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是粒种子
11087200000033

第33章 温馨源自心的付出(2)

后来女儿上学念书了,一次数学考试竟然考了个零分!妈妈在旁又气又急,好脾气的父亲却并没有怎么骂她。他一边安抚妻子不要焦虑,一边郑重其事地和女儿讲,要不要做功课,要做什么才好,你自己判断。

后来一家子移民加拿大,到了周末,当女儿缠着说要开车郊游时,父亲还是让女儿自己拿主意,“那你自己想去哪里?”女儿于是又得歪着头,自己来找答案。

加拿大的学校选修课特别多,如何让女儿选择一个方向去发展?她不是爱画画吗,于是,从此蔡志忠画室里多了一张画桌,跟父亲一起画吧。

女儿有成为一个设计师的梦想。她画各种画,妙趣横生,人小志气大,不服输的她向编辑讨价:“为什么我爸爸四幅可赚2000块,我的却只有200块?”她也像爸爸小时候一样,经常突发奇想∶“三明治为什么是方的而不是圆的?”“汉堡包为什么没有尖呢?”

那年“父亲节”,女儿用十来张画纸订在一起,给爸爸做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画纸上,每一张许一个愿,比如,“给爸爸泡一次咖啡”,“送爸爸一件不算过分的礼品”,等等。

看着女儿的礼物,蔡志忠笑了。

“不加施教”中暗地施教,“听之任之”中巧妙引导,艺术甘霖悄然流进了女儿的心田,那里也绽开了一束自由生长的花。在这“不加施教”中,女儿却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生存能力的教育,明白了“我想要什么”,“我该怎么做”。

§§§第二节温馨家庭的完美教育

何氏家族的温馨教育

对于前澳门特首何厚铧,人们一般只知道他事业上的成就,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父母言传身教给予他成长道路上的影响。

何氏家族是个人丁兴旺的家族。当年何厚铧的父亲何贤在澳门、香港等地都享有较高的声誉。何贤,人称澳门“黄大仙”,乐善好施,没有架子,对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否相熟、是否相识,有求必应。

据说,何贤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老早就为每一位子女外出留学准备了一笔钱,但钱不多,有一个限额。他并没有像别的父母那样,给外出读书的子女买车买房,而是注重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子女临行前,何贤都会跟他们讲相同的一番话,大意是:钱就是这么多,你可以花完,也可以用这笔钱来完成学业,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结果,子女们都不负所望,将这笔钱全部用在学业上。何家家教之严,由此可见一斑。

何厚铧的母亲陈琼端庄得体,不怒而威,相夫教子,颇受人敬重。陈琼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勤俭助人,以礼待人,不要铺张浪费。虽家境富裕,但孩子们碗里的饭都要吃完,不许浪费粮食。孩子每有犯错,母亲绝不纵容。

何厚铧的父母生有许多子女,何厚铧在儿子中排行第五。由于自小家教甚严,在他的身上,没有娇生惯养的富家子弟习气。何厚铧从小就生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长大之后他更加懂得了“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年仅13岁,何厚铧便离家出洋,留学加拿大。28岁,他便赶上家族危机,义无反顾地回到澳门打理摇摇欲坠的家族企业——大丰银行。31岁,他便投入广阔的政治舞台参政议政,先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来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并参与起草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44岁,他便入主濠江,成为首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

尽人皆知的何氏家族的“五公子”之所以取得一世功名,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养成了“少说多做”的踏实作风,他靠自食其力和奋斗拼搏,终于拼出了自己的“传奇”。

“完美父亲”贝克汉姆

作为英国最年轻的勋爵、球场上最锐利的屠刀、女性眼中最完美的王子,著名球星贝克汉姆拥有着太多的光环和荣耀。除此以外,他还是两个儿子的父亲。2003年,作为一位父亲,贝克汉姆更是获得了两项对他而言非常重要的奖项——英国一家医疗保险公司评选的“完美父亲”以及著名的500强公司爱普森所评选的“名人爸爸”。

1999年,妻子维多利亚在伦敦医院接受剖腹产,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的妈妈始终陪伴在旁。大儿子布鲁克林出生后,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商量的最初决定之一就是:不学其他多数富有而忙碌的夫妇那样去雇用一个专带小孩的保姆,而是决定自己照料儿子。因为一想到布鲁克林会跑到保姆身边,而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那儿去寻求慰藉,他们就觉得可怕。为了表明布鲁克林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意义,贝克汉姆在背部一个合适的地方纹了身,刺的图案是一位男性守护天使。那是一次非常疼痛的经历,但是他觉得很值。

自那时起,他就宣布说:怀抱儿子的感觉是他一生中最感动的时刻。突然一个崭新的生命就躺在他的怀里,而这个生命比最重要的足球比赛还要重要。

只要时间允许,贝克汉姆会尽可能多地接手照料婴儿,给婴儿喂食、换尿片。他并不是为了要引起公众的注意或是给其他人留下印象,他只是觉得自己想急切地把爱倾注到这个温暖而无助的新生儿身上,离开他的每时每刻都会令自己难以忍受。他经常花上几个小时凝视自己的儿子。“不知怎么的,我感觉他就是我的一部分。”他说,“我记得小时候踢球时伤了脚,很疼。我父亲看得出来我疼得厉害,他就说,如果可以让我的腿承受你的疼痛,我愿意。那时我并不相信他说的是真的,我以为那只是做父亲的说一句好听的话。但是现在我意识到,当时他说的一切都是当真的。如果能够,我也会替小布鲁克林承受他所有的痛苦。我会为他做一切事情,尽我所能让他的生活美好。做父亲给予了我难以置信的全新的责任感。”

纽约《时代周刊》的沃伦·霍奇这样评论贝克汉姆:贝克汉姆先生拥有默片时代影星雕塑般的英俊外形。他从不忌讳与儿子亲密的身体接触,每一次拍照时他都不停地拥抱和亲吻布鲁克林,这样做反而增添了妇女对他的好感。而在以前,女人们从未想象过会在以猛灌啤酒为标志的足球文化中找到一位如此细致多情的新好男人。

劳工部长赵小兰受到的家庭教育

赵小兰的经历,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美国故事之一。而赵氏家族将中国优秀传统与西方社会的管理方法结合的家庭教育方式,更被侨界推崇备至。

1963年,赵小兰随父母移居美国。开始上三年级,一个英文单词也不会,每天就把黑板上的所有内容抄下来。每天晚上,辛苦工作一天的父亲要把所有内容译成中文,让她明白课程的内容。

赵家虽然富裕,但孩子却多半进公立学校。每天早上闹钟一响孩子便自觉起床,由姐姐带着赶校车上学。孩子们在外的花费,不论大小,都要拿收据回家报账。赵小兰念大学时还向政府贷款,靠暑假打工还钱。但对孩子的学习,父母从不含糊:“你们要学东西,绝对不省。既然说要学,就有责任学好!”

赵家虽然有管家,但父母仍然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闲暇时,还要六个孩子分担家里的琐事。每天早晨上学之前,她们要检查自家游泳池的设备,捞掉脏东西。周末,则要把两英亩大小的院子里的杂草和蒲公英拔掉。

晚餐之后,赵家极少开电视,母亲跟着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处理公务。他们每年安排两次全家的旅游,从选择地点、订旅馆房间,乃至吃饭的餐馆,完全由孩子负责。

每个星期天,午餐后的点心时间,则举行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每个孩子说自己新的想法、收获、提出计划,当人们惊讶赵家姐妹的纪律与服从的时候,要知道那是经由亲子间充分沟通所获得的共识,如同她母亲所讲“家园!家园!这个园地是一家人的,每个人都有责任!”

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名赵小兰担任新政府劳工部长,并获得参议院通过,赵小兰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内阁部长的美籍华人。

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很难有赵小兰的成就。赵小兰那种不亢、不卑、带有适度的矜持气质,来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