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上没有难教的小孩
11082500000018

第18章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2)

在孩子第一次动手去干活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耐心,尽量协助孩子,不要让孩子有受挫感。只要孩子不中途放弃,干多久才干好它都无所谓。完成一件事情,快或慢只是速度的问题,但是中途放弃了就是失败记录。这两种结果对心理和性格的后续影响大不相同。一个行动积极且乐观的人,往往是由一连串胜利的体验培育起来的。同理,一个人对生活感到消极悲观,肯定经受过长期的沮丧体验。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两种不同的体验足以影响性格发展方向。

假如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并且在其他方面也一无所长,那么他自然害怕在同学面前出丑而退缩在角落里,使自己尽量不被人注意。长期这样下去,孩子可能会不自信。反之,一个自信满满的少年,可以推想出他的脑海里存有大量的胜利体验。

虽然性格和气质的形成还有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正面或负面的情绪体验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所以,当孩子动手学习任何新项目时,都要鼓励和帮助孩子去掌握它们。因为感官和情绪对人的说服力很强,期待改变自我,又能善用这一点的人,都能获得快乐体验。

去建筑工地体验生活

曾老师曾经渴望能够有一幢自己亲手设计、自己亲手建造的房子,这个愿望他最终实现了。曾老师是个DIY迷,从房子的结构设计图到最后的贴瓷片,他全都参与了。

当房子的结构主体完成后,他又开始忙着砌墙了。一天,曾老师出了个主意,要和我打赌:如果我到建筑工地上和工人一样干重活,和工人一起吃喝睡觉,坚持20天,他就支付给我2000元工钱。但前提条件是,一切和工人同等对待,而且要听从指挥。如果我中途要求退出,或者自己不小心受伤退出工地,我就拿不到一分钱。

我当然明白曾老师的用意在于锻炼我,让我体验艰苦生活。这时我也已经懂得要利用一切机会来锻炼自己了,想到还可以赚钱,于是就答应了。

但是我确实低估了这项工作的难度。不到工地干活,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素质。

第一天,工地上那位憨厚的杂工小海哥带着我,他手把手教我用铲子铲沙子。小海哥力壮如牛,原先我以为自己和他的差距只是体力,可是当我真正和他干同样的活儿了,有了比较后才明白,他的战斗力并非仅仅体现在体力上,还有忍耐力和工作经验。工地上干活儿还真不是力量大效率就能高。随着一铲又一铲挥下,我体内的能量好像魔兽游戏里面的生命值一滴滴地流出体外。第一天熬下来,我累得够戗,浑身酸痛。晚餐随便扒了两碗饭,我就回到工人房里那张属于我的简易木板床躺下,不一会儿就睡得不省人事了。

第二天曾老师来工地检查,问我怎么样。我说:还好,身体没问题。他笑笑说:好样的,坚持下去。

我每天的工作都是搬砖头和筛沙子。虽然非常累,但是身体慢慢适应了,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方法,效率稍有提高了。几天后工作量好像更大了,身体有点吃不消。为了锻炼男子汉气概,我一直咬牙坚持着。如此过了一周,身体真的觉得很累了。这种累和刚开始那几天不同,有点后劲乏力的感觉,身体似乎被慢慢掏空了。

吃饭时,我生平第一次体验到曾老师常说的那种极度饥饿的状态--他说几十年前,干体力活的人如果长时间没有吃肉,饭菜的油水又不足,就算吃下很多米饭都觉得不饱。

可能是我体内储存不多的脂肪在巨大的消耗下清空了,所以身体发出信号,渴望补充油水。于是我开始很能吃肉了,以前我不吃肥肉,现在居然觉得肥肉非常好吃。

从书上看到再多道理,也比不上自己身体力行。原来人饥饿起来会导致感官发生变化,甚至让你莫名其妙地喜欢上原先厌恶的东西。也许这就是曾老师常说的:让身体对你说话。

一周后曾老师问我感觉如何,我潇洒地说:没问题,肯定能熬下去。他笑着点点头,没说什么。

在工地上,师傅们都很照顾我。晚上他们的生活很无聊,一般大家都到街边的小店看电视、喝啤酒。我自己在床上听听歌也就睡觉了,因为身体实在太累了。

到了第十天,虽然身体和精神上都觉得极度疲劳,但是我终于适应了这份工作。中途我确实想过要放弃,但这是对我自己的考验,想到曾老师和爸爸妈妈都对我充满期待,我就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绝对不能放弃。

我的汗水浸透了衣裳,脸上也满是汗水,慢慢地我和工人师傅们打成了一片。这些建筑工地上的师傅们,原本他们的生活与我毫无交叉点,可是因为和曾老师的打赌,我来到这里体验生活。这十多天来,通过汗水缔结的友谊,使我心里对他们有了莫名的亲近感--我想,这肯定是行动改变想法的一种结果吧。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个情节:囚犯们出外劳动,安迪用自己的金融知识帮了狱卒们的大忙,给同伴们争取到每人一瓶啤酒。在劳累了一天之后,疲惫之极的囚犯们坐在地上,沐浴着阳光,他们静静享用着啤酒,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他们享受的不是啤酒,而是自由时光。这个画面让我想起自己在工地上生活的经历,那种身体极度劳累后喝着啤酒的惬意感受,仿佛唤醒了我脑海里每一个回忆的细胞。我终于明白了曾老师常说的: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理解和思考。

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麻烦终于来了。到了第十三天时,化粪池修好了。有个师傅要从洞口进去,把里面的碎砖头全部捡出来,曾老师叫我进去帮忙。惨了!那是我非常害怕的地方。

这个化粪池修得特别大,里面有2米多高,长宽各4米。由于连日下大雨,池里面已经积了半米高的黄泥积水。虽然化粪池还没启用,可是积水里已经有了很多蟑螂。

一想到下去后,那些蟑螂会爬到我的身上,我就浑身发毛。曾老师冷冷地说:“你不是保证过要和其他师傅一样的吗?怎么能不听雇主的工作指令呢?这是契约精神,工作就是工作,由不得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不干就会被辞退,之前的工资也没有了。自己看着办。”

天啊!他也太狠了,给我出了这么一道难题。说实话,我从小就怕蟑螂和老鼠,而且化粪池里面有幽闭空间的压抑感,要卷起裤脚站在满是蟑螂的脏水之中,我想想都会全身颤抖。我支支吾吾想求饶,可是曾老师立场坚定,即使求饶也未必能改变他的决定。

天平的左侧是十多天辛苦工作的工钱,那些钱意味着我可以买许多东西,还有我决心要赢下这20天的艰苦赌局,给自己的未来打气;天平的右侧是蟑螂和恐惧的幽闭空间。我该怎么办?

我希望就这么站着,等有人来赦免我。但时间不是无限的,别人都在等我表态。师傅已经准备好了东西,就等我一起下去了,这无形之中给了我更大的压力。那一分钟就像过了几百年之久,没有任何人伸手救我一把。于是,我只好狠下心进地狱走一趟。

顺着梯子下去了,我鼓起勇气把双腿放进水里,听见“哗”的一片回响。池里和外面是两个世界,我的头顶是仅容一人通过的小井口,下面是膝盖深的积水。而化粪池的内壁上,还有水面反射的斑驳光影。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都能带来粗重的回声。

幸好有位老师傅在旁边,我才稍微壮了壮胆。池里面虽然幽闭,可是洞口有阳光。我一边警惕着不要让蟑螂顺着裤管爬到我的身上,一边硬着头皮伸手到水底捡砖头。慢慢地,恐惧感也渐渐缓解下来了。

通过了化粪池那一关之后,接下来再也没有重大考验了。就这样咬牙挺过了20天,我获胜了!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曾老师亲手递给我2000元工资。事后,我把事件隆重地记入日记,那是我人生中太难忘的一幕。

曾老师对我说过:“当你年轻时,对当下的经历不会特别珍惜,因为人们觉得当下的生活片段都太平凡了。可是到了中年老年时,当你回忆起年轻时的片段,每一幅照片、每一张纸条都无比珍贵。

“就像我们拍照片,当下拍的照片,我们往往不太珍惜,随手就丢在某个角落里。可是当30年后再拿起这些照片,就会百感交集。到那时,人们才知道青春如白驹过隙。心中怀念的已不是某年的某事,而是那一段青春的日子。

“我们注定将用后面的半生时光,去不断回忆前面的二十多年。无论成年后的篇章多么华丽,似乎都无法与人生早年的价值相比。人生也可以说是一个走向死亡的缓慢回归过程。年老时,回忆常常锁定在青年时代。多数人的青春时光是在浑浑噩噩中荒废的,所以他们年老时的回忆里满是悔恨。

“但是如果能让孩子早些时候明白这个道理,并且理解这种规律,那么谁还会耽误自己的青春时光呢?”

曾老师谈思路

我和小松打赌,让他去工地锻炼的用意很明显,就是为了让小松体验工地的生活,尝试通过自己的体力劳动来赚钱。

一般青少年对短期的生活体验都不怕,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有限期的体验。所以我估计小松会答应短期锻炼的赌局。其实短期也有短期的功效。从这次建筑工地的锻炼中,我想达到的目的是:

测试小松对这种艰苦生活的承受力,考验他的意志力;看看他对于训练自己、充实自我的决心有多强;通过真实的工地生活,帮他零距离认识另一种人生;假如他能赢下赌局,将成为很好的自我激励经验,对他以后克服生活困难大有帮助。因此我希望小松能坚持下来,赢得胜利。我不会刻意增加他的劳动强度。如果让他在有困难的情况下熬过去,赢下赌局,效果最好。

前三天,我让工地师傅给他比较轻松的活儿,让他的身体慢慢适应。那不是优待,其实是帮助工地新手逐渐深入。一开始难度低一些,能巩固他的信心。

第四天开始增加工作量。他的体力消耗更大了,但是意志力经过三天的锻炼也相应提高了。对于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头几天由于体能储备充足,感觉还好。可是体力每天在消耗着,虽然晚上睡一觉之后恢复迅速,但是每天都是入不敷出的。

一周过去后,他原先储备的体能就快要枯竭了,那时候他才感觉到透底的劳累,真正的精神考验才开始。

到了这个阶段,我没必要增加他的工作量,因为精神考验已经足够大了。在压力下,他一定会有许多心理变化,包括审视处境,权衡利害。就让他自己慢慢发酵、消化那些感受吧。

到了第十天,我看小松能够挺过来,似乎已经铁了心要赢下去。于是开始相应增加点劳动强度,进一步考验他的意志。由于时间过了一半,他的艰辛和汗水被套进去了,更难以割舍放弃。处境变化了,算盘也不同了。

那天要小松进化粪池里捡砖头,本来只是针对他太爱干净的特点,故意要让他变得更粗糙些。我也没想到他会那么难受,但是令出如山,无法更改,最终只能迫使小松做出选择。

青少年身上有些尚未顽固的障碍,经过适当的推动较容易改变。假如在关键期没有得到锻炼,那以后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最可怕的是,人长大之后许多毛病不是付了罚款就能一笔勾销的,错过了关键期,错过转变轨迹的岔口,很可能罚款也无济于事了。

到了最后一周,我不想小松因为劳动强度增大而放弃,于是保持工作节奏不变。我希望他稳健拿下胜局就好了,结果他果然不负众望!

曾老师的房子建好之后,搬家时需要拆下许多分体空调。他告诉我,搬家公司的人拆卸分体空调的室外主机时,常常故意漏掉雪种。他们要么是为了赶时间,不负责任,要么是故意放掉,想赚重新添加雪种的钱。其实拆装空调主机的方法是很简单的,曾老师手把手教我如何关闭室外主机的雪种阀,只要按照正确的步骤操作,就不会漏雪种。他让我用纸将步骤写下来,然后自己动手操作一遍。等到搬家公司来了,号称专业拆装空调的师傅在拆空调主机时,曾老师叫我站在他身边看这些人是如何唬弄客户的。我们先不动声色,由于我刚刚学会了保护雪种不泄露的正确操作流程,所以看着他们操作时,我真吃惊!因为我看得懂他们在故意使坏。曾老师示意我别吭声。他故意让我观察社会百态,学习社会经验。

到了拆第二台空调时,曾老师出言制止了拆机师傅,并指导他们按照正确流程来操作。两位师傅支支吾吾,打算搪塞过去,可是曾老师很淡定,就要他们按照指示去执行。很快他们就脸红了,知道遇到懂行的人,把戏被拆穿了。

后来家里安装热水器、灯具、天花板吊顶等,曾老师都让我动手帮忙,学习全部工序,在动手中增长见闻,在操作中累积技能,获得更多生活经验。

有一回在曾老师的帮助下,我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笔筒,这个小手工制品令我挺陶醉。虽然没有市场上的笔筒漂亮,但那是我动手做的,对我而言,这个笔筒的意义非凡。曾老师还让我动手锯木板,动手做简易的桌子和凳子。他说重点不在于做得漂不漂亮,而在于动过手,做得出来。他说,许多生活中的技术,人们以为简单而不屑动手,其实做过和没做过很不一样。会不会做是最重要的,至于做得有多漂亮倒是其次。所谓生活能力,就是由诸多小小的技术和经验组成的。如果这个不屑动手,那个也不屑去操心,到最后,大半生都会被一些生活的小问题所困扰。

几年下来,我动手做过不少东西。直到我即将离开曾老师的那几天,他还要求我亲手锯木板,做一张椅子出来,这就算是手工课的毕业作业了。

这些锻炼确实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出国独立生活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有能力应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再也不会畏手畏脚了。

曾老师谈思路

对青少年而言,动手能力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千言万语的描绘都比不上一次亲身体验。

如果细察社会上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他们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大多经历丰富。要想破译他们的成功奥秘,绝不能忽略这一点。人生早期的动手经验,能够在成长道路上推动“行与思”的良性循环,让人获得更高效的成长动力。在孩子16岁之前,给予充分的动手能力训练非常必要。当然,如果在8~16岁之间持续深化动手能力,阶梯式成长效果更佳。可是小松快16岁了才来到我身边,他需要补这一课,这对他一生影响深远。像他那么大的孩子,我也不可能用强迫的方式来指导他进行动手训练,主要是唤醒他奋进的积极性,让他自己的紧迫感来带动他的自我成长。小松原本意志力和动手能力都差,我不过在适当时候提醒他,给他一个选择权:你到底是要跨一步往前勇敢走出弱者队列,还是决定麻木不仁地继续混迹其中呢?

人总是趋利避害的,愚蠢的人也会本能地选择自认为最有利的方案。我并不担心学生愚蠢,只要在适当时机为他们打开视野,提供选择,他们自然能够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

当然,时机点也很关键。要在年少时提醒他们,假如到了成年,收到迟来的通知书也只能徒增感伤。

现实中,许多人都是浑然不觉地在错误轨道中走完平庸的人生。如果可以,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醒悟的时间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