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上没有难教的小孩
11082500000016

第16章 体育锻炼收益多(2)

曾老师还经常让阿姨来陪我打球。有一回在打球中途休息时,曾老师特意在我耳边说:“你好歹要让一下阿姨,让她觉得好像能赢你,却又总是差那么一点儿,她就会有兴趣陪你打下去了。如果你一下子把比分拉开,人家就不跟你玩了。知道不?”说完,他还朝我做了个鬼脸,逗得我哈哈大笑!

我的球技就这样慢慢进步了。有一回,我妈妈和圈子里那群阿姨一起去打羽毛球,把我也叫去了,结果我的球技让她们吃惊不已。其实打赢这些阿姨也没多大成就感,不过作为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都会觉得欣慰。

学习羽毛球大半年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去打篮球了。有一天,我和曾老师看篮球比赛,我才突然想起自己已经离开篮球场很久了。虽然几乎每天都和他在巷道里玩投篮比赛,可是我好像没有跑去篮球场打球的强烈念头了。

于是我顺口就问他:“当时你劝我打羽毛球,难道打羽毛球比篮球更好吗?”

曾老师回答道:“如果仅从锻炼身体的角度看,任何一种运动方式都是可取的。比如上下楼,或者在自己家里从阳台快步走向卧室,连续来回500次,这些都是锻炼。我有个朋友就是专门用爬楼梯来锻炼身体的。那个人你认识,就是郭叔叔。”

我点点头,我们和郭叔叔一起爬过山,他是个知识很丰富、思维很敏捷的人。

曾老师继续说道:“他住在高层住宅里,经常回到家就穿上跑步鞋和短裤,戴上MP3,一边听着奥巴马或者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录音,一边沿着楼梯从1层爬上35层。他为什么要选择如此枯燥的方式来锻炼呢?除了爬楼梯相比于出外打球更节省时间外,最重要的是,他没有一项擅长的球类爱好。在学生时代他就不爱好运动,错失了发展球类技术的机会。人到中年后感觉该运动锻炼了,才发现兵乓球、羽毛球、网球他全都不会。于是,爬楼梯就成为无奈之选了。当然他就算爬楼梯也能甘之如饴,孤独却快乐着,但毕竟这不是他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小松,你以前除了会一点儿篮球之外,基本不碰任何其他运动项目。

你离开校园之后,一旦失去了打篮球的环境,就没有锻炼方式了。篮球是一种集体运动,球友圈子不稳定,场地也少,条件的制约自然会逐渐浇灭兴趣的热火。

“而且,你的篮球技术和身体条件很普通,很难在这方面获得自信。假如你无法通过某个项目长久地获得他人的尊重,就难以持久地汲取快乐,那么终将无法持续。不管你现在多么渴望它,不久你也终将渐渐疏离它。

“当然,对成年人而言,这条规则略有不同。有些成年人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安身立命的强项和自信支撑点,那么他们走向球场的目的很单一,就为了锻炼身体,结果就会出现像郭叔叔那样以爬楼梯为锻炼方式的人。一来因为他在事业上有自信的支撑点,二来有些成年人能够为一个理性的目标而长久忍受枯燥。

“可是你的年纪和综合基础,暂时不具备他们那样的条件,因此为了促使你学习新项目,就要用迂回的办法了。

“羽毛球在城市中的普及率不错,属于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项目。可持续性好,对身体条件的要求不高。在少年时期苦练几年,可以打赢很多人,综合来看,玩篮球的长远效益不如羽毛球。”

每周数次跟着曾老师打羽毛球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一年之后,曾老师在教我“声东击西,转移注意”等孙子兵法里的一些策略时,顺便又提到了当初引导我打羽毛球的想法。他说:“当时帮助你将运动爱好从篮球转向羽毛球,还有一层考虑,就是帮你从情感上逐渐和原来那批同学剥离。你刚来我身边不久,离开了群体,进入比较孤单的生活状态中,很自然会更留恋群体生活,孤单反而会强化思念。你去篮球场,其实也折射出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在篮球场上,似乎回荡着你和朋友们的欢声笑语,虽然不是同一个球场,但是那里能勾起你的许多回忆。让你喜欢上新的运动项目,是帮你割断与过去的情感纽带,它和剪头发、换眼镜、看书、提升思想内涵、弹琴等措施一起,属于系统的配合措施。这些措施在你来到我身边的半年内,分批次地逐一登场。其中的上场次序和间隔密度都是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见机而动的。从效果上看,短期内恰当的饱和攻击,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取得良好效果。

“知道什么是饱和攻击吗?就是战争中那些惊人的立体轰炸场面,电影《现代启示录》里面就有这种画面。为了瞬间消灭某区域的所有敌人,我军集结空军和炮兵以及导弹部队,弹药、后勤全部一级待命,突然同时对锁定的区域发起无缝隙无死角的猛烈打击。那种场面是很惊人的。瞬间一片火海,区域中的敌人基本被歼灭。虽然弹药消耗很大,但是效果也很好。引导你打羽毛球就是前半年中饱和攻击中的一环。

“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在生活中被经常运用。比如,电影《甲方乙方》

里面有个情节:一个痴情男子被恋人甩了,他成日精神恍惚,寻死觅活。冯小刚帮助他渡过难关的方法就是介绍另一位大美女给他,勾得痴男魂都飞了,他发誓要好好活下去,等公主回来。”

过分限制孩子的运动,不是真正的保护关于羽毛球的话题,时常会在曾老师的谈话中被带出来。一年多之后,当他手把手教我教育学知识时,还常常拿我自己做案例来进行剖析。有一次他专门讲述运动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顺便分析了一下现在学生不爱运动的问题。

曾老师说:“现在许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运动训练,这样害处是很大的。它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缺失某些必要的元素而产生缺陷,最终也让家长们深受其害。”

以前,孩子们的活动空间还是很大的。放学后打球、玩耍、游戏,甚至还有许多家庭中孩子也需要承担家务,这些都是身体和智力锻炼。孩子们在比较宽松的氛围里成长,自然拥有更多乐观精神和自爱意识。心理比较健康,生存能力也比较坚韧。

但是,现在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于是,血缘和情感意识轻易战胜大多数人的理性。只有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家长们都要在悬崖边行走了。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就成为了整个家庭的希望。父母就会把全部的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疼都疼不过来,更别说让孩子做家务了。

过分地关注孩子,会让孩子产生很多问题,比如意志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等。

孩子受到家长过度保护,自然被限制了许多活动空间。这里不让去,那些不能玩。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出意外,家长心理承受不起意外的代价。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好了起来。经济能力不但可以决定人的行为模式,还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和人生观。用经济学的眼光也可以洞察许多社会问题。多少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实都是由他们抽屉内那本小存折上的数字决定的。许多家庭经济条件好起来后,一些深层的沉渣不由自主地泛起来了。

孩子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两代人都是吃苦过来的人。1985年到1990年出生的这批孩子的家长,少年时代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历史无法给予的匮缺,使他们对知识、对文凭有着今天的孩子们无法想象的崇拜和渴望。另一方面,艰苦的成长环境磨炼了这代人的生存意志。人有一种普遍心理,就是补偿心理。补偿心理类似于弹簧原理,受外力的压制,心里则自然产生反向的欲望。这批人当了父母之后,人到中年,恰好物质生活又慢慢好起来了。结果很自然,有些人难免想把自己童年时的遗憾和所有曾被压抑的渴望通过孩子补偿回来,获得浅层的满足快感,我们平常听了很多这样的话:来,乖!吃多点,要知道妈妈小时候可是吃不到这些好东西的哟。家长们禁不住会把自己童年的遗憾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们没想过,自己的行为就像拔苗助长。家长都望子成龙,心意是好的,可是并非多放单一的肥料就能达成目标,更不能将苗拔起来、不让根须接触泥土啊。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广告词,就是为特定客户群量身定制的。这句口号鼓舞了多少家庭节衣缩食、集中资源供给孩子呀。没办法,这群家长闭上眼睛就想起上学时没书可读、整天被学校安排劳动的遗憾,做梦都会梦见学校围墙上那一行“知识改变命运”的大字。

影响孩子的,还有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的童年是在战乱流离的岁月中度过的。这一批人,童年在战乱动荡中过来,青年在政治风暴中过来,中年在闹剧席卷下过来,没条件吃好穿好。这些老人如果晚年生活富裕些,是很舍得疼爱小孩的。这些老人年轻时物质上贫乏,然后经历许多颠覆文化观念的激流,看尽人间闹剧。经过战争年代闹腾的人,老了心里大都带着哀伤,却不能对人倾诉。杜甫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说的就是在战乱的时代背景下,妻离子散了,还有几人能生还归来呢?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家人啊!

这些诗词的意境,是许多年轻人难以理解的。那是经历颠沛流离的人才能品尝到的苍凉与悲怆。老人看着孙儿,当然希望孙儿能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他们内心那种不计一切的溺爱,折射出一道极深的历史伤痕,还有即将被时代遗忘的孤独感。

年轻父母要注意老人的夕阳心态,他们溺爱起孩子来是完全不顾后果的。没警觉的父母倒好些,无知则不烦恼。一位有学识的老总,一方面自己经过努力拼搏过上好日子了,要孝顺父母;另一方面又想教育好孩子,把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寄望在孩子身上。可是老人非常溺爱孩子,当儿子的只能一切顺了老人,他自己也知道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却无法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因为他意识到了,为了让老人高兴,就不得不以伤害孩子为代价。

于是,父母以显摆、放任、骄纵孩子为表象的劣质行为浮了起来。这些有害成分令孩子的性格在成长过程中被锈蚀。所以,现在很多孩子都被大人宠坏了。他们小时候被大人当宠物养,长大后又被痛骂为十分没用、久坐不动、六亲不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三餐不吃、两眼无光、一脸苦相。谁天生如此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自小被骄纵惯了,挥金如土,不愿意吃苦。20岁之后,他发现自己无法凭实力在社会上生活,于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结果被判了死刑。庭上宣判之后,他要求和妈妈告别。他妈妈哭着过来与儿子拥抱在一起。谁知儿子突然狠狠地咬住妈妈的耳朵,被拉开后,儿子歇斯底里地对妈妈大骂:“就是你,从小把我惯成这个样子,我恨你。”这是一个悲剧生命的最后绝唱。

孩子们被告知不准这样不准那样,慢慢学校操场变成了早操和开会的地方。而可怜的孩子们像萝卜一样被拔出了泥土,只好在没有精神养分的空气中苦苦挣扎了。很多学生离开校园,就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或者在家里独自做功课,哪里还能拥有快乐的人生呢?连周末也围绕着一大堆功课转,整天就是学习,全部的生活就围绕着考试进行。上小学就为了读一所好的中学,上了中学就为了考上好的大学。上大学之后呢?难道就能幸福快乐一辈子了吗?

渐渐地,当学生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都被一大堆功课挤占之后,窒息感带来的恶果要由全社会慢慢消化承担了。

曾老师谈思路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由共同的生活经历来黏结。为何人们常说,战友和同窗之间的情谊往往最深呢?就因为他们有着大量共同的经历,在你的记忆中有我,我的记忆中有你,这些事实构成了无可取代的感情基础。

许多家长或者忙于工作应酬,或者喜欢高高在上,很少和孩子有共同的活动。这样的坏处在于家长不能了解孩子成长中的思想变化,也会造成彼此的感情慢慢疏离。这种疏离感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会增加父母和孩子沟通的困难。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不管是打球还是周末定期的郊游远足,都会让父母和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不但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而且在“兴趣”这个筐里,家长尽可以巧妙地往里面装东西。五花八门的知识,都可以分多次一点一滴地在活动中装进去。这就是生活对孩子的浸润。这样的交流可以获得家庭、学习、感情诸多方面的收获,好处之多,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