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1086900000042

第42章 《经理人员的职能》切斯特·巴纳德(1)

一句经典

一个命令是否有权威取决于接受命令的人,而不取决于“权威者”或发命令的人。

——切斯特·巴纳德

作者简介

切斯特·巴纳德(1886~1961),美国高级经理人员和管理学家,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美国马塞诸塞州一个贫穷家庭。1906~1909年间,巴纳德靠勤工俭学读完了哈佛大学的经济学课程,却由于缺少实验成绩没有得到学位。后来他因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先后获得了7个名誉博士学位。

巴纳德于1909年进入美国AT&T公司工作,1927年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巴纳德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组织经营管理经验,这为他以后创立社会系统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巴纳德的主要贡献是建立和发展了现代管理科学,其代表作主要有: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和《组织与管理》。其中《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性著作。

成书背景

巴纳德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他把组织看做是一个社会系统,这个系统要求人们之间相互合作。巴纳德的思想在古典管理观点和人力资源观点之间架起了桥梁。他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性著作。这本书和他10年后写成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组织与管理》,是巴纳德管理学理论的代表作。巴纳德的这些著作为建立和发展现代管理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他成为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品读

本书内容共4篇,由以下两部分组成:协作和组织管理论的阐述,研究正式组织中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方法。

在展开理论说明和实际分析之前,巴纳德提出了一些基本假设。这些基本假设在以后的描述中给予了反复的阐明。其最重要的几点可以归纳如下:

l个人的选择是有限的,同时又受到整个情景因素的限制。他有动机和目的要实现。实现的方法是在整个情景中选择一个或一组特定的因素使之改变,从而改变整个情景。从实现目的的观点来看,这些因素是限制因素,是需要加以解决的战略目标。

2本身的生物限制得情景中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克服这些限制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协作,为此需要树立一个集体目的。同这个目的有关的情景是由无数因素组成的,对这些因素要加以辨别,弄清哪些是限制性的因素,哪些是非限制性的因素。

3协作是整个情景的社会方面,协作又产生了各种社会因素。这些社会因素又可能反过来成为任何一种情景的限制因素。

4协作的有效性和协作的能率决定了协作的持续。有效性同协作目的的实现有关。协作目的从性质上讲是社会的而非个人的。能率同个人动机的满足有关,从性质上讲是个人的。有效性的测试是共同目的的实现,是可以衡量的。能率的测试是诱发出足够的个人参加协作的意愿。

5协作的持续取决于以下两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过程:同整个协作体系和环境的关系有关的过程;同满足个人需要的成果的创造和分配有关的过程。

6以上两种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会造成协作的不稳定和失败。经理人员的职能在于有效地适应这些过程。

巴纳德非常重视组织的作用。他对组织下的定义是: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这个定义适用于军事、宗教、学术、企业等多种类型的组织。巴纳德在这里指的是“正式的组织”。他认为通过对正式组织进行考察,可以达到三个基本目标:(1)在一个经常变动的环境中,通过对一个组织内部物质、生物、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复杂性质的平衡来保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2)检验必须适应各种外部力量。(3)对管理和控制正式组织的各级经理人员的职能予以分析。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巴纳德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提出的关于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组织内部平衡和外部适应的思想是具有独创性的。

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的一个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不论其规模大小和等级高低,都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交流。

1协作的意愿

协作意愿是所有组织中不可缺少的第一项普遍要素,其含义是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以及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

好的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就意味着个人要克制自己,交出自己的控制权、个人行为和非个人化等。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将不同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地活动。例如,作为工人,就必须按时上班,严格按照工厂机器操作运转的规律进行,遵守工厂的各项制度,使个人行为非个人化。

大多数时候,每个人的协作意愿是不同的,同一个人不同时候的协作意愿的强度也是不同的,个人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协作意愿。组织的目标能够正常运转在于个人通过努力和牺牲,在达成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

基于此,巴纳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关系式:诱因≥贡献。

所谓诱因,是指组织给成员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报酬。所谓贡献,是指个人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由于诱因和牺牲的尺度通常是由个人主观决定的,因此,组织满足这些诱因也是有困难的。有的人看重金钱,有的人则看重地位,有的人侧重于自我目标的实现,对于不同的人,组织要给予不同的激励。这种在管理中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的思想,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共同的目标

共同目标是协作系统的第二个普遍要素,是达成意愿协作的必要条件。如果组织成员不了解组织要求他们做什么,成功以后他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就不可能诱导出协作的意愿来,更不会有好的协作效果。

组织成员对组织共同目标的理解,有协作性理解和个人性理解的区别。协作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脱离了个人立场,而站在组织整体利益的立场上,客观地理解组织的共同目标。个人性理解正好与此相反,是指组织成员站在个人立场上,主观地理解组织的共同目标。

巴纳德还指出,组织目标是整个组织存在的灵魂,也是组织奋斗的方向。但是组织的共同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随着组织规模的变化、人员的变化、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而随时调整。另外,组织目标制定的好坏对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的作用也非常大。

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在制定组织目标时,应当使之具备综合性、总体性、清晰性、可分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确定组织目标时应遵循灵活性与一致性结合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可能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3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所有活动的依据。上述两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把它们沟通起来,才能成为动态的过程。巴纳德制定了一些原则:

(1)信息交流更多强调的是职位。信息交流的渠道要为组织成员所了解,最重要的是要使信息联系的渠道习惯化,并尽可能使之固定化。重点或者是放在职位上,或者是放在人上,而更多强调的是职位而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