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
10658000000039

第39章 墨子酥PK东坡饼

这两种食品的名称都有意思——都是从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的。听说墨子酥,立即就会联想到:是否还有老子酥、孔子酥、庄子酥、孟子酥、荀子酥等?如果吃下这些先秦诸子酥,将他们的学问也吸收进肚子里,就不需要死记硬背那么些古文了,也与他们一样有学问该多好!

中国有了东坡饼,是否还有李白饼、杜甫饼、陆游饼、王安石饼……每日有以这么多古代诗词大家的名字命名的饼子充饥,也补充了我们的诗词知识,如他们一样成为当今才子,岂不美哉?

可惜,知识是吃不进肚子里去的。这两种食品各有来历,虽靠名人扬名,但前者是糕点,后者是面食。

墨子酥是安庆特产,据说源自于一个“美丽”的错误。

一百多年前,安庆已经是赫赫有名的糕饼生产地了。一家作坊生产粉质的酥糖,工人操作不慎,把芝麻碾得太熟,细碎如粉、柔软如泥,这怎么制作酥糖呢?老板让老师傅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一看,既然如此,不如将错就错,干脆在芝麻泥中加入一些饴糖与香料,结果芝麻粉凝成漆黑的一团,如不成形的墨砣。

眼看将要凝固,切成什么形状呢?突然想起街坊有家“胡开文”文具店,他们生产的徽墨可是全国有名的,既然这芝麻团也是黑色的,何不仿制成墨锭的形状?于是照着账房先生的墨切成同样大小,冷却以后,如书房好墨一般。尝一口甜醇香酥,就成了散发着糕点香味的“墨”块了。老板一见,大声叫好,开始叫墨酥,后来觉得,加个“子”,与先哲同名,听起来好听,更有文化韵味,就叫“墨子酥”吧。

到了清光绪年间,浙江有位商人到安庆做生意,在当时也赫赫有名的胡玉美酱园附近开了一家糕点店,生意不错。胡玉美不服气,外地人发财发到我家门口了,为何不与他竞争一下?也在自己的酱园旁开起糕点店,见竞争对手取名“稻香村”,于是给自家店取名“麦陇香”,出自苏东坡“麦陇风来饼饵香”的诗句,比它显得更有内涵。

见对方卖的多是苏浙糕点,胡玉美便发扬自家风格,以安徽特产为主,什么寸金、白切、无宝糖、龙糖、方片、麦香酥等,主打产品就叫墨子酥。为了提高这种食品的质量,精心采用了优质纯黑芝麻、绵白糖、五香粉、熟面粉、精制盐、小磨麻油等多种原料,由名师操作,配料严谨。制成的墨子酥成小小的长方体,扁而平,黑如墨,油而不腻,口感酥香,香浓味甜,酥松油润,滋肺润嗓,再打出“营养丰富、乌须黑发,止咳平喘,滋补养颜”的宣传口号,立即深入民心。不说别的,黑芝麻本身就有那些功效,这用黑芝麻制成的糕点当然滋补润肺、止咳平喘、富有营养。商业竞争促进了糕点品种的发展,精工细作创造了名牌糕点,麦陇香于1983年被国家业授予“名特产品”称号。

东坡饼怎么来的?据说与苏轼有关。

苏轼颇有才学,诗书文三绝,还有一肚子“不合时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谏官李定等摘出苏轼一些讽谕朝廷的诗句,说他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将他弹劾入狱。苏轼受尽折磨,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隔江有西山,西山有古寺,名为古灵泉寺。“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苏轼吟诵着诗句赶去了。寺僧早闻东坡大名,对这名倾于世的诗人盛情接待:用寺庙里的泉水煮茶、用油炸的饼子来招待他。

东坡一看,这饼好奇特:不仅是空心饼,而且是千层饼,圆圆的形状、焦黄的颜色;面食做成扁扁的细条,一层层虬曲盘绕上去,玲珑剔透,似乎是一座塔,凸成小小的山包形;上面还撒了一层白砂糖,如金山降雪,引人入胜。咬一口油而不腻,焦脆爽口,真是美味呀。苏东坡连声称赞好吃,高兴地说:“尔后复来,仍以此饼饷吾为幸!”他吃了一回还想二回哩。寺僧知道他是个美食家,不仅来自美食之乡四川,而且走南闯北,知味善品,遍尝名馔佳肴。此饼得到苏轼的赞赏,寺僧十分高兴,于是答应他以后来都能吃到这饼,但是要他留下墨宝。

苏东坡却要他们介绍这饼子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好吃。寺僧故弄玄虚,说这饼子好吃,全靠他们寺庙中的一处四眼泉水,名叫菩萨泉,聚山川灵气,汇日月精华,“水色白而味甘,清冽异常,又名灵泉”,“用灵泉制饼,无需发酵,自然而酥松,落口消融;不加香料,香芳清甜,回味隽永。以泉用之烹茶,是为上品;取而冷饮,则可祛病强身……”

听他们说得天花乱坠,苏东坡写诗赞曰:“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然后,当场蘸墨挥毫,将这饼子画了出来,与真饼子一模一样,最后题名“东坡居士”四字。

苏东坡回家说起这饼子好吃,夫人很快掌握了方法:也就是把面粉和好,抹上油,牵成线,绕成圆饼形,放在香油锅中炸到焦黄,撒上白糖即可。虽然香甜可口。但是保存的时间太短。后来她继续改进,做成了“千层饼”,一样酥脆香甜,食而不腻,味美可口,易于久存。

和尚们自然高兴,以后都用这饼子招待他,招待以后的贵客也用这饼子。清同治三年(1864年),湖广总督官文游览西山灵泉寺,吃了饼子后大加赞赏。问其名由,西山住持宏儒法师灵机一动,想到苏东坡画饼的故事,于是就说叫“东坡饼”。原来与宋代大文豪有关啊,官文随即题写了一首诗:“门泊战船忆公瑾,我来茶话续东坡。”

于是,东坡饼名声大震,以后又从寺庙流传到社会上,成为黄州的地方名产,一直流传至今,行销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全国大城市,也深得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的赞赏。

此饼得以扬名,靠着名士风流的赏识。苏东坡有幸吃到美食,在于人们对他的敬仰。一个被贬官吏,仅仅担任一个地方的团练副使,一个无职无权的闲差,却因有一世诗名,走到哪里都得到人们的敬仰,古时候人们对文化的尊重可见一斑。诗人有高洁风骨,百姓难道没有爱戴之情么?

有文化附着的美食比纯粹的商业竞争多了一份雅韵,东坡饼比墨子酥更胜一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