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同学在日本讲课,教授针灸和刮痧。她回国后,有个日本学生寄来了他自己做的面部刮痧的效果对照照片,就是用他自己的脸,一边面部每天用刮痧板刮10分钟左右,另一边不做任何处置,如此坚持了一个多月。从照片上看,效果非常明显,刮的这一边的面部整个提升了,也紧致了;而没刮的那一边,就显得比这边要松弛甚至胖大。很显然,刮痧带来的适度刺激,可以使面部肌肉保持一定的张力,这是使人容颜不老的关键。
但是,面容是身体的一部分,身体的整体情况会直接影响到面部,你不可能期待一个因为重病而卧床的人,仅仅因为不日晒皮肤就变得白嫩,她肯定会卧出一张黄得没有光泽、没有生机的脸。
中医讲,“久坐伤肉”,其实就是说,久坐、不运动会伤脾气,因为“脾主肌肉”,肌肉的衰退会直接影响脾气。前面说了,脾气是人体从正常迈向亚健康,从能量足变得不足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这个防线长久“失守”,势必伤及“肾气”。而肾气虚,则会整体向衰老迈进,其中就包括原本就因为高级而脆弱的表情肌,会出现衰退,人会显出面部肌肉全部向下挂的一种“苦相”,那个时候,不仅容颜不保,健康也不保了。
所以,提高身体的活力是保证面容不老的基础,最好的办法就是保证每日的运动。具体说,最好是先慢跑或快走30~40分钟,之后会觉得浑身发热,面部也充血,这个时候再进行面部的刮痧,就可以因势利导地使气血足够地充盈在脸上,这种补益对美容是最有效的。
面部刮痧的时候,可以选择玉质的刮痧板,有专门用于面部的,形状也正好符合面部的结构。先彻底清洁面部,再将刮痧板抹上适当的润滑油,如橄榄油或其他护肤油都可以,从下巴的两边,分别向耳根也就是下颌角刮上去,力度不要太大,感到有压迫感就可以,连续刮十几次;再如此刮对侧,一共刮10~15分钟就可以。刮完后可以用手轻拍、按摩面部,对气血做一次彻底的激活、梳理,然后将面部的油脂擦掉,再涂抹日常的护肤品。每天能保证一次就可以,贵在坚持,一个月之后,肯定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谈情说爱时,为什么“耳”鬓厮磨
中国人说到谈情说爱,一定离不开一个词:耳鬓厮磨。意思是两个人很亲近,身体也靠得很近,连耳朵和鬓角都碰上了。“耳”在这里的价值,不仅是形容距离,更因为人类的耳朵是很晚才发育出的结果,甚至是情感的产物,特别是耳垂,是与性相关的,因为它们在听力中毫无价值。
新近对人类性行为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在性爱过程中,耳垂会随着情欲的提升而觉醒,它们会充血、肿胀,这使得它们对任何触碰都极其敏感。在两情相悦时,对耳垂的爱抚、吮吸和亲吻都是强烈的性刺激,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如此。非洲的一些部落,现在还在对女性性器官施行严酷的“割礼”,这种习俗被认定是非文明的。而在已经高度文明的国度,这个习俗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取代它的是女性在耳垂上打洞,也被认为是“割礼”的另一种形式。耳垂上打洞,大多是为了佩戴耳环。为什么戴耳环?和前面我们说到的,人们想通过戴“大檐帽”强调额头的效果一样,戴耳环其实就是为了产生拉长耳垂的效果。
中国人膜拜的佛像,都是大耳垂肩的,耳垂大,在习俗中一直被认定是命运好的征兆。而与人类关系最近的猩猩,也从另一个方向佐证了这一点,它们是没有耳垂的。很显然,耳垂是进化到高级阶段才完成的产物,耳垂大,则是发育好的标志,所以才惹得人们众心所向地用各种办法去强调耳垂。
我以前见过一个重病患者,是慢性肾病,几年间多次病重抢救。后来他的家属都知道了,每次犯病,只要耳朵变得抽抽了、干瘪了,这次复发就很严重。有几次我去看他,的确发现了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时候,耳垂都变薄了,一点儿水分都没有。等抢救过来,其他症状还没完全消失,耳朵先丰满起来,耳垂看着也有肉了。
这一点,早就被中医记录在案,“耳轮焦黑”,是肾精、肾阴衰败的征兆。病重的时候,耳垂会变瘦变小,甚至颜色变黑,发育出的高级特点开始衰退,这自然就预示着健康向疾病的转变,生命要退缩回到原点……
前面说了,脾虚比肾虚虚得轻,而肾虚中,肾气虚又比肾阴虚虚得轻。也就是说,到了肾阴虚这一步,往往是疾病的后期,甚至已经回天无术了。
伤阴的时候,人的消耗加剧,而且开始对身体的“硬件”进行消耗。所谓“硬件”,就是构成人体结构的肌肉、蛋白质。所以,阴虚的人都偏瘦,甚至包括耳朵,也会因为消耗而干瘪。这个患者得肾炎多年了,自己都有经验,只要耳朵变瘦了、变薄了,就要赶快注射“白蛋白”。这是西医治疗肝衰竭导致的蛋白量不足的最直接办法,其实就类似中医的“补阴”,只是中医会以阿胶、龟甲之类同样是动物蛋白的药物来补阴。但机理是一样的,就是为不断加速耗损的“硬件”添点儿原料。所以,阿胶、龟甲之类补阴药物,在平时,算得上是抵抗虚损的“最后一道防线”。
白皮肤比黑皮肤更健康
这个标题可能会颠覆很多人既往的健康理念,因为我们一直觉得微黑的肤色是健康的,“白面书生”往往是病弱的标志。这个传统有一定道理,但是,它强调的是后天接受阳光照射而变黑的皮肤,而不是先天就黑的,这种日照带来的黝黑,确实比整天待在房间里,不运动的文弱要壮实得多。中国有“一白遮三丑”的说法,而这个传统,在进化意义上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从进化角度上说,天生的白皮肤比天生的黑皮肤要高级。
人类最初是从非洲发端的,这是达尔文最早推测的。20世纪20年代,在南非盛产金刚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发现了一个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的研究,认为它的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具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在距今200万至180万年前,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
非洲是离赤道最近的地方,因为日照强烈,人体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生成足够的黑色素给自己“遮阳”,所以,非洲人的皮肤是黑色的。随着最早的人类从非洲进入亚洲、欧洲,逐渐地远离了赤道,日照也不那么强烈了。但是,阳光是人体合成各种营养物质的保证,所谓“万物生长靠太阳”嘛,具体地说,就是骨骼生长必需的钙的吸收,必须有紫外线的照射才能完成。但是在远离非洲的过程中,人类怎么才能保证逐渐变弱的太阳光,不被黑皮肤阻隔?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进化过程中减少黑色素的生成,使皮肤逐渐由黑变白。这个由黑变白的过程,伴随着人类迁徙的过程逐渐实现着,也是人类进化完成的过程。所以,从进化角度上说,白皮肤是从黑皮肤进化出来的;从进化层次上说,白皮肤比黑皮肤进化得要高级。因为只有变白的皮肤,才能保证人类对阳光的必要吸收,保证身体不缺钙。
“一白遮三丑”的说法主要针对的是女性。为什么?因为女性要承载生儿育女的责任,作为母亲,更不能缺钙。所以,为了这个目的,女性的皮肤要进化得更加白,才能充分吸收阳光。从这个角度上说,现在流行的“白富美”中承袭的这种审美传统,在健康上是说得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