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于改善青少年行为及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润心”的一种直接手段。对于从来不爱学习的颓废少年,假如音乐能够被他接受,那么音符和歌词将如同春季的融冰渗透进干涸的草地,激发灵魂深处“渴”的呼声。音乐是想象力的翅膀,少年人的思绪由音符牵引可以滑向远方。草原、冰山、森林,天地无碍,自由奔放。正因为音乐如此重要,我希望学生自己悄然去接受它。越是自然的,就越能在心灵驻留长久。对青少年而言,学会弹钢琴当然比不会要好。想让小松学习弹琴,是个艰巨的任务。在他刚来时,我简直无从着手,因为他各方面的基础都太薄弱了。
引导学生学习乐器,不能无中生有,而是要结合他的条件、性格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在尊重小松基础的前提下,让他学习弹琴,如同在一片荒漠中要硬生生地开辟出一片绿洲来,这个弯,绕得很大。
做正确的事,打破常规又何妨
我一直没问曾老师为什么要我学弹琴,因为总觉得那是我自己想要做的。一年之后,他给我讲了我学习钢琴背后的故事。
“刚来时,你的脑子一片空白,其实可怕的不是单薄空洞,而是造成单薄空洞的原因。我担忧你的自我意象是不积极的。你心中将自己放在与读书、艺术、精英相对立的阵营,这种心理的站位意识才是最大的阻碍。
“人的自我意象像是导航仪里的地图,它影响着我们一生行进的路线。书店、音乐厅、乐器、文化思考或者领奖台,这些符号都成了你躲避的地方。就像磁铁的同极,碰上了自然就因排斥而绕开。
“其实你钢琴学到什么水平是次要的。我的主要意图是要让你的手指去触摸琴键,让你出现在那些钢琴比赛和名家演奏会的观众席上。一句话--让你自己的身体触觉来说服你。
“琴键是用手指去亲吻的,从童话般的虚无感开始,慢慢随指尖触觉走进你的神经深处,直到你看见琴键就觉得那本是属于你的地盘。你如果不去学琴,那些气质优雅的老师根本不会与你有交叉点。当她在身边亲手辅导你,你自然就会跟着她一起学习,并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以后,你可能会忘记她,可是却忘不掉那些知识了。”那充满艺术氛围的音乐厅,也是一种身份符号。进去一次不稀奇,任何人出于好奇都可能偶尔为之。可是,当你成为那里的常客后,你会无意中慢慢认同那种身份感,认同那个艺术殿堂是为你而建造的。
“这种认同感是通过你和同学们的交流激发的。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要适当鼓励你和同龄人交流就行了。
“然后,你就会开始挑选另一种风格的衣服,从着装上开始调整自己,认同自己新的身份符号了。
“还记得一年后,我带你去香港铜锣湾商场买衣服吗?你很想买一件在电影中见过的那种白衬衣,袖口是折过来扣、带有金色袖扣的那种。我答应了,陪你到处找,最后满足了你的愿望。虽然我提倡节俭,但是这种钱值得花,因为它是强化你新自我意象的黏合剂。你喜欢那种衣服,也就透露了你内心对形象的追求方向。
“有天晚上,我发现你半夜两点还没睡觉,于是推开你的房门。你正躺在被窝里戴着耳机听歌。我并没有责怪你,因为深夜里听歌,本就是一个少年思考人生的灵感温床。
“我拿过你的耳机来听,里面传来爱尔兰风笛的声音。我跟你聊了几句风笛的味道,还有风笛的名曲,然后就关上门,不打扰你了。
“当时等于是给你一种授权:当你在做着正确的事情时,我会默许你偶尔打破常规。因为一时睡眠不足的不良影响远远无法和催生思考灵感的积极作用相比较。
“其实,青少年只要是往积极的方向发展,父母应该灵活地给他们一点突破规则的刺激感,那些刺激感会比一千句鼓励、溢美之词更有用,而且能让孩子觉得父母贴心、开明,从而更有利于彼此的沟通。
“你的手指长得修长,这点我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然后我发现你的性格比较柔和,可以往文艺方向发展。接着就是布局了。我先带你看一些有关弹琴的电影,听一些学习艺术的美女的故事,让主角的气质和不同凡响的味道感染你。我平时给你讲的许多小故事,也是描绘艺术的美感和人生的关系。
“通过电影里的故事和我描绘的画面,引发你的情感产生涟漪,就像往平静的湖面不时扔一块小石头,激起内心一点点震荡。每次的分量都不用多,给你一点推力,但要让你感觉不到有我在推动,因为你们不喜欢按照大人设定的局面去走,而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感觉行事。
“既然这样,那我就帮助你形成这种感觉。让你的脑海从洪荒野蛮中开始萌生弹琴这个念头。阿姨称赞你的手指也是抛出一个信号,促使你的内心去想这个议题。
“所以,我持续地给你散播学习弹琴的正面信号,让你的脑海出现这个议题,然后再使这个议题在你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比如:夸你的手指长得好看却没有学弹琴,让你自己觉得遗憾。然后身边的朋友也多次认同你这种遗憾,更加加深了你的念头。
“然后,谭老师出现在你的眼前,这是一种感官吸引。在这之前,很久不让你接触外面,制造渴望与同龄人为伴的心理需求,接着在琴房看见同龄的女同学,这些都是辅助元素。
“当各种因素发酵一段时间之后,你的念头清晰了,这还不够。因为你自己不好意思主动说出一个让人感觉突兀的建议。我还要继续通过电影、故事和书籍等,通过多次提到钢琴对于提高艺术品位、雕琢自我灵魂的功效,将你本来已经萌生的念头包装成一个高雅的、提高思想层次的积极追求。替你制造完美的理由,最后还临门一脚,主动劝说你一番,让你觉得不会特别难为情。好像是我劝你学弹琴,而不是你自己想学的。所以,说到底,学琴是因为你的内在先有了这个底子,我不过帮你发现并且激活它们罢了。
“弹琴这颗种子一旦放进土壤发育,自然会催生后面的生态局面,那后续的发展就由不得你拒绝了。你开始学琴了,起初是兴奋的,但过程是枯燥的,要坚持下来才能继续进步。为了帮你持久学琴,我故意要求你妈妈给你买钢琴,就是想用这个套住你,让你不敢轻易放弃不学。既然买了钢琴,钢琴摆在那里,对你有种无形的鞭策。
“你总算坚持学习了一年多,先不说水平到底如何,至少通过学琴培养了你体内的艺术种子。”
曾老师谈思路
家长在帮助孩子成长时,心愿是好的,但常常事与愿违。很多家长不懂得掌握时机、步骤、策略,方法简单粗暴,不管孩子怎么抗拒,家长都不改初衷。为什么家长能这么牛气呢?就因为有个强大的理由--我是你的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就算搞错了,也算好心办坏事吧,在道德上无过错。
由于家长手持天然的道德盾牌,因此就不管方法对不对,举着盾牌肆无忌惮地蛮推。即使把孩子的教育搞砸了,有“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块金牌顶着,他们就不会受到舆论谴责,在道德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家长的角色能够天然免责,才导致他们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中,父母容易把孩子的生命物化,将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这种以“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为前提的伦理观,融化在“传统文化”的水塘里,随其他养分一起灌溉着我们成长,成了中华文化中“孝道”的一部分。
正因为有些家长不把孩子当做独立的鲜活的灵魂来看待,所以他们才会自私蛮干,只求自己心安,不怕毁了孩子。
自己的孩子自己养,不用别人说三道四!这语气掷地有声,好比“主权在我”的神圣宣言!其实正是这种“孩子是我的东西”的观点支撑着许多家长蛮横的行为。
看看美国,他们的法律规定了父母不能过分体罚孩子,否则会剥夺父母的监护权。这条法规的精神实质就在于:孩子具有不可剥夺的独立人权。在未成年之前,父母有责任养育他们,但是无权伤害孩子。
于是,美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就有一道和我们不同的界线。那界线虽然无形,却导致了许多本质差异。中国的家长假如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反省错误。就像一种隐藏很深的电脑木马,你不用安全模式,根本无法找出并清除它们。一天不察觉,就会干扰一天的思考。
只有把“父母伤害子女无愧”的道德盾牌打破,才能促使家长思考“如何尊重孩子的心灵自由”。尊重孩子,就要多考虑他们的感受。想帮助孩子,出发点再好,也要讲究方法才行。没有好的方法,就不会有好的效果。效果不好,你的动机再好有什么用呢?
我见过许多被家长误伤的孩子,家长的错误方法造成了孩子成长中的种种缺失,等孩子长大了、定型了,家长也闹腾累了,那时再对孩子说“抱歉”,又于事何补?站在你对面的,可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啊!
曾有个家长来找过我,他是部队的干部,一身军人的做派。他女儿16岁,成绩非常不好。他经常不在家,一回家就痛骂孩子,当然他是为了孩子好,可是方法简单粗暴。结果女儿成绩没有好起来,感情上却对爸爸很疏离,性格也很自卑。终于有一天,在被父亲责骂之后,她离家出走了。后来从女儿的好友那里得知,她和一个男人同居了。快一年之后,家里人才联系上她。此时,这个女孩已经流过产,更惨的是她还吸毒了。这位父亲心都快碎了,他对一切也都无所谓了,只要孩子回家,戒毒之后做回一个健康的人就好。
所以说,教育方法很重要,好的方法讲求提前预判,及早化解,而不是事后补锅。会做事的人一定懂得灵活运用方法。比如说,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或者把营养丰富的食物给孩子吃,首先要考虑到孩子会不会接受。就像医生给幼儿喝的止咳露一定得做成甜的一样,真正让病情好转的不是糖浆,而是混合在糖浆里的其他有效成分。有时看似无关的小环节,其实是整体成败的关键因素。多数家长教孩子都是苦口婆心,但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限于人生经验和心智,不可能真正明白那些大道理。年轻人的特点是容易被感官牵着走,过于注重眼前的感受,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一定要用心。如果孩子生病了不吃药怎么办?家长不但要让孩子喝药,还要想办法把那碗药熬制得甜蜜可口才行,让孩子欢欢喜喜地喝下去。先不告诉孩子这是治病的药,甚至还把中药装进汽水瓶子里。等孩子喝下去之后,疗效开始显现了,才将这些道理讲给孩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