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帮助孩子成长时,心愿是好的,但常常事与愿违。很多家长不懂得掌握时机、步骤、策略,方法简单粗暴,不管孩子怎么抗拒,家长都不改初衷。为什么家长能这么牛气呢?就因为有个强大的理由--我是你的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就算搞错了,也算好心办坏事吧,在道德上无过错。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陶行知(教育家、思想家)
多管齐下,爱上钢琴
让我学弹钢琴并不是爸爸妈妈的心愿,但他们是与曾老师配合最好的家长,他们三年里不说一句干预老师工作的话,完全相信老师会尽心做到最好。所以,弹钢琴这鬼念头,是曾老师的设计!
大约是我到曾老师家三个月后,有天晚上,我和曾老师在书房里看电影《海上钢琴师》。故事讲述了一个始终坚守在一艘豪华游轮上的天才钢琴师的一生,里面的许多台词充满了人生哲理。电影结束后,听着片尾曲,我沉浸在故事里,十分感动。
灯光亮起之后,曾老师轻松地和我随意谈论刚才的电影片段。你们知道,曾老师是个“心灵捕手”,看似不经意的聊天,其实从他嘴巴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有用意。何况,那一晚原本就是他打猎围捕我的专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
这时必须要带出另一个重要人物--曾老师的妻子,这是魔术师身边最重要的助手。她很善于配合曾老师的教学方法,经常看上去像“路人甲”,其实是个训练有素的好助理。阿姨没有一点儿架子,我们常常互相斗嘴皮子。
我们三个人围绕刚才电影的话题闲聊,气氛很愉快。聊了20分钟左右,曾老师说:“我要干别的,小松去洗澡吧。”我刚起身要回房间时,阿姨调侃了我几句,我停下来笑着和她斗嘴。就在这时,她笑着说:“哎,老公,我发现小松的手指很修长,长得挺漂亮的,适合弹钢琴呀。”她说这句话时的语调、表情,与当时的场景和整体气氛非常协调,毫无破绽,而且她是对着曾老师说的。
当时我的笑容还挂在脸上,曾老师扫了我的手指一眼:“咦?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来,过来给我看看。”
我的心情本来就很好,被别人赞美手指漂亮心里当然受用。其实我从小就觉得自己的手指挺修长、挺漂亮的,不过别人一般不会称赞男生的手指。我很自然地把手伸过去,曾老师瞄了几秒钟,轻描淡写地说:“确实不错,早一点发现就好了。好了,快去洗澡吧。去!”
在洗澡时,我很高兴,情不自禁哼起歌来。我还不自觉地把双手放在水气蒙蒙的浴室镜子前,得意地审视这双刚刚被赞美的手。从浴室出来后,我听到书房传来放电影的声音。原来他俩找出几部有关钢琴的电影在看,像《钢琴师》《钢琴别恋》《闪亮的风采》等等,阿姨专门挑出弹钢琴的画面,评论电影主角的手指。他们在谈论时,都没有特别留意我,只是在讨论着关于手指长短和弹琴之间的关系。我也站在旁边一起看。阿姨笑着说:“小松,可惜了,你的手指那么好,小时候没学弹琴,浪费了好材料!”
我就和她斗嘴说:“大器晚成的人更厉害!”曾老师马上接过话头调侃道:“是啊,听说苏东坡中年之后才开始练书法,人家很快就成书法家了。可惜你不是苏东坡呀!”我们三人就这么嘻嘻哈哈地贫嘴了一通。到了床上,我脑子里浮现出《海上钢琴师》中的很多画面,想起我那修长的手指,隐隐觉得有些遗憾!
第二天午饭时,老师们都在议论我的手指。几位女老师还拉着我的手比较一番,夸我的手指漂亮。这事说完也就过去了,几天后没有人再提。当时曾老师家中有一个女孩小雯,她每周都要去附近一位钢琴老师家里学弹琴。平时由她的老师带过去,但有一次老师请病假了,曾老师叫我带小雯去钢琴老师家里。一开始我反对,不想去。曾老师笑着说:“你就去看看那个老师的手指有没有你的手指长嘛!”既然他硬要我去,没办法,我只好遵命了。
到了钢琴老师家里,门一开,我的眼前一亮。哇!这位老师真漂亮,很有气质。青春期的少年如果说对美女视而不见,那肯定是骗人的。老师姓谭,非常有亲和力。她让我坐在旁边,给了一本杂志让我打发时间,然后她就去教小雯弹琴。我忍不住去看她的手指,真美!
课程将要结束时,谭老师的另一位女学生来了。她的年龄和我差不多,长得也很漂亮。我见到同龄的女生就觉得很不自在,坐立不安。
又过了几天,曾老师和我一起看电影《钢琴师》。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一名犹太钢琴家被人尽力保护起来的故事。电影告诉我们,一位有价值的艺术家是人类的财富。看完电影后,我们照例聊了一下剧情和观感。
电影中那个德国军官为什么看到钢琴师却不杀,还要接济他、保护他呢?因为这军官本身也喜欢弹琴,也拥有良好的艺术鉴赏力。在古希腊,早有思辨的风气,民间崇尚讨论,崇尚逻辑,催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以至后来影响到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
这些思想精英和民间的土壤基础密不可分。德国、奥地利诞生了许多哲学家,康德、马克思、维特根斯坦等等。他们严谨、细致的作风,逐步变成了集体性格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家发展进步很快。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文艺,各个领域都群星璀璨,就因为那片土壤中长年积累的厚度,终于大爆发了。欧洲发达国家的人民,文化素质高,学乐器的人多,虽然达不到演奏家的水平,但他们的鉴赏力都很高。
这说明,一项艺术,群众中票友的数量众多而且水平高,就会催生舞台上的演奏家们精益求精。因为台下的观众品味高,台上的表演者想要博取掌声就必须奋力向上--土壤品质与产品品质的关系很大。
《钢琴家》里的那个德国军官,居然冒着巨大的风险来保护一名犹太钢琴家,是因为他从小受过艺术的熏陶,这种熏陶赋予了军官另一层人格,这也是故事的动人之处--对艺术的珍重超越了政治!那位德国军官也因此而受到别人的敬仰!准确地说,正是音乐鉴赏力拔高了一个战争机器的人性!
学习艺术,未必是要成为顶尖的专业人士。能成就一番事业固然好,但能获得成功的人毕竟只有少数。通过学习乐器、绘画等技艺,来提高自身的内涵和鉴赏水平,这些东西作用于内在,终生受用,并且对理解各种学问都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学过弹琴的人,音乐素养一般比较高,至少能欣赏钢琴曲。比如,听一首肖邦的钢琴曲,不会弹钢琴的人和曾经练习过钢琴的人相比,感受是不同的。会弹钢琴的人听到的音符具有触键的质感,而别人却听不到这种质感。
曾老师说:“小松,你希望以后成为一个对音乐有鉴赏力的人吗?”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想,可是我听不懂高雅音乐呀!”“谁都不是一开始就懂的,关键在于想不想开始,只要迈开脚步,一定会逐渐接近目标。我看,你干脆先跟谭老师学一学弹琴吧。不用学很深,达到3?5级的水平就可以了。”
自从十天前阿姨夸我手指漂亮、可惜没有学琴开始,“学弹琴”这件事已经在我心底里流动了一段时间。所以,当曾老师提出来时,我没有反对,只是有点不好意思。
曾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鼓励了我几句。他说只要我去开个头,不想学了可以停止。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并不强求在钢琴上有多深的造诣。像我这样的年纪才开始学,也别指望我能够成为钢琴家,纯粹学着玩儿。
我觉得曾老师说的有道理。再说,其实我也想见到谭老师和那个女学生,能认识她们也是不错的。你说人是不是很奇怪,假如提前几个月跟我说学习弹琴,估计我是不会去的,可是现在我却觉得这是一件挺自然的事情。
学习弹钢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开始是每周两节课,学习了一个月之后,曾老师问我感觉如何,我说还好,只是有些单调,那些初级练习曲太儿童化了。
曾老师说:“你要增加练习的时间才会加快进度,像你这么大的孩子,学弹琴可以比年幼的孩子快很多。现在家里没有钢琴,让你妈妈给你买架钢琴来练习吧。”
我心里想,能否坚持学下去都不知道,买了钢琴之后假如半途不学了,岂不是浪费钱了?于是我支支吾吾不敢答应。曾老师似乎看懂了我的顾虑,就说等我不想弹了,可以把钢琴运回家里给我妹妹学习。我想想也有道理,就同意了。
后来我一直跟着谭老师学琴,一年之后,我的水平已经达到了4级,后来就没再学下去了。对我不想继续弹下去,曾老师持开明态度。
他说:“你现在已经有了基础,以后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捡起来再学习,最可贵的是现在有了选择权。假如你从来都没学过,成年后基本上就失去了这种可能性--这也是当初尽量劝你学钢琴的原因。你现在觉得弹琴枯燥无味了,所以练习不下去,这我可以理解。但现实就是--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弹琴基础。而两年前,钢琴对你来说只是商场里的陈列品,你连摸一下的兴趣都没有。你觉得艺术和自己无关,你也不会买票去听名家的演奏会--而今天,一切不同了。”
经过一番努力,后来我真正喜欢上了音乐。随着对古典音乐的喜爱,我确实觉得会弹琴和不会弹琴是不同的。正如曾老师所说,飘进耳朵的音符更多了些“质感”。
曾老师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