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上没有难教的小孩
11082500000020

第20章 帮助孩子建立严谨的契约精神(2)

他继续说:“俗话说:‘不见棺材不落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从字面上解释它的人很多,但能从感受上深刻体悟它的人很少。你现在就正在体验这句话。人的犯错,常常出于对后果的轻视以及侥幸心理。如果你有机会去看看警察对普通刑事案件的审问笔录,会发现大部分案犯的思路都挺幼稚。他们的错误源自欠缺知识、侥幸心理和对刑侦手段的无知。有一句话说:人为避死,其言多伪。犯错者等到被逮住了才想办法躲避,这种反省有时并不真诚。所以,你刚才的表演无法帮助你逃过惩罚。”

“那么我要怎么样做才会让你觉得我的认错是真诚的呢?”我问。他说:“你现在的思路是如何从笼子里逃出去,因为目前的局面是--你已经在笼子里关押着,而我是你的法官,坐在了审判官的椅子上,对不对?”

我点了点头。“所以,你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把问题再往前推一步,想想‘我是如何把对方送上了法官席位,而同时将自己送进囚笼里等待审判的?我是如何一步步制造出这个局面的?’--其实这更有反思价值。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果你自己要跑到高风险地带,那么就要承担被危墙压死的风险。你不要事到临头了才后悔之前没有学好逃跑的功夫,而应该想想为何要站在危墙之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局面已经铸成,再寄望于逃跑的功夫,没有用的。想想在一个小时前你还是个自由人,听着歌,坐在豪车上,但想不到刚从豪车上下来,就站上了被告席,忐忑不安地等待别人来裁决你的命运。你问我要怎样才会相信?告诉你,我根本就不会去考虑你的诚意问题。”

我马上问:“为什么?俗话说,法律不外乎人情。审判也要综合考虑认罪情节这些因素呀。”

“没错,作为犯人,你有辩护的权利,我并没有剥夺你的辩护权,你也正在行使着这项权利。可是游戏规则中最重要、最可怕的是--不管犯人怎么说,最终的裁决权始终攥在别人的手中。”你讲得很漂亮,我也可以很礼貌地听你讲完,静静地等待你把子弹打光,然后面无表情地说:维持原判!--这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剧场面了。当你不幸陷入这种局面,怎么折腾都处于被羞被辱的境地。“我的脑袋好像变迟钝了,一切小聪明在今天好像都没用。我所有的努力、挣扎,似乎都成为供人嘲笑的表演。很奇怪,这时候我突然觉得”慷慨去死“好像要比”承受被人戏弄的羞辱“更容易接受些。我开始有了放弃抵抗的念头,就让他惩罚吧。

曾老师看着我,将近有一分钟一言不发。那一分钟对我而言很漫长,许多念头在我脑海里闪过。

“怎样?现在可以脱裤子接受处罚吗?”我咬着牙不说话。曾老师目光如炬地盯着我,我只能低头躲闪,继续沉默!

“小松,你知道吗?我们的生活就像一个游戏,人们往往会过于沉湎其中,无法自拔。比如你之前了解过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一群正常人,在试验中被分成两种角色,一拨人演囚犯,另一拨人当狱卒。本来大家都知道这是虚拟的试验,可是在试验过程中,人们自然会因为生活中的各种神态、语言冲突等细节而不由自主地忘记了自己是身处游戏之中,继而引发生死争斗。生活其实也像是一种角色扮演游戏,一切规则和身份角色都如幻似真。你信其有,则为有。当你抽离开来审视它,则多为幻象。其实你是个自由人,你现在就可以打开门从笼子里走出去。这个法庭不是真实的,你的脚上并没有镣铐。我这里对你没有强制措施,一切规则都是假设的。你之所以不走开,是因为还要维持这一种局面,维护老师的权威和你作为学生的角色。你现在坐在我面前觉得非常难受,因为面临鞭打而焦虑,可是你的脚是自由的。这是一个游戏,你可以做出选择:离开我这里,不玩这个游戏,甩开这该死的压力;或者你决定留下来,再坚持下去,看看这场牌局的底牌。可是你一旦走出游戏,就破局了,gameover!”

这些话震动着我的心灵,仿佛将我的灵魂抽离了躯壳,在另一个角度旁观正在老师面前备受煎熬的少年。我忍不住钻进这少年的心脏,看看它为何焦虑。沉默,又是半分钟的沉默。

“小松,生活本来就是一场自愿参与的游戏。人们上班,是因为要获得一些收入来换取生存必需品及生活尊严,所以自愿进入一种工作契约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认清局面的本质可以让人心灵轻松些,对于生活这个局,不必过多投入。工作时认真,下班后要适当抽离,留一份清醒会更好。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只是我们在行使自由时主动交出了部分自由。这个道理是谁告诉我的呢?是老子,是《道德经》。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他提醒我,连身躯、生命都可以是一种假设的存在。一切牢笼,都不过是亦幻亦真的东西,它们经不起思考的扫描审视。就像《黑客帝国》这一类电影中所展现过的画面:你意识所到之处,一切皆如积木堆砌的假象,瞬间崩塌消散。当你感受到困境时,对着囚禁你的高墙思考,思想也许就会生出翅膀,带你飞离。所谓‘心的自由’,其实就是突破有形或无形的樊篱。”

我点点头,曾老师说的“规则是一种假设的存在”如万吨重物般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正因为他残酷地对我指出了“可以跑”,而我却无法迈开脚步,更令我万般难受。他将宇宙的重量全部推到我的肩膀上,凭我取舍选择。我年轻的生命中从未经历过这么大的心理压力--发现真相有时比在糊涂中就范更让人心生恐惧!

他一直沉默地看着我,说了句:“你现在感受到的,就是‘逃避自由’了,就像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

我觉得胸口似乎喘不过气来,半晌,仿佛从千年古井里抽上一口气息,长长地呼出,然后点点头。

“好,你打吧。”我从沙发上站起来,曾老师将书房门关上,避免旁人看热闹。他锁上门,拿起准备好的竹条。我转过身,自己把裤子扯到臀部以下。那一刻,我感受到耶稣走向十字架的心情。

竹条在空中划过一道凌厉的弧线投影在我面前的墙上,时间似乎凝固了,好像电影的慢镜头回放一个史诗般的时刻,又像巡航导弹低空跋涉了一千公里飞赴标的--“砰”的巨响,硝烟与尘埃激射四方。

在硝烟激射中,我的思维也随火花四散。曾老师平时对我说过的话也像分解的碎片闪过我的眼前:

可预期的死亡,是一种缓慢的回归。回归的道路是那么漫长孤单,我无法回头。克服它的勇气,就来自于直面它的时刻。

真正的自由,只有勇者才配拥有。而弱者,只需要口号上的自由。我们之所以彷徨无助,是因为精神上的懦弱。你想成为勇者,那么注定要从自己的灵魂上跨过。当你真正清醒了,全世界都在你的意念之内,同时全世界的重量都压在你的灵魂之上。黑洞的魅力在于:压力极大,诱惑也极大。它是星系的起点,也是终点!

……慢镜头结束,痛感令我知觉现实--我被曾老师干脆利落地鞭打了十下。

那个晚上我失眠了,许多原先不明白的道理似乎都突然松开了门锁,等我逐一推开探察里面的究竟。

曾老师说过:不要期望书籍能告诉你许多,十本书有时未必抵得上一阵晚风拂过胳膊激灵起的鸡皮疙瘩。触觉永远是成长中最重要的媒介与桥梁。我们要善于倾听身体对灵魂的诉说。那以后,我理解了契约精神的含义,从此力争做个守信的人。

曾老师谈思路当晚决心惩罚小松是事先预定的计划。事先和他约定好,设定公平规则,不让他找到借口。当他犯规后,就以违反合约精神,自动触发惩罚机制来实现计划--借机达到教育目的。

帮助年轻人建立严谨的契约精神,对其一生都非常重要。走入社会后,不重视契约的人根本难以赢得他人的尊重。这一课除了要教育他重视承诺之外,还要为他带来精神上的刺激,就像化学家在实验室器皿内添加适量的反应元素,只要辅以一次爆炸,就能利用激烈的反应过程产生新的排列组合。

在惩罚的过程中,彻底的真实度将会引发他强烈的精神感受,制造一种真实的情境,情境下的压力将带来种种情感体验。这些体验将会加快孩子走向思考和成熟的过程。

制造这种局面的灵感来源于美国电影《心理游戏》。有时高仿真的刺激经历,可以激发特定对象的情感机关,产生似假实真的多种感受。若设局者的手法足够隐秘,则风险代价很小,却能获得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从而得到性价比极高的结果。我把这种手法搬过来用在教学上,效果很好。孩子的年龄越大,心智越高,那么对设局者的要求也越高,成本也越大。在高端的心理治疗领域和国家宣传、情报机关的工作中常常见到这种手法的身影。美国中情局就有专门研究如何控制人们精神意识的部门,并且将研究结果广泛应用于政治及商业领域。我只不过是从其中借来一点灵感,用以帮助孩子成长。

即使有些局在结束后坦然告知了实验对象,揭开了真相,可是曾经触发过的强烈情感体验仍将引起当事人绵绵不断的思考。

著名的米尔格莱姆的“服从心理实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1960年,为了研究服从心理,米尔格莱姆让许多试验志愿者通过按下电钮不断电击隔壁房间的A君,当然,A君只是配合试验的演员,并没有真的电流电他。但是A君发出了极为逼真的惨叫,甚至扛不住电压而假装死亡。

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经历了完全真实的激烈情感体验。哪怕试验结束后,志愿者全部知道真相,他们中的许多人依然无法原谅自己在实验中的行为。这一次试验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米尔格莱姆的试验结束后,引发了科学试验应否顾及伦理道德的争议。

有时候为了帮助人,某些设局可能在道德上会踩到敏感地带,这就要小心对待了,假如会造成负面伤害,就要在事后告诉实验对象,争取减少负面的心理影响。

大部分人对“自由”的理解是片面的,曾经被剥夺过自由的人更有机会去深刻思考它的价值和内涵。我通过一些生活片段来实行机会教育,打算通过别出心裁的惩罚来刺激小松的身体进行思考。

小松的人生经历还很少,我希望抓住各种时机在一些关键点上制造针刺的机会,令他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获得同龄人很难获得的深刻体验,这种教育方法性价比极高。只要找准“引爆点”和“引爆时机”的交叉结合位,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高效率,从而帮助他在经历欠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大步前进。

人生的每一步关键成长,都是通过对重要议题的经历和思考获得的。思考的过程就像填装火药,灵感或者正确的刺激就是火苗,而思考获得的结果就像一次小型爆炸,产生的能量推人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