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不少孩子在众星捧月中早已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飞扬跋扈的脾性,再加上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监管的缺位,孩子们心灵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疾患,他们就像温室的花朵,经不起任何的风浪,稍有一丝不如意,不是离家出走就是自杀,再不就是暴力相向。他们只要求“人人为我”而没有“我为人人”的理念。
§§§第一节孩子为什么会具有暴戾倾向
孩子暴戾倾向的三种原因
近年来,网上关于“孩子暴戾”的视频屡见不鲜,人类的丑恶一面本不该在孩子中上演,而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孩子中间。据调查,孩子暴戾行为现在已不是极个别的现象,目前我国有三成以上的孩子有暴戾倾向。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现在的孩子普遍呈现了早熟的趋势,有暴戾倾向的孩子的年龄也呈现出了低龄化的特征。孩子为什么会具有暴戾倾向呢?
1.孩子身心受挫时容易表现暴戾倾向
每个人都有生气和冲动的时候,孩子也一样,大部分孩子对别人生气是因为他们被激怒了,他们会哭、会吵闹,甚至还会大叫。当他们极度受挫时,这些行为才会转为暴戾。可是也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非常容易被激怒,表现出对别的孩子、成人的暴戾倾向。
2.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孩子具有暴戾倾向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父母的教育影响是长期的、持久的,而且是持续不断的教育。因此,父母持续不断的教育,其牢固程度要超过其他教育。在孩子还不能自己判断事物或作出选择时,父母的判断就是他们最初的行为标准。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或自已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时,家长不采用正面教育,而是“鼓励”、“怂恿”孩子用武力解决,殊不知,家长正是在以一种错误的、消极的道德观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导致孩子具有暴戾倾向
学校与家庭教育影响的不一致,也是造成孩子暴戾的另一原因,大多数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老师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和许多地方要懂得“互助互爱”、“彼此谦让”,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这种美德。可是,“谦让”是父母对孩子谦让。别人的孩子对自己孩子的“谦让”,“互助友爱”是自己孩子想要的东西没有满足时,希望别的孩子对自己孩子“互助友爱”。当别的孩子不懂“谦让”而发生冲突时,家长马上心里不平衡了,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侵害”、受到“欺负”时,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上去推人家一把才解气。学校教孩子谦让,家庭教让别的孩子“谦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一致。于是,孩子之间的争执打架自然连绵不断。
孩子暴戾倾向的三种类型
据儿童教育专家分析,孩子暴戾一般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语言暴戾,即在言语中表现出暴戾倾向,动辄出言“打死你”等。另一类较为严重的则表现在孩子的行动上,轻则动手动脚,重则用器械伤人,危害性大,为孩子未来的成长留下了隐患。第三类是前面两种类型的合体,即语言暴戾和行动暴戾共同作用。如今的孩子多缺少宽容和忍耐,在班级里,很多孩子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保护过度的问题,其他小朋友不留心稍微碰了他一下,他就大嚷,甚至挥着小拳头进行报复。问他们为什么打架,有的孩子竟回答说:“我妈妈说了,谁欺负我,我就要打谁。”
家庭、学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时刻影响着孩子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父母、老师的一言一行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老师都要认真地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把孩子的暴戾倾向消除在摇篮状态,为孩子以后的成长铺好第一块基石。
如何抑制孩子暴戾倾向
“孩子的暴戾行为折射出了孩子的人格危机。”孩子的人格形成并不是在上学以后,而是在早期教育阶段就开始了。如果在儿童时期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就很容易使孩子出现暴戾、自卑、心理发育不正常等人格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了。因此家长必须要注意抓住孩子人格形成前的关键期,注意孩子的人格培养,使其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预防孩子的暴戾倾向:
一、关爱孩子是根本
家长首先应该给予孩子最基本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满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爱的温暖,孩子才有意识地去爱他人。同时,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对他人的爱心,以从心理上防止、克服孩子暴戾倾向的形成。
二、教导孩子正确的交往策略
多数孩子的攻击行为属于一时冲动,其实他们心中是渴望友谊的,只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这时候,家长应该及时教给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教孩子运用多种方式来从困境中解脱。
三、教孩子控制情绪
情绪在人的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孩子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之前,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逐步战胜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稳定的情绪,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合。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环境和集体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家长可以尽量多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孩子学会忍耐宽容,加强自我约束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第二节孩子暴戾倾向的案例
倡导暴力的母亲
大多数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好孩子,但家长该以什么样的眼光去欣赏自己的孩子呢?
一天傍晚,一位母亲接孩子刚走出幼儿园门口。章老师恰巧走在这对母子背后,无意间听到这对母子的对话:
母:“宝宝,你脸上被谁抓成这样?”尖利而夸张的语调吸引了章老师的注意。
子:“我们班的强强。”
母:“他抓了你,你就不会抓他吗?”当妈的拉高了声调,语气中流露着“恨铁不成钢”的“愤怒”。
子:“老师不让欺负小朋友。”
母:“谁让他先欺负你的?以后谁欺负你,你就打他。打伤了妈花钱给他看去。”
听到做母亲的如此“豪言壮语”,章老师不禁打了个冷战:倡导、宣扬暴力的竟是一位母亲!
这位家长正在采取错误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受到“欺负”时采取了“不欣赏”的态度:批评、责怪甚至辱骂孩子“没出息”、“没本事”、“窝囊废”;而在自己孩子占了别的小朋友的“便宜”时倒采取了“赞赏”甚至是“怂恿”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待某一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判断力,进而影响世界观的形成。父母对某一做法持“欣赏”的态度会激发或鼓励孩子这样做,很多时候,孩子的暴戾行为在父母们怂恿的言语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
这一现象有着相当的普遍性。
从掐死布娃娃到给布娃娃穿衣服的转变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在幼儿阶段正确地培养孩子的爱心很重要。
在一个山区幼儿园,活动室玩具很少,老师为孩子准备了一个不算太好的布娃娃,布娃娃的脸是瓷的,身子是布的,手是塑料的,看上去还算结实。
有一次,老师发现一个孩子自己玩一个游戏,他拽着布娃娃的头发,在打布娃娃,还挺狠的,还在说着什么:“让你不听话,让你不听话,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掐死你。”说着,一手卡住布娃娃的脖子,另一只手使劲拽布娃娃的手臂,一下子把布娃娃的手臂拽掉了,白花花的棉花露在了外边。这时,他看布娃娃坏了,把布娃娃使劲往地上一扔,啪的一声,布娃娃的脸摔在了地上,瓷片蹦跳着四散开去,老师还没反应过来,孩子一脚踏上去,说:“装死我也要打你。”
老师呆呆地看了半晌,脑子里一片空白,等老师回过神来,孩子已经若无其事地到了积木区。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小小的孩子拥有如此的暴戾倾向,太可怕了。
后来老师了解到,孩子父母离异,父亲带着这个孩子。离婚前,孩子的父亲经常打妈妈,妈妈经常是遍体鳞伤,而他的父亲每次打完妈妈就出去喝酒,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难免会学到一些。通过跟家长了解情况后,老师才知道,孩子的玩具很多,但无一例外,都玩不了三天就被弄坏了,丢在一边不再过问。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尤其对这个孩子进行爱心培养。抓住孩子的一些爱心细节,及时鼓励,引导,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孩子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有一次老师看见他再次跟布娃娃做游戏时,他把自己当成了布娃娃的爸爸,给布娃娃换衣服的时候,用大了劲,他一边给娃娃揉一边说:“噢噢!儿子!爸爸弄疼你了,爸爸给你揉揉……”
善良与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幼儿期是孩子形成各种品质的重要时期,给孩子恰当的爱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任务,如果孩子接受了正确的爱,那么给予别人的也会是正确的爱。当孩子无助时,给孩子一个拥抱,当孩子委屈时,给孩子一些安慰,当孩子被冷落时,给孩子一点热情,当孩子受到歧视时,给孩子一些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