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随万物转
11255500000003

第3章 通灵的水(3)

传说月山过去十分贫穷,或旱或涝,荒山秃岭,草木不生,后来一个以诗书治家的潘秀才和他的文友们,给他刚出生的孩子取名月形,从此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瓜果飘香,潘月形长大后成了天上的文曲星,每当文入骚客在石门湖泛舟,在月形山下饮酒赋诗,他总是化作灵感飘然与会……诗意的期待与寄托,像月一样坚韧,像山一样刚毅。我在听了这个传说后不久,又听了另一个传说(没有文字记载,只能算传说,既然是传说,再说说也无妨),说当年共和国某领导人视察安庆后去合肥,下了集贤关不久,询问陪同人员这地方叫什么名字。一听月山二字,他风趣地说:是月中山,还是山中月?八皖山月,人杰地灵……又是一段浪漫的诗话。而现在的月山诗心固在,但它正拋开贫穷,越走越远,它地处城乡结合部,乡镇企业兴盛,是全县乃至全市富镇之一,离它15公里的高河埠正在兴建新县城,到时候,安庆城外有山,山外有城,月山,可谓城与城间的一颗明珠,无疑会闪烁现代诗的意韵光彩。

送走了城里的文友,我又随意地行走起来,走在田野里,花丛中;起伏的山冈上,走在一座座或怪石突兀或树木葱郁的山上,身边不时掠过采石工人的身影,丰富的地下资源,金、铜、铁、煤,使月山人摆脱贫困,实现了一个个梦想。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目光仿佛透过山体,看见月亮在地下隧道与矿井里我的兄弟们正在开采着沾满汗腥味的诗。

哦,这是白天,头顶是一轮太阳,一轮接替月亮的太阳。我无须再寻找,那“形”字不是已被人删除了吗?月山,更透出诗意的空灵。

嬉子湖的风

游览嬉子湖,遇上了寒风。我不知道嬉子湖名称的由来,感觉强劲的风倒有一股嬉戏的味道,它紧贴茫茫灰白的湖面,一阵阵压上岸,将一群开笔会的文人吹得七零八落。被吹开的笔友一会儿又聚集到一起。一次次吹开,一次次聚集。自然的力量,生命情感的力量,交互呈现。

几条小船泊在湖湾,摇晃,颠荡,发出哗哗水声。没有人上船。游湖人的心情因风而改变,或者不变。只见个个都将手藏在衣服袋里,其中不乏握过如椽巨笔的手,写过锦绣文章的手。身体对于寒冷的感觉,我们不会有很大差异,应对寒风的方式也差不多,但对寒风的态度却不一样。大风中行走,多少人的心头掠过“凛冽”二字,且还能生发诗意。显然,再大的风也冻不住一些人的灵感,思绪穿过大风,在湖面奔驰,寻找自己——面对自然景物,人常常有意或无意地不断丢失自己,又不断去寻找自己,找回来的就是观点,思想。或许天色阴沉,湖面苍郁,恰好契合了哪个诗友的心理,迎接他审美情趣的切入。水面留痕。风的嬉戏,被一个人看作严酷;或者,一个人将风的凌虐看作嬉戏,都不难理解。

这种揣测是有意义的,因为隆冬季节的嬉子湖,竟然有一群人带着热情来看它。嬉子湖本身不会寂寞,但有了这一群人的到来,刮乱的视线,在水面相遇,交织,重叠,嬉子湖有了与往日不同的风情。这一点我是相信的。正如我相信古人视喜欢水的人为“智者”有一定的道理——意满于水的智者,目光投向水面不只是欣赏,还有寒风中极易成型的透彻的思考。一群文化人在湖边行走他们当中有《清明》、《安徽文学》、《合肥晚报》、《安庆日报》和《安庆晚报》等报刊编辑,有在全省乃至全国颇有知名度的诗人、作家,有热爱文学的青年,岂不会给嬉子湖的萧瑟惨淡涂上色彩,生发风的效应?组织者敢把笔友们带往嬉子湖,是因为嬉子湖在冬天仍有它内在魅力,还是文化人湖边行走造成风的效应增添嬉子湖的神采?

早晨,我在怀宁候车赶往桐城时,站在风中冷得够呛,预知嬉子湖的风会更大。我没有害怕退缩,出游的兴致超过了风。我出生在湖边小镇,听着湖风、沐浴着湖风、呼吸着湖风成长,被湖风抚摸着、鞭打着生活了多年。风喜欢湖水,水面越阔,风越恣意。少年时,我在湖边游玩或劳动,无数回目睹风诞生的过程——平静的湖面,一圈圈微小的涟漪,渐渐增大,紧凑,连贯,突然变成波浪,风在浪头跳跃,急行,源源不断地拍打着湖岸登陆,刮向田畴、村舍、小镇。现在,我离开湖畔已多年,倒是要看看嬉子湖的风与家乡冶塘湖的风有何不同。

诗人张巅来自望江,他那里有武昌湖,我和他走在一起,一边说湖风,一边谈写作。他的目光似乎总是在嬉子湖上扫来扫去,近观,远眺。风浪会不会让他联想到诗的分行,节奏,气氛,意象,意境?夜里,我们同室睡觉的时候,他说他很久没写诗了,回去得写了。无疑嬉子湖的风刺激了他的创作欲望。赶两百里路来游嬉子湖,重新点燃了诗情,而离他家不远处的湖,这些天也必然寒风呼嘯呀!我不禁笑了,果然如我所想,嬉子湖的风生发了效应。我和张巅十多年前就通过信,从未见过面,这些年他几次上我的博客要到怀宁见我,我都在北京,这次相遇嬉子湖,彼此都感到高兴。我们在风中哆嗦,身体紧贴一起照相留念。只见有些人走得很快,把我俩思到了身后,我们追上去。

风不是让人止步,就是让人加速前行。有的人之所以走得快,并不是故意甩开人群,而是要甩开风,而他们自身成了风影,在堤岸上晃动。我弄不淸自己是追赶前面的人,还是追逐风了,也加快了脚步。我的身影是否在后面人的视线中造成风的迷离?嬉子湖的风,有棱有角,一如桐城派的文章,雅洁避俗,阳刚清正。有一句评论刘大槲的话——“有所变而后大”,我记得很深,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在笔会上我又说了这句话,嬉子湖的风中我还是想起了这句话。在我眼里,嬉子湖的风分明呼应了这句话,这里的风也就是文风了,诗风了。风中,三三两两的笔友走在一起,谈得最多的话题是文学,喜欢什么文章,散文该怎样写,小说该怎样写,风吹掉了恭维,风张扬着批评、个性。

湖旁有一个袖珍型的天文馆。嬉子湖是全球观测日全食最佳观测点、曾是(2009年7月22日)全世界看到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走进天文馆,我想起了方以智。在桐城这块文风昌盛、文豪辈出的地方,还诞生了一位热爱科学且写了一部《物理小识》的名著,对物理学和天文学做出重大历史性贡献的人物,这不能不让我多往“风”与“变”这两个字即“风变”上想。方以智说:“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蠢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通几与质测,对于文学创作与研究,同样需要、有用。科学与文学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在天文馆观看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宇宙星象模拟演绎影像之后,外面的风仍然很大。介绍嬉子湖美景有“春晴草色如酥,夏汛水天浩渺,秋日白鹭祥云,冬雪平冰千里”,怎么可以不写到风呢,我们御风而行,乘风而去。

轻踏秋浦迎曙晓

豪饮,狂舞。秋浦渔村由一堆篝火点亮。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熄灭,与同伴离开时,频频回望,阑珊处山明树影,河水凄迷。阴历十月底这个深沉苍茫的冬夜,你在异乡无眠,心中的一团火一夜不熄,越燃越烈。朋友的鼾声像鼓风机,吹旺了你的想象力,你的思索,你对大自然的敬畏。

天还没有亮你就起床了,悄悄地离开依山冈而建的旅舍,走下一级级台阶。没有发现入,也没听到任何声音。你想,有没有动物看见你?会不会惊动山神?你不由得将脚步踏得很轻很轻。一盏盏低悬的灯笼,散发着静谧的光,与寒气形成一团团银灰色的光晕。屋舍重重叠叠,粉壁迷离,墙头细风弄草,松竹参差。大山是模糊的,山与山没有缝隙,与天地也没有缝隙,混沌一团。你试图弄清方位,可怎么也分辨不出南北西东,却突然想起了那堆篝火,它还在燃烧吗?

摸索行至篝火台旁,这里被黑暗笼罩,无一星火苗。想必最后添柴的朋友,梦中的火光在煮沸精彩的诗句?他会将醉倒放怀的你写进去吗?他不会料到你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伫立于篝火灰烬前,迎接曙光。曾经,你在怀宁境内一个叫分龙岭的山村生活过两年,你是全厂起得最早的人,读了很多书,写了无数文章。那时候你年轻,幼稚的文字带着浓烈的酒味,但充满激情;那时候你有理想,通过自学去圆大学梦,去圆作家梦。山村还在沉睡,你的窗口就亮起了灯。寒冬,你依然第一个迎接曙光,拥抱黎明。雪后,冰锥使冬夜充满阳刚,透出铮铮力量。你站在冰锥下,把精神的旗帜挂上。你在冰锥上读到了比任何箴言都要深刻的道理:冷,不意味着缩小,冷反而可以使生命长大。你把美国诗人斯蒂文斯的一首诗《雪中人》压在桌子上的玻璃板下:“人须有冬天的心境,才能看霜、看雪,裹满了松树的枝丫,人须自己长期挨冻,才能看杜松挂满冰针……”

这时候,你置身于陌生的山野,恍如回到了过去。你明白了,多年前那一个个冬夜与黎明,是与这山村之夜相连的——经年的播种收获了又一个崭新的黎明。没有那几年“三更灯火五更鸡”早起读书,就不会有与文友相聚山村之夜的机缘,也不会等待这个特别有意味的山村黎明。是黑夜与黎明孕育了你的精神,你的抱负。你的勤奋和你的思想决定了每个黎明的品质,每个黎明的内涵。他们和你一样,对文学的执著和热爱,走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然后走到了一起,走到了这山村。这山村留下了大家丰富的情思,在各自生命中烙下记忆。但愿偕伴一起朝前走,在另一个黑夜燃起篝火,燃起希望。

你的面前,黎明的光线撕开了大山的缝隙。哦,那是东方破晓之光!你能感觉到它使出了很大的力气,无惧于重山的包围封锁,创造一个新的黎明。尽管光线投到远山显得微弱,但群山之间的轮廓被勾勒了出来。有了光,就有了色彩;有了色彩,就有了郁勃的生机。当天色由黑变灰时,你看见水面有了山的倒影,就像胶片冲印显影;当天色由灰变蓝时,你身前出现了一堆黑灰——奉献了篝火的木柴,以炭灰的形式呈现。你抓起一把,分明还有一些热度,于是你认为篝火是有灵魂的,而灵魂是活的,永恒的。形灭,灵魂不灭。它飘在山林中,化作山脉;飘在诗人的心田,化作诗文。篝火承载的生命记忆,从远古到今天,演化成人文的符号,无论人们离开大山多远,精神的呼唤不息,这叫做“薪火相传”。你铺展开一张稿纸,包了一些炭灰将它带走。这是一种心绪吧,情满于山、意满于水的你,在山中渔村采集到了蕴含自然力的最好的东西,季节深处的黎明以一种你熟悉的光芒和氛围,照亮和温热你的文字。

曙光将山水物象描绘出层次分明的大美之境,你仍轻轻地走,缓缓地行,踏着河滩上的卵石,细看彩船和龙舟。走上摇晃的索桥,观水形地势。突然,一声鸟鸣传来,顿时眼前豁然开朗,光线更富质感,仿佛能分出一丝丝,理出一缕缕,你看见了一张张亲切的面孔,被光线照耀得很生动。

山涧峡谷看卸妆

县作协每年都要组织两次采风活动,由于工作原因,今年金秋采风推迟到“大雪”节令前两天才举行,不过大家仍然兴致很高,多是性情中人,看草木摇落、林寒涧肃的景色,也是一种况味。

祁门牯牛降和石台百丈崖,均不见万壑争流、飞瀑挂壁的气势,曾经烕猛的石头创造过多少湍流激荡的精彩,现在它裸露呈现,身旁萦绕一潭浅浅的清水。小溪无声地流淌,流着流着,消失在石头之下。山涧中更多的石头一块挨着一块,仿怫在休息,或蹲或卧,晾晒着身子。我们差不多是来看它们卸妆后的容姿——既然人们喜欢形容“大山披上盛装”,请允许我端详一番卸下盛装的山涧峡谷吧,它的苍郁疏朗,敞襟幽怀,蕴含着一种素心清韵,它虽卸下了靓妆,仍不失雄奇俊逸;它静默淡定,旷达空寂,等待即将到来的凛冽寒风,厚厚冰雪。

这时候的山涧峡谷,不是我们來欣赏的,而是与其交心的。当然,什么时候都可以与它相谈,但这时候,我在交谈中得到了一种严寒来临前的温暧。如果你只是喜欢绿水青山、瀑布飞虹的话,抑或你只是喜欢云霞争变、山岚缥渺的话,那么此时眼前的景色定是倦怠的,甚至是病态的,你感受不到它内在勃勃的力量,领略不到叶点衣袖、足踏衰草的特别意味。对于本色的东西,尤其对于悦目之外的物象,需要用心灵去触摸,去倾听,以获得自然的启示。有了启示,就不会因看不到“美丽景色”而失望,就会觉得这里充满了大美,就会将山涧峡谷之游看作生命与精神的一种体验。

由于平日登山运动少,在峡谷中穿行,我的两条腿很酸胀。累了,便停下来看近前的苍苔,枯藤,与友聊一聊人生境况和文章风骚,这一刻身心完全融人了自然,很是惬意。我将目光移到那些形状各异的石头上,它们经历了多少年的冲击?有的圆润光滑,有的锋棱峻峭,有的斑痕累累……被冲击不是一种宿命,也不是一种自觉,而是本然状态的变换,如这枯水期的石头展示的是它的风骨,并不流露半点的寂寞。我们的身影也在变换,离开深涧,走到了长林树荫之中,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清爽。突然,红叶跃入眼帘,不由得再次动怀兴思——这最后的艳丽也会很快卸下,交给风霜,交给大地。

回头望,绝壁断崖,被那些交错的枝丫,妙笔纵横般地写下了灵文奇字,这何尝不是大山的秘笈?移动的阳光,浮云驻影,淡冶之容,明净可爱。怎么一走就走到了山脊上,分明深涧峡谷就在我们的脚旁。伸头探看,哟,如若天坑!幽邈玄奥,恍兮惚兮。蓊郁的树木遮挡住了我的目光,看不见谷底。刚才在谷底时,有阳光洒下,忽明忽暗,以为水涸木落,山痩石颓,使得阳光透射下来。这时见层层提升的谷涧被浓密的树木遮蔽5不由得想,阳光是如何抵达谷底的?我与爱写励志文章的范方启先生走在一起,我竟也励志起来:人生的低谷(或底谷),也会有阳光,哪怕只有一丝,只要你珍惜它,拥抱它,你就有希望走出低谷。也许范先生规避了我这惯常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动起了他的文思吧。

又如那几千米深的大王洞,在进洞的洞口与在出洞的洞口,彼此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洞内钟乳石再怎么形态奇异,观赏把玩不尽,但看多了便觉得有种“化妆”的味道,走出洞口时精神振奋以及新鲜感,比起进洞前的渴望,感受更强烈,也更美妙。当然,不进洞怎么会有出洞后的快意呢?人们常说“给灵魂一个出口”、“找到痛苦的出口”等,诸如此类,都有它的寓意。

寒冬攀古岭

怀宁境内一座幽静的古岭,把洪镇与山口二镇(乡)暗暗地连接着,我说它“暗暗”,是因为它在起伏之后高卧在人迹罕至,尤其为外人所不知的大山里。这座曾拥挤过千军万马的古岭,曾使行路人紧张、恐惧和寂寞的古岭,"名叫长安岭,在2000年寒冬的一天上午,它留下了我攀登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