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
1084500000029

第29章 牛根生:资源整合,实现共赢 (3)

蒙牛利用“创内蒙乳业第二品牌”的营销策略,成功地把自己与中国乳业老大伊利联系起来,使蒙牛在内蒙古一炮打响。不过,尽管这件事具有轰动效应,但是毕竟是一时的,尚未引起各路媒体的普遍关注。同时蒙牛的发展和口号的提出引起了同城对手的注意,遭到了同城对手的非理性打击。1999年5月1日,蒙牛的广告牌在一夜之间被砸得一片狼藉。一时间,民众公愤、警方侦破、媒体热炒,“砸牌事件”成为当时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热门话题。国内各家媒体对此事纷纷予以报道,各种关于蒙牛路牌被砸的新闻涌上各大媒体的头条。这真是“因祸得福”,这次广告牌被砸事件使蒙牛获得了人们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事后,牛根生在《内蒙古周末报》主办的企业高峰论坛上阐述了他的“大品牌”理论。他认为在企业竞争中,保护与自我品牌形象相关系数高的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是一种更高的策略,是另一种“为自己负责”。因为竞争当中有联合,包括潜在的联合,或者显在的联合,对手和盟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内蒙古乳制品企业应该觉悟到,每个企业除了拥有自己的张三牌,李四牌,还拥有一个共同的品牌:内蒙古牌,呼市牌。这个大牌子闪光,每个企业头上都有“光环效应”;这个大牌子受了污染,每个企业的头上都会“佛头着粪”。在区内,蒙牛的牌子怎么被人砸都可以;但在区外,如果还要砸,那么砸的恐怕就不仅仅只是蒙牛的牌子了。

正是在这种大思维的指引下,在残酷的竞争面前,牛根生和蒙牛人还是立足高处,得出“草原品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论,努力寻求与竞争对手和睦相处之道,决定实施“共生共赢战略”。在这一基础上,牛根生提出“为内蒙古喝彩”的口号,这一口号后来成为内蒙古企业团队的共同精神纲领。内蒙古电视台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就被确定为“为内蒙古喝彩”。

牛根生说,这是蒙牛最大的第一块户外广告牌,叫“为内蒙古喝彩。”蒙牛从德国、美国以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发现企业要想在市场有位置必须形成团队,一两个不行,有问题。纵观世界上的汽车制造、轮船制造、飞机制造,只要有企业的地域和国家一般都是一个团队,所以蒙牛在最初的广告上就写了“为内蒙古喝彩”,而且在最大的广告牌上第一句话就写上了伊利集团、兴发集团、蒙牛乳业,塞外明珠耀宁城集团、仕奇集团,河套峥嵘蒙古王,高原独秀鄂尔多斯,西部骄子兆君羊绒。这个广告没有遭到反对,赢得了非常好的社会生存环境,把所有的内蒙古优秀企业都放上去,做这个牌的时候,蒙牛是这些企业中最小的,但是现在这些企业只有一两个比蒙牛做得大。

牛根生曾做过这样的分析:从历史上看,草原是牛的故乡、奶的摇篮。千百年来,人们一提起内蒙古,首先想到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这首歌谣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草原文化遗产,更是古人留给内蒙古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从地域上看,世界畜牧专家认为,北纬45度左右是最佳的天然养牛带;内蒙古大草原恰位于北纬40~45度。从产业来看,全世界年人均消费牛奶约为100公斤,我国仅为10公斤;在我国,牛奶制品有着无比广阔的市场空间,乳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从现实来看,呼和浩特人均牛奶拥有量和牛奶增长速度均居全国第一;2000年,呼和浩特还确立了“奶业立市”的发展战略。以上各要素,都是内蒙古创乳业品牌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牛根生就是这样整合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现实的大背景、大资源的。2000年9月~2001年12月,蒙牛公司携手伊利以“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为主题,在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高密度地投放了公益灯箱广告,将经营企业品牌与经营地区品牌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传播,“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概念已在国人心目中渐渐形成,蒙牛在为内蒙古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的同时,巧妙地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蒙牛又聪明地把自己融入区域经济中,将自己的命运同整个内蒙古经济的腾飞牢牢维系在一起。蒙牛用自己的谦逊促进了地区品牌的相互学习和促进,带动整个草原乳业进入良性竞争阶段,不仅为自己争取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资深策划专家沈青先生曾评价牛根生的这一策略。他说,牛根生的做法也是以“德”经营人心的一种“统一战线”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和企业,包括竞争对手。这同当年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策略如出一辙。

此后,蒙牛在祥和友好的环境中飞速发展。2001年到2003年期间,蒙牛的发展速度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2001年,蒙牛销售收入达到7.24亿元,2002年达到16.69亿元,到2003年则达到40.71亿元。这样的发展速度和飞跃,实在令人惊叹。

呼和浩特市于2000年初开始实施“奶业兴市”的战略,并于2002年提出打造“中国乳都”的构想。蒙牛打造“中国乳都”的策略助了“奶业兴市”一臂之力。2005年8月28日,呼和浩特市被中国乳制品协会正式授予“中国乳都”的称号。以一种产业命名的都城,是一个城市培育这种产业最为辉煌的成就,是产业高速发展、高度发达的标志。

在全国城市中,呼和浩特获得了“中国乳都”的称号。关于原因,呼和浩特市长汤爱军解释说,主要得益于伊利、蒙牛两大乳业龙头。如今,乳业已经成为呼和浩特的支柱产业,它为当地贡献了1/3的国民生产总值,行业同比连续数年居全国37个大中城市之首。呼和浩特市到2004年奶牛存栏量50.8万头,鲜奶产量159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达到746公斤,超过了发达国家人均占有量近一倍,在全国更是遥遥领先。

目前,呼和浩特市基本建成了以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为代表的中国内地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业基地。光明乳业、三元乳业都已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建起了生产基地。乳制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不断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地域经济的发展也为各企业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也是蒙牛最希望看到的景象。“中国乳都”的光芒照亮了蒙牛,也照亮了草原牛奶群雄。

整合媒体以广告助推

人们常说:“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可以解释为真正的营销战不是产品战,而是心智战;营销竞争成败的关键不在有形的市场,而在无形的消费者心智。牛根生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来整合媒体广告,抓住消费者的心。

2005年7月6日,牛根生在做客新浪《总裁在线》时说,蒙牛在宣传、广告,在与消费者沟通,与社会形成共振方面,一直采取这样的方式,即怎么样把蒙牛所关心的和消费者沟通的落脚点,放在广大消费者和社会也关心的事件上,把广大消费者关心的事情和蒙牛的事情尽量连在一起,这是六年来蒙牛一直在做的工作。

牛根生所说的“与社会形成共振”,实际上就是借新闻之势、社会事件,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行各种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制造有“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来引起社会公众的兴趣和关注,以达到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和最终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

找准企业品牌内涵与“神五”事件的关联性,是2003年“蒙牛: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事件营销成功的关键。航天员过硬的身体素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健康、营养的牛奶,进而注意到作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的蒙牛品牌。这一精巧构思也使蒙牛的此次事件营销被评为当年“中国广告业十大新闻”之一。

同样是借势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的事件营销,“神六”与“神五”的营销效果却迥然不同。2003年蒙牛借势“神五”一飞冲天,全面提升了品牌价值,成为事件营销的经典。两年后,中国企业界又掀起了借势“神六”的营销高潮。然而,除了蒙牛乳业继承了“神五”事件营销的精髓外,其他众多赞助企业大都表现平淡,没有做到一鸣惊人,脱颖而出。原因在于“神五”是中国载人飞船第一次升空,因此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自然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而“神六”虽然较之于“神五”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但毕竟是第二次,事件悬念少了,事件的轰动效应也减弱了,就无法达到“神五”事件的轰动效应。

当年蒙牛借“神五”一飞冲天,除了找准了关联性之外,其精确的整合营销传播也是成功的关键。借势“神五”的企业很多,仅航天员专用产品就有六个,蒙牛能够让大部分消费者印象深刻、长期记忆主要得益于蒙牛的媒介策略。

蒙牛没有仅限于赞助,而是利用“神五”着陆的那一刻做了一次全方位的事件营销,利用广告把蒙牛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告诉了全国消费者。早在“神五”成功发射前,蒙牛便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策划这次活动,调动了上千人参与,确立了“蒙牛强壮中国人”的传播主题,并与广告公司、电视台签订了“军令状”。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五”飞船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宣告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就在举国同庆之时,蒙牛关于此次飞行事件的户外广告上午10点即在各大城市实现“成功对接”。

一日之间,伴随着“为中国喝彩”的口号,“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的信息铺天盖地。蒙牛的户外广告共有四个版本:男性版面、女性版面、儿童版和老人版。同时,在全国的各大卖场也相继出现印有“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标志的蒙牛牛奶。只要是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媒体,蒙牛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披露这一信息。可以说蒙牛这一次赚足了社会公众的眼球,而且获利颇丰。从2004年1月起,蒙牛液体奶销量连续30个月居全国奶类销量之首。

现实生活中,可能事件本身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但因为和自己实际生活关系不大,可能很快就淡忘,所以人们会对远离自己生活的事件淡然置之。牛根生认为,要想使事件营销深入人心,影响久远,就不能忽视事件的公众参与度。公众参与度高的事件营销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拉近品牌与大众的距离,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因此在品牌营销策略上,蒙牛有条不成文的规矩:每年至少发掘一个大的“闪光点”,在公众中形成强“刺激”,让蒙牛品牌在众品牌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