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校园里,分数仍然是压倒一切的评判标准。走入社会,收入和地位并非凭考试成绩来定额分配。
“幸好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功课压力没今天这么大,由于不是独生子女,父母也没有把精力全都放在我的身上,没人逼我做什么,于是我有空间学习课外的知识。”我先给自己树立了人生目标--以后长大了想当律师。然后分析,一名优秀的律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我动手列出一张清单来,照着清单去训练自己。有了武器清单就好办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各种需要的武器装进装备箱。
“我知道口才对工作和生活都很有用,初中时,学校的早读课大家都自由朗读课文,我就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刻意训练口才。要求自己像电台播音员那样,拿到没看过的稿子也能一字不漏地流畅朗读。注意语速、语感。那时偶尔还会和同学辩论一些观点,就像小猫在找对手磨爪子,在碰撞中成长。”
曾老师继续说:“小松,我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些呢?因为我作为一匹特立独行的野马,很同情笼子里尚未醒觉的同类。我并非要大家学我那样特立独行,而是希望大家都清醒地思考目标与现状。学习也要学得明白,不能糊里糊涂混日子。
“自由是与生俱来的,当你意识到自我意志的可贵时,当你想挣脱鼻绳时,就能释放出足以摧枯拉朽的能量。所以,有些家长想请我帮他们的孩子补习数理化的功课,我说你去找街边的补习班吧。单单为应试教育提高考试成绩,不符合我的教学理念。”
我问他:“人的觉醒是那么重要,为什么不早一点儿告诉我这些呢?”
曾老师:“早说未必效果好。小松,你来到我身边时,就像一个眼睛和心灵都有重病的少年。当时不能全盘预告对你的治疗方法。因为你无法理解,自制力差,又怕痛,没有勇气配合治疗。我见过三岁的儿童受伤了,被送去医院,脸部要做一个很小的缝针手术。这些手术本来对大人来说是很简单的,经过局部麻醉后,只要病人不乱动,配合医生,十分钟就能完成了。可是对儿童就不行,儿童在手术过程中无法冷静配合。医生只好进行全麻,让孩子睡着了才开始动手。虽然全麻的成本和风险都增加了,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手术。
“为了快捷有效,我对你的帮助一开始只能用全麻的手段,悄悄地引导你转变习惯、态度、想法、兴趣等等。这些是抓紧时间在你醒过来之前就动手的。等你的意识逐渐清醒之后,我还须蒙住你的双眼一段时间,这阶段属于手术后的关键康复期,给你吃些消炎药帮助伤口愈合,等伤口愈合之后,就拆开布让你自由行走了。
“要完成一项系统工程,制定科学的实施步骤、方案,找对动手的切入点,在过程中拿捏时机,起承转合,火候掌握等都要考虑周到。
“时机未到,把方法告诉你,效果也许适得其反。”其实听到或想到一些貌似高深的道理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的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了,社会上能说会道的人不少,听起来很像那么回事。
但是就如南怀瑾先生说的,有些人整天嚷嚷着‘修禅’,其实大多是在修‘口头禅’而已。
“这说明,明白道理虽然很重要,但仅仅是初级阶段而已。‘知’与‘行’如何结合好,相互印证、交叉指导,把所知融化在生活中、体现在行动上,远远比‘知道了’更重要。
“况且,你的行动力和人生经验累积不到位时,也会影响理解能力。有些人自以为理解到位了,等到真正‘用’时,才发现蛮不是那么回事。”所以,为了让你在看到魔术师后台奥秘之后不至于错估自己的实力,避免因骄傲而迷惑了自己,我在给你的眼睛拆开蒙布之前,先引导你做了大量必要的准备。
“譬如,你刚来到我身边时,脑子里几乎一片空白。虽然第十天就开窍了,懂得忏悔了,懂得要追赶时间了,但那仅仅是万里长征刚开了个头而已。‘开窍’其实是缘于反思处境,就像攀爬峭壁,脚底的云雾散去后看到了深渊,因恐惧而勇猛行动。
“感到害怕并不等于胜利,甚至连胜利在望都不算。因为‘知道’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是如何‘做到’。西方的谚语说‘魔鬼在细节中’。其实在‘做’这个环节里要解决的困难和细节非常多,导致人们失败的魔鬼常常就躲在那里。
“当时你没有信心,只有脆弱的激情。信心这东西不是凭空得来的,就好像你在百米高空走钢丝,一般人肯定手心冒汗腿脚发软。因为对处境的判断本就是建立在理性的计算之下。”如果我一开始利用你想追赶的激情,马上就告诉你全部真相,说你现在要学的东西很多,每一件都要从头追赶,每一门功课都垒如高山,你会怎样想呢?
“估计你会被吓蔫了!腿脚软了,信心遭受严重打击。接下去的学习你会感觉不到进步,因为脑海里总想着那座巍峨高山。
“拿高山做参照物,你会感觉每天前进的步伐都微不足道,索然无味,激情无法持久。怎么办呢?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控制参照物,欺骗感官来获得勇气。
“就像我要带你去爬一座高山,别人早已经出发,爬到半山腰了,可你现在才想到要爬山。你从远处看山不算高,因为远观群山只有一个模糊的山影。可是当你真的站在山脚下时,高山就在你面前。这时你抬头一看,会不由自主地倒吸一口凉气。天啊!这么高,我岂不是要累个半死?我能行吗?就这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看‘山’只是个概念。当你来到山脚下,顿生渺小感。而且还看不到先行的同龄人,这种追赶是叫人沮丧的。
“其实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觉醒过来,想痛改前非,发奋追赶被浪费的光阴时,心理上总会畏惧。当他们痛哭流涕、满怀悔意地驱动慵懒的双腿走到山脚下,抬头一看,完了!即使勉强迈开腿脚走几步,缺乏兴奋的身体也会提醒内心说:算了,何必呢?于是在山道旁一坐下,有些人就再也起不来了。日已近午,有人就早早缴械投降了。
“你设想一个电影画面:在一个古战场上,狼烟滚滚,无望和沮丧感就像一堵高高的城墙,古往今来,这道墙击溃过许多人。我经常旁观这种战役,太明白高山的巍峨气势对信心的摧毁力了。这是一道他们必需跨过的槛,越不过去,一切努力都白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进攻要讲求策略,好的策略是制胜的关键。
“所以,在你的腿脚还不强健,意志尚未刚强之时,我不会让你傻傻地冲到高墙下直接面对枪林弹雨的,那样只会赔上卿卿性命。
“所以,我没有给你描绘一个巍然高山,而是把高山拆成一个个台阶,让你心里没那么惧怕。然后经常提醒你不要抬头看,只要埋头走好脚下的每一步阶梯就行了。这样你就不会因畏惧而气馁。保持信心不垮是很重要的。
“其实每前进一步都在累积着正面能量,都在缩短你与山顶的距离。你需要一个相称的心理参照物。我引导你的注意力别去看高度,只专注于脚下,并且常常表扬你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拿一些能让你振奋的参照物来比较,尽量不让你和高山作参照对比。
“于是慢慢地在点滴累积中,你越来越有信心。你在我的带领下埋头追赶了一段时间之后,时机到了,我才提醒你可以看看自己所处的高度了。
埋头追赶了一年的你,早已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过去一年的汗水和成绩都装在‘成果箱’里,这些都是沉甸甸的果实。这些成果已经将你垫高了,当你环视周围时,眼界早已不是在山脚时的眼界了,从此你就有了底气!
“你现在发现在数学、语文科目上追上了同龄人,思考能力也已经超过了不少同龄朋友,就像走在山道上,本来一直孤独地赶路,只闻鸟语,不见人踪。你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不但原先望不见背影的先行者已经在你身边了,而且回头还发现有些人已经落在了你后面。
“更有趣的是,当你赶上他们,观察之下你还发现自己登山的装备和步伐策略比许多人要好。这时你就会有信心了,接下去的故事就是:你要习惯速度比别人快。当超车成为习惯之后,就经常要和其他人SayGoodbye。
“今天就是我提醒你可以盘点形势的时候了。”在过去的一年里,你下了许多苦工。要知道,当一个人日夜兼程、全力以赴之后,发现自己没有走错路,并且收获到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果,这当然值得欣喜。“听到这里,我才恍然梦醒!有种感动涌上心头。回想自己一路走来,并不算特别艰辛,原来是有老师在巧妙带领,我已通过了别人难以跨越的雄关漫道,我收获的一切果实都不是偶然的。
曾老师谈思路
一个健康的自由人,一旦意识到”自我承担“,理解了”自由“的高贵时,就无须再依赖别人的牵引。
每个年轻人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是大部分人都没能在人生的关键期发现它。一旦年轻人发现并且开发它们,必将获得巨大的动力和效能。
小松在我身边度过了非常关键的第一年。从无知无觉到觉醒发奋,这个过程需要解决许多问题。还好,他一步步走过来了。
蒙着学生的眼睛牵引他们走,只是阶段性的手法。事实上,我认为这个阶段越短越好。我深信,任何孩子的生命光辉都能在恰当的引导下自行点亮。点亮之后,就会照耀他们的前程。内心的强大足以抗衡许多外在因素,假如想培养出强者,当然首要任务是强大其心魄,因为强者必须要减少对外在条件的依赖。
没有谁想被人永远蒙着眼睛,没有谁愿意永远怀才不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特别的,是能够牢牢把握自己命运的勇者!可是大部分人与体内原有的潜能失之交臂,终其一生都浑浑噩噩。人生只有一次,且无法重来,所有错过都是很可惜的。只有在这个角度和意义上,我们才能读懂”自由“的深刻内涵。
思考和质疑是年轻学子们的本能。当我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对他们展现一些日常情景,引导他们对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现象进行思考时,手之所指、目之所及都会打开一扇门。哪怕只看一眼,也可能有助于他们摆脱先前的”维度“,因为观念的涟漪必然伴随着主动或被动的思考而绵延不停。
同样,面对中学生或更小的孩子,尝试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去描绘那些他们能够理解的景象,一样会引发他们思考。人们对日常行为的思考一旦发生,就自然会拆解或者追寻行为的意义,继而发现行为的内核。当你再做同样的动作,质疑就会或轻或重地冒出来,由此生出荒诞感。
荒诞感会阻止自己选择非理性的路径,引发一连串的思考与修正。因此,许多非理性的行为最怕思考,当被正确的思考梳理过,它们再也难以回归谬误纠结、迷妄纷杂的原态。改变是必然的,而良性的改变又会导致更深入的思考与修正。
--这就是行为背后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