转,沧海桑田,若干年后,面对天意弄人,面对无力的人生,白门亦生出这样的感概。

天妒红颜。一个女子若不是生在富贵显赫之家,长得太美,终究不是一件幸事。或许如此吧!

自花神庙出来后,母女三人又来到田野里。鹅黄隐约,新绿朦胧,春阳暖暖,洒在田野里,一切仿佛罩上了一层淡金色的柔光。正是踏青的好时候。姑娘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或扑蝴蝶,或挖野菜。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挖野菜也是一件雅事。一株株柔嫩的野菜,方拱出地皮,尚未伸直腰身,鲜美多汁,清脆爽口。小刀轻轻剜下去,蹲身的一瞬,可以嗅到泥土和花草的芬芳。

这难得的自由欢快的时光!白门雀跃着向远处奔去,一只蝴蝶在前头翩翩飞舞,仿佛在引路,要将她带去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

白门平时多半足不出户,难得有这样畅游的机会,自然要玩得尽兴。不知不觉中,天色向晚,姐姐和母亲已挖了一篮子鲜嫩的野菜。在寇婆婆再三催促下,白门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

街上依旧热闹非凡,人来人往,语笑晏晏。走着走着,路过一个卖花的小摊,白门不由驻足观看。寇婆婆见女儿们喜欢,问过价钱,便与小贩熟练地讨价还价,买了两朵,又替女儿插在头上。

明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剪彩为花,是当时的习俗。寇婆婆整日忙于生意,无暇自己剪彩,见有卖现成的,自然不吝银两。

这是1640年早春。母女三人打算再买些胭脂水粉,又往前走了没几步,在长街的一角,看到一个衣衫褴褛,蓬着头的孩子。白门不由轻轻走过去,蹲下身,孩子抬起头,眼里有几分惊恐,眼神却非常清澈,如同溪水中墨黑的石子。

虽是早春时节,向晚时分,空气里仍有料峭寒意,眼前的孩子却只穿一件薄薄的衣衫。白门将围在身上的白兔毛披肩裹在孩子身上。寇婆婆见了,亦是满脸怜惜,柔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斗儿。孩子六七岁光景,奶声奶气地答道。寇婆婆还想问她家人在哪里,但见孩子脏兮兮的小脸,哪像是和大人走散的样子?分明是已经流落街头数天,便将滑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娘,我们把她领回去吧。

白门拉着母亲的衣角轻声说。眼前的孩子,无疑令她动了恻隐之心。

寇婆婆虽不是冷心肠的人,此时却有些踌躇。偌大的青楼,全靠她一人勉力支撑,却并无多少盈余。而这街头巷尾,乞丐弃儿并不少,见一个收容一个,她实在没这样的余力。念及此处,寇婆婆叹息一声,罢了,各人有各人的造化,听天由命罢。寇婆婆打定主意不打算收留这个孩子。

天气微凉,白门见孩子拖着两条清涕,便拿出锦帕,替她拭干净,顺便把她的小脸儿也擦了又擦。

尘垢去除,白门和母亲、姐姐望着眼前的孩子,不由有些惊讶,只见她模样清秀,面庞眼底,一片敦厚单纯。

一望之下,寇婆婆不由的改变了主意,如此一个孩子,带回去悉心调教几年,未必比楼里的那些姑娘们差。

从此,这个孩子便成了寇家的一员,每日跟在白门身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闲暇时,白门也会教她唱曲,弹琴。一想到与之相见的那个傍晚,白门心里便不由涌起一阵怜惜。

紫陌红尘,熙来攘往。一生之中,该会与多少人相知相识,有时只是擦肩而过,或者只是共一局棋,共一盏茶的缘分。又有几人能相依相伴,陪自己穿越一段漫长的岁月,看人生暖凉,花开花落?

面对身边人,眼前景,心底难免有喟叹:为何是她?或许,一切都是缘。

白门不曾想到,落魄无依的孩童,清冷繁华的春日街市……会如此长久地停驻于记忆,直到很久很久之后,斗儿的身上添了伤痕,那是她亲手所为,她的一颗心,也在那一刻寸寸成灰。

岁月不再,温情减损。白门不能忘记的是她终究陪伴自己走过一段浮世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