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11049000000023

第23章 中国卷·隋唐时期(4)

第二个贡献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虽然早在贞观年间就曾提出过“劝农桑”的政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很好地去实施和完成。因此,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曾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当她掌握朝政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了各个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重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到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达9.1%。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武则天执政之初,边疆并不是很太平。西方的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蚕食唐国的土地。北边一度臣服的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又在边地设立军镇,驻守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武则天还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更是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人沈既济在谈论科举制度时说道:“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制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出身,不管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因为文化的大力普及,才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峤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崇信佛教,广建寺院、修筑明堂、建造天枢、铸造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农民的负担,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此外,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晚年的武则天还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使得二人狐假虎威,飞扬跋扈。

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

武则天的做法到底如何,就像她立在自己墓前的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后人去评说了。

从开元盛世到天宝之乱

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李显即位,恢复了唐国号,是为唐中宗。但中宗即位后,政权却旁落到了皇后韦氏手中。中宗驾崩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女)联合起来发动了宫廷政变,韦后与安乐公主等先后被杀,唐睿宗李旦复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八月,睿宗传位于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李隆基即位后,改元先天,是为玄宗。

唐玄宗像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762年)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母亲是昭成窦皇后(窦德妃)。因其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又称唐明皇。玄宗个人素质优秀,既善于骑射,又通晓音律、历象之学,可谓是才艺双全。

当时,宰相大多是太平公主之党,文武大臣,也都依附于她。于是,除掉太平公主就成为唐玄宗的当前要务。太平公主看到唐玄宗锐意执政,也想将唐玄宗废黜。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唐玄宗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等决定起事。唐玄宗命令王毛仲到闲厩取出御马并调集家兵300余人,亲自带领太仆少卿李令向、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10多人,先杀掉了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俘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右散骑常侍贾膺福和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窦怀贞暂时逃跑,最后自缢而死。太平公主惊恐万分,先是逃入山寺,后又被赐死于家。从此之后,朝廷军政大事完全由唐玄宗一手掌控了。

唐玄宗做了皇帝后,励精图治,重用姚崇,革新政治。姚崇建议:抑制权贵,重视爵赏,纳谏诤,禁贡献。唐玄宗都一一采纳。那些无关大局的具体问题,他都放手让姚崇来处理。有一次,姚崇请奏决定郎吏的任命问题,姚崇再三请求玄宗来决定,唐玄宗只是抬头看着殿屋,没有说一句话。高力士上前提醒唐玄宗应置可否,他回答道:“朕让姚崇理政,大事自然应当与朕共议,郎吏小官之事,何须一一来烦朕!”从此之后,满朝大臣便都知道唐玄宗能够尊重大臣的决定。

唐玄宗弟薛王李业的母舅王仙童,凌辱百姓,被御史弹劾。薛王李业为其求情,唐玄宗命中书、门下复查。姚崇等请奏道:“王仙童罪状上面写得明明白白,御史所言非常正常,不可纵容。”唐玄宗于是同意了姚崇的意见。从此,所有贵族都不敢再放肆。

为了纠正奢华的风气,据《资治通鉴》记载: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七月唐玄宗下令“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又下勅令:“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余皆禁之;妇人服饰从其夫、子。其旧成锦绣,听染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违者杖一百,工人减一等。”同时,还罢掉了两京织锦坊。他还强烈反对厚葬,他认为厚葬对死者并没有益处,反而有损于生者。于是,要求丧葬务必遵守节俭,凡陪葬之物品,均不可以用金银器为饰;若是有违抗者,杖一百。州县长官没有举报的,一律贬官。

为了总结历史教训,汲取经验,作为统治国家的借鉴,唐玄宗酷爱阅读史书,读到有关政事的时候,他就特别地留心。但是经常会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于是,他要宰相为他推荐侍读,以帮助他读书。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九月,马怀素、褚无量被推荐为侍读。唐玄宗对侍读都非常敬重,亲自迎送,待之以师傅之礼。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四月,唐玄宗与中书门下及礼官、学士大宴于东都集仙殿。他说:“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取。贤者能治理国家,朕与诸位合宴,宜更名曰集贤殿。”“仙”、“贤”虽只是一字之差,却反映出玄宗重视人才的态度。

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清明,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在这一时期,唐玄宗采取的主要统治方法是:

1.任用贤能。唐玄宗即位之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任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等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恪尽职守,使得朝廷充满了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还能做到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改革吏治。唐玄宗采纳了张九龄的建议,制定了官吏的升迁制度。选取了很多京官中有才能的人,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锻炼他们的处事才能,培养行政经验。同时,又选拔了很多都督、刺史中有能力的人,将其提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极大地增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与信任。玄宗还把全国分为15道,在各道设置采访使,用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经常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才方面,玄宗还对科举制度做出了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庸官的出现,提高了官吏的整体素质。

3.发展经济。唐玄宗在这段时间里过得非常节俭,他下令三品以下的大臣,包括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佩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了很多宫女,以便节省开支。他还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以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时期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他下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以及籍外田地,一共查处80多万户,大大增加了唐朝的税收和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的实行,唐朝的财政变得愈加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以至于物价变得非常之低。

4.提倡文教。唐玄宗为了选拔人才,亲自参与殿试,考核吏部那些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照顾。下令群臣寻访历代的遗书,共觅得图书近5万卷,使唐朝的文化事业走向了顶峰。

5.对外军事。唐玄宗采取了张说的建议,实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渐衰微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亲自挑选府兵及壮丁共12万人作为京师的守卫,称之为“骑”。他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统治异族和巩固边防的措施。

唐玄宗后期,唐玄宗自以为天下已经太平,便开始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佞之臣,逐渐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以至于生活奢靡,不问政事,使富强的大唐皇朝逐渐走向了衰落。

唐玄宗最初非常宠爱武惠妃,但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去世,后宫佳丽虽然多,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的。

相传,其第十八子寿王妃杨氏颇有姿色,举世无双。唐玄宗见到她以后,果然以为是仙女下凡。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十二月,玄宗封杨氏为女官,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年)八月,又册封杨氏为贵妃。

杨贵妃不仅个人受宠,她的三个姐姐也都赐府第于京师,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远堂兄杨国忠也从此飞黄腾达。杨贵妃出门都要骑马,皆由大宦官高力士亲自于马后执鞭,且贵妃院的织绣工就有700多人。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献给杨贵妃的贡品精巧,均得到了升官。于是,各地官吏竞相模仿。杨贵妃喜爱吃岭南的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地运来新鲜荔枝到长安。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民间竟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生男勿喜女勿悲,若今看女作门楣。”由此可见,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社会影响是多么深远。

生活的奢华,随之而来的便是政治上的腐败。天宝初年,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被擢升为宰相。李林甫为了掌控大权,反对谏官有益的建议。他训斥朝廷的谏官道:“如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何须多言!”补阙杜琎上书言事,第二天便被降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令。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有谏诤之言了。

在用人方面,李林甫认为凡在德才方面超过了自己的,他都设法将其除去。唐玄宗想提拔兵部侍郎卢绚,他就把卢绚调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去做刺史,并欺骗唐玄宗说卢绚因病不能再做事了。唐玄宗后来又想重用绛州(今山西新绛)刺史严挺之,李林甫又欺骗玄宗说严挺之年老病多,宜授其散职,以便于他养病。于是,严挺之又被送到东京(今河南洛阳)养病去了。

李林甫欺上瞒下,并没有引起唐玄宗的注意,他反而还以为天下太平,自己要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于李林甫。高力士劝谏他不可以将大权旁落,他还颇为生气,致使高力士惶恐自责。李林甫死后,唐玄宗一面重用专权的杨贵妃堂兄杨国忠为宰相,一面又信任心怀不轨的边将安禄山。

杨国忠重用亲信,排除异己。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关中饥荒,因京兆尹李岘没有遵从于他,于是把火气发泄到李岘身上,将李岘贬谪到长沙(今湖南长沙)做了太守。后来又发生了水灾,唐玄宗询问灾情,杨国忠便将好的禾苗取来给玄宗看,以掩盖灾情真相。扶风(今陕西凤翔)太守房琯将所管辖地区的灾情向上反映,杨国忠就派御史去追究他的责任。因此,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虽然关中灾情严重,但没有人敢如实上报。连高力士也说过,宰相大权在握,赏罚不公,大臣们都变得不敢讲话了。

范阳(今北京附近)节度使安禄山,为了和杨国忠在玄宗面前争宠,二人相互诋毁。唐玄宗的左右安抚,不分是非,并且认为将政事交付于宰相、边事交付诸将,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样一来,蓄谋已久的安禄山终于发动了反唐的大叛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发动兵变,天下太平已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望风而瓦解,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赶忙逃亡四川,途中路过马嵬驿,士兵发生哗变,将杨国忠砍死,又逼玄宗赐死了杨贵妃,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向北去了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李隆基与陈玄礼率另一部分禁军继续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至德二年(公元756年),唐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居住在兴庆宫(南内)。宦官李辅国离间唐玄宗与肃宗的关系,唐玄宗被迫迁到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晚年的唐玄宗郁郁寡欢,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驾崩,葬于泰陵,终年78岁。

安史之乱

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很多小人得志,除了李林甫,还有国舅杨国忠和节度使安禄山。唐玄宗非常信任这二人,虽然杨国忠曾经多次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会造反,但唐玄宗一直不予理会。他一直认为,不断擢升安禄山官职,即便安禄山有了谋反的心思,也会因为感激自己而归顺。安禄山此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管大权,杨国忠和吏部侍郎韦见素多次建议玄宗削弱安禄山的兵权,把三镇节度使分给三个人,但是玄宗依然没有采纳。

杨国忠为了搜集安禄山的罪状,指派京兆尹包围了安禄山在京城的住宅,逮捕并杀死了很多安禄山的门客。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将京城的情况秘密告诉了父亲,这样一来,矛盾随即激化,安禄山便下定决心起兵造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夏,唐玄宗两次召唤安禄山赴京,安禄山都不问不顾。同年十一月,安禄山伪装以“奉命讨伐杨国忠”为名,率领15万大军,从范阳起兵,挥师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