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上没有难教的小孩
11082500000012

第12章 音乐的营养价值(2)

“那时喜欢女同学,不敢当面表白,于是就传纸条、写情书。为了把情书写得精彩动人,我苦读散文诗词名篇,而且苦练钢笔字。几年积累下来,当初心仪的女孩虽然没有追到,但是那些文学知识留在脑子里没跑掉,全都成为了十几年后写文章、教学生的素材。

“所以,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动力可以现实一点。阶段内为什么目标而学习知识技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浪费宝贵时间。少年时点点滴滴地累积,学到的东西都能转成以后人生发展的基石。

“不妨设想,现在去接触高雅的古典音乐,就是为以后追求艺术系姑娘而打基础,为以后花前月下提前准备话题,提前储备一点音乐素养带来的气质,提前准备这类女孩将会关心的细节等等。

“功利点说,学习音乐完全可以是为了日后的恋爱。但是这个动机你最好不要告诉别人,自己默默地做,向前走就是了。为什么不能告诉别人呢?因为如果你多年以后一个不小心歪打正着,成了大音乐家或艺术家,人家采访你,问你当初因何走上艺术道路,你就可以清清嗓子,深沉地对着镜头说:我从小立志要提高中国音乐在国际上的地位,投身进来就是为了扬我国威!

“所以,动机真不重要,关键是要行动,只有付诸行动了,你才有收获的可能。”

曾老师这一番讲话,在我脑海中不断回响。他的话具有难以辩驳的感染力,看似不正统却夹着几分痛快,逻辑上也无可指摘。我思索了两天,想通了,开始放下原先的流行歌曲,找出一些经典老歌来听,同时还找了大量古典音乐、西方流行音乐等等。结果不出所料,在一周内我就被它们彻底征服了。

正如曾老师所说,把“流行”的外衣脱掉,会发现其实几十年前的歌曲很好听。当我听到那些优美的歌词、拨动心弦的韵律时,我终于品尝到什么叫“相见恨晚”。

而且随着涉猎的不断深入,遇到好听的歌,我的心里就止不住快乐地笑,在心里默念得最多的词语就是“相见恨晚”。后来我基本不听当下校园里的流行歌曲了,大部分的时间我都陶醉在古典音乐、轻音乐和西方流行歌曲里。

正如约翰·穆勒所说:快乐有高级和低级之分。高级快乐需要通过受教育培养鉴赏能力来获得。当你尝试过高级的,自然能辨别出何谓低级的。这种辨别能力一旦具备,你自然不会再沉醉于那些低级的快乐里。此后,好音乐陪伴我度过了许多安静的时光。

每当想起曾老师说的“培养音乐素养可以是为了增强恋爱竞争力”

的观点时,我总觉得很多事情自动落入了他的预言中。我有一种深刻的幸福感,就是在短短几年间,我看见自己有了收获,这种看见收获的感觉真叫人快乐!

音乐是成长必需的“微量元素”

不久之后,我们去音乐厅欣赏一位国外的钢琴大师的演奏会。那老先生满头银发,很像电影里的那些艺术大师。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弹琴技艺,而是他对现场气氛的严格要求。

他也许来之前就对观众不放心,在开始演奏之前,他反复对观众说,请大家保持最大程度的安静,在他弹奏的过程中不要发出任何声响。他用犀利的眼神慢慢扫视全场,等到鸦雀无声了才坐到钢琴前开始弹奏。

散场后,在走出音乐厅的路上,曾老师对我说:“这位钢琴家身上有一股认真的魅力,从他对现场安静的要求可以看出,他是个做事极其专注的人。艺术上成大事者,几乎都具备这种非常较真的性格特质。要做就要专注地做好,否则就别做。你别小看这点执拗,正因为这种执著的特性,令有些人在专业上出成就,另一些人因特性不同就被命运分流了。”

想起有一回,我们在观看意大利三重奏时,有个中国姑娘坐在意大利钢琴家的身边专门给他的乐谱翻页。其中一个乐章她居然提前翻页了,这是不可思议的错误,只要注意力集中,懂得看乐谱的人应该都可以跟随演奏者的进度来掌握翻页时机。当时钢琴家正在快节奏地弹奏着,被人提前翻页了,看不到乐谱他心中应该也焦急万分,但彼此语言不通。

熬到了一个稍微停顿的瞬间,他自己腾出一只手来用极快的速度把乐谱翻了回去,这时全场观众才知道那姑娘刚才严重失误了。专门帮人翻乐谱居然翻错了都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不靠谱了!当时她在舞台上有多么窘,只有自己知道了。

马克思说:天才就是集中注意力。这话是有道理的。当你学会了集中注意力去完成目标,你也是天才。这个道理朴实,易操作,是通往成功的法门。

我们边说边走到了音乐厅门口的咖啡馆。我对曾老师说出了我的疑问:“我现在对音乐开始有点兴趣了,但是不知道音乐对人生有什么好处。我既不能够成为钢琴家,也不会走上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岗位。那么加深古典音乐素养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曾老师笑笑说:“这问题问得好!音乐被一般人理解为生活中的非必需品,从而低估了它在人生中的作用。少年儿童的可贵处在于‘可塑、未知’。当我问少年的你要不要学习音乐时,你心里知道自己还有可塑空间,应该放眼未来、展望前途,因此你有资格问:‘这东西对我以后有什么帮助呢?’成年人则不同,他们的可悲在于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可塑性。当你问成年人要不要学习音乐?他的头脑里主要会考虑现实需求:这东西对我现在增加工资收入有帮助吗?一个乡村的中年农夫会说:‘以前没接触什么高雅音乐,没功底,现在学已经没感觉了。一来学不到,费劲儿。

二来学了也对自己的现实境况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年纪大了,生活圈子基本固定了。三来身边没有兴趣相投的朋友可以交流。’而少年儿童就像在舞台帷幕背后排练的小演员,可贵之处在于还有机会选择,想演奏什么乐器就学习什么乐器。成年人完全不同,他们已经被推到舞台上,灯光灼热,万众瞩目。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要在舞台上对‘他者’展现自己。许多人上台之前对于未来舞台上的灯光、观众的目光和自己的心理处境估计不足、准备不足,被时间的主持人推上台之后,才发现自己一无所长,甚至还没准备好打招呼的台词。他们因为准备不足,被晾在舞台上,这种感觉是很难受的。大部分成年人的窘境在于无法回到后台苦练。因为等到真正走上舞台之后,才发现身后的时光通道是条单行线,只能朝前走,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衣食无忧、总被别人原谅的年龄里;回不去鸵鸟般埋头逃避现实也无人斥责的小卧室里;回不去理直气壮发呆的教室里;回不去把无知当有趣、将无聊当个性的荒唐里。

“再也回不去了!衣食住行、事业进阶、成家立业、荣誉感等议题夺走了24?30岁人的大部分精力。已经登上舞台的他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命运交响曲》。生活和现实的困扰常常令人无暇旁顾。这时候你再问他们要不要慢慢接受音乐的熏陶,他们会大声说:以前我还穿着童装在后台时,你就该向我大力推销这玩意儿的,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我得养家糊口,拜托!现实一点儿好不好?他们的人生就这样啊!当他们年龄小,有权‘务虚’时他们没把握机会;当他们登上舞台时,就必须‘务实’了。

“很自然,这时候‘音乐’已被这些‘务实者’列为身外之物,而你真的不能责怪他们。人生是很无情的,登台前和登台后的处境截然不同。登台之后,现实生活总是步步紧逼,因此更反衬出年少时的‘前瞻性’有多重要。这也说明,同一件事情被不同阶段的人来理解,意义截然两样。”

曾老师说人成年后就如同被推到了舞台中央,让灯光和目光聚焦在你身上,这个比喻很生动很形象。我能够想象站在舞台中的炽热和紧张,幸亏距我登台时间还比较长,我还能准备准备。

我又问:“那么学习音乐、诗词的人和不学的人有什么区别呢?”曾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姓赵。他从小立志要当科学家,学习上重视数理化,不愿接触音乐诗歌。上中学后他也一直偏向理工科的学习,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从他目前的职业来看,他很成功。虽然他对音乐、诗词、电影、小说等漠不关心,但照样生活愉快,工作顺利。只是生活中的他,总容易给人刻板、没有情趣的印象。他思考严谨,但是欠缺灵气。他善于思考严谨的课题,逻辑能力很强,但是不善感,情感触觉不敏锐。

听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土壤的营养成分不同,会造成植物长势的区别。

曾老师谈思路

有些人认识上有种误区,以为上学时选择文科或理科就是壁垒分明的两个阵营。这个标签贴得太草率了。其实在上大学之前,各种知识都不妨随意摄取,打下综合的基础。高中分文理科之后,也不应该让文科、理科泾渭分明,最好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在功课上有所侧重就行了,内心没必要把它看成是人生阵营的划分。许多政治家或杰出的商业人士,大学时学习的是理工科,但是那些专业科目并不妨碍他们对音乐、诗歌的爱好和追求。要说影响,只会好,不会糟。有不少人的发展就是被早年的错误观念给耽误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长初期,家长和老师应打破心理上的篱笆,鼓励孩子多元化发展。

音乐对孩子的熏陶,可以说是“有其不必然,无其必不然”。有它好像没什么了不起,但是没了它明显能看出缺失。

接受过和没接受过音乐和诗歌熏陶的人,夸张点说,就像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认知世界、感受世界。

不理解音乐、艺术的人,有时无法发现事物的另一种关联性,他们没有用那样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眼睛,因此不具备那种视觉角度。

心灵和思维缺少某些训练,会产生认知上的盲区。在这方面有巨大盲区的人,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部分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不具备一种非常重要的感知方式,从而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世界上许多杰出人物都是综合型人才,大多具备多种艺术能力。他们少年时期吸收的文学艺术修养给他们以后的生活输送了重要养分。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家、战略家,他的诗词文学功力大家有目共睹;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前总理施密德特是个音乐家;还有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她不但会弹钢琴,而且还是花样溜冰的高手。

这些杰出的政治人物在艺术上的造诣综合反映在他们的行事和思维风格上。人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一块小切片,里面包含了足以反映整体信息的密码。整个人生故事其实就是个人内在素质的综合产物。

音乐和诗歌能够培养人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具有艺术的感悟能力,有助于我们细腻地感受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当对音乐和诗歌的理解完全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向别人描述感知的伴随现象,但无法让不懂音乐的人也感同身受。因为许多个人感受是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

当我们在艺术活动中获得了某种直接或间接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就必定会把已经内化的感觉作为自我的综合因素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去--你无法拒绝体内的知识、素材、感想和经历对自身的影响。

譬如,当你阅读一本文学作品,或者在判断一个商业对手的语言、表情时,那些蕴藏在体内的理解力,肯定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

就如同盐粒完全溶解在水中了,倒出来的每一滴水都包含了盐分。你看不见它,但是能品尝到它的存在。

从音乐和诗歌中,可以获取某种理解能力,它能让你从琐碎的文字背后、从凝练的歌词之中、从悠扬或激昂的音符内部抽取出作品的精华成分。

它能赋予人从别人的肢体动作、表情变化和语言表达背后迅速捕捉到要点的能力。因此,从中得到的是一种工具,一种能帮你提高思维效率的工具。人在成长发育中,身体需要多种养分。除了钙、蛋白质、维生素C等主要元素之外,还需要许多微量元素,比如叶酸、铁质、胡萝卜素、磷等等。

“音乐”是人们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微量元素,它可能不是最重要的生存必需品,可是在人生关键时期若有它的参与,人们的成长过程也许会发生质的改变。

在人生的发展中,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它们能造就不同的感情特质和生活体验。比如,它们能让人善感。“善感”是指情感细腻,能够敏锐地察觉和理解他人透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和文字表达所传递的信号。

善感不是一种心绪,而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和能力。如果11~18岁的青少年对此类艺术有过几年的专注投入,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感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