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机遇的把握
10712900000014

第14章 机遇的发现(3)

敢于冒险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表现,也是一种欲望的驱使。

查尔斯·纳皮尔爵士是一位在印度执政、有着过人胆识和非凡声誉的人。在谈到一次战役中他所遭遇的困难时,他曾指出:“它们只不过让我的脚在泥土中陷得更深一点而已。”他所领导的米亚利战役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当时,他的队伍只有2000人。但是,他所遭遇的敌军是一支多达35000人、装备十分精良的比罗基人的劲旅。显而易见,这是一次极为勇敢而且近乎鲁莽的行动。在胜利欲望的支配下,他冲入比罗基部队之中,抢占了一道高堤,并以此作为战斗堡垒。这场性命攸关的战斗,持续了三个小时。在纳皮尔精神的鼓舞下,每个战士都英勇善战,奋力拼杀。这次战斗,虽然比罗基人是以20人对一人,力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反倒被杀得溃不成军,狼狈而逃。正是这种敢于冒险的性格和求胜之欲使纳皮尔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事实上,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是如此。

赛马中往往是以一步领先而获胜,但是正是这一步显示出了活力;赢得一次战役的胜利往往就是多了一次行军之苦;而赢得一次战斗的胜利往往是多了五分钟拼杀的勇气和毅力。也许你的力量不及他人,但是,只要你多坚持一会、力量更集中一些,你就有可能和对方打成平手甚至赢得胜利。

风险与机遇相伴,而机遇离成功不远。要想全身心的拥抱成功机遇,你就要具备敢冒风险的勇气。

冒险让人生多彩

赌注是一定要下的,即使你知道有可能输。而一旦筹码落地,你就不能再想着输了,而要想着赢。

一般人会这样认为,尝试的前提是“冒险”。美国人推崇“冒险”精神,认为做事情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主张在稳重决策的同时,还必须有一点儿“冒险”精神。无疑,冒险能激发创新、拼搏精神,大大鼓舞人们的士气。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玛丽·凯的奋斗故事中得到一些经验和启发。她就这样认为:

制造冒险气氛要从公司的最高领导做起。假如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没有冒险精神,那么你很可能在该公司里看不到冒险精神。这是一种自上而下潜移默化的特点;总经理要是放手让其他经理人员去冒险,后者同样会放手让自己手下的人员去冒险。这样,每一个经理在自己的范围内都是决策人。如果两名经理意见不一,上级经理则支持有能力做出决定的那位经理。当然,也有这样的时候:一位经理做出的决定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在鼓励经理们冒险的公司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在玛丽·凯化妆品公司,流行着一句最适用于公司经理们的格言:‘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认为,放手让人们去冒险,并允许他们在冒险时犯错误,这一点十分重要。这是一条促使他们进步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最好途径。

我首次举办玛丽·凯化妆品展销时砸了锅。我当时急于想证明可以在三五成群的女子中销售我们的护肤品,我希望自己举办的展销大获成功。但是那天晚上我统共只卖了一块五毛钱。离开展销地点后,我驱车拐过一个角落,伏在方向盘上哭了起来。“那些人究竟怎么了?”我问自己。“她们为什么不买这种奇妙的护肤品?”一阵恐惧掠过我的脑际。我的第一个反应便是怀疑自己在公司里的新的冒险。我之所以忧心忡忡,是因为我把毕生的积蓄全部投入了公司。我对着镜子问自己,“玛丽·凯,你究竟错在哪里?”这一问却使我恍然大悟——我竟然从来没想过请人定货。我忘记了向外发定货单,而只是指望那些女人会自动来买东西!你可以判定,我在第二次举行化妆品展销时没有重犯上述错误。

是的,我失败了,而且几度忧心忡忡。但是分析了前因后果之后,我从失败中汲取了教训。我数千次向玛丽·凯公司的人讲述这段往事。我要他们知道,我首次举行化妆品展销时砸了锅,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罢休。我们这次失败是后来的成功之母。我确信生活就是一系列的尝试和失败,我们只是偶尔获得成功。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尝试,勇于冒险。

我们对拒绝采纳不合理的建议十分谨慎,因为我们深知,人们对自己的建议十分谨慎,我们还深知,人们对自己的建议遭到拒绝是多么敏感。批评雇员提建议的公司,最终将挫伤雇员的自尊心,使他们从此不再提出任何建议。由于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总是给提建议的人写信,表示感谢。年龄和冒险精神之间,存在一种关联。经验越丰富,人就越谨慎;财富越多,人就越想求稳,这是人性的基本组成部分。你这辈子获得的成功越多,就越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虽然你还是原来的你,但是你发现自己已经变得不那么愿意承担风险,也不那么争强好胜了。你可能发现自己身上增添了不少循规蹈矩、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倾向。这是很危险的。

因此,如果你身上还残留有不少的冒险精神,你就不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对企业——特别是现代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行业——来说,规避风险往往会带来致命的伤害。在当今世界,又有哪一个行业的技术发展不迅猛呢?

诚然,冒险的资格越老,就越应该鼓励自己创新和冒险。绝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这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对风险已经变得不那么乐意承受了。

一辈子规避风险、害怕失败的人,不仅自欺欺人,而且还欺骗了他周围的人,使自己和发展进取的大好机遇无缘。他们不仅剥夺了自己成功的机遇,而且还注定了他不可能正常的走完人生的路。

失败是你玩冒险游戏应付的代价。你必须正视失败。当然,谁也不想经常失败。要确知哪些风险该冒,哪些风险不该冒,先了解事实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了解你自己。你必须意识到,你是通过害怕和野心这两片镜片,来观察和评估风险的,而那两块镜片下反映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永远不走样的。在决定下注的时间地点之前,一定要认真考虑你自己这个因素,包括你在人生奋斗中所处的确切位置,以及那个位置对你的思维所产生的影响。

但是注是一定要下的,即使你知道有可能输。而且一旦筹码落地,你就不能再想输了,要想着赢。

即使你下的注输了,你也不用过于灰心丧气。

“冒险”必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在决策时就应该把这种代价考虑进去。总之,既要敢于“冒险”,又要尽量减少风险成本。这才是成功之道。

敢作敢为,何事不成

成功青睐于敢冒风险的智者,对于那些缺乏胆量的人来说,只有在回忆中才会发现成功曾距离自己那么近!

有勇气承担命运的风险才是英雄好汉!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不敢冒险,只求稳妥。

我们在此要考虑的是:在我们这一生中,在某些时候我们必须采取重大的和勇敢的行动,但这只是在仔细考虑这次冒险以及成功的可能之后才采取的行动。

生活中伟大的成功者在机遇降临时总愿一试身手。有趣的是,这类成功人士多数聪明能干,严于律己。

有这样一个人,头脑聪明、机智灵活。他一生几上几下,如果把他的成功和失败画成图形,那看起来肯定像阿尔卑斯山那样起伏不平。尽管他经常冒险,但奇怪的是他并非是人们所认为的那种赌鬼,例如,他从不去赌赛马,也不去拉斯维加斯赌博。

此君在飞机上同邻座的陌生人谈了一会儿话之后就给某个工程投资50万,这一工程像火箭一样升得快,但后来却像枯草那样垮下来;他曾坐着雇有司机的劳斯莱斯轿车到处兜风,但有一天他跑去向朋友借车,因为他已没钱购买从芝加哥到底特律的车票。幸运的是,他的成功多于失败。最后他住在一幢豪华的公寓里。

即使他侥幸成功了,但他这样不是绝不是敢作敢为,而是蛮干。

有许多人得到某个机遇时却退缩不前,因为这一机遇涉及到冒险。他有成功的潜力,但是如果他没有被迫这样做,他当时也许根本不会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着这样坚定的信心,去勇敢地走向成功之路。

我们中有太多的人都像这样。

世界上有许多人没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过分谨慎就是其中最大的原因。

他们知道自己能干得更好,但他们从没有往前冲。同那些比他们成功的人相比,他们有同样的能力,但他们却甘愿屈居下风。他们看见机遇但不去抓住。他们看到老朋友成功了就纳闷为什么自己不行。他们有时也有一些“赚百万元的念头”,但就是不采取行动。

从很大程度上看,他们的问题是惰性,还有忧虑。

惰性指的是物体保持自身原有的运动状态的性质,不受外力作用就不会变化。惰性的原理也适用于人,也许,适用于你。要想在工作中取得很大的变化,也许得下大决心、花大力气。

在面对是否采取行动的问题上,特别是这种行动涉及到冒险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在这种情况中,是传统的观点在作怪:“不要鲁莽行动,这里很可能有危险,不要去尝试。”

这常常是明智的劝告,但身为作家兼牧师的威廉·埃勒里·查宁却这样说道:“有时……敢作敢为最聪明。”

我们常常犹豫不决,使我们的信心得不到升华,因为我们本身缺乏信心。我们能完全意识到我们的弱点,而怀疑就经常从这种事实中产生。我们对一切了解太多,所以我们生性谨慎,愿意推迟重大的决定,有时甚至无动于衷。我们以前在关键时刻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的日子仍历历在目。

但怎样才知道别人比你决心更大呢?如果你既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你可能会对他们的恶习和弱点感到吃惊。他们完全有可能比你更加踟躇不前。

问题是,你对你的一切知道得又具体又透彻,而对他人的一切却了解甚微。

你同“那人”可能习性相同,只要你有相同的成功机遇,你完全可以同他一决高下。

你所需要的只是敢拼敢打的闯劲,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重时,在多伦多有位年轻的艺术家,他全家靠救济过日子,那段时间他急需要用钱。此人精于木炭画。他画得虽好,但时局却太糟了。他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呢?在那种艰苦的日子里,哪有人愿意买一个无名小卒的画呢?

他可以画他的邻居和朋友,但他们也一样身无分文。惟一可能的市场是在有钱人那里,但谁是有钱人呢?他怎样才能接近他们呢?

他对此苦苦思索,最后他来到多伦多《环球邮政》报社资料室,从那里借了一份画册,其中有加拿大的一家银行总裁的正式肖像。他回到家,开始画起来。

他画完了像,然后放在相框里。画得不错,对此他很自信。但他怎样才能交给对方呢?

他在商界没有朋友,所以想得到引见是不可能的。但他也知道,如果想办法与他约会,肯定会遭拒绝。写信要求见他,但这种信可能通不过这位大人物的秘书那一关。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对人性略知一二,他知道,要想穿过总裁周围的层层阻挡,他必须投其对名利的爱好。

他决定采用独特的方法去试一试,即使失败也比主动放弃强。

他梳好头发、穿上最好的衣服,来到了总裁的办公室并要求见见他,但秘书告诉他:事先如果没有约好,想见总裁不太可能。

“真糟糕,”年轻的艺术家说,同时把画的保护纸揭开,“我只是想拿这个给他瞧瞧。”秘书看了看画,把它接了过去。她犹豫了一会儿后说道:“坐下来,我就回来。”

她马上就回来了。“他想见你。”她说。

当艺术家进去时,总裁正在欣赏那幅画。“你画得棒极了,”他说,“这张画你想要多少钱?”年轻人舒了一口气,告诉他要25美元,结果成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