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期制,高90毫米,口径96毫米,底印“郑觐侯制”篆体方印。此笔洗材质为紫砂,包浆过渡自然、凝重、温润,造型为钵式,线条流畅,弧度柔美,身刻“阳羡县府养用”,可见是县府定制之物。另一面绘山水图,寥寥数笔,意境深远。
杨季初: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善制泥绘与彩绘作品,常为宫廷作品加工,其作品典雅、大气、华丽。
杨季元: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宫廷工匠,以泥绘作品为主,工艺精湛,画风意境深远。
名作鉴赏
彩泥绘群山村落图方形倭角笔海
清乾隆年制,高160毫米,口径136毫米,底印“杨季元”篆体方印。此笔海用团泥制,四方形,四边倭角,器形规正,气度不凡。四面用泥绘远山、树木以及近处的亭台、村落,意境深远,大气磅礴,画风深受清初“四王”影响,彩泥绘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彩泥绘群山村落图方形倭角笔海杨季元制彩泥绘村落山水图笔海杨季初制名作鉴赏
彩泥绘村落山水图笔海
清雍乾年间制,高148毫米,口径142毫米,底款“杨季初”篆体方印。此笔海材质为团泥,周身用各种泥料绘山水、村落、树木等,画风似清初“四王”之风。书画严谨、细腻,色彩浓淡相宜,笔触圆润,底为玉璧状。
周子美:清康雍年间人,制壶工艺精湛,用料讲究,以小壶为主,作品纤巧、典雅,传世极少。
名作鉴赏
朱泥扁圆壶
清乾隆年制,高70毫米,口径68毫米,底印“周子美制”篆体方印。此壶材质为清代大红袍,色红艳但不俗气,壶身扁圆形,扣珠为钮,直流上翘,环耳把,盖微拱,全壶为梨皮状,金砂粒粒显出,非常均匀,整器亭亭玉立,实乃珍品。
邵元祥:清康雍年间人,制壶系邵盖、邵文金、邵文银一派。
作品古朴、大气,特别是壶嘴两头小、中间鼓,制作难度极大,壶把环大较细巧,但力度强,是邵家壶的特点,所制壶常被选入宫中,传世品较珍贵。
名作鉴赏
大高灯壶
清康雍年间制,高195毫米,口径110毫米,底印“荆溪”、“邵元祥”篆体。此壶采用紫砂泥,造型古朴、大气,体态丰盈饱满。壶嘴两头小、中间鼓,大耳把,细巧却有力度,是传世力作。
邵正元:清康雍年间人,制壶系邵氏一派,作品古朴、大气,常做泥绘、彩绘壶,是宫廷工匠。
名作鉴赏
泥绘加金彩高灯壶
清康熙年制,高140毫米,口径56毫米,底印“邵正元制”篆体方印。此壶材质为紫泥,纯正、优良,壶身泥绘近山远水,亭台树木,意境深远,并用金粉勾描。三弯嘴,大耳把,配合协调,嵌入式高拱盖,珠钮,壶身包浆温润,过渡自然,整壶富贵华丽。
邵瑞元:清雍乾年间人,制壶名家,壶工规正,制作精湛、古朴、典雅,壶饰常以泥塑动物为主。
名作鉴赏
六方狮钮壶
清乾隆年制,高105毫米,口径73毫米,底印“邵瑞元制”篆体。此壶材质为紫砂,壶形六方形,壶钮为一只匍匐的小狮子在嬉戏滚动的绣球,造型生动,活泼可爱,与整壶端庄的外形相得益彰。壶短颈上压回纹一圈,壶腹方中带圆,六边拱底足将壶托起,壶盖面上贴塑两件八仙法器,三弯流,环耳把。香港茶具博物馆也藏同类作品,但壶盖上的小滚珠已损坏。
袁郁龙:清康雍年间人,制壶名家,作品制作精良,用料上乘、讲究,作品大气、古朴。
名作鉴赏
莲子壶
清康雍年制,高130毫米,口径76毫米,底印“袁郁龙制”
篆体方印。此壶泥料优良、滋润,色紫中泛青红,为泥中极品天青泥,造型大气、古朴、高雅,不失为名家之作。
陈荫芊:清乾隆年间人,制壶名家,光器、花器全精,作品大气、古拙。
名作鉴赏
圆竹贡灯壶
清乾隆年制,高186毫米,口径86毫米,底印“陈荫芊印”篆体方印。此壶采用拼紫,色为淡紫红,壶嘴为四段竹节三弯流,壶把为五段竹节环把,流、把相得益彰,有力度,短颈、竹节圈为唇,嵌入式拱盖,竹圈为钮,竹环为底足,造型似竹枝、竹段所制的贡灯。
平盖鼓形壶
清乾隆年制,高112毫米,口径70毫米,底印“陈荫芊印”篆体方印。此壶材质采用深紫砂泥,大平盖,耳把,直流上翘,珠钮,身为鼓型,全壶通体一色,光洁、滋润,包浆凝重、自然,线条简洁,制作精湛。
竹节提梁壶
清乾隆年制,高160毫米,口径74毫米×67毫米,底印“陈荫芊印”篆体方印,现藏南京博物馆。此壶以竹子为题材,是仿生变化的一件成功作品,反映出作者创造构思的鲜明,器皿处理空间与实体的对比恰到佳境,茶具的功能有合理的发挥。
邵旭茂:清康熙末至乾隆年间人,制壶似陈用卿,造工荆溪,质坚如玉,传器壶底有二印“荆溪”篆书椭圆印和“邵旭茂制”篆体方印,精湛绝伦。
名作鉴赏
旭茂提梁壶
清乾隆,高230毫米,口径123毫米,底印“荆溪”、“邵旭茂制”篆体双印,现藏宜兴紫砂工艺厂。此壶材质为天青泥,泥质细而不腻,色泽紫中泛青,全壶气势宏伟、浑朴,气度不凡,且骨肉均匀,制作精湛,是砂艺史上又一件神品。
古莲子壶
清乾隆,高110毫米,口径86毫米,底印“荆溪”、“邵旭茂制”篆体双印。材质为优质紫泥,纯正、温润,整壶大气、古朴,可见作者制壶工艺精湛,功力非凡。特别是大平盖微突起,但一点不变形,并口唇相吻严丝合缝,实在难得。
潘子龙:清雍乾年间人,制壶名家,善贴塑和彩绘装饰器皿,常以竹子为题材,制工精湛,作品大气古拙,传世极少。
名作鉴赏
双色贴塑提梁壶
清乾隆,高230毫米,口径82毫米,底印“潘子龙制”篆体方印。此壶材质紫泥与团泥,团泥为壶身,壶流、提梁、钮和壶身上的葡萄藤、叶为紫泥。
全手工制作,全壶构思巧妙、生动、古朴、大气。
葛明祥: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宜钧作品最见长,是明欧正春之后又一代名家,不少作品被宫廷收藏,底印为“葛明祥造”楷书四方印。日本藏家见其作品争相收藏,中华民国时仿其作品较多,但釉色不对,易鉴别。
名作鉴赏
炉钧釉特大橄榄瓶
清乾隆,高330毫米,口径90毫米,底印“葛明祥造”楷书方印。此瓶呈橄榄状,手工制作极不易,瓶线条光滑,柔和丰满,釉色厚重,窑变色彩流畅,质感强,胎为紫褐泥。此类器形的大号瓶极少见。
双色贴塑提梁壶潘子龙制炉钧釉特大橄榄瓶葛明祥制宜钧兽面含环双耳尊
清乾隆,高275毫米,口径100毫米,底印“葛明祥造”楷书方印。此尊身圆中略方,有四片相接,溜肩,颈内束,喇叭口,内束高足喇叭底,内部全部相接而成,两耳为贴塑瑞兽面衔环。整器制作难度极高,但收放自如,令人叹为观止;釉色滋润,精美绝伦,是葛氏宜钧的佳作。
邵大亨:清嘉道年间
人,制壶名家,是继陈鸣远之后的又一制壶大家,以光器为主,工艺精湛,骨肉匀称,气度不凡。
名作鉴赏
掇球壶
清嘉道,高100毫米,口径65毫米,盖印“大亨”,宜兴陶瓷陈列馆藏。
钟德壶
清嘉道,高100毫米,口径96毫米,盖印“大亨”。
竹壶
清,高85毫米,口径96毫米,盖印“大亨”,南京博物院藏。
王南林:清雍乾年间人,宫廷工匠,善制彩釉与泥绘砂器,大量吸收景德镇瓷器装饰手法,所制作品器型古朴、大气,彩绘华丽、高雅。
名作鉴赏
蓝彩菊花圆壶
清乾隆,高90毫米,口径60毫米,底印“龙凤王记”方印。此壶材质为纯紫砂,泥料细,色纯,温润,整壶造型为含苞的菊蕾,嵌入式拱盖,盖面用蓝彩绘两枝菊蕾,珠钮,短颈,无肩,口唇相吻严密。
壶身上部一周如意纹,壶身画五朵绽放的菊花和一只展翅的蝴蝶在花中飞舞,壶流与把上也画有小花,整壶生动、华丽,虽均是蓝彩,但是层次分明,浓淡有致,可见作者绘画功力。
邵元亨:清雍乾年间人,制壶风格大气古朴,为邵家制壶一脉,民国《阳羡砂壶图考》中有其壶记载。
名作鉴赏
小高灯壶
清乾隆年制,高84毫米,口径42毫米,底印“邵元亨制”篆体方印。此壶选优质紫泥而制,色纯、温润,制作精良,虽形体小,但不失大气、敦厚,流、把配合恰当。
王伯常:清康乾年间人,擅雕刻,喜制壶自乐,取斋名“忆陶居”,作品传世极少。
名作鉴赏
镂空雕葡萄花四方双层壶
清康乾年制,高128毫米,口径56毫米,底印“忆陶居王伯常”篆体方印。此壶分二层,高颈与口为圆形,意为天圆地方之说,高颈上印一周回纹,嵌入式高拱盖,盖面镂空为串串葡萄和茎叶,宝塔钮上压一周如意纹。
壶身为方形,底刻小花纹,中间镂空为缠枝纹,外形如花。四方角为底足顶起整壶,二弯流紧贴壶身,流上贴刻龙须,流根部压六朵如意纹。此壶构思奇巧,工艺复杂,是作者的倾力之作,十分精湛。
张岳昌:清乾嘉年间人,善制壶,好以竹为题材,制壶规正,严谨,传世极少。
名作鉴赏
方竹提梁壶
清乾隆年制,高162毫米,口径85毫米×72毫米(椭圆),底印“张岳昌记”方印。此壶材质为拼紫,黯肝色,包浆自然、凝重,造型方中带圆,溜肩。高颈上一周回纹,口唇为竹环,嵌入式凹盖,口沿也是竹环,二环相吻严密,四段方竹节为流,紧贴壶身,自然、大气,四方角为足,壶身上竖两个竹形柱,串两根铜质提梁。
周振芳: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人,制壶名家,以彩绘为主,画工精良,传世作品较少。
名作鉴赏
圆倭角过墙龙提梁壶
清康熙后期制,高150毫米,口径82毫米,底印“荆溪周振芳”
六字篆体方印。此壶为紫砂胎,身施黑釉,壶身上用绿釉画一条凶猛的过墙龙,威武无比。红、白釉勾画云彩,身与肩部黄釉绘一圈如意纹,溜肩上绿釉画卷草纹,壶流紧贴壶身,外施绿釉。整壶色彩丰富,画工精致,造型为圆汉方,嵌入式凹圆盖,壶身圆四边倭角,使壶圆中见方,显得富贵、古拙、大气。
邵仲乐:清乾嘉年间人,宫廷工匠,擅彩绘装饰紫砂器,作品构思巧妙,画工细腻,制作精良,传世作品少。
名作鉴赏
全彩梅花壶
清乾隆年制,高140毫米,口径72毫米,底印“邵仲乐印”。
此壶工艺复杂,充满情趣,先用紫砂制作成梅花壶,以梅枝与叶作钮,梅杆做流,梅枝为把,极为生动。全壶以黄釉为底,用五种色彩:粉红、白、绿、蓝、胭脂红在整壶上画各种造型的梅花和卷草纹,并用绿釉画如意纹,使整壶生气盎然,富贵华丽。
杨彭年:清嘉道年间人,是一位复制古制器的大家,也是文化壶的主要制作者。他抛弃了乾隆朝“印模车胎”的工艺,恢复了明代“捏造车胎”的工艺,去除繁琐装饰,用全手工捏制壶嘴和把,并在根部留下指印,嘴与把采用暗接法,胥出自然,弧度流畅,特别是与陈曼生合作,创出了“曼生壶”,名满天下,并且还擅刻竹,刻锡亦佳,是壶艺界继时大彬、陈鸣远之后又一位大师。
名作鉴赏
凤头龙尾壶
清道光年制,通高95毫米,壶高85毫米,口径48毫米,把下“杨彭年制”印。此壶材质为老段灰砂,流雕刻为凤凰头,把贴塑为龙吐水,壶身贴塑团龙戏绣球,壶肩贴云纹装饰,壶内底亦贴龙形图案,壶身内壁压膜四条鱼纹。另有一底座,云纹足,底座正面为压塑龙腾图案,反面是压塑的凤凰飞舞图。整壶集雕刻、压膜、贴塑、刻画于一身,构思奇巧,工艺精湛,包浆凝重,过渡自然,打开壶盖可闻一股茶香,放入清水就有淡淡茶味,实乃杨彭年鼎力之作。
菱花盖碗
清道光年制,高184毫米,口径160毫米,盖刻“丁末孟春月彭年制”。整碗造型为菱花,盖钮、盖面、碗口贴菱花边,身、底足均为菱花造型,碗内、盖内、钮内、底内均挂开片白釉,此器风格在彭年作品中极少见。
“行有恒堂主人”款是皇家定制款,一直沿用到咸丰年。
梅花书形砚
清道光年制,宽210毫米,砚边印款“彭年”,底刻“道光已酉春行有恒堂主人制”。此砚为紫砂胎,形如一本打开的书,砚堂低凹如明月,旁贴塑一棵梅树,并有几枝梅花在翻开的书边,书卷边上印压两排如意纹。此砚书卷气十足,表现了主人的身份,为亲王定制之物。
香港紫砂
博物馆也藏了此同类作品,但由于用砂和烧造火候不佳,壶身有气泡。
邵景南:清道光咸丰年间人,号留佩主人,擅仿古,特别擅仿明代古器,深得精髓,且能巧妙配置运用拼色,使茗壶更显精神。
其作品材质纯正,光泽统一,绝无杂色,且工艺严谨,壶内外处理精工细作,气度、气势无不显出大家风范,壶身书法刻镌大多与邵二泉合作。
名作鉴赏
太极鼓痣壶
清道光年制,高90毫米,口径68毫米,底印“邵景南制”,盖“景南”楷书。此壶材质为段紫砂,纯正,光泽统一,细腻光洁,造型如鼓,壶钮为太极两仪图案,圈足底与壶肩处为一圈鼓皮钉。壶身胥出一弯流、耳把、双嵌线柱顶钮,嵌入式大平盖与口配合严密,旋转自如,壶身镌铭的诗文为邵二泉所刻,此作品为邵景南的代表作。
何心舟:清道光咸丰年间人,工书法、篆刻,喜用淡红泥、团泥,作品做工精练、简巧,取材自然,也有不少文房作品,有陈鸣远第二之称,落款为“曼陀华馆”,是书斋名。
名作鉴赏
青白玉镶嵌半球壶
清咸丰年制,高80毫米,口径50毫米,印款“曼陀华馆”,底印“心舟”。此壶材质为淡红泥,壶流、把、钮均镶青白玉,壶身为半球形,嵌入式盖与壶身为一体,壶身刻花卉图与诗句,其作品为清中后期文人雅士宠爱之物。
刻字水盂
清道光年制,高56毫米,口径46毫米,底印“何心舟”方印。
材质为团泥,造型如马蹄,身刻金文一句,文房用具在紫砂器中一般均为文人定制,故传世极少。
王东石: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造壶得古法,做工精细,常为文人雅士制紫砂器。
名作鉴赏
博浪锥壶
清道光年制,高90毫米,口径46毫米,底印“阳羡王东石制”,流下印“东石”。博浪沙一锥乃当年刺秦壮举,被作者以此作壶,可谓巧夺天工,壶身刻“铁为之,沙博之,彼一时,此一时,赧翁铭”。作者不但深知典故,且藉物咏志。此壶为两位大师合作的佳作,材质为优质紫泥,内点散金砂,古拙、大气。
书法笔筒
清道光年制,高134毫米,口径116毫米,底印“白岭山馆”
和“东石”。此器材质为紫砂泥,因窑变产生色差,筒身刻王锋狂草书法。
梅调鼎(1839~1906),字友竹,号赧翁,晚清慈溪县城人。
学者、诗人,工书法,宗二王,诣臻神妙,亦效陈鸿寿之举制壶铭刻,格调高古清雅,不逊曼生,赝品较少。
王腾长:清末人,工治壶,制壶精湛、大气,用料讲究,作品底刻“飞鸟”,左右刻篆文“延年”二字,传世作品罕见。
名作鉴赏
延年飞鸟扁圆壶
清末期制,高70毫米,口径82毫米,底印“飞鸟”,左右刻篆文“延年”两字,材质为优质紫泥,色纯正、温润,嵌入式盖微突起,桥型钮,直流,环把,身扁圆上小下大,身刻小篆铭文。
蒋德林:字万泉,清末制壶名家,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其“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名作鉴赏
鱼罩壶
清末期制,高46毫米,口径54毫米,盖内印“万泉”篆体方印。材质为纯优质紫砂泥,细腻、滋润,造型如鱼罩,上小下大,嵌入式牛眼平盖,直流、环把配合协调,壶身刻“一片冰心”行书,底虽大,但不变形,可见工艺之精。
申锡:字子贻,清道光至咸丰年间人,笃志壶艺,擅雕刻,作品古朴、大气,制品喜用白泥,精者捏造,巧不可阶;若寻常之品,每用模制。壶底有“茶熟香温”行书和篆书方印,盖内有“申锡”楷书扁方小印,把下有“申锡”小篆章。
名作鉴赏
直嘴莲子壶
清咸丰年制,高160毫米,口径112毫米,底刻“茶熟香温”行书,材质为调砂紫泥,色呈古色古香,直流挺拔,大耳把、珠钮相得益彰,壶身刻竹枝图和行草,整壶古朴、大气。
钟乳壶