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上没有难教的小孩
11082500000017

第17章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1)

对青少年而言,动手能力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千言万语的描绘都比不上一次亲身体验。如果细察社会上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他们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大多经历丰富。要想破译他们的成功奥秘,绝不能忽略这一点。

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人,他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做过的事,而是具有创造性,善于发明的发现者。

--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手工课

来曾老师这儿之前,我的确十分慵懒,不爱动,只喜欢睡觉。如果法律规定88岁才算成年就好了,那我就可以让爸爸妈妈一直养着我,好吃好喝,太平一生。

之前我从不检讨这种生活状态的对错,后来我发奋图强了,在网上看到“智障儿童欢乐多”这句话时,再想起昨日的我,不免脸颊发热。

幸好曾老师没有放弃我,一直努力帮助我提高。虽然我也吃了一些小小的苦头,但回头来看,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我刚来不久,手工课就开课了。我想在床上躺着看书,但是台灯的角度不大合适,于是求助于曾老师。

曾老师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就喜欢动手改善环境,让自己方便、舒服些。”

这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问他:“台灯怎么摆放都和我看书的角度对不上。”

他笑笑说:“台灯不能出现在你需要的角度,那它对你来说就是没用的东西,扔到角落里凉快去吧。你应该在让你最舒服的位置上,安装一个台灯。人除了要适应环境,也要学会改造环境来为自己提供便利和舒适。”

这话对当时的我来说非常新颖,我以前从没有过“改造环境”之类的念头。

曾老师问我应该在哪个位置安装灯泡最合适看书,我用手比画了一下,确定了一个位置。他拿笔画了个圈说:“我们明天就在这个位置安装灯泡,让你以后看书再没有烦恼。”

我很高兴地点点头。曾老师刚才说“我们”动手安装,我自然以为他是会帮我的。在家里,爸妈从来不会要求我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

第二天一早,曾老师拿了工具进来,叫我一起到五金店购买其他材料。我想出门走走也不错,于是就一起去了。我们很快就把灯泡、灯座、电线和开关都买回来了--那就动手吧。谁知刚开始,曾老师就说:“小松,你动手弄,我在旁边教你。”

“我哪里会呀?”我说。曾老师总是一副微笑且漫不经心的样子:“谁都是从不会到会的,总有第一次,对吧?装个灯泡也没什么难度,男孩子学一些电工知识以后很有用的。比如你上大学后,哪个女同学宿舍的灯泡坏了,插头烧了,你会电工,帮得上忙才有机会进去参观呀,还能借机对女同学秀一下自己深藏不露的才艺。”

听到这话,我害羞地笑了起来。

“小松,你知道‘丈夫’这个词在日语里是什么意是吗?”我摇摇头,可是好奇心已经被勾上来了。他笑着说:“‘丈夫’在日语里的意思是‘结实的耐用品’,‘大丈夫’的意思是‘没关系啦’。”“啊?”真是够雷人的解释!

“所以,当男人,起码要能帮女人解决生活中的小事情,要不美女们都嫁给水电工而不嫁给你了。”

我忍不住笑了,想想,还真的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推脱,那么就慢慢干吧。

我以前没碰过这些东西,所以有些笨手笨脚。曾老师也不责怪我,只是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时不时地指导一下。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动手搞电工活儿,动作很慢。可是曾老师好像并不着急,我犯错了他也不骂我,一副奉陪到底的态度。被他这股耐心的态度压迫着,我只好坚持慢慢干下去。

估计整整花了一个小时吧,布电线,钉线码,装开关,找准火线和零线,这对于没有铁钳和锤子使用经验的我来说,仿佛原始人在感受着青铜器时代的高科技生活。终于全部完成了,接上电,按下开关,电灯亮了。

看看明亮的电灯,我确实有点小小的成就感--没想到从头到尾的安装过程居然由我自己动手完成了。

曾老师谈思路

家长应该重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动手能力,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掌握一些技术,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的养成,将会改变孩子未来看问题以及面对生活的方式。

行动本身也许平淡无奇,可是由此建立的生活基础却是决定人生高度的关键因素之一。“知行合一”“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等重要古训,都强调了“行”的重要作用。一个人行动力的强弱和童年开始的动手能力锻炼息息相关。

增强动手能力训练,有利于孩子理解吸收书本的理论知识,让“行”与“思”相得益彰。如果孩子在人生早期累积了丰富的动手经验,那么这些经验将会成为影响他们以后思考的重要元素。

对青少年而言,在他们还不接受的新项目中,要理解他们的排斥心理,不要死板地正面做思想工作。因为你一本正经,孩子就会反感,最终家长的目的也无法达成。最好在开始时就用巧劲,言语、举动恰到好处就行,关键是要到位。迂回着来,尽量不要强攻。一旦青少年接受了,就耐心鼓励,帮助他们把事情完成好。不要着急,完成一件算一件。在构思方法上要记住,欲速则不达!

一连串胜利培养出自信

一年多之后,曾老师在教我为人处世的课程中专门说过这一点。他说,简单直接的硬碰,东西就容易断裂,所以直接硬碰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多数情况下,做成一件事情需要使用巧劲、韧劲,这也是“曲则全”的具体运用。

和别人共事,你的态度好,不乱发脾气,别人即使有怨气也不好意思对你怎样,慢慢地也就把事情给办妥了。但是如果你没有这股巧劲,死板地和别人交流,那么对方求之不得,马上给你个臭脸,把东西一甩,就不理你了!看你怎么办?

这是一种做事的策略,也是一种修养。看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的功业那么大,力挽狂澜,功高震主,又能全身而退,他的身上很好地融合了两点--挺和韧!挺,他劝学生李鸿章,要敢于任事,大胆去做,替领导分忧;韧,他隐忍而百折不挠,做事讲策略,绝不蛮干。平定叛乱、功高震主之后,主动解散湘军,收敛锋芒。

哪一个历史名臣的功绩都不可能是随便靠运气换来的。他们在才干谋略、行事方式、处世态度方面,必然有不为人知的一套实用法门。很多人看到别人的成就,往往只羡慕结果,殊不知这背后的一连串条件,往往缺一不可!为了帮助我成为“丈夫”,几天后,曾老师又让我动手更换了两只水龙头。这次还是他动口我动手,由我自己慢慢来做。我从中学会了使用扳手、水胶布、密封胶圈等等。

许多事情看似简单,但是动手做过之后会有截然不同的认知。只要成功操作几次,就会在脑海中形成经验,以后这些经验也就沉淀为能力了。别小看这些点滴的积累,到了一定的时机,结合阅读和思考,量变一定会催生质变的。

一年之后,关于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曾老师还专门给我上了一课。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有这样几段话:

如果这种教育仅仅是无用,人们还可以对孩子们示以同情,他们虽然没有在小学里从事必要的学习,毕竟被教会了一些科劳泰尔后裔的族谱、纽斯特里亚和奥斯特拉西亚之间的冲突或动物分类之类的知识。

但是这种制度的危险要比这严重得多,它使服从它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极想逃之夭夭。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职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任何别的职业。

这种制度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他们对自己的命运忿忿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

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因此,它只能把饭碗留给先来的,剩下的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

从社会金字塔的最高层到最低层,从最卑贱的小秘书到教授和警察局长,有大量炫耀着文凭的人在围攻各种政府部门的职位。

只在塞纳一地,就有200名男女教师失业,他们全都蔑视农田或工厂,只想从国家那儿讨生计。被选中的人数是有限的,因此肯定有大量心怀不满的人。他们随时会参与任何革命,不管它的头领是谁,也不管它有什么目标。可以说,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

显然,迷途知返为时已晚。只有经验这位人民最好的老师,最终会揭示出我们的错误。只有它能够证明,必须废除我们那些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代之以勤劳的教育,它能够劝导我们的年轻人回到田野和工厂。

也许人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会认为,继续接受我们古典教育中的全部弊端,尽管它只能培养出心怀不满和不适应自己生活状况的人,但是向人灌输大量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地背诵大量教科书,毕竟能够提高智力水平。

但是它真能提高这种水平吗?不可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教科书和字典可以是有用的参考工具,但长久把它们放在脑子里却没有任何用处。

如何能让专业教育提高智力,使它达到大大高于古典教育的水平呢?泰钢先生做过出色的说明。他说:观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要促进观念的培养,需要年轻人每天从工厂、矿山、法庭、书房、建筑工地和医院获得大量的感官印象;他得亲眼看到各种工具、材料和操作;他得与顾客、工作者和劳动者在一起,不管他们干得是好是坏,也不管他们是赚是赔。

采用这种方式,他们才能对那些从眼睛、耳朵、双手甚至味觉中得到的各种细节,有些微不足道的理解。

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这些细节,默默地推敲,在心中逐渐成形,并且或迟或早会产生出一些提示,让他们着手新的组合、简化、创意、改进或发明。

而法国年轻人恰恰在最能出成果的年纪,被剥夺了所有这些宝贵的接触、所有这些不可缺少的学习因素,因为有七八年的时间他一直被关在学校里,切断了一切亲身体验的机会,因此对于世间的人和事,对于控制这些人和事的各种办法,不可能得到鲜明而准确的理解。

……十人之中,至少九个人在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且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我这里指的是那些被淘汰者。还有一半或三分之二成功地得到了某种学历、证书或一纸文凭--我指的是那些超负荷工作的人。

但用不了一个月,他们便不再是这样。他们脑子里那些过多的、过于沉重的所学不断流失,且没有新东西补充进去。他们的精神活力衰退了,他们继续成长的能力枯竭了,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出现了,然而他也是个筋疲力尽的人。

他成家立业,落入生活的俗套,而只要落入这种俗套,他就会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职业中,工作也许还算本分,但仅此而已。这就是平庸的生活,收益和风险不成比例的生活。

而在1789年以前,法国就像英国或美国一样,采用相反的办法,由此得到的结果并无不同,甚至更好。

他们的教育并不是建立在啃书本上,而是建立在专业课程上。例如,他们的工程师并不是在学校,而是在车间里训练出来的。这种办法表明,每个人都能达到他的智力允许他达到的水平。如果他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他可以成为工人或领班,如果天资不俗,他便会成为工程师。

与个人前程全取决他在19岁时一次几小时考试的做法相比,这种办法更民主,对社会也更有利。

在医院、矿山和工厂,在建筑师或律师的办公室里,十分年轻便开始学业的学生们,按部就班地经历他们的学徒期,非常类似于办公室里的律师秘书或工作室里的艺术家。

在投入实际工作之前,他也有机会接受一些一般性商务教育过程,因此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框架,可以把他们迅速观察到的东西储存进去,而且他能够利用自己在空闲时间得到的各种各样的技能,由此逐渐同他所获得的日常经验协调一致。在这种制度下,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并且与学生的才能相适应,发展方向也符合他未来的任务和特定工作的要求,这些工作就是他今后要从事的工作。

因此在英国或美国,年轻人很快便处在能够尽量发挥自己能力的位置上。在25岁时--如果不缺少各种材料和部件,时间还会提前--他不但成了一个有用的工作者,甚至具备自我创业的能力;他不只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且是个发动机。

在教育的三个阶段,即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如果从考试、学历、证书和文凭的角度看,坐在学校板凳上啃理论和教科书的时间是有点长得过头了,而且负担过重。即使仅从这个角度看,采用的办法也糟糕透项,它是一种违反自然的、与社会对立的制度。

过多地延长实际的学徒期,我们的学校寄宿制度、人为的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功课过重,不考虑以后的时代,不考虑成人的年龄和人们的职业,不考虑年轻人很快就要投身其中的现实世界,不考虑我们活动于其中、他必须加以适应或提前学会适应的社会,不考虑人类为保护自己而必须从事的斗争、不考虑为了站住脚跟他得提前得到装备、武器和训练并且意志坚强。这种不可缺少的装备,这种最重要的学习,这种丰富的常识和意志力,我们的学校全都没有教给法国的年轻人。

它不但远远没有让他们获得应付明确生存状态的素质,反而破坏了他这种素质。因此从他走进这个世界,踏入他的活动领域之日起,他经常只会遇到一系列痛苦的挫折,由此给他造成的创痛久久不能痊愈,有时甚至失去生活能力。

以上所言是否偏离了群体心理学的主题?我相信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想知道今天正在群众中酝酿、明天就会出现的各种想法和信念,就必须对为其提供土壤的因素有所了解。

教育能够使一个国家的年轻人了解到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为当前这一代人提供的教育,有理由让人灰心丧气。在改善或恶化群众的头脑方面,教育至少能发挥一部分作用。因而有必要说明,这种头脑是如何由当前的制度培养出来的。今天,能够找到社会主义者的地方,正是教室,为拉丁民族走向衰败铺平道路的,也是教室。

曾老师谈思路

把孩子紧闭在书堆和教室里,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应该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