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上没有难教的小孩
11082500000015

第15章 体育锻炼收益多(1)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管是打球还是周末定期的郊游远足,都会让父母和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不但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而且在“兴趣”这个筐里,家长尽可以巧妙地往里面装东西。五花八门的知识,都可以分多次一点一滴地在活动中装进去。这就是生活对孩子的浸润。

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教育家)

自己动手装篮筐

在我过去单调的生活中,妈妈唯一允许我外出的机会就是每个周末我可以和一群同学打打篮球。其实打篮球只是活动的一部分,趁此机会,我们还会去网吧打游戏、在外偷偷地抽烟。

除了篮球,我对别的体育项目也没啥兴趣。在学校里打篮球时,我的球技只是中等水平。每当球赛前进行分组时,我总是很羡慕那些技术好的同学,哪方都想争取到高手,两大阵营争来抢去。就像美国NBA赛场上的乔丹或科比,哪个队拥有他们,胜利的机会就偏向哪边。可我不是那种强者,从未受到大家的重视,我只是球场上可有可无的角色。

自从去了曾老师那里,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到篮球,我非常想念篮球场,但我多次要求打球,都被他阻止了。曾老师说:球场只有一个,很多时候都是比你大的一群人在玩。你的实力不济,也只能旁观而已。越看别人打篮球,羡慕和嫉妒就越强烈,可是身体条件和本领都摆在那儿,这不类似于自虐吗?所以,大好时光别用于徘徊在球场外围。曾老师的话听起来总是有道理的,我默然无语。

他看出我的沮丧,拍拍我的肩膀说:“这样,你要么苦练一番,技术好了再去,凭实力赢取别人的尊敬。要么就换一种体育项目,别玩篮球了。”

我说:“换另一种项目?我不喜欢呀。”“那么就先用第一种策略吧。苦练技术,练好后再去球场上较量。你看那些赛场上的佼佼者,哪个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光看到他们人前显贵,不晓得他们背后受罪。”

“你都不让我去篮球场,我怎么苦练?”我还一肚子抱怨。“只要你愿意苦练,我会想办法的。”曾老师说完就走了。这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两天后,我发现家里有一个崭新的篮球筐。我很惊讶地问:“我们这里有空地安装篮筐吗?”

曾老师说:“条件虽然差一些,但还是可以的。”原来他打算把篮筐安装在院子里。房子旁边有一条不到三米宽的巷道,篮筐就固定在一面8米高的墙上。

家里各种工具都很齐全,曾老师是个DIY迷,他总是自己动手。他说人在少年时,每动手做一件事情,都等于为自己将来的账户上存入一万元。在后来的三年中,他利用一切机会让我动手学会了许多维修安装技术。

那是我第一次动手参与的一个大工程。他拿来长梯、电钻、扳手、螺丝刀等工具,帮我扶好梯子,叫我爬上去给篮筐定位。天啊,我可从来没有干过这种事情,于是有些犹豫。但是他态度坚决,一定要我自己动手,否则就没有篮球可打了。

我胆战心惊地爬上高高的梯子。从小到大,父母都没让我干过任何一件工程维修类的事情,我甚至都不知道家里的工具箱在哪里。我有点退缩,曾老师说:“男子汉,干脆些。”没辙,我只好硬着头皮往上爬了。

我敢肯定地说,站在梯子上面测量高度,再根据篮筐的螺丝孔确定好水平位置,是一件连大人都不太容易做好的事。曾老师一开始没帮我,只在下面扶着梯子旁观,让我自己想办法处理。我站在上面笨手笨脚地定位,方法弄错了,他就开口责骂。奇怪,在这时候他一改往日的和蔼,就像军队教官般严厉。我在挫折感中一点点接受他的指导、纠正,花了很久的时间才完成了几个孔的准确定位。

曾老师终于让我下来了,他说我还没学会用电锤,打孔的工作就暂时由他来做。我休息了几分钟后,他又让我上去拧膨胀螺钉。这个活更苦,因为一只手要拿扳手,一只手要拿着篮球筐。高空作业,不仅累,而且我的心还一直悬着,担心自己会摔下去。曾老师在这个环节没有严厉责骂我,他说没有干过的人不懂是正常的。他在下面指点我怎么把螺丝拧好。我完成之后,两只胳膊酸得不行。下来之后,迎接我的是他的微笑和一瓶冰镇可乐。

他说:“怎么样?抬头看看篮筐,很有成就感吧?这个篮筐可是你亲手安装上去的,很不简单。以后你跟同学打球时,感觉就不一样了。而且,你经过动手操作,就会真切地体会到那些工人叔叔高空作业的危险与辛苦。因为你做过,自然会推己及人。”

后来那几天,我一直扬扬得意,感觉自己完成了一件别人无法完成的事。而那些天其他老师都夸奖我,能够把篮筐装好真不容易,至少他们都做不到。

“事非经过不知难”,亲自动手做过和光用嘴巴说就是不一样。经过无数次亲身体验后,这个道理现在已经真正成为了我的切身感悟。而触发每次感悟的具体经历却无一相同。并非所有人都能有机会去体验这样的过程,有些人是为生活所迫,自然而然地去体验;有些是被别人推动着或引导着去体验;也有很多人根本没机会去体验,从而与“证悟”失之交臂。而我因为有曾老师悉心引导,堪称幸运。

篮球筐装好后,曾老师在每天午饭和晚饭前30分钟都会和我玩投篮比赛,而且设计了一套奖惩的规矩。这样的游戏有竞争性,很好玩。

曾老师说:“你的个子在球场上毫无优势,就苦练投篮吧。投篮命中率高可以弥补对抗时身体上的劣势。”就这样,我们每天在投篮比赛中玩得不亦乐乎。可是,我投篮的命中率始终没有超过他,我的技术提高了,他的技术也一样在提高,我俩始终保持旗鼓相当。由于场地的原因,没法训练运球突破等技术,但我们的投篮比赛奖惩机制丰富多彩,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曾老师谈思路

一个人为什么会对受难者心生恻隐呢?因为会易位思考,己所不欲,也别难为他人。丰富的感情和触觉要建立在经验之上。假如一个人总是生活在深宫大院,从不出去了解世间百态,他就难以萌生丰富的情感。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力也同样重要。

很多家长只知道鞭策孩子读书、做功课,此外什么活都不让干,这相当于把孩子的眼睛蒙住、手脚捆绑住,然后要求孩子智体美劳样样皆行。这样做的都是些缘木求鱼的糊涂人。

有生活经历做基础,再看书就很容易理解贯通。反之,离开生活的土壤,缺乏训练,被剥夺了各种生动的情感体验,得到的只能是抽象而肤浅的想象。就如无土栽培,培养出的大多只是温室的花朵,怎么也培养不出山野间那些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

选运动项目,先给个理由吧一段时间之后,我的投篮命中率提高了许多,自然就技痒了。我要求去篮球场找别人打球。结果曾老师又提出了要求:每次去打篮球,就要和他到体育馆练习两小时羽毛球。

我当时根本就不会打羽毛球,对此也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可是作为交换条件,我也没意见。

当天我就去篮球场找别人玩,我能明显感觉到我的投篮技术大有进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当然,晚上我就和曾老师去打羽毛球了。曾老师的羽毛球技术很好,可是我的基础实在太差,只觉索然无味。如此这般,在我们交战过几个回合后,曾老师建议我应该把羽毛球学好一点,因为篮球这种项目难以持久玩下去,它要有一个稳定的群体才好玩。但是步入社会之后,组织起一个有共同兴趣的群体是很难的,没有同伴就会持续不下去。而且,打篮球作为一种激烈的对抗性运动,对中年人而言会有较高风险,容易受伤。毕竟身体的柔韧性在35岁之后是每况愈下的。

而羽毛球很适合长久坚持,对中年人的肩部、颈部、腰部都有好处。

他还说:“等到你以后恋爱了,不可能在周末约心仪的女孩去打篮球呀,但是你们可以去打羽毛球。如果羽毛球打得好,人也会显得阳光帅气,还能通过指导她的球技而获得感情交流的机会,岂不是一举多得吗?”他又来这一招了。

我被他说动了。可是对于从头开始的新项目,难免会觉得沮丧。我觉得自己没有打羽毛球的运动细胞,但是曾老师很耐心地手把手教我,如何发力击球、反手如何、战术如何,只是我的球技依然进步很缓慢。

有一回,我们在篮球投篮比赛中,他跟人我打赌,如果他赢了,他要我去体育馆的少儿羽毛球兴趣班学习;如果我赢了,由我选相应的奖品。我想了想,就说想要一周的假期。他答应了(一年后曾老师告诉我,其实和孩子们打赌他是不会输的,因为方法和机会源源不绝,他随时都可以借题发挥。就算那时我获得一周的假期,他一样会让我的假期并不脱离他的培养思路。在精密安排下的时间不存在无效碎片,每时每刻都会别具意义。就算我在休假,他也会随时制定一个小目标,只不过让那些事情看上去不像是功课而已)。

结果比赛还是我输了,我只好去参加羽毛球训练班。曾老师带我去报名,一次交了30节课的学费。

第一次上训练班我就傻眼了。

天啊!训练班里全都是小孩,我是其中年龄最大的。这样的情形让我无地自容,更让人难堪的是,我很快发现那些小朋友们只要跟着教练学过两年以上的,在球场上基本都可以把我当猴耍。看来,从小接受正规训练的效果不是吹的。

最初的羽毛球课程很无聊,无非是如何握拍,怎样挥拍,连续对空中做一个动作。

羽毛球课上完后回到家,曾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他没问我训练班的情况。

第二课,教练把我调整到和一个13岁的男生搭档。每当我训练回来,发牢骚说练球无聊时,曾老师就笑笑说:哪有不经历风雨,天天看见彩虹的好事。苦练基本功,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于是,我就这么坚持把课程学了下去。这过程中,他每周都陪我去球馆打球,只要看到我有一点进步,他就不停地鼓励我。

上完30节训练课之后,他也没再要求我去了。这时我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本功。

曾老师每周都和球馆里的一群中年球友打两场球,他们这群球友关系很融洽,曾老师是这个小队伍的组织者。有一次在打完球回家的路上,我问他:“你们一帮人每次打球都很开心,嘻嘻哈哈,好像从不谈论工作的事情。”

他笑笑说:“也曾经有爱打听人家工作的球友,总想从打球中牵引出一些社会利益,都被我慢慢清理出去了。所以你现在看到的是个纯洁的队伍。

“大家工作之余,本着运动健身的目的和对羽毛球的爱好,聚在一起是为了放松,而不是社交。越纯净的气氛越能产生凝聚力,所以我们不管年龄大小,大家都玩得像孩子那么开心。

“其实群里面有几个人是每天要穿西服板着脸到办公室上班的单位领导。大家都很珍惜这个不用互相设防的氛围。我们这群球友一直坚持每周两场的聚会,能够风雨不改到什么地步?每到打球日,我们都把能推掉的应酬推掉。”

时间长了,我偶尔听到他们在场边休息时,有些球友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抱怨唠叨一通,曾老师听了,也跟别人一样平淡地说些无关痛痒的话,却并没有告诉人家他就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我觉得很奇怪,在回家的路上就问他原因。

他说:“我就算给建议也没用的。简单说,别人听不懂;就算听懂一些,也做不到。解决教育问题重在行动。这里面有个悖论:你一点他就能通的人,通常不用你点,他的视听范围内自然会有书籍或者其他信息去推动他思考及行动。而另外一些家长,你说了他们也听不懂你建议的可行度,反而会反感你装专家。”

原来好人就算肯帮人也未必帮得上。不是一相情愿就可以把事情办好的。

后来,我看到他和许多家长的接触,就更加印证了他说过的话:一个无法从逻辑上感受真理的人,只能从市场肤浅的吆喝声中汲取信仰!

曾老师曾经说过,在平静的水面上,没有不推就走的船。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必是经一番努力推动的结果,前面偷懒就没有后面的舒坦。没有行动力的家长,嘴上说得再好听也没用。对孩子不但要有牺牲精神,更要有牺牲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