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上没有难教的小孩
11082500000011

第11章 音乐的营养价值(1)

音乐对孩子的熏陶,可以说是“有其不必然,无其必不然”。有它好像没什么了不起,但是没了它明显能看出缺失。接受过和没接受过音乐和诗歌熏陶的人,夸张点说,就像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认知世界,感受世界。

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全以儿童时期所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去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音乐素养中的高级快乐

在曾老师为我剖析过流行元素之后,我并没有立刻放弃原先的音乐口味。对此他也没说什么。我还是老样子,主要听些时下的流行歌曲,偶尔才听一点钢琴曲和小提琴曲作为调节。

有一天课间休息时,我正听着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阿姨走到我身边,笑着敲了一下我的头说:“没出息!尽是听这些歌。”

我跟她斗嘴惯了,就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唉!你们老人家是不会明白听这些歌曲的乐趣的。你们OUT了!”

阿姨反击说:“请小松同学到浴室去照照镜子,看看传说中的‘井底之蛙’长什么样子。莫非你就是大名鼎鼎的‘青蛙王子’?”

我也不甘示弱:“阿姨,看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就开始用长辈话语权来欺负晚辈啦?难道你忘记了曾老师说过的‘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吗?”

这时,曾老师笑眯眯地从书房走出来。“小松,上回我说过,长辈不应将自己的审美观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不可剥夺孩子审美的自主权。可是,今天阿姨笑你没出息,是在为你惋惜,惋惜你还不知道好东西在哪里。

有个词叫‘敝帚自珍’,意思是你自己家里的破扫帚,用久了有了感情,不舍得扔,只有你拿它当宝贝,别人并不稀罕。你听流行歌曲,在我们看来,就好像你搂着一把烂扫帚,却还无限陶醉。我们说‘好笑’,是为你的视野狭窄而惋惜。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正常情况下都会争取把自己的好处最大化。譬如,在你还没开过奔驰、宝马的时候,你很喜欢自己的夏利车,喜欢归喜欢,你不能说那是最好的车子,因为你没有见识过高级轿车,没有亲自比较过。而开过奔驰、宝马车的人,看你陶醉在夏利车里,还扬言这是天下最好的车,难免会为你惋惜。

“还有许多好音乐你未曾接触了解过,太可惜了。你应该扩展视野,增加见闻。在有见识的前提下,再来对怀里的破扫帚做另一番评估,这样会更客观一些。”

我被他的理论绕进去了,感觉自己怀中好像真抱着一把扫帚,我有点窘。于是说道:“我是觉得这些流行歌曲挺不错呀,我知道有更高雅的音乐,但是听不懂、不喜欢,现在只喜欢低俗音乐,总行了吧?”

曾老师笑眯眯地说:“当然行,我说过会尊重你的审美观。不过今天既然说起这个话题了,我就顺便提醒你,你之所以还要坚持抱着烂扫帚不放,是因为你没领略过更高级的快乐。”

我觉得他是在忽悠,疑惑地说:“瞎扯!快乐还有高级和低级的区别吗?”

曾老师接口道:“是的,还真的有区别。这不是我说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穆勒说过,快乐有高级和低级之分。高级快乐需要通过受教育、培养鉴赏能力来获得。他有一句名言:‘当痛苦的人胜过当快乐的猪,当痛苦的苏格拉底胜过当快乐的傻瓜。如果傻瓜与猪对此有异议,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更加高级的快乐。’照穆勒的意思来说,如果你认真听一年流行歌曲,再听一年西方古典音乐,只要你体验过这两种快乐,自然会偏好更高级的快乐。穆勒说过:几乎没有人会因为能够享受所有的畜类快乐而愿意变为低等动物;没有哪个有才智的人愿意成为傻瓜;没有哪个有教养的人愿意成为无知之徒;没有哪个有感情和良知的人愿意变得自私和卑贱。纵然他们确信一个傻瓜、蠢材、恶棍对自己的命运比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更加满意,他们也不会用自己的命运同前面那些人的命运交换。

“当你死抱着现在的歌曲不放,的确反映了你还没找到音乐世界里的高级快乐,但你至少应该尝试去听一听别的音乐,拓展一下视野,对比之后再来作决定。”

曾老师引用约翰·穆勒的那些话是当场整段整段背诵出来的,这真让我感到惊讶!他经常能够整段背诵至理名言。不久后他把这个诀窍告诉我了。他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的记忆力是不可靠的,尤其是我35岁之后记忆力下降很快。但是读书时看到好的句子需要背诵下来怎么办?

我把这些书里面需要记住的段落画出来,然后朗读它们并且用录音笔录下来,放到MP3里面去。那么在晚饭后散步时、干家务时,我就会戴着随身听来听这些佳句。一遍一遍重复听,心里默记,就这样将它们背诵下来。因此多年下来,我光是利用生活中的边角料时间所获得的重要知识,就比别人通过正规学习记住的都多。等你以后明白了时间的意义,相信也会像我这样珍惜生活中的边角料时间的。越早开始越好,从少年时开始,持之以恒,十年之后定会有惊人效益。”

后来这套方法我也喜欢上了,我在MP3里放了许多书籍的音频,每当出门乘车时我就陶醉在那些知识中。这是我从曾老师那里获得的最宝贵窍门之一。

说实话,我当时被他的理论震住了。因为我已经很信任曾老师,知道他为我好,会努力带领我走上高效的正道。在这么博学的老师面前,我没有任何资本拒绝他的引导。在他面前,虚心地接受也许就是对自己最有利的路径了。幸好我当时已经想明白了这一点。于是我收起脸上的笑意,很认真地听他说下去。

他见我愿意认真听了,就继续说:“流行歌曲是什么?你想想看,是不是每隔几个月,香港流行歌曲就要换一茬?老是更换的东西,说明有点时尚、浅薄的味道。经典的东西常常是质朴、厚重、简约、耐看的。

“看大街上的红男绿女们穿上流行时装,追逐昙花一现般的‘时尚’快感,几个月后这种款式不流行了,又投身到下一款的追逐中。专门卖最新潮服装的那些店,要保证赢利,要规避库存积压的风险,卖一件衣服至少要赚回来三件的本钱才行,这是行规了。这些风险都要转嫁到衣服的零售价上由消费者承担,追逐新潮的人为昙花一现的快感支付了风险金。流行款式一旦过气了,时尚的光环就消失了。经不起时间推敲的流行产品,说明本身经不起审美判断。反过来说,当一个人具有独立且深刻的审美观,他是不会轻易陷入时尚流行的圈套的。

“把这种逻辑用在音乐上来,也是说得通的,你还沉醉在流行歌曲出不来,并且坚持认为当下的流行曲是最好的,那么说明:1.你的审美观很低端,在这方面要加强修养;2.你被潮流规则深深控制,不够理性,不敢与主流意见相左,说明缺乏个性,性格中怯懦的力量占据了上风,你应该努力避开这种支配。这两点都反映出深层的问题,能够尽快解决,你就能尽快开始训练自己,带领自己走向强大之路。”

曾老师的话触动了我,但是我的确不喜欢古典音乐,又有什么办法呢?

曾老师笑笑说:“别着急,先从认识上一步步来。”他啜了一口茶,不紧不慢地说:“你现在听的大部分是营养很低的流行歌曲,那些歌曲占据了你的心灵空间,你需要腾出地方才能容纳好东西进来,才能让心灵获得滋养。否则,整天和低养分的材料打交道,只会限制你的鉴赏水平。

你现在应该明白自己的处境,各方面的基础都薄弱,最需要讲求效率,争取大步赶上,所以你应该挑富含养分的精神粮食。”

曾老师谈思路

把音乐带进小松的生命世界,是我必须要做的,也属于剪头发、换眼镜和学弹琴之后的组合拳之一吧。可是我对此并不着急,因为音乐和阅读兴趣一样,是“功在当下,利在终身”的事情。

我把音乐和读书、思考当成丰富人生的三件大事来看待。重要的不是如何让他快速接受音乐,而是一旦将音乐引入他的生命之后,如何让他持续将音乐学习下去。

李敖说过,当你跟二流货、不入流的人整天搅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很难跟第一流的人并驾齐驱。这里隐含的意思是,我们不要交那些不如自己的朋友,而是要跟比自己高明的人做朋友,这才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人的可塑性很大,大部分目标可以靠自我训练而实现。所以,听歌要听有用的。那么,什么是有用的歌曲?首先看不同时期流行歌曲的歌词质量。歌词很像诗词,内容、韵律都有讲究。好的歌词和好的曲调搭配,能够让人久久难忘。

因为青少年喜欢流行歌曲,因此歌词的质量高低对当前青少年的影响更为重要。歌词是一种文化载体,它能给青少年带来人生感悟,影响青少年的赏析口味,高质量的歌曲还能带来文学和韵律的审美提升。

在你的头脑里,只要将“流行”的外衣扔掉,何妨把1990年的那些歌曲当做现在的最新歌曲来欣赏、来喜欢呢?《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句话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你们失去的只是锁链,赢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句话也可以改为:从头脑中解除潮流这条锁链,我们将获得无限大的自由空间。从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到《梁祝》;从披头士的《letitbe》到艾尔顿·约翰的《风中之烛》;从芭芭拉·史翠珊的《回忆》到唐妮·布莱斯顿的《别伤我心》;从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到李宗盛的《当爱已成往事》--浩瀚如繁星的优秀歌曲,可全数拥入怀中。

其实说得更功利一些,现在多数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者都是35?45岁之间的中年人。这个年龄层的人是现在的社会中坚力量,他们掌握了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在工作上,分工、提拔等权力在他们手上,他们自然会从自己的角度来评议年轻的下属。由于不同年龄层的人,各自成长的时代背景差异明显,因此有些中年人常常看不惯年轻人的审美品味。这其中难免带有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傲慢,虽然非理性,但它是普遍现象,古今中外皆然。

在这种前提下,除了工作能力之外,是否有共同语言自然也能成为派系、阵营、好感、厌恶、拉拢、打击、提拔、解雇等职场故事的重要元素了。

如果一个年轻人的工作业绩不好也不坏,而某一天,在和上司闲聊时,恰好谈到不同时期流行歌曲的话题,如果他能对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能够和上司找到许多共鸣的“同一首歌”--不用说,上司会对他刮目相看。在以后的工作中,优势的天平有可能就倾向他,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显著增加。这不叫溜须拍马,而是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人情世故。

上司赏识他的理由未必仅仅因为对于歌曲的喜好一致,更重要的是看他作为一个青年,却能够具有跨越自身所属时代的音乐鉴赏兴趣,敢于质疑当下的流行元素,这背后体现了年轻人的音乐修养、个人品味和敢于孑然独立的精神品质。

另外,喜欢哪一类音乐,其实就是给自己挑选了某一种美容风格。长期受到某种音乐熏陶,肯定会让人在气质内涵上体现出相应的特征。高雅的音乐能改变一个人的情感触觉,改善一个人的气质,提高一个人的审美标准。

学习动机并不重要,学到知识才是关键

“在追求自我完善,建立优势技能的道路上,其实最初的动机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最终获得了多少永久性设施。

“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重要的日用品,其实当初研发时并不是为了民用,如现在家用的活性炭水过滤器、酒店的烟雾探测器、卫星电话、眼镜上的耐划痕镀膜、冰箱的保温材料等等,它们原本都是为了航天工业或军事工业而研制的产品,后来作为附带成果转移一部分技术用以生产民间日用品。这些科技当初的研发动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相关行业通过努力创新了技术,使更多人广泛地从中受益了。

“幸亏我初中时就明白了自己不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是为了让自己出人头地才读书的。那时我想长大后当律师,但是学校又没有专门训练学生口才的课程,我想学的东西学校不开课怎么办?等别人塑造自己还不如主动培养自己。于是在早读课时,我找喜欢的文章来练习快速朗读,锻炼口舌反应能力。这样过了两年,我发现自己的口才大有进步了。

“后来我又发现只是口齿伶俐还不行,还要思维缜密,言之有物,条理清晰,于是我就找资料来进行逻辑训练。

“总之,自己想得到什么就动手学习什么,结果几年后就开始收获好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